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

讀懂孩子的語言 從玩遊戲開始

讀懂孩子的語言 從玩遊戲開始#遊戲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遊戲」是孩子的工作,透過遊戲孩子能從中獲得滿足與喜悅,同時也能抒發內在情緒。對於有情緒困擾的孩子而言,遊戲更是不可或缺的語言。玩具是孩子的「字彙」  遊戲就是「語言」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可從孩子的行為反應來辨別是否有情緒困擾的問題,主要以「量少質差」做為辨別標準,例如:孩子哭鬧的時間比其他孩子還久、哭鬧到無法正常上學與進食,有以上情形建議到諮商所或身心科做評估與治療。兒童的心理諮商大部分是透過遊戲治療或藝術治療進行,遊戲治療是藉由遊戲幫助孩子表達、整理以及調適內在情緒,「玩」是孩子天生就會的,也是他們擅長的語言,玩具就是孩子的「字彙」而遊戲就是「語言」。遊戲治療主要針對3歲以上的兒童,成人與老人也可採用遊戲治療。遊戲治療分為2種:一是指導性質(由心理師設計遊戲方案,有清楚的目標導向),另一種是非指導性質(不指定玩具也不設計遊戲方案,讓孩子自由選擇)。玩具就像是媒介也是幫助孩子表達的催化劑,遊戲治療採用的玩具必須是孩子天生下來就會玩的,而且具有象徵意義,例如:車子、房子、醫生、護士。第1步-和孩子建立關係心理師會透過「遊戲」來與孩子建立關係,使孩子在環境中覺得放鬆、安全,就會慢慢卸下防衛並願意表達心情。透過觀察孩子所選取的玩具,心理師會反映角色心情,同時觀察孩子的情況並幫助他覺察自己的內在情緒。第2步-進入工作期洪意晴心理師舉例:孩子可能在家裡經驗到爸媽吵架的過程,當他覺得跟心理師的關係是安全的,就可能會用娃娃重現爸媽吵架以及孩子很害怕的情景。然而,這個害怕的娃娃可能就是孩子所投射出來的角色,心理師藉由同理娃娃,進而讓孩子覺得被同理,當孩子被同理與了解,就能有更大的力量與勇氣去解決問題。但有些孩子不會,會重複一些很創傷的情節或是玩的過程並不開心,這時心理師會採取具體的介入提供方法幫助孩子思考其他的可能。遊戲治療就是在幫助孩子接觸自己的情緒、表達情緒並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師扮演著陪伴跟催化劑的角色,另一方面會評估孩子玩了哪些玩具?有哪些遊戲情節?會不會玩重複遊戲? 例如:重複玩爸媽吵架的情節,就會評估爸媽吵架是孩子現在很關注的議題,並與家長核對實際情況,透過面談幫助家長知道孩子狀況,也能幫助心理師更了解孩子。同理孩子並設限行為家長平常在家也可透過遊戲陪伴孩子成長,洪意晴心理師建議,家長們在孩子玩遊戲時,首先要同理孩子,反映他的情緒就是在幫助孩子覺察內心世界,也不要打斷遊戲,可強化孩子在遊戲中好的表現行為。並設限讓孩子學會負責與控制,秉持「我們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但不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的原則,意思是當孩子破壞東西,我們接納他的的生氣但不接納破壞東西的行為,當孩子因憤怒出現失控行為,家長可提供替代方案給孩子,例如畫畫、撕紙,讓孩子從中明白規則以及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刺激、活化大腦 單人猜拳遊戲做得到

刺激、活化大腦 單人猜拳遊戲做得到#遊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人說「雙手靈活的人不容易老」,其實在統計上來說,雙手靈活的人更不容易會健忘或罹患失智症。如果腦裡想著其他事情,雙手也同時在做事的話,大腦就會同時運作各個不同的領域,對於大腦保健會更有效果。單人猜拳能活化前頭葉、小腦 雙手更靈活這裡所介紹的「單人猜拳」就能達到上述效果。這個遊戲只要想玩就立刻玩,不過通常無法輕易完成也是此遊戲的亮點之一。以前的自己明明很靈巧,但年紀一大卻變得有點遲鈍──這個遊戲特別適合有此情形的人。透過此遊戲,就能活化因年齡增長而衰弱的前頭葉和與小腦相關的功能,雙手也會因此變得更靈活。雖然此遊戲可以依自己喜好,想玩就玩,不過基本上建議雙手各做十次,總計二十次為一組,一天可以試著做完兩組。熟練之後反向操作 就能真正活化大腦做起來是不是覺得很容易做錯呢?反覆進行十次,終於變得熟練之際,又立刻反向操作,大腦則會因而變得混亂。當這種混亂的狀況被改善時,代表前頭葉的右側部位已經變得靈活了。硬是讓雙手去進行混亂大腦的動作,才能真正有助於活化大腦。當動作變得越來越熟練之後,腦內神經網絡就能確實地被構築起來。請每天反覆進行此遊戲。如果沒有持之以恆的話,動作就會恢復到原本不熟練的狀態了。此外,當你的動作幾乎沒有出錯時,不妨提高速度來試試看吧。進行混亂大腦的困難動作是活化大腦必不可缺的一環。【單人猜拳】圖說右手依石頭、剪刀、布的順序出拳,左手則依序出布、石頭、剪刀來贏右手。反覆進行10次。接著,反過來讓左手輸右手(左手依序出剪刀、布、石頭),反覆進行10次。(本文摘自/遠離健忘和失智/太雅出版)

和爸爸一起玩 可增進3社交技巧

和爸爸一起玩 可增進3社交技巧#遊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要成功,在各方面都需要社交技巧;社交技巧不好的代價非常大。任何爸爸只要聽過孩子的傷心故事,知道孩子如何被其他孩子討厭、甚至是被排擠,就知道這樣的事多麼地令人心痛。爸爸的遊戲可以增進孩子社交技巧如果爸爸的遊戲時間可以增進孩子的社交技巧,幫助他們融入團體,那將是非常值得的投資。曾有一項探索型的研究 ,試著去了解學校裡受歡迎的男孩女孩,他們的爸爸在家中是如何陪他們玩遊戲的呢?結果發現,透過打鬧遊戲,他們學習到3種特殊技巧。控制小小孩的強烈情緒 第一項技巧是控制自己的興奮情緒,這對小小孩來說是很困難的──管理強烈的情緒(即使是「開心」),對小小孩而言,是很費力的事。許多爸爸與小孩的遊戲是一連串的活動,混雜著一絲絲害怕和擔憂。孩子不知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即使他「幾乎」可以確定一切都會很好。這類害怕是促成許多遊戲中興奮、極度開心的重要元素,與驚恐不同。讓我們回溯一下「躲貓貓遊戲」:寶寶喜歡這個遊戲,他看著爸爸把臉藏在書本後面,也知道爸爸何時會露出臉,發出震耳欲聾又振奮人心的「噗!」,並對著他笑。而突然加快的心跳和上升的血壓、急促的呼吸,以及可能上升的腎上腺素,都是他正在學習掌控的生理狀態──躲貓貓遊戲可以讓他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控制生理反應。解讀他人情緒、傳遞情緒另外兩個很重要的社交技巧是解讀別人的情緒及傳遞情緒。嬰兒可藉由和父母互動及觀察,來學習這些能力。等進入學步期,他們就會將自己從父母身上學得的技巧運用在其他孩子身上──也就是有可能成為玩伴或朋友的人——而玩伴在成長階段,將左右孩子開心與否,和有沒有自信心。對學步期的孩子而言,要發展出偵查別人情緒的能力,靠的不只是觀察,還有「從做中學」。在打鬧遊戲中,他們可以學習面部表情的意義,以及自己該如何用表情表達內心,而緊繃的身體或其他各種姿勢又各蘊含了什麼意思?這些學習是對外,也是對內的:除了體察別人的情緒之外,孩子也開始體驗自己所經歷的各種情緒。打鬧遊戲的好處在於,這樣的學習,可以透過有趣的遊戲,發生在任何一個時刻。(本文摘自/爸爸陪你長大/大好書屋出版)

從遊戲中復健 「天鵝盃」激發孩童生活自理

從遊戲中復健 「天鵝盃」激發孩童生活自理#遊戲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花蓮慈濟醫院兒童復健團隊舉辦「天鵝盃」生活自理競賽,合併一系列訓練課程,設計出洗洗手、收玩具、穿衣服、用湯匙、筷子吃飯等有趣的競賽活動。十二位發展遲緩的孩子,在復健師的引導以及家長的陪伴下,一步步完成步驟,透過同儕學習的氛圍,孩子獨立完成每一個項目,並從遊戲中學習基本生活常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透過難得的團體競賽活動,孩子們從遊戲中,彼此為善競爭與學習,激發出孩子們無窮的潛力,在關主的指令中,孩子們努力的穿衣服、穿襪子、收玩具、使用餐具、洗洗手等生活小技能。復健師林芮竹表示,對於身心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希望能協助他們具備生活自理的能力,因此,花蓮慈濟醫院兒童復健團隊就常見的生活自理活動,設計一系列的競賽,同時也與家長分享在家協助孩子生活自理的衛教,透過復健學習課程,讓這群慢飛天使成為自信美麗的「天鵝」。

少油年菜配運動遊戲 健康過年不卡油

少油年菜配運動遊戲 健康過年不卡油#遊戲

過年的時候,很容易就吃進過多的食物,而且很多年菜、過年零嘴都是高油脂、高熱量,讓很多人過完一個年,就變了一個人。台灣有一間遊戲機公司,最近推出「龍年幸福菜單」,推出數款運動遊戲,讓過年也能在家好好運動,讓自己的肚子不會「卡油」。該遊戲公司邀請型男主廚詹姆士,傳授過年期間如何吃的健康、不發胖,幫民眾在過年美食當前下,靠吃得聰明以及運動遊戲維持身材。(圖片翻攝自台中衛生局健走衛教單張。)詹姆士表示,如果過年要吃得健康、不發胖,他建議消費者可以選用較低熱量的年菜,或是多吃一些蔬菜,就可以避免吃太油導致腸胃不適;至於餐點後的小點心,可以多選擇蒸製產品,才能控制熱量。等到過年後要上班的時候,榮新診所營養師陳韻帆則建議,可以多吃一些高纖低脂的食物,或是海鮮、魚類等,都能夠降低身體負擔,又能降低熱量。該遊戲機公司總經理表示,除了感謝所有消費者的支持外,未來將會推出更豐富、更具健康概念的遊戲娛樂,帶給台灣家庭更多歡樂時光。這次推出「龍年幸福菜單」的全新概念,透過健康飲食推薦並結合運動遊戲,不但可以讓所有人同樂,還可以消耗卡路里,希望這樣的「菜單」可以讓消費者在親人好友相聚的新年時光,享受幸福歡樂,也帶來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