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

抗生素快失效了?「這類抗生素」抗藥比升至2成!醫:6種人該緊張了

抗生素快失效了?「這類抗生素」抗藥比升至2成!醫:6種人該緊張了#免疫

一名45歲患者長期臥床,被驗出「抗藥性綠膿桿菌」,但收治醫院已無可治療的抗生素藥物,只能轉送台中慈濟醫院接受新抗生素治療並改善症狀。對此,醫師強調:「這是超級細菌時代來臨的嚴重警訊!」呼籲社會大眾或醫療院所都要正視抗藥性細菌的嚴重性,濫用抗生素最終將導致無藥可用。

嘴歪眼斜誤認中風,其實是皮蛇長到耳朵引發「這種病」

嘴歪眼斜誤認中風,其實是皮蛇長到耳朵引發「這種病」#免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6歲陳先生日前起床照鏡子時,發現臉歪嘴斜、耳朵疼痛,甚至一度聽不見,因擔心自己腦中風而趕緊到醫院急診,經醫師研判後並非單純顏面神經失調,透過詳細理學及神經學檢查,發現耳朵旁有多顆水泡,確診為帶狀疱疹所引發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馨範解釋,帶狀疱疹又稱做「皮蛇」,是由水痘病毒所引起,一旦過去罹患過水痘,病毒就會長時間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當中,只要民眾太過勞累、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就容易會引發帶狀疱診病毒感染,甚至有年長者罹患癌症時,也容易合併出現帶狀疱疹。帶狀疱疹若長在耳朵,恐誘發顏面神經失調王馨範指出,帶狀疱疹發生在身體部位跟顱顏部位,兩者產生的影響不同,前者會出現群聚性紅色丘疹,伴隨著疼痛、麻木感覺,後者則因長在頭顱部位,病毒會攻擊神經,造成較為嚴重的後遺症。以該個案患者為例,帶狀疱疹病毒長在耳朵部位,引起顏面神經麻痺、臉歪嘴斜、輕微暈眩、耳朵疼痛等症狀,即是典型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除此之外,有部分病患也會出現以下症狀: 味覺受到影響 眩暈 耳鳴 聽力損傷 患側易流淚「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發病3天內是黃金治療期王馨範解釋,由於帶狀疱疹病毒發作在掌管顏面神經的第7對腦神經,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同時又影響掌管聽覺神經的第8對腦神經,所以也被稱為「耳朵帶狀疱疹」,患者會先有輕微的脖子緊或痛,接著出現眩暈、嘴歪、聽不見等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嚴重一點甚至會有腦炎的情形,後續才會在耳朵出現數顆小水泡。所幸患者經安排住院給予類固醇藥物治療後,病情大幅改善,臉部肌肉也恢復正常,讓他開心直說:「五官又回到原來位置,也不用擔心是腦中風了」。王馨範也提醒,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就應盡早就醫治療,帶狀疱疹引起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發病3天內是黃金治療期,可使用藥物及類固醇阻止免疫系統破壞自己的細胞,讓神經細胞自行慢慢修復。亦建議民眾在飲食上,多補充幫助神經修復的食物,可搭配中醫電療、針灸,協助患者改善顏面神經失調的狀況。而避免帶狀疱疹找上門,除了保持免疫力的穩定之外,施打疫苗也是最佳防範方式。

如何養成不生病好命人體質?顧好8個面向搞定循環

如何養成不生病好命人體質?顧好8個面向搞定循環#免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生病好命人的養成,五大系統很重要,它們分別是:循環、代謝、免疫、神經與內分泌。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表示,他將循環擺第一,因為它是其他系統的基礎。無論你是要保養還是要治病,循環好,做什麼都事半功倍!八招學起來,健康好運自然來。適度按摩覺得緊繃、痠痛時,自己按或者去給人家按,那都是很好的。以能承受的微痛即可,不是痛到讓你哀出來才有效,不用搞那麼轟動。有人過度保養,天天按,還吩咐師傅往死裡按,口味越吃越重,刺激過度使身體失去正常反應,恐怕又衍生出額外的健康問題。提高體溫常活動、曬太陽、躺岩盤浴、泡溫泉……任何能幫你擺脫手腳冰冷的方法都可以。好消息是,溫暖的身體,還有利於健全免疫與啟動自癒。過去本龍馬就曾透過浸泡霧島溫泉來療傷、加快復原速度。若想藉由泡熱水澡養生,時間需拿捏,並非越久越好,一周泡二、三次,每次10到15分鐘就很夠了。白天提振精神的溫度可稍微高一些,晚上放鬆心情求一個好睡的,水溫則不宜過燙。放慢呼吸呼吸慢而深,心跳也會放慢,血壓跟著恢復平穩。心跳慢、血壓穩,你就更有條件成為長壽好命人。泡溫泉跟按摩需注意過量的問題。練習慢呼吸,倒是可以隨時隨地提醒自己,吸吐慢一點、吸吐大口一點。慢呼吸的同時,如有餘裕,還能觀想吸進大自然的清氣,而這清氣確實地輸送到身體每一個角落,吐氣的時候,觀想排出病氣、濁氣,身體煥然一新。利他暖心懂得照顧別人的男人,我們稱之為暖男。活得像一顆小太陽,是自他兩利的好事情。心暖,身就暖。實際去測量緊張焦慮傲慢之人的體溫,確實沒有暖男暖女那麼暖。所以我們會說這人很「熱心」,某人令人「心寒」,這些形容詞都是很有意義的。循環順暢跟「溫暖、開放、正向、善良、利他、流通」屬於同一陣營,而另一組概念「冰涼、冷漠、負面、自私、瘀堵、滯礙難行」是同一掛的,後面這組常常讓人生病,要特別小心。吃好喝好促進循環吃什麼?喝什麼才好?首選是各種薑湯、薑茶,熱熱喝。再來就是吃些辛香溫熱的美食,比方說咖哩、燉菜與麻油料理。待秋去冬來,黑色食材入腎,再煮一鍋「黑木耳海帶湯」,清血管、促循環、降血壓、解便祕,好喝又健康。減輕束縛鞋子太緊、褲子太緊、內衣太緊,只要會影響循環,即便再好看,也只能跟它們說掰掰了。人又不是粽子,綁那麼緊,只是讓自己不舒服而已。若束縛太過太久,造成氣、血或生命能量的瘀堵,身體會用各種方式跟你抗議。不適合自己的東西,請經常性斷捨離。拒絕誘惑西藏醫藥學認為,貪嗔癡中的貪,可引發「隆(藏文音譯)」的增盛,等增盛到一定程度,就會以疾病的方式顯化出來。而與隆失衡有關的疾病多為循環問題。貪功、貪名、貪財、貪吃、貪快、貪多、貪得無厭……各種貪我們都要逐一戒掉,秉持剛剛好原則,快樂、正道自在我心。走路出汗身體毒素累積很多的人,通常循環都不順,所以每次健走或天氣熱流汗,已經幫你排掉了不少毒素。雙腿是天公伯送我們的最佳健身器材,有心走路,自然能找到許多機會。今天有時間就多走一點,明天颱風天就少走兩步,視環境、視身體狀況,走多走少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開心走,享受全身循環更順暢的感覺,才是我們要的。

5大營養素助眠 每晚多睡1小時染疫風險降12%

5大營養素助眠 每晚多睡1小時染疫風險降12%#免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期間,除了補充營養提升自我免疫力之外, 20年來多數研究都證實,睡眠影響免疫系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做了一項睡眠研究,發現夜間睡眠每多一小時,有助於降低12%罹患新冠肺炎病發風險。參與研究的學者分別針對「夜間睡眠時間」、「白天午睡時間」、「睡眠障礙」、「疲倦程度」與「暴露於新冠病毒環境」, 5大層面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每增加一小時,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就降低12%;而那些有睡眠問題,或容易感到疲憊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則大幅提高。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指出,可見充足的睡眠在防疫期間也十分重要,建議補充以下5大助眠營養素:色胺酸、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GABA(γ-胺基丁酸)、鈣及鎂。色胺酸:快樂荷爾蒙色胺酸為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而褪黑激素是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一種荷爾蒙,可用來幫助睡眠。食物來源:牛奶、雞肉、魚、蛋、花生、豆類、起司、綠葉蔬菜。維生素B群:調節體內色胺酸,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維生素B3幫助保留住體內的色胺酸;維生素B6及葉酸能夠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質(血清素);維生素B12有助褪黑激素的分泌。食物來源:肉類、乳品、內臟、全穀、豆類、綠葉蔬菜、菇類。抗氧化物:降低發炎反應,提升睡眠品質抗氧化物為食物中天然存在的一種營養元素,可以是維生素、礦物質或植化素,能保護身體細胞免受有害分子(自由基)的傷害。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可能進而造成睡眠障礙,而抗氧化物能夠降低發炎反應,如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食物來源:各式蔬菜、水果、堅果。GABA:穩定自律神經GABA為一種具神經傳導功能的胺基酸,能夠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可安定腦部有安神鎮定的功能。食物來源:發芽米、糙米、番茄、芽菜,以及泡菜、紅麴、味噌、納豆等發酵食品。鈣及鎂:穩定情緒、減少壓力鎂被譽為「放鬆神經」的礦物質,可以協助調節掌管睡眠的褪黑激素,增強其分泌,也是GABA的活化劑,進而防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放鬆情緒,因而改善睡眠;而鈣可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感應,也具有穩定情緒、緩和緊張焦慮、鬆弛肌肉,及改善失眠的作用,兩者適合一起攝取。食物來源:綠葉蔬菜、芝麻、杏仁、豆類、全穀、海鮮、香蕉。良好的睡眠可以提升免疫力,所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夜晚好好睡覺,讓大腦、身體、心靈充分休息,回復原來的活力,也是很重要的防疫策略。

莫名暴瘦10公斤 類風濕關節炎惹禍

莫名暴瘦10公斤 類風濕關節炎惹禍#免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住三峽山區的王奶奶最近常常容易感到疲倦、胃口不好,手指關節處出現輕微疼痛,連騎機車催油門都有困難。到國術館推拿無效,後來到醫院檢查是退化性關節炎造成,但吃藥治療病情都沒有改善。之後手部關節腫脹疼痛更加惡化,不但刷牙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穿衣服、拿零錢買菜,而且容易跌倒,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兩年下來體重暴瘦10公斤,最後輾轉轉診到過敏風濕免疫科檢查,發現王奶奶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長達四年,經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獲得大幅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 誤診恐延誤黃金治療期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為疲倦感、全身痠痛及食欲不振,進而造成患者體重下滑,案例中的王奶奶才會暴瘦10公斤,若無妥善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發炎及腫脹。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包括乾眼症、乾燥症、貧血、頭痛、間質性肺炎、胃食道逆流或骨質疏鬆等,患者經常會因上述症狀就醫治療,但病情卻無法有效改善。門診中就曾有男性患者因嘴巴、眼睛和鼻子很乾,風一吹就不舒服,到耳鼻喉科或眼科治療都沒有改善,輾轉到風濕免疫科檢查,經詳細問診,患者表示膝蓋會痛、不能蹲,但因症狀不顯著,所以認為無相關,醫師發現患者手部有點腫,經抽血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指數超標,最後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40~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五倍,95%患者好發部位出現在手指間關節及手腕,且多為對稱性關節的疼痛,若未能及時治療,會造成關節破壞,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疾病診斷會參考2010年歐美風濕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關節腫痛的數量及位置,並抽血測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Anti-CCP抗體(抗-環瓜氨酸抗體)來做綜合判斷。 用藥需「快、狠、準」  生物製劑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郭孝齡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所以治療用藥要達到「快、狠、準」的目標:「快」就是發現時要趕快治療,「狠」是盡快使用藥物緩解疾病惡化,「準」是精準選對藥物,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配置用藥,希望讓患者在三個月內疾病獲得緩解或達到低疾病活動度。 目前藥物方面,第一線藥物為口服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搭配消炎用藥,若持續治療半年仍未見效,則可健保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目前常用的新型生物製劑,每四周施打一次,不但治療效果提升,也提供患者極高的就醫方便性。另外,也有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患者不必擔心藥物治療會影響生育計畫,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 郭孝齡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聽信偏方,避免抽菸,盡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時抱持正面思考,遵守醫囑定期回診,千萬不要亂停藥,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腎病症候群難纏 中醫穩定腎氣少復發

腎病症候群難纏 中醫穩定腎氣少復發#免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中年男性患者來看診,面容黯白的模樣看一眼就讓人覺得不妙,坐下來之後拉起褲管,露出水腫的足踝和小腿,有氣無力的說:「蔡醫師!我是來看腎臟的。」他拿出檢驗報告後表示,3年前開始出現水腫,在小診所吃了一些利尿劑之後,被轉診到大醫院腎臟科,做了腎臟穿刺檢查之後,診斷是局部節段性腎絲球硬化症,醫師說這個很難治療……看著他的檢驗報告,他說:「我有用類固醇治療,腎臟科醫師說效果不好,所以又換了新的免疫抑制性藥物,叫做環孢素的藥物,效果也不太好,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局部節段性腎絲球硬化症 接受腎移植仍易復發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局部節段性腎絲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常縮寫為FSGS,這是一個病理診斷的名稱,不僅代表臨床常見的一種原發性腎病變――腎病症候群、重度蛋白尿、高血壓、血尿,對類固醇的療效不佳者外,也可以在許多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腎臟疾病中出現。但為了分類方便,通常它會被歸類為腎病症候群中比較難治療的部分。相較於其他的腎病症候群(例如:微小病變性腎病、膜性腎小球腎病變),局部節段性腎絲球硬化症對於類固醇治療的效果通常較差,甚至連免疫抑制劑治療(環孢素等)也不一定有效,對於重度蛋白尿的症狀更是難以控制,而且對於腎臟存活率而言,重度蛋白尿的出現似乎也代表著較差的預後,也就是會邁向末期腎病變(腎衰竭),據估計追蹤五年約有30%,十年有60%的局部節段性認絲球硬化症患者會變成尿毒症,須要透析治療,此類病患即使接受腎移植後,仍然有相當高的比率20~55%會復發。腎病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與中醫典籍《內經》中的「風水」、「腎風」及《金匱要略》的「水氣」症狀相類似。在《內經.素問.水熱穴論》中提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理,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則清楚描寫了發病病機。而其中更難纏的局部節段性腎絲球硬化症,在《素問.奇病論》提到「有病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 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 驚已,心氣痿者死。」描述其較嚴重的情形,也認為會出現明顯的腎虛證候,包括腰脊疼痛、色黑、大小便功能不利,脈大為勞,腎虛及脾則不能食,及心則驚,甚則致心痿而死。另外,也會出現風病證候, 即多汗惡風,面然浮腫如有水狀,比一般水腫更難纏。中醫治療腎病症候群,是利用中醫特有的體質調理,依照體質及病情、病程不同,加以不同調理,主要是調理肺氣、脾氣、腎氣,透過益氣固表、宣肺利水,溫補脾腎、通利水濕,滋補肝腎、清熱利濕,行氣利水、化痰除濕,活血利水、化瘀除濕等方法,不但可以重新調整全身水分代謝,把水分送去該送的地方,恢復腎臟的白蛋白過濾及回收的平衡,另外也可以穩定體內的免疫系統,不再胡亂破壞,真正達到腎絲球功能的穩定,也可以避免無窮無盡的復發。祛寒及化瘀藥材 使全身免疫不過盛也不低下像這名患者,曾經使用大量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體質上會偏寒偏瘀,就要在上述的治療之外,加上祛寒及化瘀的藥材,另外加上中醫特有的免疫雙向調節治療,使全身的免疫不過盛也不低下,達到中庸才可以。一段時間之後,他回診時高興地說:「腎臟科醫師說我不但病情改善很多,腎功能也比發病前還要好,還好我當初有配合您的中醫治療。」中醫的調理需要時間,但是較不易反覆發作,如果您有相關問題,除了腎臟科治療之外,給自己一個機會,中醫也是不錯的選擇!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免疫亮紅燈 櫃姐關節腫痛險失業

免疫亮紅燈 櫃姐關節腫痛險失業#免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現年20歲的鞋子名店櫃姐,日前忙於百貨周年慶,卻逐漸發現自己的手指關節、腕關節與膝關節常腫脹疼痛到不聽使喚,尤其清晨時分常會僵硬疼痛,症狀需持續至中午才會略為改善。令人困擾的是,其工作須常幫客戶試鞋或到倉庫取貨,但因關節活動受限,往往搞得倉庫一團亂,或蹲下後卻爬不起來,嚴重時甚至需旁人攙扶才能勉強站穩。收治該患者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洪偉哲醫師表示,這名櫃姐初次就診時,精神狀況並不好,她自訴雖已使用一般止痛消炎藥物近三個月,但效果不如預期,手腳關節帶來的疼痛幾乎令工作停擺,甚至樓管還要求撤櫃;種種打擊讓她苦不堪言,體重短短三個月驟降5公斤。圖一、患者之手指關節常腫脹疼痛與晨間僵硬,長久下來,導致皮膚粗糙、失去光澤與彈性。不可輕忽的三大自體免疫關節炎 千萬要當心!類似的故事在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患者身上並不少見,尤其以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與乾癬性關節炎等發炎性關節炎佔多數。以上三種關節炎屬於全身系統性發炎疾病,起因包含先天基因影響,但多數患者屬於後天免疫失調所致,導致自身免疫系統產生異常抗體及細胞激素侵犯相關組織與器官,常見症狀多為關節紅、腫、熱、痛以及關節晨間僵硬。不同於一般關節退化或肌肉痠痛,自體免疫發炎性關節炎的病因源自免疫系統出問題,許多患者初期並未意識到,僅以為是一般老化關節疼痛而未積極就診,導致關節因持續發炎而導致結構破壞失能,甚至會併發關節外共病,恐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國外研究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不亞於糖尿病患者;而僵直性脊椎炎併發虹彩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比例也比遠高於一般人。以上三種自體免疫發炎性關節炎合併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這三種關節炎可能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失能、關節結構性的破壞,造成不可逆的關節變形,最終導致社交畏懼,因此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患者罹患憂鬱症比例也很高。洪偉哲醫師指出,據國外研究發現,自體免疫發炎性關節炎若未積極處理,半年內關節即會出現受損,因此千萬要把握前半年的黃金治療期。圖二、一名 16 歲男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因未前往風濕免疫科掌握黃金治療期,長期慢性下背部疼痛發炎,導致上背不適和胸廓活動受限,因而接受相關外科手術治療。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降低共病提升生活品質洪偉哲醫師說,目前自體免疫發炎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多元,包含初期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低劑量類固醇及主要的免疫調節劑與後線的生物製劑等。臨床醫師會依據患者的體質及病情狀況,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除此之外,亦會視情況搭配跨科整合團隊治療。洪偉哲醫師表示,目前針對自體免疫發炎性關節炎的醫療處置,只要患者及早就醫,定期回診以及規則接受治療,絕大多數都可達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且有效降低罹患共病的機率,甚至達到完治的目標,回歸正常的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圖三、一名 33 歲男性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過去尚未就醫治療前,手指與腳趾關節慢性發炎,長期腫痛變形。個案中的櫃姐目前持續接受口服藥物治療及合併生物製劑使用,現今關節腫脹疼痛與活動度即明顯改善,已順利成功返回原工作崗位,恢復原有的生活品質,重拾歡樂人生。洪偉哲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系統疾病雖然有部分遺傳因素,但環境壓力與相關誘發因子仍是導致發作的主因。建議這些患者平日飲食宜均衡營養、補充足夠水分,避免沾染菸酒,並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培養運動習慣,最重要的是定期回診配合醫師治療,才能有效提升生活品質。

吃保健食品前停看聽 避過度刺激免疫

吃保健食品前停看聽 避過度刺激免疫#免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服用前先了解保健食品,以免過度刺激免疫反應,補身不成反傷身。現代人崇尚養生,保健食品(包括維生素、礦物質、營養補充劑、草藥和健康食品)幾乎成為每日必需品,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內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人,攝取維生素保健食品。過量攝取保健食品,有害健康現代人愛用保健食品,常有混合食用或過量使用的現象。過量攝取兒茶素、蜂膠,導致尿毒升高;老人家喝牛奶加鈣片造成鈣中毒,這些都是醫院常見的案例。免疫力太強可能致命免疫系統可抵抗病魔入侵,但一旦有問題時,也可能危害自身的健康,前面所提到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就是免疫反應危害身體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疾病不是因為患者免疫力不夠,正好相反,是因為免疫力太強,才會導致器官受損。正確治療的方式,是抑制或調節免疫力,使其回歸均衡的狀態,而不是服用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讓狀況越來越嚴重。部分營養素不需額外補充目前保健食品的研究結果矛盾,衝突不斷,一下可以治病,一下又會致命,身為消費者的你,到底該怎麼辦?哪些保健食品比較安全,怎麼吃最安心?1.維生素A危害居冠分析多年來的研究報告,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對身體造成的危害,高居所有維生素之首。因維生素A屬脂溶性,易沉積於體內,造成肝臟產生毒性,而國人飲食中,並不缺維生素A、β-胡蘿蔔素,不需額外補充。2.抗氧化劑小心使用抗氧化劑和免疫類保健食品,也要小心使用。抗氧化物可清除身體的自由基,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但近期研究發現,如果體內抗氧化物過量,反而會加速身體氧化,讓自由基增加。只要多吃蔬果,就可以攝取足夠的抗氧化物。注意保健食品和藥物的交互作用維生素和保健食品,經常會和一般用藥(西藥)發生交互作用,所以醫師建議心、肝、腎有問題的人,使用前最好先跟醫療人員討論。常見的藥物交互作用:如魚油、大蒜、銀杏和阿斯匹靈並用,會產生出血危險;減肥藥「羅氏纖」會影響身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建議在吃藥後3~4小時,再補充1顆維生素。如果已經在服用某種保健食品和西藥,建議兩者都不要停掉,並和醫師討論如何調整,以免影響藥物療效。有些醫師在看診時發現,不少慢性病人情況都控制得不是很好,原來是保健食品有時吃,有時不吃,影響藥物濃度所致。慢性病人服用保健食品注意事項建議慢性病人在服用保健食品前,最好先跟醫師、藥師討論,並隨時觀察自己有無下列異常現象:1.皮膚發癢:可能是藥物過敏。2.心血管病人若發現早上刷牙會流血,或身上有瘀青,表示有出血現象,最好回醫院診治。3.保肝類保健食品(如菇蕈類),會啟動身體的「解藥基因」,讓藥物失效,最好和西藥間隔3~4小時再服用。身體細胞也有一定的承受力,維生素補充過量,會對身體造成毒性,並增加代謝負擔,所以最好在「每日建議量」範圍內。並且選擇綜合維生素,會比單一補充劑安全。(本文摘自/這樣吃提升免疫力就能抗病毒/人類文化出版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