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男性因左腹壁疼痛、腫脹2、3天而至台中醫院急診求診。經醫師診察後發現竟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所幸經醫師緊急安排行筋膜切開術及清瘡術後,病人已復原出院。46歲的張先生因肛門膿瘍接受兩次手術,三、四天前發現左大腿上段有紅腫現象,張先生不理會,但隔了兩天,左下腹部竟然也出現紅腫並伴有疼痛,張先生趕緊至台中醫院急診室求診。醫師初步的理學檢查發現張先生的左腹壁有紅腫及壓痛,觸診時左腹部溫度亦較高,在經詢問病史後高度懷疑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緊急會診一般外科並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確定張先生的確是罹患腹壁壞死性筋膜炎,於是馬上安排手術行筋膜切開術及清瘡術,術後張先生復原良好。急診孫宏舜醫師表示,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細菌感染」,是一種由細菌入侵皮下組織和筋膜引起的急性壞死性軟組織感染。臨床上較少見,但發病急,進展快,破壞力強,病死率高,會造成嚴重的殘疾。臨床表現為沿深淺筋膜播散的感染,在血管內形成血栓,引起皮下組織、皮膚和筋膜壞死。可發生在全身各個部位,以四肢為多見,尤其是下肢。嚴重時受感染部位的內部組織完全暴露在體外,壞死部分形成凹陷,若不妥善處其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三。早期症狀為皮膚紅腫、發熱、變硬,腫脹呈紫紅色片狀,邊界不清,一般持續數小時至數天。有些會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蜂窩組織炎。中期時,感染局部變得更加鮮紅,皮膚顏色逐漸發紫、發黑,由於血管栓塞和血管被破壞而導致含血性液體水皰和大皰逐漸增多,疼痛和腫脹加劇,全身症狀變得嚴重。病情末期,表現為持續高熱,白血球明顯升高,有明顯的毒血症,低血壓、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中毒性休克、反應遲鈍或意識喪失、酸中毒和多器官衰竭(如腎)。血管硬化阻塞的結果導致皮膚出現乾性壞疽和表皮分離,出現壞死黑色焦痂,類似三度燒傷。當中毒症狀逐漸加重時,多數病人因敗血症或休克而死亡。該病易患因素有:糖尿病、腎病、肥胖、免疫低下、營養不良、年邁、靜脈注射毒品等。其他包括酗酒、吸煙、高血壓、AIDS、肝腎功能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病、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慢性皮膚潰瘍等。手術如剖宮產、子宮切除術、小切口輸卵管切除術、腹腔鏡、不全流產常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的誘因。壞死性筋膜炎的治療關鍵是早期診斷和徹底手術清創,迅速切除壞死組織,同時對腫脹組織給予多次廣泛切開達深筋膜並充分敞開引流,必要時進行多次擴創。同時聯合應用大劑量敏感抗生素。其他治療方法包括糾正休克及多器官損傷、抗凝劑、免疫球蛋白、高壓氧、營養支持療法、傷口修復以及擇期行植皮術等。延伸閱讀「壞死性筋膜炎分為兩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