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是正常的生理行為,人體一天排氣20次以下都算正常,但你知道為什麼放屁會臭嗎?為什麼會有聲音?屢獲殊榮的搞怪科學家史蒂芬.蓋茲(Stefan Gates)於《有點噁的科學》一書中,分享奇特的科學知識,包括人每天製造多少鼻涕、為什麼放屁有聲音等主題,讓讀者窺探身體的奧秘。以下為原書摘文:
「放屁」是正常的生理行為,人體一天排氣20次以下都算正常,但你知道為什麼放屁會臭嗎?為什麼會有聲音?屢獲殊榮的搞怪科學家史蒂芬.蓋茲(Stefan Gates)於《有點噁的科學》一書中,分享奇特的科學知識,包括人每天製造多少鼻涕、為什麼放屁有聲音等主題,讓讀者窺探身體的奧秘。以下為原書摘文:
有網友5個月前做了內痔、外痔和肛門息肉切除手術,至今偶爾排便還會有少許血液,擔心這是痔瘡的後遺症,還是手術沒做好?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呼籲,不要擔心手術沒做好,倘若已回診,經醫師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那麼癒合較遲或容易肛裂等問題都會漸漸緩解,畢竟疤痕只會越來越淡,新生的稚嫩皮黏膜只會越來越耐磨。如果遇到小肉芽、疤痕等術後狀況,也不必著急,會慢慢復原的。
一般人如廁後就直接按下沖水鍵,但是您知道嗎,大便也有大學問!從糞便的外觀可以判斷腸胃狀態,當腸胃壞菌過多時,壞菌會產生許多毒素;反之養成健康腸胃,不僅能增強免疫力,維持消化、代謝功能運作正常,甚至促進大腦健康。醫師建議,民眾可透過5種食物成分吃出腸道好菌相,增加自身免疫力。
台劇《媽,別鬧了!》中飾演中年婦女的媽媽比莉,因在如廁所時昏厥,被女兒發現馬桶充滿鮮血,誤以為罹患絕症,沒想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內外痔瘡破裂。雖然痔瘡不比癌症來的急迫治療,但疼痛起來也讓人坐立難安,無法忽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73歲柯先生從年輕時就有排便流血的困擾,幾十年間求醫無數,也接受過不少次痔瘡手術,但始終沒有好轉,年紀長了更演變成稍一出力就流血,反覆裂傷、疼痛。大腸鏡檢查確定柯先生的腸子沒問題,但排便的困擾持續,近幾年已經惡化到不吃瀉藥就無法排便,一天甚至要吃4到6顆。直到醫師採取手術治療肛門狹窄問題,才恢復正常排便功能。肛門狹窄無法排便,原因有2種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蕭光宏表示,為患者進行指診時發現,柯先生的肛門已經狹窄到連一根小指頭都進不去,診斷為「肛門狹窄」,是指肛門口徑變小,造成排便時肛門疼痛,糞便難以通過。一般來說,造成狹窄的原因如下:慢性肛裂:通常是解便造成反覆撕裂傷使肛門口纖維化,括約肌失去彈性。治療方法為透過手術,僅需切開肛門括約肌讓其放鬆即可。手術造成的肛門狹窄:因手術切除過多肛門組織,導致肛門皮膚不足,進而伴隨張力過大、過緊,發生率約1.5~3.8%。但在治療上,無論是手術評估或技術都困難許多。蕭光宏進一步說明,若為手術後造成的肛門狹窄,由於皮膚組織不夠,無法單靠放鬆括約肌解決,過去多以「肛門撐開」的方式緩解,在患者塗抹藥膏後,用手指、物品撐開肛門口,但這樣的做法會造成反覆撕裂傷,甚至使內括約肌鬆弛、不規則斷裂,嚴重恐致無法收縮、排便困難、甚至失禁。醫為肛門拉皮整形,成功避免術後失禁風險「皮瓣手術」一種是治療肛門狹窄的方式。蕭光宏解釋,需先將內括約肌放鬆,再從肛門外臀部的皮膚設計一個皮瓣,拉到肛門內縫合,補足肛門內側皮膚的不足。但皮瓣有多種做法,其形狀、大小、寬度須視患者情況而異,若不夠大會造成張力過緊,傷口癒合不易,手術效果差;太大則有太鬆、大便失禁的風險。考量柯先生的肛門已做過多次手術非常狹窄,因此醫師採用改良式的菱形皮瓣縫補,並利用延長菱形一角分散張力。所幸術後3天,柯先生即可正常排便,從此無須再服用瀉藥。患者是否適合皮瓣手術須從臨床症狀與發生原因評估,若是年輕患者,考量來日方長,不宜以瀉藥度日,會建議積極治療;若為年長患者,思及術後恢復能力及失禁可能,需進一步與醫師討論。蕭光宏提醒,一般民眾如有便祕問題,可先靠飲食、水分、運動等日常生活的調整來改善,若情況嚴重或常有排便出血的問題,則建議就醫檢查是否有生理結構問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歲的伯伯因血便到醫院檢查,經過大腸鏡檢查,在直腸上段發現3公分左右的腫瘤,經由3D腹腔鏡手術,順利切除病灶,術後一周即出院,恢復正常生活。傷口較小術後疼痛較輕 患者很快可以下床活動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盧延榕表示,腹腔鏡微創手術是目前大腸直腸癌手術常用的外科療法,以萬芳醫院為例,2019年即有80%患者採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此一手術與傳統切開腹部手術相比,傷口較小,只有3至5公分,術後疼痛較輕,患者很快就可以下床活動,住院天數大約為5到7天,這些都是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優點。盧延榕指出,如今腹腔鏡微創手術已經發展到3D立體影像顯示,因此,在最近外科手術治療大腸直腸癌時,除了原本使用高畫質和高解析的2D平面造影外,透過3D影像系統,腹腔內各個器官都可以立體方式,更清晰呈現在螢幕上,幫助手術醫師手眼更加協調,精準保留重要神經血管及周邊器官,並把大腸直腸腫瘤及周邊區域淋巴組織完整切除乾淨,避免有殘留癌細胞,導致日後復發。保護泌尿生殖系統的神經功能 避免不必要損傷盧延榕強調,根據採用3D腹腔鏡微創手術的臨床結果,與傳統腹腔鏡微創手術相比,它有幾個優點,首先是增加病患肛門的保留機會,因為3D手術可以提供精確空間定位,手術更加精準,可以保留肛門功能。另外,3D手術也可以保護泌尿生殖系統的神經功能,避免不必要損傷及出血量,同時3D腹腔鏡微創手術,視野廣達110度,開刀醫師身歷其境如同3D電影,肚子內器官更一目了然,病灶也無所遁形,可以徹底切除乾淨,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接近肛門的直腸癌,立即手術切除可能連肛門都需切除,造成終身掛便袋的不便。一名53歲女性患者接受光子刀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後,4公分大的直腸癌腫瘤消失。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羅元禎表示,術前同步化學及放射治療,已是國際治療直腸癌的主流,以保留患者肛門完整為優先考量。血便原以為只是痔瘡 後出現大便變細而就醫這名患者有痔瘡病史,一年來持續血便,原本以為只是痔瘡出血,但因大便形狀變細而求醫大腸直腸外科門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接近肛門的直腸有一顆約4公分的腫瘤,再切片化驗和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罹患第3期直腸惡性腫瘤。經癌症治療團隊討論後,由於腫瘤位置接近肛門,建議該患者先實施化療和放射治療再手術切除,目的是希望藉由化學放射治療後讓腫瘤縮小,進而提高手術時保留肛門的機會。因為如果連肛門一併切除,必須在腹部做腸造口,糞便由造口排出收集,造成患者生活的不便和極大的打擊。先以光子刀放射治療消除直腸癌腫瘤 約10%機率能完全消失羅元禎醫師表示,這樣的治療程序已是國際治療直腸癌的主流,經快活光子刀1個月的療程後,經大腸鏡檢查,該4公分的直腸癌腫瘤竟消失不見,只留下腫瘤的基底痕跡,進一步做切片化驗也未發現有癌細胞存在,讓患者喜出望外。這樣的放射治療效果,讓直腸癌消失蹤影,國外研究統計約10%機率造成腫瘤完全消失,與患者體質和光子刀的精準定位及劑量有所關係,也顯示快活光子刀能扮演治癌的積極角色,給直腸癌患者充滿希望的療法。不過,雖然直腸癌腫瘤已完全消失,最好還是將患部的腫瘤基底痕跡部分腸道切除,才是最完整的治療程序。羅元禎醫師表示,以此個案而言,最大的成就是該患者即使再接受最後階段的手術治療,一定可以減少切除腸道的長度並完整保留下肛門,由於該患者已獲悉直腸腫瘤已消失及沒有殘留癌細胞,目前尚未考慮接受部分腸道切除手術,定期回診做大腸鏡追蹤。也呼籲民眾定期接受大腸直腸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原來痔瘡手術不可怕!一名患者因為直腸肛門肌肉組織變弱鬆弛得到痔瘡,原本擔心因為痔瘡手術會影響生活,遲遲不敢手術,醫護人員的耐心照護使其做好術前準備、勇敢面對痔瘡手術,術後不但恢復良好,生活上也沒有其他困擾。便秘、懷孕及長期敦作都會引起痔瘡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長姚美惠表示,痔瘡可依其所在部位分為內痔及外痔2種。 以肛門內的解剖圖來區分,「齒狀線」之上的皮膚不會有痛覺,在這裡生長的痔瘡我們稱為「內痔」,此線之上的皮膚細嫩,對痛覺非常敏感,長在此線之下的皮膚的痔瘡我們稱為「外痔」。長期靜脈壓力增加, 如便秘、懷孕及長期蹲坐等都是引起痔瘡的風險因子。 痔瘡形成的主要原因: 1) 久坐或久站 2) 排便時用力過度 3) 長期便秘或腹瀉 4) 懷孕時下腔靜脈壓力增加 5) 舉重 6) 家族遺傳多吃木瓜、香蕉、番茄 少吃油炸辛辣物姚美惠護理長表示,一般的痔瘡多半不會影響生活也不需手術治療,只有少數因痔瘡出血厲害、無法久坐、疼痛不適等因素需要尋求外科手術治療。至於術後注意事項,手術前可先練習溫水坐浴(泡盆)5-10分鐘,術後泡盆就能駕輕就熟,另外,多吃高纖食物與水果如蔬菜、木瓜、香蕉、番茄、奇異果等,避免吃油炸辛辣食物,每日至少喝水2000cc(每小時200-300cc),按時服藥,如廁後即沖洗與泡盆,排便順暢,避免久坐、久站,就能不再受到痔瘡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