#呂大文

青光眼關懷協會呼籲居家眼壓測量重要性 掌握眼壓波動 守護青光眼視力

青光眼關懷協會呼籲居家眼壓測量重要性 掌握眼壓波動 守護青光眼視力#呂大文

掌握門診外眼壓波動 為青光眼患者帶來更積極的病程管理 青光眼患者張小姐罹患青光眼已有30年,從最初對失明的恐懼,到如今透過居家眼壓測量自信掌握病情變化。自從開始居家眼壓測量後,她不再需要頻繁往返醫院,隨時隨地在家測量眼壓波動,對病情控制更具信心,醫師透過完整的眼壓數據,能及時調整治療計畫,控制病情進展。 青光眼:全球第二大致盲原因,無法逆轉、無法預防、無法治癒 青光眼是一種不可逆且持續進展的神經性眼疾,發病過程悄無聲息,等到患者察覺時,通常已進展至中晚期。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提醒:「青光眼的三大特性——無法逆轉、無法預防、無法治癒,讓許多人忽視其潛在危險。」對於確診患者,早期發現與持續監測眼壓是保護視力的關鍵。然而,許多患者在門診中測得的眼壓數據雖正常,但日常生活中不同時間段的眼壓可能有所波動。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宗大欣醫師補充:「超過70%的眼壓高峰發生在門診外的時間,特別是在夜晚至清晨或姿勢改變時,就像血壓一樣。」宗醫師也強調,透過居家眼壓測量,患者能隨時掌握眼壓變化,這不僅便捷,還能幫助醫師根據真實數據調整治療方案。 提倡居家眼壓測量 改變青光眼患者的未來 宗醫師分享,一些青光眼患者在嘗試多種眼藥水治療後效果不佳,居家眼壓測量能幫助患者在早、中、晚及睡前進行定期監測,精確掌握門診外的眼壓波動。一位青光眼患者兼馬拉松愛好者,透過持續居家測量,調整了飲水習慣,使運動與病情管理相輔相成,提升了生活品質。 宗醫師也進一步指出,青光眼的三大眼壓風險因素——「眼壓平均值偏高」、「突發性眼壓升高」和「眼壓波動大」都是不可忽視的病情管理指標,尤其是後者。這些風險因子多在夜晚或清晨時段出現,難以在門診檢測,因此,居家眼壓測量對於長期管理息息相關,幫助患者輕鬆掌握眼壓變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居家眼壓測量提供完整數據 助力青光眼病程管理 患者張小姐表示,以前她每月需頻繁往返醫院追蹤眼壓,這讓她感到時間和精力的消耗。隨著年紀增長,通勤與候診讓她倍感壓力。然而,自從開始進行居家眼壓測量後,生活變得輕鬆許多。不僅免去了繁瑣的醫院之行,即使旅遊時也能輕鬆量測眼壓。「現在,我能隨時掌握眼壓變化,對病情的掌控感讓我安心許多,不再像最初確診時那麼害怕。我可以安心享受與朋友的下午茶時光,也更樂觀面對青光眼。」 常常量眼壓 守護助青光眼與高風險族群視力 不僅是青光眼患者,40歲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視者及有家族遺傳史的高風險族群,每年甚至每半年應進行青光眼篩檢,避免延誤病情。宗醫師提醒,青光眼發病悄無聲息,且呈現年輕化趨勢,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9%的青光眼患者年齡不到49歲。因此,定期追蹤眼壓變化是有效管理青光眼的關鍵。透過與醫師密切合作,採取適當的治療和預防措施,患者能更積極應對這個無聲的視力威脅,保護眼睛健康,增添生活的信心。

響應 「2023 世界視覺日 World Sight Day」 掌握正確眼疾資訊,愛你眼睛要即時

響應 「2023 世界視覺日 World Sight Day」 掌握正確眼疾資訊,愛你眼睛要即時#呂大文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攜手全球眼科保健領導品牌之一的愛爾康於12日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以2023世界視覺日主題「愛你眼睛健康」Love Your Eyes為概念,與國際接軌共同響應,並邀請相關護眼單位共同響應,包括: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中華民國台灣眼科視覺光學及屈調驗光醫學會、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財團法人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期望帶給民眾正確的眼睛保健知識,呼籲大眾用對的方式「Love Your Eyes」關注眼睛健康,重視眼疾治療。 眼疾治療歷史特展當天於光點華山長廊上展出白內障手術及水晶體的發展,以及現在常見的眼睛疾病,透過導覽的方式讓民眾獲取豐富的眼睛知識。最後沙龍座談會上邀請到眼科專家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監事呂大文醫師、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醫師、新眼光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醫師,來到現場與民眾分享,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眼睛老化的健康問題。 「從小存視力 遠離惡視力」正確用眼觀念從幼兒開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發表的「世界視覺報」就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或治療。其中老花眼導致的近視力障礙佔比最多,已矯正和未矯正分別為9.7億及8.3億人,主要導致失明或視力障礙的屈光不正和白內障則有約1.9億人,其餘成因包括老年性黃斑病變、青光眼、角膜混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沙眼等[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林宇旋組長提到:「依據國健署2021年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含近視、散光、弱視..等),國小一年級為26.2%,即每4位學生就有1位視力不良,隨後每年級都以6~9%迅速向上攀升。」[2],從小擁有近視,隨著度數日益增加,在日後容易成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更是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的風險族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特別提出「護眼123」,期望家長能從孩子一出生就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 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近年國健署也持續宣導「從小存視力 遠離惡視力」,提供孩童視力篩檢,也同步進行幼兒園眼睛健康促進計劃,提供教材工具包,強化幼兒健康技巧,並結合家長提升健康識能,奠定孩子未來人生健康的基石。 在高齡化、3C時代下面臨的眼睛退化,知己知彼捍衛眼睛健康 在高齡化的社會下,不得不正視眼睛老化所帶來的眼疾問題,將會是在未來大家都需面對的課題,但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醫師也提到:「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與近期疫情影響,加速了民眾對於3C產品的依賴性提升,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們的眼睛健康,這使眼睛疾病不再是老年時才會面臨到的問題。」點出現今因為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導致眼睛疲勞,調節焦距的睫狀肌及控制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疲乏而使眼睛加速退化,加上若對眼疾的認知不足夠時,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期盼透過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提升台灣民眾對於眼睛疾病的認識,及早擁有正確的眼睛知識「LOVE YOUR EYES」,就能提早預防眼睛疾病,守護自身眼睛健康。 白內障手術治療帶你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 新眼光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醫師表示:「如果在看東西時覺得好像在霧裡看花一樣,就要留意是否有白內障的可能性。」白內障主要是隨著年紀,水晶體因為長期接受光線下逐漸變得混濁,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相對視網膜接受到的光線也會變少,進而影響到視力。目前臨床上治療白內障使用藥水僅能「延緩」白內障的發生,因此進行手術搭配換上人工水晶體是目前臨床上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 一般大眾對於白內障有著是不是要等熟透了才能開刀這樣的迷思,但過熟的白內障反而會增加手術的困難與風險。因此應定期檢查眼睛,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手術才能降低術後風險。而隨著世代發展,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今白內障手術大多都使用小傷口的微創手術,加上人工水晶體功能性愈來愈多元,民眾不需害怕手術帶來的疼痛不適感,以及選用適合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人工水晶體,也能找回水晶體受損前的視力。 打破「視力小偷」青光眼的迷思,拒絕高度近視遠離視網膜剝離 青光眼就是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且為慢性、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等到察覺異狀時,視力可能已大部分受損,因此有「視力小偷」稱號。而青光眼的治療除了大家普遍知道使用眼藥水降低眼壓外,當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透過手術治療可達成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醫師表示:「在初期適時的手術介入是可以減少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並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品質,不要因為畏懼手術錯過黃金治療期,導致不可逆的失明。」青光眼應定期篩檢,才能及時發現,避免疾病快速惡化的狀況。 而現代人慣性長期使用眼睛,眼睛乾澀、疲勞甚至是近視已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許多孩童在年紀尚小時就接觸3C產品,孩童較缺乏自制力容易成癮3C產品,年紀輕輕就看出了近視,成了眼疾產生的隱患。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醫師分享:「曾經有位24歲的年輕人,在唸書時發生了視網膜剝離,原因在病患本身為高度近視,所以近視度數愈深,眼軸愈長,眼球壁變得薄且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因此視網膜發生的機會就會比一般人相對來說高出許多。」 守護眼睛健康刻不容緩,正確眼疾知識,愛你眼睛健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期望透過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不僅只是響應世界視覺日,更希望能透過此展出讓民眾用輕鬆的方式瞭解,雖然眼睛老化是無法避免眼疾發生,但只要我們對於眼疾有足夠的認識,就能將傷害降到最低。同時也讓民眾了解,從古至今,眼科手術是經歷多少轉變而進步到現在大家接觸到的手術治療。特展當天藉由沙龍座談會中醫師的分享,讓民眾在輕鬆有趣的對談間帶走醫師們在眼疾領域上多年的專業經驗傳授,盼民眾在眼睛發出警訊時也能即時的做正確判斷,一起「LOVE YOUR EYES愛你眼睛健康」。

眼睛不再水汪汪 罹乾眼症年齡層下降

眼睛不再水汪汪 罹乾眼症年齡層下降#呂大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常感覺眼睛乾乾的水分不足嗎 ?那可能是乾眼症所造成的問題。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乾眼症指的是眼睛淚液分泌不足、分布不均或過度蒸發,導致眼球表面無法保持濕潤而導致。 呂大文解釋,以往乾眼症患者多為50歲以上之女性,但近年因生活型態改變,或工作壓力等因素,乾眼症患者的年齡逐漸下降,男性患者也漸增多。而乾眼症常見的症狀為,眼睛乾澀、易疲倦、乾癢、有異物或痛灼熱感等,嚴重者甚至會視力模糊、眼睛紅腫充血,甚至角膜上皮破皮。 而治療乾眼症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就是人工淚液,嚴重者可以考慮做鼻淚管塞。而最近也有新的療法是以肉毒桿菌麻痺鼻淚管附近的眼輪匝肌,減緩淚液排出速度。但這些方法僅能維持一段時間,不能一勞永逸。因此,呂大文提醒,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勝於治療。而他說預防乾眼症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睡眠充足不熬夜、均衡飲食多吃含維他命ACE的蔬菜水果、讓眼睛適當休息,避免用眼疲勞、隱形眼鏡勿戴太久、眼睛如有不適應找眼科醫師診治等,另外也可用毛巾冷敷5分鐘,可減輕眼睛疲勞,並且增加淚液的分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