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秋季重補肺潤燥 四季乘時好享「瘦」

秋季重補肺潤燥 四季乘時好享「瘦」#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順應春風、夏暑、秋燥、冬寒的自然變化,春天疏肝、夏天強心、秋天潤肺、冬天補腎,並根據體質特性來為減重做好準備,才會得到最好的改善及成效。而每個季節需要減重的目的和方法都不盡相同,也有一些基本原則。春季氣候變化以風為特點,是萬物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溫,草木生發萌芽,萬物復甦。這時體內以肝、膽經脈的經氣最 旺盛和活躍,最適合提升體質代謝力,並且是排出前一年體內累積的毒素之最好時機。夏季氣候變化除了炎熱的氣候外就以濕氣為特點,體內氣血容易因酷暑而失調,濕氣易累積在脾胃,因此季節重點在於將多餘濕氣運化出體外。另外夏日應心,凡是有關養心的方法及飲食,都能幫助提升身體的代謝。秋季氣溫漸低而氣壓漸高,人體出汗減少,血液流向體表不如夏日那麼盛,也是人體精氣處於收斂內養的階段。這個階段天氣逐漸乾燥,食欲也較好,必須注重補肺潤燥,讓身體精力充沛、不煩燥憂鬱,保持代謝力。冬日寒冷,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會下降,且為了對抗嚴寒,身體本能的會把吃進肚裡的熱量轉化成脂肪儲藏起來。冷為萬病之源,想要趁著冬季減重,一定要特別注意讓身體暖起來。這個季節為進補的大好時節,改善體質保養體內的精、氣、神,就要在這個季節補養好腎氣。(本文摘自/跟著四季節氣一起瘦/野人文化出版)

水腫潛藏健康危機!揭密8原因

水腫潛藏健康危機!揭密8原因#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人體內有70%是由水所組成的,可以說水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也因為水分,讓人體有些變化。其中,水腫就是因為體內的水分異常,才會引起的毛病。對於水腫,你誤會大了!所謂的水腫,簡單來說,就是指人體的皮下和血管外的間隙中,有異常的組織間液堆積,而引起腫脹。那麼,該怎麼判斷是否有水腫呢?很簡單,就是用手指按壓腫脹的部位5 ∼ 10 秒後,放開手指,如果皮膚表面出現凹陷,且不會馬上回彈,要過數秒後才會恢復原狀,就是有水腫現象。至於水腫的嚴重程度,則要視回彈的時間而定。那麼,哪個地方會水腫呢?雖說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可能會水腫,但還是以手掌、手臂、腿部、腳踝、腳掌較為常見。引起水腫的原因說到引起水腫的原因,有非常多種,當發生水腫症狀時,最好先了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並判斷是否需要就醫,以免主要原因產生病情變化,而延誤最佳的就醫時間。首先,我們要知道水腫分為單側和雙側水腫,單側水腫通常發生在局部範圍,雙側水腫發生的範圍和影響層面都較大。而造成水腫的原因則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大類型。單側性的水腫 局部血管栓塞血管栓塞造成的水腫,最常見的便是深層靜脈栓塞的症狀,當深層的靜脈出現血管栓塞時,會使靜脈的血液無法順利回流。一般來說,因為靜脈栓塞引起的水腫,多數為單側的下肢水腫,而輕微者的水腫部位是足部、腳踝、小腿,嚴重者可能會連大腿都出現水腫狀況。 淋巴水腫淋巴又稱為淋巴液,是由組織液滲入毛細淋巴管後形成的、富含蛋白質的液體,而淋巴是組織液回流時的輔助渠道,更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還可以維持體內的組織液平衡。一般來說,正常的淋巴會經由淋巴系統遍佈全身,再回流到靜脈,以完成組織液的回流和交換。但是,當體內的淋巴流動發生異常時,就會造成組織內的淋巴液過多,進而出現淋巴水腫。 體質性水腫造成體質性水腫的原因通常與生活型態有關,也就是上班族常見的久站、久坐,或是缺乏運動所造成的血液循環不佳。體質性的水腫通常會發生在下午以後,患者的腳踝、小腿會出現明顯的腫脹感,這時,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運動,讓體內的血液循環變好,以消除水腫。此外,有些女性在經期前、經期期間,有可能會出現局部水腫的現象,通常在經期結束後便會自動恢復。雙側性的水腫 營養不均衡有些人因為減重或其他原因,攝取低量或甚至不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但當體內的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情況下,有可能引發一種低營養的狀態,雖然在體重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經由肝臟合成的血清白蛋白質、血清總蛋白質可能會因此而不足,進而引起水腫、腹水等問題。 肝硬化肝硬化造成的水腫,有點類似營養不均衡,不過,這是因為肝硬化的患者,其肝臟製造白蛋白的能力不足,造成血液中的白蛋白過低,使血管的內滲透壓下降,血管內的水分和鈉會因此滲透到腹腔或其他部位,形成腹水,而腹水會使下肢的靜脈血液流動受阻、變差,進而造成下肢水腫的問題。 心臟衰竭當心臟衰竭時,心室會無法輸出足夠的血量,使血液從下肢回到心臟的過程受到阻礙,進而造成過多的血液堆積在下肢,這時就容易引起水腫。 腎臟病腎臟病引起的水腫,是因為身體經由尿液排出過量的蛋白質,使血液中的白蛋白過少,而引起水腫。此外,當腎臟無法正常代謝體內的水分及鹽分時,也會引起水腫。而腎臟病引起的水腫通常是全身性的,多發生在臉部、上肢、下肢等處。 藥物關於藥物引起的水腫,則以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或含有類固醇、雌激素、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最為常見。至於哪些藥物會引起水腫反應,則以藥物的說明書為主,建議在使用前詳閱內容,才不會造成水腫還不知道原因。上述的七種造成水腫原因中,最常見的是體質性的水腫,其腫脹程度也較輕微,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通常不需要做任何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後,也可以慢慢恢復。但若是影響到生活或會感到不適,就可以做一些和緩的運動或按摩,讓循環變好,進而消除水腫。但是,若持續按摩一段時間,水腫的情況還是沒有改善,且有變嚴重的現象,建議最好儘快就醫,檢查心臟、肝臟、腎臟的功能,以找出真正的原因。(本文摘自/休足時間:痠就貼的18區痛快貼布療法/出色文化)

用眼過度恐長眼袋!按摩改善眼周循環

用眼過度恐長眼袋!按摩改善眼周循環#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會放電的桃花眼人人愛,但可別錯把眼袋當臥蠶了。隨著年齡增加,眼周皮膚老化,或長期用眼過度,使眼部疲勞,造成眼周壓力過大,都會讓眼部肌肉鬆弛、脂肪堆積下垂,而形成水腫和暗沉,變成掛在眼睛下的眼袋及顯老的淚溝。眼睛疲勞時,就要趕快疏通眼周氣血,改善眼周循環,別讓眼袋加深囉!適用情況/用眼過度、眼睛乾澀。排毒經絡/胃經、膀胱經。精選精油/羅馬洋甘菊:質地溫和不刺激,能鎮靜心靈且有明目作用,可有效消除眼睛疲勞,並預防視力減退,非常適合經常使用3C 產品的人。穴道/四白、睛明。重點位置/眼周、眼頭。1)四白/雙眼平視時,於瞳孔正中央往下約1 個橫指的凹陷處, 是胃經在臉部的重要穴位。時常按摩此穴可促進新陳代謝,有活血養顏、改善暗沉、亮白膚色的作用。2)睛明/位於眼眶內側凹陷處。膀胱經的上行氣血經此穴提供給眼睛,按壓此穴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供給細胞充足氧分和能量,改善眼睛疲勞, 並緊實鬆弛的眼周肌肉。按摩方法1)取3~5滴按摩油(可加入精油)於手中,搓熱後,手掌輕覆於眼睛上溫熱眼部5秒。2)用掃毒棒A端(拇指端)按壓刺激晴明穴1分鐘,或以5秒1次的速度做3~5次。3)使用掃毒棒A端內緣,從晴明穴沿著眼下的四白穴經眼尾、眼尾至眉頭處輕輕畫一個C字型。左右各做3~5次。4)用掃毒棒A端內緣以5秒1次的速度輕輕按壓刺激四白穴。左右各做3~5次。(本文摘自/1分鐘中醫微整形:不動刀不打針也可以讓妳擁有緊實肌、S曲線、好氣色的按摩術/出色文化)

小兒異膚、過動症 中西醫合治來改善

小兒異膚、過動症 中西醫合治來改善#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1歲的小靜常雙手肘內側、膕窩、踝關節有紅疹、脫屑、乾癢龜裂,四肢多處紅色抓痕。早上起來易流鼻水、噴嚏,鼻塞,加上有氣喘史,感冒嚴重時容易呼吸喘促。平日上課無法專心、易插嘴、無法安靜坐在椅子上、容易衝動,時常粗心大意做錯事情,也無法持久集中精神完成作業,3年前診斷為過動症,並規律西藥控制。小靜接受西藥與針灸治療後,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症狀獲得改善,上課可以專心且不插話,衝動行為減少並可獨自完成作業,也不再因為鼻子癢、皮膚癢影響專注力與學習,學期成績進步。精神科醫師建議暑假開始可嘗試停止服用過動症藥物。開學約1個月,雖已停止服用過動症西藥,老師還誇獎小靜自制能力進步,上課表現良好。17.5%孩童患異位性皮膚炎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科醫師賴以修表示,早期孩童期,造成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的原因為食物過敏。3到7歲的孩童,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為黴菌、塵蹣類的過敏原。青春期以後的孩童,則是精神及情緒壓力,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目前全球約17.5%孩童患異位性皮膚炎,更有1%孩童,深受較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所苦。1歲以前發病者,約佔60至70%;5歲以前發病者,更佔了百分之70至95%。過敏三兄弟: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臺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林莉華表示,兒童過敏疾病有階段性,稱為過敏進行曲,出現順序是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這3種疾病又被稱為「過敏三兄弟」。上述過敏疾病可能單獨出現,或是2種、3種合併出現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過敏疾病原因除了遺傳因素,還有後天環境、季節氣候、生活習慣、過敏原暴露與情緒壓力等有關。兒童的生理與成人大不同,中醫觀點是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陰陽及氣血都遠不及成人,臟腑發育也未健全,即「肺脾腎常不足」。治療過敏性疾病及調理其體質時,會以肺、脾、腎三臟為主。嚴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80%情緒精神障礙賴以修醫師表示,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約80%情緒精神障礙。中度及輕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分別有53%及30%的情緒行為異常。和其他兒童重大疾病如血癌及癲癇相比,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的心理精神危害更勝一籌。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80%青春期後會痊癒。但那些到成人未痊癒的患者,隨年齡的增加,異位性皮膚炎的外顯性皮膚症狀,可能影響心理情緒,造成自我負面評價及低自尊的衝突,對日常生活或工作表現皆產生嚴重影響。注意力欠缺過動症 5大類治療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簡稱「過動症」,症狀主要分為過動/衝動與注意力不集中,研究顯示過動症可能是大腦前額葉的細微功能缺失,或神經傳導物質與路徑功能失常,醫師診斷以臨床表徵及行為表現為依據。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行為管理」、「認知行為治療」、「親職訓練」、「感覺統合訓練」5大類;治療過程中,家長、老師及醫師角色都非常重要,需要相互合作來幫助學童。過動症中醫治療 可以中藥、針灸、耳穴貼敷、按摩過動症的中醫辨證可分為「心肝火旺」、「痰火內擾」、「心脾兩虛」、「肝腎陰虛」、「肝鬱脾虛」,治療初期以心肝火旺最多,治療一段時間後以肝腎陰虛為最多;表示臨床表現多動、衝動的行為(心肝火旺),較容易被家長及老師發現,注意力缺失(肝腎陰虛)的症狀較不容易被察覺,較多數的患兒以「心肝火旺」證為標,「肝腎陰虛」為本,治療過動症初期以心、肝為主,後期則以肝、腎為主。中醫治療除了中藥與針灸,可以配合耳穴貼敷或按摩穴位,對於寒證及過敏性疾病的患者,還可以運用艾灸治療。皮膚疾病可加上中藥藥膏輔助治療,例如紫雲膏、青黛膏、青珠膏、黃連膏等。

天涼就發作!中醫調理改善20年濕疹

天涼就發作!中醫調理改善20年濕疹#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多歲的李女士(化名),20年前右腳掌曾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經抗生素治療後發炎已痊癒。但每遇天涼或下雨天,當時傷口周圍就發生紅腫、滲出組織液,並伴隨強烈癢感。擦藥膏後會改善,但遇天氣變化又會再度復發。近2年發作時間越來越長,對李女士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不僅穿鞋不方便,癢起來也影響睡眠。患處與本身體質證型不同 用藥須多加調整李女士的病灶雖然紅、熱、腫、溼,但本人怕風、怕冷,經中醫判斷體質是氣血兩虛,病灶處則是濕熱型態。正因為證型複雜,皮膚問題久難癒。要減少復發,必須從根本改善體質,但氣血補太多,容易化熱、影響皮膚;皮膚紅熱時須使用清熱利濕藥物,但用太過身體更虛,遇到天氣變化又發病。病患積極配合下,每周根據病灶的皮膚表現及舌診、脈診變化,調整補氣血和清熱利濕藥物的比例。治療2週後,皮膚滲液明顯減少,癢的情況也改善很多,李女士更表示過去常頭痛的毛病竟也好了。然而治療還未結束,要治療到皮膚不腫、不發紅,還要維持一段時間,病況穩定才能停藥。持續再治療1個多月後,李女士的皮膚已經不癢不紅不腫,調理期間遇到下雨天,皮膚也沒有紅腫發癢,精神體力也都改善。濕疹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3期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淑鳳表示,濕疹是一種皮膚發炎情況,常見於皮膚表皮保護功能不足,使外界的刺激物質滲入皮膚,刺激皮膚免疫細胞,讓皮膚產生搔癢、發炎、紅疹、紅斑、脫屑、水泡、流湯等症狀。臨床上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期。急性濕疹的病灶為多形性,灼熱和搔癢;經過一段時間或經過治療後炎性反應減輕,皮膚變乾燥、結痂或鱗屑,就屬於亞急性期;急性、亞急性階段反覆發作又演變成慢性濕疹,慢性濕疹的皮膚因反覆發炎又厚又粗。治療上西醫會使用到類固醇和抗組織胺,有時也會搭配免疫抑制劑或抗生素。濕疹可分為濕熱浸淫型、脾虛濕盛型、血虛風燥型謝淑鳳醫師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濕疹大致可分為濕熱浸淫型、脾虛濕盛型、血虛風燥型,可選用清熱藥如金銀花、龍膽草、牛蒡子、黃芩、黃柏;利濕藥如薏苡仁、土茯苓、地膚子、車前子;祛風藥如荊芥、防風、薄荷、桂枝、麻黃,養血藥如當歸、女貞子、地黃等來配伍治療。臨床經過望聞問切四診評估,從根本改善體質,可有效減少復發。

牙齒過敏 竟和筋骨痠痛有關係?

牙齒過敏 竟和筋骨痠痛有關係?#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原來筋骨痠痛竟然和牙齒過敏大有關係!傳統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其實牙齦與筋骨和肌肉都有相關性,筋骨和肌肉若是能量不足,第一個反應會在牙床,牙齦會萎縮,進而出現牙齒過敏的現象。中醫治牙痛 針對器官與機能互動且有完整系統不少人都有牙痛經驗,或是吃東西時會出現牙齒一陣痠痛,這不一定光是牙齒有問題,很可能是因為筋骨已有問題!中醫師李深浦表示,牙齒過敏與筋骨痠痛有相關性,中醫在治療時則是互動且有完整的系統,會針對器官與機能互動性連貫治療,頭痛不一定醫頭,腳痛也不只是醫腳;所以,當出現牙齒過敏,會針對如何保護牙齒與筋骨來做治療。牙齦萎縮要拔牙?針對肝腎中藥與針灸可改善曾有一婦人牙齦都萎縮,牙醫師建議要拔牙;李深浦醫師指出,這位婦人經由吃中藥與針灸,針對肝腎與骨頭治療,本來牙齦浮腫有化膿,在進行二、三個月治療後,保住了她的牙齒,不用拔牙,牙醫師都覺得不可思議。瑜伽與太極拳 由內而外強健筋骨肌肉李深浦醫師進一步指出,牙齒與牙齦有互動關係,就好像筋與骨頭的關係,筋與韌帶要好,就要常運動,否則彈性不好,筋若是沒彈性,就容易斷裂,印度瑜伽與太極拳,都是注重柔軟與拉筋和運氣,可以由內而外關係到筋骨肌肉與皮膚。保養之道 運動拉筋+中藥李深浦醫師說明,有很多人有五十肩,六、七十歲就牙齒掉光,甚至要換關節,雖然現代人也有在保養,但卻不知真的保養之道,因為現代社會不懂運用中藥;所以,至一定年齡就要注重運動拉筋與鬆弛,而且可以用中藥來養生。七十八歲高齡用牙齒啃甘蔗 他都用中藥來保養肝腎與筋骨很難想像李深浦醫師已七十八歲高齡,牙齒還很勇健,甚至可以用牙齒啃甘蔗;他愛打高爾夫球,而且還可以去滑雪,能摔能起,可見其筋骨健康。很多球友都很佩服他的體能與球技,可以超越四、五十歲;原來他都有用中藥來保養肝腎與筋骨。需要補鈣嗎?讓身體能吸收鈣才是重點想要筋骨好需要補鈣嗎?李深浦說明,其實補鈣是誤導,應該要讓身體能吸收鈣,而且食物中就有鈣,吃軟骨、雞骨與魚骨頭,小魚乾與綠色蔬菜,都可攝取到鈣,本身要能有吸收鈣質能力,且要曬太陽,才有D3幫助鈣質吸收;否則,沒有骨本就不耐老也不耐勞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兒少逾1/3鼻過敏 中醫調理有秘訣

兒少逾1/3鼻過敏 中醫調理有秘訣#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由於台灣天氣溼熱、空氣汙染嚴重,過敏性鼻炎人數持續攀升。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過敏性鼻炎在兒童、青少年的盛行率逼近38%。鼻過敏2大原因:外在過敏源、個人體質常見的鼻過敏症狀有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甚至會疲倦、頭痛、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反覆感冒、因鼻子相關症狀導致失眠等症狀。臨床上常見過敏性鼻炎合併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情形,大大影響生活品質。除了西醫治療之外,也有許多患者會選擇中醫合併治療。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賴卉蓮醫師表示,引起鼻過敏發作的原因,有外在過敏源、個人體質2大因素。外在過敏原的影響,如空氣中的花粉、塵蟎等都是引發鼻過敏發作的主要刺激物,可透過維持環境清潔、配戴口罩等方式來減少接觸機會。中醫調理體質 有中藥、針灸、穴位敷貼等方式除了外在因素,鼻過敏產生的主因,可歸因於個人體質。古代中醫將這些鼻過敏症狀稱為「鼻鼽」,認為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肺、脾、腎三臟虛損,加上外邪入侵鼻竅而致病。要減緩、預防鼻過敏的發生,從調理體質做起,例如口服中藥、針灸治療、穴位敷貼(三伏貼、冬九貼)等,都是很好的方式。中醫實證醫學臨床研究驗證,經由適當的中醫藥處理,能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進而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勤加清理環境、培養運動習慣強身賴卉蓮醫師也建議民眾,可以透過生活型態調整改善鼻過敏,平時定期清理床單、窗簾;外出配戴口罩;善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等,減少接觸過敏原的機會。並且培養運動習慣,如慢跑、快走、游泳等,鍛鍊身體來提高身體防禦機能。

秋冬乾癢食療 中醫:多食木耳、海帶

秋冬乾癢食療 中醫:多食木耳、海帶#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黃小姐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在外奔走、熬夜,閒暇之餘喜歡跟朋友約吃麻辣鍋,生活相當充實。但黃小姐每到秋冬皮膚就又乾又癢,有時更出現脫屑情形,喝水、擦保濕乳液效果都不佳,伸手去抓,搔癢情形更甚,影響生活及睡眠。求診中醫透過藥物調理,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1個月大幅改善乾癢情形,目前以體質調理為主。秋分後寒涼漸重 呈現涼燥「秋分瞑,日對分」秋分是一個特殊日子,過了秋分後,昆蟲們展開入冬的前置作業,空氣中水分逐漸乾涸,越來越乾燥。中醫觀點而言,在這個時節中,人們除了容易口乾舌燥,身體對外的第一道防線「皮膚」也容易缺水,出現乾燥、搔癢或脫屑症狀。秋天的燥又有細微差別。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許雅婷指出,秋分前猶有暑熱餘氣,故多見溫燥,皮膚會發癢、脫皮脫屑,有紅疹甚則紅腫;秋分後,寒涼漸重,呈現涼燥,皮膚發癢脫屑外,少有紅疹紅熱情形。」血虛型、風寒型 易在秋冬發作皮膚乾癢什麼樣的人容易皮膚搔癢?許雅婷醫師說明,「風邪」致癢,中醫因風邪所起的搔癢症狀包括「風熱」、「風濕」、「風寒」3種,其中「風寒型」最容易在秋冬發作。「血虛型」患者也容易在秋冬出現乾癢症狀。「血虛型」多為年長者、熬夜者或女性患者,這類患者多體質虛弱、陰血不足,導致皮膚乾燥粗糙、搔癢脫屑,常見病症如老人冬季皮膚搔癢、慢性溼疹與蕁麻疹,可透過「當歸飲子」輔以其它藥材治療。「風寒型」多為過敏體質患者,由於癢處不定,秋冬遇冷症狀加重,可透過「桂枝麻黃各半湯」與其它藥材輔佐控制症狀。許雅婷醫師提醒,上述處方為症狀用藥,雖可即時緩解症狀,但症狀控制下來後,仍以體質調理為主要治療方向。多食用白木耳、黑木耳、海帶、秋葵除了藥物治療,患者還可透過飲食改善症狀。人體本身就有膠原蛋白,但會隨著年齡漸長逐漸流失。秋冬時節可多食用白木耳、黑木耳、海帶、秋葵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以及菠菜、紅鳳菜、番茄、藍莓、覆盆子、動物性蛋白質、黑芝麻、百合等滋陰、養血、潤燥類食材,保護皮膚免於乾燥。秋天已經來到,許雅婷醫師強調,秋季應特別重視保養內守的陰氣,無論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理,皆不能離開「養收」這個原則,唯有生活作息保持規律,順應陽氣舒長,肺氣才得以舒展。也才能安然度過秋天,為冬季做準備。提醒民眾,保養敏感肌膚的不二法門必須由生活習慣改善開始,減輕生活壓力、維持正常作息、充足睡眠外,要避免食用燒烤油炸、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並加強防曬、少用高溫水沐浴,以免搔癢情形更加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