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義

不只抗藥危機,濫用抗生素恐讓壽命縮短!北醫附醫響應WHO抗生素認知議題,邀民眾互動體驗一起了解細菌

不只抗藥危機,濫用抗生素恐讓壽命縮短!北醫附醫響應WHO抗生素認知議題,邀民眾互動體驗一起了解細菌#張峰義

抗生素不當使用所造成的多重抗藥性以及超級細菌的問題,已成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更可能導致人類壽命在2035年平均縮短1.8年!11月是「世界抗生素認知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響應全球抗生素不當使用的公共危機,並提倡正確使用觀念。 根據全球最新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抗藥性細菌而喪命,這不僅為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壓力,也被WHO列為重大公衛危機。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莊人祥指出,從WHO到政府單位都相當重視抗生素濫用問題,抗生素濫用帶來的不僅是病患的生命威脅,還有社會資源的損失,期盼透過這次與醫療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動這個重要的公衛議題。 臺北醫學大學洪冠予副校長表示,抗藥性細菌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北醫附醫2023年參與了「疫後新威脅抗生素缺藥解方專家會議」,也積極透過產官學合作共同研擬解決之道,希望透過教育宣導,讓民眾更能保護自己家人的健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也提到,北醫附醫在傳遞病人正確抗生素使用觀念之餘,更推動臨床抗生素監測,嚴格審核抗生素處方,確保每一個抗生素處方都是必須且有效的。 抗藥性一直發展,小疾病也可能發展為致命性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控制室主任劉欣怡醫師說明,抗藥性一直發展下去,將會連簡單的疾病都變成致命性而難以治療。劉欣怡醫師解釋,當開始使用抗生素就會有抗藥性的機會,不論是沒有吃完整療程,或者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卻濫用,都會產生抗藥性。不僅如此,除藥品外,在畜牧業中將抗生素不當使用於動物,也會使得抗藥性菌株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促進抗藥性細菌發展和傳播。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陳必立主任補充,病菌都是透過鼻腔黏膜,飲食或傷口等途徑進入人體,像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更容易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除了不濫用抗生素,保持手部清潔與不接觸口鼻的習慣也相當重要。 落實「診間三問」:是否需要吃?吃多久?要注意什麼? 陳必立主任也解釋,有些民眾分不清消炎藥物與抗生素,消炎藥主要用於減輕炎症和疼痛,抗生素主要用於治療細菌感染,兩者完全不同,若民眾有必要服用抗生素,建議可以多做「診間三問」動作,也就是詢問醫師藥物是否有抗生素、吃多久、要注意什麼,讓療程更有效順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教授、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也提到,抗生素為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與消炎藥完全不同,因此絕不能使用他人藥物或自行購買使用,使用時必須遵守醫囑服用抗生素,不當使用不僅影響健康,甚至也會使環境生態產生抗藥性細菌造成永久性的破壞。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醫師表示,各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抗藥性細菌的比例持續攀升,最高已經增加至3倍,而如果抗藥性危機持續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到了2050每年可能超過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而死亡。 「不」主動要求、「不」亂買、「不」吃他人的藥、「不」隨便停 莊涵琄醫師也提到,近期不管台灣或是日本,感染黴漿菌者相當多,近20多年黴漿菌抗藥性因巨環黴素的濫用逐年上升,且可能反覆感染因而也造成較高的抗藥性機會,不少人甚至都必須用到四環黴素或氟奎諾酮等第二線藥物。面對嚴峻的抗藥性危機,她也建議一定要落實「四不一要」,也就是「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也強調,抗生素是救命仙丹研發不易,但濫用抗生素最後更可能產生抗藥性問題,期望民眾都能遵守「四不一要」原則正確使用抗生素,並落實勤洗手、打疫苗等衛教,共同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把關。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活動是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展覽主題,透過衛教展版、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提升大眾對抗藥性的認識與警覺,全台將有11家院所分別舉行衛教巴士巡迴展呼應WHO「世界抗生素週」,期盼透過讓民眾了解更多知識,共同維護抗生素多樣性。 觀看短影音: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enr6WoHVG4wBXufe/ 

COVID-19降溫?感染科醫憂民眾過於樂觀:每週仍有幾十名死亡案例,年長者進出醫院沒停過

COVID-19降溫?感染科醫憂民眾過於樂觀:每週仍有幾十名死亡案例,年長者進出醫院沒停過#張峰義

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4年多,考量疾病發展與國際作法,疾管署宣布今年秋冬COVID-19疫苗將選用JN.1疫苗,10月1日起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感染科醫師表示,目前每週仍舊有幾十個死於新冠併發重症案例,同時病毒株不斷在變異,民眾對疫情仍舊不可輕忽。 三軍總醫院感染科醫師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目前COVID-19本土案例的病毒以KP.2、KP.3為主,也有JN.1,與境外移入病毒株相近;從8月中旬的數據來看,單週新增死亡個案有57例,累積併發症案例65歲以上占79%,累積死亡個案中長者更是佔了9成[1],這些案例多是去年沒有接種疫苗的對象。張峰義醫師指出,目前每週仍有幾十個案例因為感染COVID-19併發重症死亡,實際感染情況恐怕都被低估,且病毒的傳播力仍舊相當強大,目前所知像是照顧機構仍舊有群聚感染狀況。 年長者、免疫力差族群,建議10月新冠與流感疫苗同步施打 COVID-19輕症仍以咳嗽、喉嚨不適、發燒為主,重症則多因併發嚴重肺炎導致多重感染。張峰義醫師強調年長者與免疫力低下族群,是需要被疫苗保護的重點對象。張峰義醫師表示,COVID-19病毒株具有免疫逃脫性,從抗體的觀點來看,過去打過疫苗,現在保護力也已大幅下降。且對年紀大或者免疫力差的人來說,本身不管是抗體或是細胞免疫持續度本來就較差,重症機會也高,因此建議不論是年長者,或者是有呼吸道疾病、代謝症候群、腎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都一定要施打最新疫苗來自我保護。 疾管署規劃10月1日起COVID-19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張峰義醫師說明,流感與新冠的高風險族群是重疊的,疫苗一起施打可以有雙重防護作用,如果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者,沒有特殊禁忌,只要不是吃大量抗凝血劑的病患都沒什麼問題,如果擔心可與主治醫師先做討論再施打。張峰義醫師也補充,目前對疫苗有過敏反應的人比率相當低,如果有些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或者是發燒,準備退燒藥即可。 新冠重症者多數是疫苗沒施打完整,甚至是沒打 張峰義醫師強調,以現階段的防疫政策來看,雖然不是朝群體免疫方向,但保護高危險族群相當關鍵。門診不少年長者都是因為疫苗沒有打完整甚至沒有打,一開始感染症狀不嚴重,也覺得不用看醫師,結果病情急轉直下,忽然喘起來得進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又發展成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或是治療好出院之後又二度感染,反覆進出醫院,這樣的個案幾乎沒有停過。 「過去經歷的,還是會再發生。」張峰義醫師呼籲,面對疫情不可輕忽,一般民眾仍舊要注意呼吸道禮儀,一旦有症狀在公共場所都應配戴口罩,同住家人因容易互相傳染,有症狀時要盡量避免接觸家中長輩。張峰義醫師提醒,以真正專一性保護力來說,施打疫苗仍是最好的方式,10月的JN.1疫苗對現階段流行株有較好的保護作用,高風險族群務必盡早施打疫苗以防止重症。

疾管局長親自視察 籲:嚴防H7N9入侵

疾管局長親自視察 籲:嚴防H7N9入侵#張峰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持續加強對中國大陸入境旅客之檢疫與監測措施,疾管局長張峰義於4月4日至台北松山機場視察,並指示落實入境檢疫管控措施,同時呼籲國人配合,共同防範H7N9入侵國內。目前中國大陸H7N9流感病例發生地區有上海市、安徽省、江蘇省及浙江省,指揮中心每日於疾管局首頁更新公布病例發生區,歡迎查詢運用。國內各監測系統也嚴密監控中,根據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自今2013年一月以來,通報流感併發症且曾至中國大陸或香港之個案共計13例,全部排除H7N9流感,其中2例感染H3N2、3例感染H1N1。昨日經由1922防疫專線通報1名自中國大陸江蘇返國之女性個案,曾出現發燒症狀,檢體經連夜檢驗後,已確認排除感染H7N9病毒。適逢清明連續假期,指揮中心仍每日召集H7N9流感疫情防治會報,檢視防疫檢疫執行作為及應變措施。再次提醒醫師,對於不明原因嚴重肺炎病例、肺炎群聚、醫護人員感染不明原因肺炎等事件,應通報衛生機關,並加強醫院感染管制措施。另國人若連續假期前往中國大陸,應避免接觸禽鳥及切勿撿拾禽鳥屍體;食用雞、鴨、鵝(含蛋類)需注意完全熟食,並落實洗手等個人衛生習慣,以避免感染。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或類似流感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之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上述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告訴醫師旅遊史,以利診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