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癢

小心「小症狀」變大問題!疲勞、搔癢藏危機  恐是骨髓纖維化!

小心「小症狀」變大問題!疲勞、搔癢藏危機 恐是骨髓纖維化! #搔癢

常常感覺疲勞、骨痛、食慾下降嗎?這可能並非工作勞累惹的禍,而是骨髓纖維化在作怪!在台灣,骨髓纖維化每年罹病的人數雖不多,但極容易被忽略、也有惡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可能!因症狀不易判斷,常見如:疲倦、有飽足感、盜汗、搔癢等,容易被誤認是腸胃不適或勞累所造成,民眾往往因而延誤就醫造成疾病惡化,導致中、高風險群病患中位存活期不足5年,其嚴重性不容忽視!9月適逢骨髓增生性腫瘤日,為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的了解,林口長庚血液科郭明宗醫師提醒,民眾如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求診評估是否為疾病前兆,以免忽略小症狀、造成健康大問題。 然而,骨髓纖維化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後,有7成患者會在用藥5年內產生抗藥性或副作用而中斷療程,是臨床治療上一大限制。郭明宗醫師指出,由於治療方式持續革新,近年來國際間陸續發展療效更佳且可精準抑制變異基因的新型標靶藥物,在臨床治療上適用性更高。這類藥物不僅可改善既有藥物的副作用、更能有效減少脾臟體積並減緩骨髓纖維化導致的身體不適症狀。期望未來有機會納入健保,成為骨髓纖維化治療新利器,提供病友更多元、安全的治療選擇。 (圖/林口長庚血液科 郭明宗醫師) 盜汗、疲倦藏危機! 20%患者惡化成血癌、平均存活期僅5年  醫籲:10大症狀切勿掉以輕心 台大醫院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說明,民眾對骨髓纖維化認知度有限,且前期症狀不易判斷,容易忽略而延誤就醫。骨髓纖維化大多為後天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所導致,會使患者原有造血系統失常、脾臟因代償性造血而增大,另外體內會產生很多不正常的細胞激素進而產生各種不舒服的症狀。 骨髓纖維化常見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嚴重甚至會因皮膚搔癢等引發睡眠障礙,連帶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加重身心負擔。然而前述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混淆,因此,林建嶔醫師建議,如中高齡民眾觀察到自身長期有此類症狀,切勿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臨床上骨髓纖維化的病人據統計有約10%-20%患者會因未能即時獲得治療而惡化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導致致死風險驟升,加上現有治療選擇有限,導致骨髓纖維化患者平均存活期僅3.5~5年,是國人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憂。 (圖/台大醫院血液科 林建嶔醫師) 骨髓纖維化治療陷困境!移植風險高、標靶藥物選擇少 患者病情惡化卻無藥可用 一旦罹患骨髓纖維化,便需要依靠穩定治療控制疾病進程,而目前唯一根治方式為異體骨髓移植,但因風險高、且需考量患者年齡、病況與匹配合適捐贈者,使得許多患者無法接受此治療,其餘治療選擇則包括口服化療藥、脾臟切除手術或放射治療、輸血、標靶藥物等。臨床治療上,醫師會優先評估患者狀況是否適合做骨髓移植治療,若無法執行,則以標靶藥物為首要選項,是現階段臨床上可有效減緩病程、醫師也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 雖然標靶藥物治療對患者來說風險較低、負擔較輕,但過去因選擇有限,也造成目前骨髓纖維化患者一旦出現副作用或抗藥性停藥,即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郭明宗醫師說明:「目前一線標靶藥物在減緩症狀上雖有幫助,但衍生副作用如貧血、頭暈、腹瀉、嘔吐、疲勞,時常導致病友不適、中斷治療。」林建嶔醫師也說明,目前第一線的標靶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患者有可能在2~3年後就會出現藥物效果變差、脾臟變大、不舒服的症狀再度浮現的狀況,然而,過去多數患者僅能以調整現有藥物劑量的方式,只求在可負擔的情況下持續治療,實際上卻無法長期穩定的控制病情,成為骨髓纖維化目前的治療困境。 新型藥增患者希望!減脾臟腫大體積逾3成 醫病期許納健保、爭取多元治療權益 林建嶔醫師分享,過去就曾遇過一名患者服藥2年後陸續出現脾臟腫大、疲勞等症狀,評估後改使用新型藥物進行治療,目前患者反應良好,脾臟慢慢變小,也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期待患者的症狀得以重新獲得改善。林醫師說明:「如今陸續有新型藥物問世,除了可減緩症狀,國外研究更顯示治療後患者脾臟腫大症狀可減少體積逾3成,症狀明顯獲得緩解,且在現有藥物治療失敗的患者身上仍有減緩症狀與副作用的效果,擺脫現有治療使用數年後效果陸續減退後、即無藥可用的困境,有望改善病程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成為患者接續治療、活命的希望。」。 9月適逢骨髓增生性腫瘤日,郭明宗醫師期許,除了希望透過衛教持續提升民眾對骨髓纖維化症狀的警覺心,也希望政府單位針對新型治療給付有更多討論,現有骨髓纖維化治療面臨無藥可用困境,雖陸續有新型藥物提供選擇,但考量患者的可負擔性,未來仍希望政府單位關注患者權益、討論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的可能,幫助骨髓纖維化患者減輕負擔、遠離死亡風險,享有多元的治療選擇權。

私密處搔癢原因,你想都沒想過!台大醫師這麼說⋯

私密處搔癢原因,你想都沒想過!台大醫師這麼說⋯#搔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Sabina是50歲公司女主管,最近3年,她私密處、胯下、臀部搔癢發作頻繁、反覆摳抓,還有燒灼感、疼痛與性交不適,不僅讓她白天很不舒服,半夜還會搔抓。她覺得這種症狀很難啟齒,更羞於讓醫生檢查,儘管天天困擾,卻只看過2、3次醫生,她向醫生抱怨:「為什麼反覆發作,都不會好?」「為什麼接受治療,療效還是不好?」「為什麼你們醫生都找不出根本原因?」女性私密症狀是極為常見的困擾,許多女性有著「覺得下面很髒」的心態、害怕「下面有問題」被嘲笑,長期困擾於這類「隱疾」而不敢面對,諱疾忌醫,導致身心長期承受巨大痛苦,更糟的是,延誤了多種重大疾病的醫治,悔不當初。這是個民眾刻意視而不見、避而不談,醫學的陽光沒辦法照射的陰暗處。圖說:歐美與華人女性外陰剖學量測。華人女性研究為18至64歲中國婦產整形外科門診族群,歐美女性為15至84歲瑞士醫院婦產科與泌尿婦產科門診族群。常態分布下,在平均值正負一個標準差以內包含了68.27%的人,正負二個標準差以內包含了95.45%的人。外陰免疫失調第一、二型:過敏、發炎外陰刺激性接觸皮膚炎外陰最常見症狀之一,就是刺激性接觸皮膚炎,出現皮膚溼疹變化與搔癢不適感。外陰部皮膚屏障功能較其他身體部位為弱,潮溼、摩擦、尿液、陰道分泌物,都可因為降低皮膚屏障功能而導致外陰刺激感,因而產生3種皮膚反應:急性刺激性皮膚炎、慢性刺激性皮膚炎,以及單純感覺刺激,後者只有刺痛與灼熱感。許多女性有尿失禁問題,導因於骨盆底肌鬆弛,整天穿著護墊並且無法保持乾燥,又因為害羞而不敢告知醫師有此困擾,有些銀髮族女性則有滲便。尿液與糞便可被酵素分解為氨(阿摩尼亞),腐蝕皮膚而導致發炎,而糞便中的念珠菌又可造成近一步傷害。有些患者使用具有高刺激性的消毒藥劑,而導致外陰皮膚發炎,可能有自我傷害傾向。有些人強迫性地清潔,總覺得外陰部在型態上、或道德上是「骯髒」的。有些人過度熱心地清潔,是因為害怕有異味被別人聞到,或覺得很容易被感染,他們可能先用了洗潔劑或肥皂,又撲粉或噴霧,又用抗菌溼紙巾擦拭⋯⋯難怪產生刺激性皮膚炎。事實上,正常的外陰陰道分泌物,正是要維持局部潮溼、柔軟的正常環境,若擦太乾淨反而更容易生皮膚病。有些女性沒有可疑的外陰局部接觸史、也沒有過度清潔習慣,卻反覆出現刺激性皮膚炎,原因可能是雌激素過低,像是停經後、哺乳中、產後、服用避孕藥、服用抗雌激素藥物Tamoxifen等狀況。圖說:外陰刺激性接觸皮膚炎的誘發因素。 有些女性表示在經期間感到外陰搔癢,是不是月經本身的刺激引起?美國一項研究中,招募20位自願女性受試者,進行4天的皮膚貼片測試,採用當事者的月經、與靜脈血,分別以密閉的方式貼在大陰脣與上臂,觀察皮膚的變化。經過24小時、48小時,大陰脣的皮膚並無受到刺激的徵象,但上臂在48小時後,卻出現明顯皮膚刺激徵象。如果先在上臂塗上凡士林,則皮膚刺激反應減弱。顯然,大陰脣皮膚對於經血與靜脈血有不敏感現象。治療外陰刺激性接觸皮膚炎的第一步,是停用外陰局部產品。第二步是進行單純坐浴(Sitz bath),將陰部浸泡於微溫的水中,不要使用任何清潔劑,早晚各10分鐘,拍乾局部後,擦上薄薄的凡士林。在相當搔癢的狀況下,可使用冷敷、冷水坐浴、或在衛生棉上敷冷優格,進行5至10分鐘。外陰過敏性接觸皮膚炎過敏性接觸皮膚炎則是過敏原誘發了當事者的免疫反應,即第四型遲發性過敏反應,但和刺激性接觸皮膚炎難以區分,且常一起出現,但前者較常間歇性發作,第一次發作在接觸後10至14天,再次接觸不到24小時就可能發作。圖說:導致外陰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的常見過敏原。有時根本原因難以找出,譬如伴侶刮鬍後乳霜上的香料成分,醫師必須像偵探一樣,患者也必須和醫師密切合作,才有可能找到誘發原因。外陰乾癬症在女性慢性外陰症狀族群中,外陰乾癬症佔達5%。在外陰出現邊界清楚的紅色斑塊、可在病灶邊緣出現鱗屑,主要影響陰阜、大陰脣、小陰脣、會陰、肛周、腹股溝、臀溝等處,在尿失禁患者常出現浸潤、裂隙。由於局部環境潮溼,皮膚病灶常缺乏典型乾癬症特癥。研究發現,45%的女性外陰乾癬症患者感到疼痛不適,28%患者有性交疼痛症狀。由於慢性外陰疾病患者,以及出現外陰疼痛的乾癬症患者的生活品質惡化,因此積極診療是很重要的。(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商周出版)

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

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搔癢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傳染病嗎?當「麵粉人」常搔癢難耐、皮膚脫屑,長大就會好?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是生理上的疾病,患者易面臨「癢了又抓,抓了更癢」的惡性循環,也因外觀具明顯皮膚症狀,導致患者在成長過程中十分艱辛,甚至面對歧視與難堪遭遇,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與社會環境負擔。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表示,許多民眾因對異位性皮膚炎的不了解,見到患者脫屑、搔癢等症狀,誤以為此病是「傳染性疾病」,無形中表現出排斥言行。另有許多家屬存有「孩童才會得」、「食物過敏導致」等不正確觀念,甚至以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因免疫力低下導致,不僅濫用食補越補越糟,更忽視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與成人患者的處境,及尋求正規治療的重要性。長大就會自己好?異位性皮膚炎「常見5大迷思」丁淑敏說,過去30年她看著兒子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親眼目睹孩子反覆發作、體無完膚,不但承受皮肉痛,且夜不能寐;身為中重度病患的家人,在照顧上也相當辛苦,作為母親時常感到束手無策與內疚。若民眾能多加同理患者處境、鼓勵接受正規治療,並正確認識以下「異位性皮膚炎5大迷思」,就能大大幫助病患及家屬減緩長期的心理壓力:迷思1、異位性皮膚炎只發生在孩童時期,長大就會好?正解:異位性皮膚炎以孩童為多,但仍有2~3%患者病程會持續至青少年與成人,亦有病患於成年後才發生。10歲以上病患約10萬人,其中重度病患佔38%。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其盛行率為:2歲以下嬰幼兒,約占17%6歲以下孩童,約占9%青少年,約4~7%成人,約1~3%迷思2、異位性皮膚炎會傳染?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受遺傳、先天免疫或後天環境相互作用,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縱使病患破皮、流血流膿,也不會因接觸而感染他人。迷思3、異位性皮膚炎只是食物過敏引起,控制飲食即可,不需積極治療?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與免疫異常活化因子、遺傳、環境影響關聯較大。環境因素包含居住都市、低紫外線照射、PM2.5空汙、塵蹣等,並非靠飲食控制可緩解中重度病況。迷思4、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免疫力太低,所以需要食補才可以改善?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導致。食補會讓免疫系統如同「提油救火」越補越糟。迷思5、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終生不會好,不需積極治療?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疾病,需要透過穩定用藥、日常保養才能良好控制。隨醫學研究進步,近年陸續上市新藥可幫助中重度患者良好控制病況,鼓勵中重度患者再次回歸正規醫療體系與皮膚科醫師討論更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全台30萬人罹異位性皮膚炎 伴隨焦慮、憂鬱風險高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補充,全台有近30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約占全人口的1.28%,是常見的皮膚疾病。部份患者病情延續到青少年與成人。中重度患者一年會面臨3~4次的嚴重發作,一次就持續好幾個月,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且因為無法治癒,需終生用藥控制,長期與疾病抗戰。國外研究亦指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病患在參與研究的過去1年內,發生憂鬱症與焦慮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40%及18%。經長期觀察,中重度孩童患者在成長為青少年後,出現憂鬱、易怒與社會退縮行為的風險增加,除影響病患人格、社交與職涯發展外,更增加家庭與社會負擔。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也呼籲,民眾對異位性皮膚炎有正確知識瞭解,接受並鼓勵患者回歸正規醫療體系治療、穩定控制疾病,才能讓患者安心選擇更多藥物治療方式,有機會找回潔淨肌膚,擁有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希望。民眾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5大迷思。圖片提供: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

不管洗幾次都不見改善頭皮屑與搔癢?

不管洗幾次都不見改善頭皮屑與搔癢?#搔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生,我每天洗兩次頭、假日甚至一天洗三次,為什麼頭皮屑還是好不了而且一直癢起來?」這是一位40多歲男性病患對我的提問。市售洗髮精類型與訴求非常多樣,常見的有強調去屑、講求成分溫和天然或含有胺基酸等,而以上這些他也都試過了,仍遲遲不見起色。【推斷】可能是過度清潔或沖不乾淨所致【原因】事實上,這名病患的頭皮屑問題與搔癢正是來自過度清潔。多餘皮脂會造成頭皮屑與搔癢,但適度的皮脂分泌也是防止水份散失、保護頭皮不可缺少的一環。頭皮是人體皮脂腺最密集的部分,但若清潔過度把皮脂洗得一點不剩,就會使頭皮變得太乾燥,反而對汗水、髮品等刺激更敏感而形成搔癢。同時,一天洗太多次頭或用指甲過度搓洗也會傷及頭皮,加重愈洗愈癢的狀況。此外,過度清潔對頭皮角質層造成損害,更將致使表皮細胞整塊剝落,形成所謂的「頭皮屑」。若有相同困擾,只要減少洗頭次數,就能改善搔癢與皮屑問題。因為沒有沖洗乾淨造成的髮品殘留,也是導致頭皮搔癢及頭皮屑產生的另一個原因。破解你對髮絲護理的錯誤認知正確洗髮的五大步驟:1.勿過度清潔頭皮乾燥肌者一天洗一次即可。建議動作如下:以洗髮精輕輕搓洗→溫水洗淨→洗髮精輕輕搓洗→以溫水沖洗乾淨。如此循環即可進行頭皮清潔。2.盡量選擇溫和低刺激的洗髮產品3.務必將洗髮精充分搓揉起泡再接觸頭皮4.洗髮時嚴禁用指甲抓頭皮,應以指腹輕輕按摩搓洗5.最後請以溫水充分洗淨,不要讓髮品於頭皮殘留關於最後一點,有的人會問「護髮乳不是稍微沖一下就好了嗎?因為產品上的使用說明就是這麼寫的。」其實這樣的做法大錯特錯,因為護髮或潤髮產品根本沒有必要停留在頭髮上。唯有讓修護成分滲透髮芯,才能發揮護髮功效、改善髮質,所以即使是護髮乳也必須「徹底沖洗乾淨」,這才是正確的清潔方式。洗澡順序影響肌膚膚況另外,洗澡時也建議「由上往下洗」。具體步驟如下:1.先洗頭(或加上潤髮),並以清水洗淨想確認有沒有沖乾淨,不妨參考以下三個判斷基準:「指尖可輕鬆撥開髮絲」、「感覺不到殘餘的黏膩感」、「背部清爽無髮品殘留」。2.接著清洗身體,並從頭部再次以溫水沖洗乾淨3.最後,再以清水由上而下徹底沖淨全身洗髮精的洗淨力優於肥皂,採用由上到下的沖洗方式可確保不致殘留。另外,若正在使用皮膚炎外用藥,可趁洗髮後頭皮仍濕潤時擦上,有助藥品滲透。基本順序為:稍微以毛巾擦乾多餘水分→上藥→吹乾頭髮。(本文摘自/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蘋果屋 )

搔癢脫屑反覆惡化 新型生物製劑改善

搔癢脫屑反覆惡化 新型生物製劑改善#搔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十九歲的李姓大學生,從小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全身乾燥脫屑佈滿紅疹,且因嚴重搔癢,常常早上睡醒後發現床單上留下斑斑皮膚搔抓破皮的血跡。由於傳統治療對其病灶改善效果有限,在經過皮膚科醫師綜合評估下,李先生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用藥兩週全身癢感顯著減少,皮膚病灶也在治療後2個月內大幅改善,讓他夜晚終得好眠。收治該名大學生的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澤源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過敏發炎疾病,中重度患者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病,且病情不僅會因季節性變化加劇,患者壓力變大也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此外,因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常伴隨劇烈癢感,患者易因搔癢難耐而抓破皮膚,除了感染風險增加外,患者的人際關係、生活品質等面向都會受到影響。傳統治療癢感改善不盡理想 患者抓癢抓到住院該名大學生於求學期間,因課業壓力繁重,異位性皮膚炎常常反覆惡化,強烈癢感常讓他抓癢抓到破皮。多處大面積的傷口常導致細菌感染引發膿痂疹,有時細菌感染嚴重發生蜂窩性組織炎,還因此住院兩次。直到去年二月,在廖澤源醫師的建議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病症終獲大幅度改善。廖澤源醫師說,傳統治療多半以外用類固醇為第一線治療,搭配口服抗組織胺來減輕癢感,打破癢-抓惡性循環,病情控制不佳者可能會短暫使用系統性類固醇(口服或是注射)治療,或嘗試用免疫抑制劑或紫外線照光治療。系統性類固醇有生青春痘、毛囊炎、水腫、食慾暴增、精神亢奮睡不著、腸胃不適等副作用;口服免疫抑制劑可能會導致肝腎功能異常或血球減少需要定期抽血監測;紫外線照光治療雖安全,但患者每週至少要照光治療2-3次,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中,患者常難以長期配合。廖澤源醫師提到,當前問世的藥物中,新型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優異,可精準抑制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分子,有效治療疾病的同時也較不擔心嚴重且可怕的副作用,適合長期使用。健保通過給付新型生物製劑 重度患者有望受惠廖澤源醫師說,大部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於生物製劑治療的療效都相當好,約一至三個月內就會看到病灶明顯出現改善,針對患者最在意的癢感問題也能有效控制。過往,因新型生物製劑治療成本較高,患者經濟負擔沉重。所幸,患者的需求被政府看見,於民國108年12月起,健保開放給付新型生物製劑療程於成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嚴重度指數(EASI指數)超過20分且皮膚患病體表面積大於30%,在1週至少2次的紫外線照光治療3個月及先後使用2種口服免疫抑制劑各3個月治療都失敗後,有機會向健保申請給付生物製劑治療。廖澤源醫師表示,不符合健保申請資格的病友也無須氣餒,自健保開放給付後,生物製劑自費費用也降低許多,經濟許可的中重度患者可主動洽詢皮膚科專科醫師,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接受最新生物製劑治療控制異位性皮膚炎。廖澤源醫師呼籲,面對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抗戰,雖然過程難熬但千萬別放棄,也不要因此灰心放棄治療或嘗試不確定療效的民俗偏方,以免治病不成反延誤惡化病情。目前異位性皮膚炎已有突破性的治療問世,病友們只要積極遵照醫囑,就有機會恢復生活品質,甚至突破疾病限制完成夢想。為鼓勵異位性皮膚炎的成人病友們勇於追夢,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特別舉辦「『異』氣相挺、『異』外人生—勇敢追夢『異』起挺你」病友圓夢計畫,募集適當治療後的中重度病友。詳細資訊請參閱「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網站。(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會陰癢狂抓!佛尼爾氏壞疽釀陰囊壞死

會陰癢狂抓!佛尼爾氏壞疽釀陰囊壞死#搔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等病史的72歲老翁,連日來呼吸很喘由子女送進急診,檢查出他的發炎指數已高出正常值約90倍,有嚴重敗血症的生命危險及急性腎衰竭,由腎臟科收治於加護病房,護理師為他清潔身體時發現在會陰部及臀部有兩處疑似褥瘡的傷口。原因老翁的會陰部搔癢,用指甲摳癢而破皮,導致會陰部及臀部出現大面積的膿瘍,被草綠色鏈球菌感染,罹患「佛尼爾氏壞疽」,連陰囊表皮全壞死,大範圍的陰囊重建必須「連皮帶肉」,給睪丸最原本的環境。由於該老翁已有敗血症的現象,又發現有「褥瘡」的傷口,懷疑感染的來源是來自此傷口,於是會診整形外科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清創以確認敗血症的原因。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張育誠表示,經詳細診查該患者的患部不是「褥瘡」,而是細菌感染的佛尼爾氏壞疽,並已導致皮膚壞死。開刀後發現膿瘍已經由筋膜穿入陰囊內部,造成陰囊的表皮也全遭感染而壞死,清創了七次加上感染科醫師以後線抗生素治療才完全控制住傷口的感染。而細菌培養出是草綠色鏈球菌感染,其實這種細菌很常見,但如果病人免疫力低下,是有可能小細菌也會奪人命。張育誠醫師說,在感染得到控制後,最大的問題是患者切除了壞死的陰囊表皮後,兩顆睪丸外露,必須進行陰囊的重建手術。陰囊表皮的重建手術有其困難度,不能僅植皮而已,如此會造成患者術後因睪丸與皮膚直接黏連而疼痛,必須「連皮帶肉」予以重建,因此先從患者的大腿內側取出股薄肌,進行旋轉肌皮瓣手術,用股薄肌肌肉將兩顆睪丸包覆,再從患者大腿外側取得皮膚,植皮於股薄肌的表面,才完成陰囊表皮的重建,把睪丸完整地包覆起來,恢復睪丸的原本環境。不清創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 小細菌也可能奪人命張育誠醫師強調,罹患佛尼爾氏壞疽,如果不清創,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若像此病人已產生敗血症,即使進行清創因病情的演變其死亡率也高達60%,也就是說小細菌也可能奪人命,尤其有肝硬化或糖尿病等肝、腎功能不佳的民眾,即使有小傷口都要特別留意。整個治療過程,須整體醫療團隊的通力合作,除了整形外科的手術治療與重建外,還需要大腸直腸外科,感染科,及加護病房的協同治療。這位老翁經治療及陰囊重建手術後,住院了近兩個月康復出院,回診時陰囊傷口恢復良好。

洗腎導致尿毒症 中醫內服外敷救搔癢

洗腎導致尿毒症 中醫內服外敷救搔癢#搔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近年逐漸增加慢性腎臟病的患者,當腎臟功能衰退,身體無法維持正常新陳代謝,體內廢物無法由尿液排出,積存體內,導致種種不適症狀就是「尿毒症」。已經洗腎10年的黃先生,5年前開始出現全身搔癢的極重度情形,甚至出現類似膿包的尿毒痘,經常癢到無法入睡且搔抓到全身是血,無論照光治療、擦止癢藥膏都沒有效果,嘗試各種西藥都無法改善。後來經過口服科學中藥包輔以止癢藥浴包與藥膏塗抹,兩個月的療程讓黃先生的搔癢程度大為改善,不僅皮膚恢復平滑,且即使不服用止癢藥物也能一覺到天亮。長期洗腎病患 出現尿毒症的搔癢情形多達9成研究資料指出,尚未接受透析治療的腎臟病患有1至3成的機率出現尿毒症的搔癢情形,而腎臟病末期接受透析治療又有搔癢困擾的患者多至9成。台北慈濟醫院呂秉勳中醫師指出,不適當的透析量、鈣磷失衡、鎂鋁偏高、過敏、皮膚乾燥都是導致尿毒搔癢發作的危險因子。「西醫在尿毒搔癢症的研究有『免疫假說』、『中樞鴉片受體失衡假說』兩種機轉,免疫假說是皮膚搔癢的慢性腎病腎友其體內的各式發炎因子(如TH1細胞、C-反應蛋白、介白素-6及2)較高,暗示體內有慢性發炎的情形。這些發炎因子會刺激在皮膚內負責傳遞搔癢癢感覺的C神經纖維,造成局部搔癢;中樞鴉片受體失衡假說則是因體內掌管鎮靜、止痛作用的鴉片受體失衡,而無法抑制搔癢感所導致。」以中醫內服外敷的方式 緩解尿毒搔癢症尿毒搔癢症病患的搔癢範圍涵蓋背部、腹部、頭部、手臂,經常在夜裡發作、影響睡眠,西醫方面會以保濕乳液使用、藥物控制、止癢藥膏、照光治療甚至腎臟移植來控制搔癢情況,但成效不一。呂秉勳醫師表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先讓患者內服清熱解毒的中藥,輔以針灸、耳豆來抑制腦部中樞,減少騷癢反應。同時,外敷藥膏、藥浴,經由皮膚吸收,抑制發炎物質的產生。以中藥止癢藥浴包浸泡擦拭 達到止癢與傷口修覆呂秉勳醫師說明:「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洗腎病患多為老年人,皮膚偏乾,搔癢如風,如遇濕熱,搔癢加劇,因此透過中藥材為病患驅風活血。」以可去濕的土茯苓;可驅風的荊芥、白芷;可驅熱清熱的地膚子、白鮮皮、黃柏;可活血、行血的川芎、當歸等中藥材研發成止癢藥浴包,給病患浸泡、擦拭。再依據實證醫學療效的西方精油結合中醫草藥調和成止癢精油供病患塗抹,不僅達到止癢效果,也助於傷口修覆。造成尿毒搔癢症的原因極其複雜,呂秉勳醫師提醒民眾,一般中醫治療兩個月病患會有改善,即可停藥,不須終生服藥。但仍須遵從西醫醫囑,注重飲食及鈣、磷攝取,避免使用民間偏方與來路不明的草藥,以免造成腎臟負擔。

皮膚莫名搔癢 竟是骨髓纖維化所致!

皮膚莫名搔癢 竟是骨髓纖維化所致!#搔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八十歲的姚先生,去年開始皮膚莫名搔癢,全身無一不是抓得泛紅、破皮,半年內至皮膚科就診了十幾次,用了許多塗抹藥膏、口服抗組織胺等止癢藥劑都沒有效果。後來聽從醫師建議做全身體檢,抽血檢查後發現,血球數量異於標準值,轉診至血液科後才進一步確診,原來姚先生罹患少見的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骨髓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醫師林建嶔表示,骨髓纖維化的發生率約在百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致病原因仍不明,如同字面上意思,骨髓纖維化患者因骨髓造血細胞出現後天性基因突變,而導致造血功能出現異常的血小板母細胞,分泌不正常的細胞激素以致骨髓間質細胞出現纖維化喪失功能的情況;正常的骨髓環境不能有效製造血球,須利用其他器官如脾臟或肝臟來代償製造血球,導致脾臟腫大,同時也會有其他過度分泌不正常細胞激素所致的相關併發症。初期十大症狀不明顯,與慢性疲勞相當像骨髓纖維化初期症狀不明顯,臨床上診斷不易,一般常見十種症狀:疲累、吃東西很容易飽、肚子容易鼓脹而不舒服、骨頭疼痛、活動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時盜汗、莫名搔癢、體溫升高超過攝氏三十七・八度、體重於半年內掉了一成以上。林建嶔醫師說,骨髓纖維化的臨床症狀,與一般身體不適、壓力大或是慢性疲勞時所出現症狀相當像,且十大症狀常常也只出現部分幾種。上例的姚先生在確診後使用針對骨髓纖維化的標靶藥物治療後,短短不到一週,姚先生皮膚騷癢情況就幾乎完全改善,數個月內脾臟也縮小。林建嶔醫師解釋,目前骨髓纖維化治療,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嚴重度高的骨髓纖維化可申請標靶藥物來控制症狀;若要完全根治就須作造血幹細胞移植,但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條件及風險相對較高,對於大部分年長者來說較不可行及相對危險。臨床確診不易,需骨髓穿刺檢查林建嶔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也因不容易確診,需要經骨髓穿刺切片進一步檢查才能鑑別診斷,有些患者礙於擔心骨髓穿刺恐有後遺症,容易因此錯失治療先機,尤其,晚期症狀會越發嚴重,病患長年受疾病所苦,若長期無良好控制,部分高風險的骨髓纖維化甚至會轉變成急性白血病,威脅生命。林建嶔醫師進一步解釋,骨髓穿刺的位置是在臀部兩側的「坐骨」下針,局部麻醉後利用骨髓穿刺針刺穿骨頭至骨髓腔的位置,抽出少量看起來外觀如血液般的骨髓血,製成抹片染色後送檢驗,臨床上相當安全、方便,免禁食、免住院、免全身麻醉,且沒有年齡限制。林建嶔醫師說,其實骨髓穿刺檢查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相當安全,也不用擔心會留下任何後遺症,通過骨髓穿刺進一步檢查,醫生才能了解骨髓造血細胞的情況,細胞形態有無改變。而確診骨髓纖維化後,目前會建議再可加做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偵測出高風險突變基因,可幫助醫師預測未來疾病嚴重度、病程快慢,以及演變成血癌的機率,以利提早做好骨髓移植準備。目前骨髓纖維化的確診年齡多為五十至八十歲,常常是因為症狀不明顯而延誤就醫診斷。林建嶔醫師呼籲,民眾別因輕忽症狀而失去治療的黃金時期,若出現類似症狀,宜及早進行血液檢查及接受專科醫師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