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壓性

分析思考不當情緒 別陷入非理性思考

分析思考不當情緒 別陷入非理性思考#抗壓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沒有挫折,有時也許是和父母意見不合發生口角,有時是被公婆埋怨唸東唸西,又也許是和孩子溝通不良產生隔閡。這些不圓滿常使我們感到迷惘、焦慮、沮喪,以至於遺失了快樂的本能,但如果能在每一次衝突的瞬間,轉念想想,不讓負面情緒牽著走,相信更能輕易化解僵局,即使不圓滿也能感到很幸福。心理學的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認知」決定了我們的態度和感受,「認知」是指看待事物的思考方式,有時一個轉念,「人生苦短,不要沒事自尋煩惱」,就算有煩惱也不是什麼災難的事,別輕易因為他人一句無心話就耿耿於懷;更別因為生活中的小挫折,就讓自己痛苦不已。既然我們知道了人的情緒困擾其實是來自非理性的想法,而不是外在因素所致,我們就可以透果「改變」這些想法來改善情緒。心理學家指出由於堅定的認為「應該」、「必須」要如何如何,而當未達成時就責備自己或別人,使自己受困於自己製造出來的困擾,我們應該檢視分析思考中不合邏輯的地方,解釋非理性信念造成不當情緒及行為之歷程,認知到沒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既然人生無法十全十美,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當陷入非理性得情緒時,大家就一起來關心自己及他人,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自從開辦「社區高關懷心理會談服務」,陪伴遭遇因婚姻、課業、工作等等生活問題而有適應與情緒困者,提供心理會談服務;透過心理諮商、資訊提供,陪伴您一起走過生活的困頓,共同尋找改善的方法。

理解情緒管理 從小累積孩子的抗壓性

理解情緒管理 從小累積孩子的抗壓性#抗壓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年輕人常被貼上「草莓族」的標籤,而面對挫折、壓力的能力應該從小培養,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的自殺通報資料顯示,推測現代學子面對情緒挫折而有自殺想法的年齡層正在逐漸下降。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呼籲,時間不夠運用的現代家長們,其實只要注重孩子從小的情緒管理與面對挫折的態度,就能避免青少年期學子以自殺來解決情緒挫折!現代父母的忙碌,已開始壓縮到陪伴孩子的時間,拉大了親子的心理距離,青少年學子很容易因一般生活事件中所引發的人際關係挫折而衍生自殺想法,所以,父母透過平日的家庭親子互動、校園人際互動,協助青少年學習面對情緒挫折的技巧會是最好的開始。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提供現代父母培養學子情緒管理的小叮嚀。面對孩子強烈情緒的表達,許多父母因為過於想幫忙而焦急,以致於讓孩子感受到被拒絕,或是被責罵的挫折,也因此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與衝突,導致孩子不想向父母表達情緒困擾,進而迫使孩子獨自面對情緒困擾而有負向的想法或是錯失求援的機會。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抒發情緒時,可以先平穩自己的焦急情緒,以接納的態度讓孩子的挫折情緒有可以抒發的空間。父母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孩子必須經歷長大的獨立過程,與承受過程中的跌倒與哭泣,放手讓孩子藉由探索與嘗試中學習抗壓力與增加挫折忍受力,也才能增強孩子面對環境的應對能力。孩子有時可能會因為發展過程多變的特性而有莫名的自責、羞愧、傷心、罪惡感,及疑問等複雜心情;這些埋在心中的沈默信息是需要從平時的生活中去觀察了解,必要時尋求醫療及心理衛生資源,請專家提供諮詢與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