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表

想到上班就害怕!壓力爆表超傷身「心理師3招」有解

想到上班就害怕!壓力爆表超傷身「心理師3招」有解#量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才剛開工,工作就立刻排山倒海而來!長期工作被壓得喘不過氣,卻也一直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現在只要一想到上班就完全提不起勁,甚至開始萌生自我懷疑的念頭,該怎麼辦比較好?聯青診所心理師倪家珍表示,「適度壓力」是成長中非常重要的關鍵,當壓力超過舒適圈一定程度時,能夠激發出潛能,是學習過程中的驅動力。但當壓力長期超過身心負荷時,就會開始對健康產生影響。常胃酸過多、拉肚子?恐因壓力指數爆表!若出現「工作壓力爆表」的徵兆,起因多對於壓力事件主觀的看法與感受,每個人的容受度也有差異,民眾可以先從以下身體現象做判斷,例如: 常頭痛 便秘或拉肚子頻率高 心跳變快 流手汗 嚴重失眠 胃酸過多 胃潰瘍 慢性疲勞倪家珍指出,以上都可能是壓力超量的症狀,更嚴重者,甚至只要想到要去上班的念頭就開始感到害怕,或是以前可以執行的事,現在覺得困難,或是難以完成,精神無法集中。且不只是生理和認知上的徵兆,行為上也可能有改變,舉例: 吃甜食的頻率和份量增加 喝過多的咖啡提神 購物頻率變高 依賴藥物或飲酒上述行為也許有短暫的效用,但長期下來都有後遺症,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法都不能從根源改善心理壓力,一旦壓力事件發生,更多生理不適症狀又開始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別讓壓力影響身心健康!3招解開情緒枷鎖若想要避免身體因為壓力亮起紅燈,學會適時放鬆、調節壓力、處理情緒很重要。倪家珍分享以下3招:1.學會認知自己目前狀態自我察覺現在正在承受的感受、想法、情緒,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我們如何詮釋正在面臨的處境,決定了我們的壓力來源。通常壓力來源可分成工作、人際關係、親人的照顧等外在壓力事件;以及自我要求、對於未來的憂慮等內在壓力事件。當壓力事件發生後,可進一步將事件區分,哪些是自己可以掌控、哪些是不可以掌控。例如:擔心遲到,出門路況塞不塞車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但可以選擇提早出門。因此,面對可以掌控的壓力時,可以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不能掌控的壓力,則可以針對自身的觀點或情緒作調節。2.運用心理量表與生理檢測掌握壓力「壓力指數量表」是一個提供民眾瞭解目前自身壓力狀態的參考工具。在臨床上也發現,不少民眾其實身心長期承受極大壓力,但主觀上卻不覺得自己壓力超標,因此倪家珍建議,可以進一步做「功能醫學-壓力荷爾蒙檢測」或是「自律神經檢測HRV」,來了解現在身心是否壓力乘載過荷。 (12種徵兆幫助你評估工作焦慮。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3.學會適時放鬆自己倪家珍說明,面對壓力來襲,身體會自動採取合適的應對反應。因此,如何在壓力反應過後,讓身體回歸放鬆與平衡,是很重要的。有些民眾就是無法「自我放鬆」,一放鬆下來會容易覺得自己「太廢」,其臨床經驗中尤其是男性更為明顯。也有部分民眾長期處於緊張或高壓狀態卻不自知,建議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常緊握拳頭、習慣性咬指甲、磨牙、咬牙,身體易不自主地緊繃、語調變高、語速變快,說話跳躍等現象。生活中有工作責任感雖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休閒娛樂其實一樣重要。找到自己生活中的節奏,放鬆與樂趣是絕對必要的。倪家珍建議,可從練習改變「呼吸」速度開始做起,刻意讓吐氣變長、比吸氣還要長,同時也可以搭配正念減壓練習、瑜伽、太極拳、雅樂身心動態等,進行全身性的身心動態活動,幫助身心放鬆。而運動、飲食、睡眠對於放鬆、舒緩壓力也很重要,可多選擇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葉酸、Omega-3的飲食,幫助找回身體內在力量,達到心靈的平靜與和諧。現代人很辛苦,工作時間很長、經濟負擔、社交人際、婚姻與婆媳關係、孩子教養、父母的老病照顧,這些都可能是慢性長期的壓力源。倪家珍提醒民眾,如果覺察到自己的焦慮或情緒,已經難以自我調節,也可透過專業檢查、心理諮詢,來進行心理壓力的梳理與管理,不要害怕尋求幫助,才能迎向自在人生。

失智症末期能活多久?教你看「觀察量表9症狀」預測

失智症末期能活多久?教你看「觀察量表9症狀」預測#量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最近的秋天,在最近的門診裡或是家屬、照顧者培訓課程中,有不少人問我:「失智症的病人能夠活多久?」問我的家屬中,有好幾個老病人,我已經看了他們七八年以上的診,目前已經屬於中度至重度的失智症,陪他們來看病的配偶或兒女,疲憊不堪。 由於已經是中重度了,所以幾乎是臥床和插胃管餵食,不管照顧者是配偶或兒女,家屬照顧者照顧的時間久了之後,大多會問:「病人還能夠活多久?」我會告訴他們,失智症平均從診斷出來之後到死亡,大概7-12年的時間。接著家屬會問:「那死亡的原因是失智症嗎?」死亡的原因就很多了,從意外事件到感染等都會發生都有可能。 延伸閱讀: 我能選擇自己怎麼死嗎?一文看懂「斷食善終」是否合法、如何進行 為什麼會有12年與7年的差別 如果病人是極輕度的失智症,他的治療效果可以維持四年多,都是在極輕度的範圍裡沒有明顯退化,但是病人如果是晚到中度的時候來治療,頂多大概維持兩年半左右的時間沒有退步,病人如果是輕度的時候來治療,可以維持到三年多左右的時間沒有退步,這個研究的發表主要在給大家很正確與客觀的訊息:及早治療的效果對病人來講是最好的。 很多人會追問:「為什麼會有12年與7年的差別?」取決於「對病人的照顧」。當病人嚴重時,得不到好的照顧,發炎、感染了,不積極治療,很快就會離世。相對的,如果能好好的接受治療,也許生存的時間會延長些,但這是大自然運作的道理,每個人都得選擇一個方式離開這個人世間。是不是能走得安詳?時候到了,是不是能夠放得下?取決於大家的智慧。 比較明顯的是:當看到嚴重的失智症病人,飲食量下降,食物都不想吃的時候,其實已經直接或間接暗示他來日不多了。到目前為止,這是一個重要指標.在「六個月的死亡率」預期研究中,各種研究指出的因素不盡相同,營養狀態和飲食是目前為止被認為是較有相關的參考。失智症後期,失智症患者因併發症經常住院,經歷繁瑣且侵入性的醫療干預,包括各項檢查治療、行動限制、約束與不甚完善的醫療照護。 末期失智症患者面對死亡時,由於疾病的關係,較不會主動表達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醫護人員或照顧者無法或困難辨識末期失智症的表徵,影響失智症患者生命晚期的照護。更甚者,由於和病人的溝通困難而無法得到是否希望不積極介入治療的指示,導致失智症患者末期的照護需求被忽視。失智症晚期照護十分困難,由於失智症的特徵,是長期、且持續惡化的過程,臨床上難加以判定。目前世界各國研究尚未十分有效預測,且由目前的研究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尚有不少侷限之處。 延伸閱讀: 親自替兒子拔管、縫製心肺肝臟⋯勇敢媽媽在開刀房教懂醫師的一堂生死課 失智症患者的死亡預測 由於失智症患者的病情嚴重度分期較難定義,目前的資料只能作為參考:例如AHOPE量表,量測9個症狀嚴重程度: 1)意識清醒程度 2)是否有視線交接 3)說話程度 4)肌肉的靈活性 5)吞嚥能力 6)下床活動的程度 7)食物的攝取 8)液體的攝入量 9)體重變化 每個症狀以1至4分表示,總分在9至36分間,分數越高,表示狀況日益嚴重;目前以分數大於22分,對6個月的死亡率預測性較高。 (本文摘自/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大塊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