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

好吃蘋果泥 竟成寶寶肛裂元凶?!

好吃蘋果泥 竟成寶寶肛裂元凶?!#肛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要寶寶健康長大,除了喝牛奶之外,許多的父母親也會希望讓寶寶多補足其他食物的營養成分,因此容易餵食且酸酸甜甜的蘋果泥則成了最佳首選。但是,你知道嗎,蘋果泥因為富含鐵質如果一次餵食太多反而會造成寶寶嚴重便秘!餵食蘋果泥本來要讓寶寶吃進更多健康,且讓寶寶的排便更加順暢,但是怎麼會造成寶寶嚴重便祕,且導致肛裂呢?小兒科院長曾俊睿表示,日前就有一名寶寶的案例,家長連續兩周餵食太多的蘋果泥導致有天在換尿布時,發現尿布上竟然有血,送醫後才發現是因為便秘太久而造成。曾俊睿解釋,小兒便秘是門診中最常見且讓家長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據估計,在小兒腸胃科門診中,有1-2成5的小朋友有排便困難現象,而嚴重的便秘,就可能造成直腸壁裂傷出血。由於蘋果泥是小分子纖維,會吸水份,而且鐵質成分高,反而會有止瀉作用,以致便秘更嚴重,幸好這名寶寶發現得早,經擦拭藥膏,並將蘋果泥改成香蕉泥、木瓜泥搭配使用後,寶寶就恢復正常排便。對此,醫師提醒,家長們如果要餵寶寶吃蘋果泥或是香蕉泥,切記也要讓寶寶喝足足夠的水分,才能避免便秘的情況發生。

罕見無肛症併畸胎瘤 女嬰建人工肛門

罕見無肛症併畸胎瘤 女嬰建人工肛門#肛門

嘉義基督教醫院日前為一位患有無肛症的新生女嬰進行新生兒畸胎瘤摘除與肛門成型手術,在同一個手術時段中進行兩個不同的手術,不僅對醫師與護理人員是時間壓力與體力上的挑戰,對於出生只有兩天的新生兒亦是何等的生命考驗。小女嬰在歷經八個小時的手術,並在外科團隊的悉心照顧下恢復良好,已回到媽媽溫暖的懐抱裏。所謂的「無肛症」又稱肛門直腸閉鎖,指的是在肛門直腸在胚胎發育時期產生異常,使直腸無法連接到正常肛門開口處,是新生兒腸道異常中經常被發現的先天性畸形之ㄧ,雖是早期胚胎發育上的一種異常,不過也是一種可以矯正的疾病。新生兒無肛症通常伴隨著其他可能的合併異常,稱之為多種器官異常群 ,患者通常伴隨有心臟、氣管、腎臟、脊椎、肢體等發育不全問題。發生無肛症的基本誘因不明,其發生率約每四千至五千位新生兒當中就有一例,男嬰與女嬰的比例為2:1,產前超音波並無法偵測,直到出生後才可被發現。依直腸盲端的高低和廔管開口的位置,無肛症可分為「高位」、「中位」、「低位」三群。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外科張志洋主任表示:無肛症的治療,低位病例通常在出生數日時,即可直接施行肛門成型手術矯正,治療效果極佳,長大後較沒有解便方面的問題。高位型的患者就須接受傳統三階段的手術,第一次先做人工肛門,先由腹部拉出大腸造口,待三至四個月後,再進行肛門成形手術。成形手術完成後需經過三個月左右的擴肛,等待傷口穩定,適合排便時才將人工肛門關閉。

肛門出血 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變癌症

肛門出血 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變癌症#肛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46歲的劉姓婦人長期經痛狀況、未曾懷孕生育,且月經期間常會伴隨腹瀉和腹脹症狀,近期因肛門出血就醫,透過大腸鏡切片報告證實在接近肛門四公分處有「腺癌」病灶,但病理切片報告卻懷疑是轉移性的大腸癌,會診後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檢查後判斷,認為病人的直腸腫瘤的確並非原發部位,判斷恐怕是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轉化成癌症,進而造成的直腸侵犯。劉偉民主任表示,在為病人做內診時,發現她的右側骨盆腔深處靠近直腸外側幾乎完全“釘死”,顯示有一個「深部子宮內膜異位」腫瘤早已形成,他解釋,「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侵入到組織深層的子宮內膜異位病變,不易診斷,甚至由婦科超音波等影像檢查也查不出來,在臨床上極少見到「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直接轉變成癌症的案例,病人因為「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導致長期經痛、甚至不孕,卻疏於求治或求治未查出真正病因,使這個病灶逐步轉化成癌症,再侵犯到直腸才造成肛門流血、血便及月經期間的腹瀉、脹氣等症狀。肛門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郭立人表示,病人做大腸鏡切片發現「腺癌」病灶,但其「腺癌」病灶不是像一般的大腸癌從腸壁內側的黏膜上長出來,而是從腸壁外側侵入腸黏膜。若非有像劉偉民主任對婦科疾病和婦癌的豐富經驗,迅速找出病人的原發腫瘤病變處,可能錯失診斷先機。劉偉民主任表示,「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英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縮寫正好是「D I E」,好像會痛「死」的意思。最常見的是在骨盆腔深處侵犯到大腸或直腸壁,會造成嚴重的腸沾黏和月事期間的腹瀉、脹氣。有時「子宮內膜異位組織」會落到剖腹產的傷口上或是跑到肺部支氣管中,這些也都屬於「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過去也有病人因為「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把大腸穿破,導致月事期間「血便」的案例。所幸,劉女士經由劉偉民主任和郭立人醫師接力利用「達文西機械手臂腹腔鏡手術」,完成了罕見的卵巢癌分期手術,切除子宮、卵巢、骨盆腔、淋巴和腫瘤病變,以及直腸病變。雖然病變處離肛門太近,原本擔心切除病變的腸子後不易重新接合,但直腸外科醫師卻為病人成功的保留了肛門,避免人工肛門造口的不便,病人也在近日順利出院。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肛門

日前一名63歲王姓婦人,大便帶血已一段日子,經診斷為痔瘡,經過治療後血便問題依舊,近期腹瀉、便秘、糞便形狀開始變細小,再度就醫時,經轉診至高醫就診,診察後確定肛門口6公分處有腫瘤,病理切片檢查證實為直腸腺癌第3期,由於腫瘤距離肛門的位置近,王姓婦人擔心術後無法保留肛門,一度拒絕治療,直到醫師告知可先合併化學與放射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施予外科腫瘤切除手術,後王姓婦人採納醫師建議,如願保留了肛門。根據高醫放射腫瘤科醫師黃旼儀表示說,一般人出現血便狀況,第一直覺就是痔瘡,甚至直腸癌初期也很容易被誤診為痔瘡,主要是因為直腸癌與痔瘡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大腸直腸癌篩檢之最簡單、最經濟而且有效的方法,民眾可透過即時檢查來保障自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南投縣政府衛生局衛教文章表示,一般發生直腸癌的原因大多是飲食習慣、家族遺傳所致,飲食習慣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的關係,常大魚大肉、常吃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的人,根據統計調查有大腸息肉、憩室、結腸炎及大腸癌的發生率較高,而若家屬(第一近親)罹患大腸直腸癌,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會高於一般人。根據台中聯安醫院衛教文章表示,避免直腸癌的方式可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至少能減少25%~50%得到大腸癌機會,另外養成運動習慣,也可以減少40﹪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最後是定期到醫院做篩檢,早期大腸直腸癌存活率可以達90%以上。

頻繁使用眼藥水易罹乾眼症? 醫師:兩者沒關聯

頻繁使用眼藥水易罹乾眼症? 醫師:兩者沒關聯#肛門

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看眼睛容易乾澀,習慣拿起市售的人工淚液或眼藥水來幫眼睛補充「水分」,但卻有大陸網站指出,一天點眼藥水的次數超過6次,其實更容易罹患乾眼症!對此,署立豐原醫院眼科主任楊逸儒認為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反而是乾眼症的患者還必須靠著點眼藥水來緩解不適。

菊花受傷要注意 化膿恐致命!

菊花受傷要注意 化膿恐致命!#肛門

46歲男性因左腹壁疼痛、腫脹2、3天而至台中醫院急診求診。經醫師診察後發現竟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所幸經醫師緊急安排行筋膜切開術及清瘡術後,病人已復原出院。46歲的張先生因肛門膿瘍接受兩次手術,三、四天前發現左大腿上段有紅腫現象,張先生不理會,但隔了兩天,左下腹部竟然也出現紅腫並伴有疼痛,張先生趕緊至台中醫院急診室求診。醫師初步的理學檢查發現張先生的左腹壁有紅腫及壓痛,觸診時左腹部溫度亦較高,在經詢問病史後高度懷疑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緊急會診一般外科並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確定張先生的確是罹患腹壁壞死性筋膜炎,於是馬上安排手術行筋膜切開術及清瘡術,術後張先生復原良好。急診孫宏舜醫師表示,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細菌感染」,是一種由細菌入侵皮下組織和筋膜引起的急性壞死性軟組織感染。臨床上較少見,但發病急,進展快,破壞力強,病死率高,會造成嚴重的殘疾。臨床表現為沿深淺筋膜播散的感染,在血管內形成血栓,引起皮下組織、皮膚和筋膜壞死。可發生在全身各個部位,以四肢為多見,尤其是下肢。嚴重時受感染部位的內部組織完全暴露在體外,壞死部分形成凹陷,若不妥善處其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三。早期症狀為皮膚紅腫、發熱、變硬,腫脹呈紫紅色片狀,邊界不清,一般持續數小時至數天。有些會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蜂窩組織炎。中期時,感染局部變得更加鮮紅,皮膚顏色逐漸發紫、發黑,由於血管栓塞和血管被破壞而導致含血性液體水皰和大皰逐漸增多,疼痛和腫脹加劇,全身症狀變得嚴重。病情末期,表現為持續高熱,白血球明顯升高,有明顯的毒血症,低血壓、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中毒性休克、反應遲鈍或意識喪失、酸中毒和多器官衰竭(如腎)。血管硬化阻塞的結果導致皮膚出現乾性壞疽和表皮分離,出現壞死黑色焦痂,類似三度燒傷。當中毒症狀逐漸加重時,多數病人因敗血症或休克而死亡。該病易患因素有:糖尿病、腎病、肥胖、免疫低下、營養不良、年邁、靜脈注射毒品等。其他包括酗酒、吸煙、高血壓、AIDS、肝腎功能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病、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慢性皮膚潰瘍等。手術如剖宮產、子宮切除術、小切口輸卵管切除術、腹腔鏡、不全流產常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的誘因。壞死性筋膜炎的治療關鍵是早期診斷和徹底手術清創,迅速切除壞死組織,同時對腫脹組織給予多次廣泛切開達深筋膜並充分敞開引流,必要時進行多次擴創。同時聯合應用大劑量敏感抗生素。其他治療方法包括糾正休克及多器官損傷、抗凝劑、免疫球蛋白、高壓氧、營養支持療法、傷口修復以及擇期行植皮術等。延伸閱讀「壞死性筋膜炎分為兩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010

男童雌性化、女童性早熟? 快量肛門生殖器距離

男童雌性化、女童性早熟? 快量肛門生殖器距離#肛門

塑化劑風暴越演越烈,調查更發現塑化劑會影響兒童生殖器的發育,造成「男童雌性化、女童性早熟」,讓許多父母心生恐懼,紛紛帶自己的孩子到醫院就診。小兒科醫師就指出,父母可以拿量尺幫孩子測量肛門到生殖器間的距離,判斷是否有性早熟的情形。塑化劑事件持續擴大,不僅飲料、果凍、果醬等食品淪陷,不少兒童保健食品也驗出含有塑化劑。台灣兒科醫學會日前召開記者會表示,塑化劑的確會影響孩童發育,造成「女童性早熟、男童雌性化」。醫師表示,新生男兒生殖器長度要是低於2公分,女童還沒8歲就有乳房發育、出現月經的問題,就可能是遭到塑化劑影響,要進一步檢查。小兒科醫師建議,父母可以拿量尺幫孩子測量肛門到生殖器間的距離,判斷是否有性早熟的情況。醫生指出,根據國外研究資料顯示,男孩從肛門到生殖器長度約7公分、誤差在1公分,女孩是4.7公分、標凖偏差0.7公分,如果低於這數字,可能就有問題,要做進一步檢驗。

難以啟齒的陰道炎 我該怎麼辦?!

難以啟齒的陰道炎 我該怎麼辦?!#肛門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陰道炎是女性最常見的生殖器官炎症,患者的年齡遍及嬰幼兒、孩童、少女、熟女和年長女性。陰道是女性極私密和性交的器官,又因緊鄰尿道、肛門,如果不注意個人衛生和性生活衛生,很可能受細菌侵入而感染發炎。陰道炎雖不致危及性命,所引發的陰道充血、白帶增多、下體搔癢及灼痛等症狀,卻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活作息。台東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郭成興醫師表示,常見之陰道炎有幼兒性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月經性陰道炎、蜜月性陰道炎、化膿性陰道炎等類型。提及陰道炎的成因,郭成興首先解說陰道的奇妙生態。自然狀態下,陰道內有各種細菌滋生繁洐,最常見的菌種如: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乳酸桿菌,而乳酸桿菌是維持陰道酸鹼度PH值小於4.5,使陰道免受感染的大功臣。女性在經血來潮、荷爾蒙多變的懷孕期、吃太多甜食、糖尿病、藥物、失眠等情境下,陰道的PH值較易偏鹼,患者一旦遭到偏好鹼性的念珠球菌感染,難以啟齒的奇癢難當和種種不適,就會和患者如影隨形。相較之下,默默維持著陰道之弱酸環境的乳酸桿菌,確是女性的最佳密友。此外,PH值為中鹼性的男性精液,也會在性行為之後促使女性陰道酸鹼值增高,由於陰道內的致病細菌多是嗜鹼性病菌,每當陰道酸鹼值升高時,就是女性感染陰道炎的高危險期。陰道炎按致病病原體不同,又分黴菌感染、滴蟲感染和細菌感染三種類型。而最常見的陰道炎屬細菌感染,因於細菌附著於陰道上皮細胞,典型症狀是陰道有惡臭(類似魚腥味),以及呈黃綠色黏稠狀的分泌物。此類陰道炎大都不會癢,發生原因與性交頻繁或沖洗陰道有關,鹼性精液促使嗜鹼病菌在陰道活躍滋長,過度沖洗也造成乳酸菌減少和病菌增加。女性懷孕期間若罹患細菌性陰道炎,須趕緊治療,以避免可能發生的羊水早期破裂。保健之道郭成興呼籲,女性患者應坦然面對難以啟齒的陰道炎,在醫師的協助和患者的合作下,陰道炎的治癒率極高。延伸閱讀「私密處的自我照護」: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1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