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指腦血管發生急性病變,導致腦部組織因血液灌流不足或受到壓迫所造成的各種腦部功能障礙,不僅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大受影響,如何照顧中風後的家人,也是讓很多家屬十分頭大。《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帶你了解中風不同階段的照顧重點、照顧中風病人的注意事項。
中風是指腦血管發生急性病變,導致腦部組織因血液灌流不足或受到壓迫所造成的各種腦部功能障礙,不僅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大受影響,如何照顧中風後的家人,也是讓很多家屬十分頭大。《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帶你了解中風不同階段的照顧重點、照顧中風病人的注意事項。
“阿嬤在吃晚餐的時候,突然手舉不起來,口水從嘴角流出來,然後也無法握起湯匙,站起來的時候沒有力就跌倒在地上” “昨天晚上還好好的,早上就叫不太起來,講不太出話來 ” 類似的劇情一直在急診室重複上演,我們也不時有看到名人腦中風的新聞。腦中風就是會突然的發作讓我們措手不及。 依據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尤其好發於60-79歲的年齡層。腦中風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和阻塞性腦中風。但不論是出血還是缺血性腦中風,都需要趕快到醫院就醫,儘快接受治療,讓腦部後續損傷和神經學症狀的嚴重程度降到最低。一般來說,中風的位置、範圍、時間是影響預後的關鍵。 危險因子 腦中風有很多危險因子,其中包含了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所謂的三高),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肥胖,頸動脈狹窄等。這些都是可控制的高危險因子,因此,我們要努力去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降低我們罹患腦中風疾患的機率。 如何快速辨別腦中風?要如何辨識是否有腦中風呢?請記住「快速」動作, 要 「FAST」,每一個英文字母的意義分別為,F:Face;A:Arm; S:Speech;T:Time。簡單來說,臉歪、嘴斜、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最後看到正常的時間),然後趕緊送醫。 腦中風的處置 腦中風診斷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等。倘若病患在腦中風發現後3個小時內診斷為血栓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在病患符合規範下,可以使用靜脈內注射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有助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 然而,現在缺血性腦中風已經不再只有靜脈內注射或是吃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而已。在符合特定的條件,經醫師評估以後,我們可以進行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以外科介入的方式來治療在大血管阻塞的急性缺血中風。此項手術的另外一個好處在於對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的病患,但在6小時內大血管腦中風的病患,在符合特定的條件之下,仍然能夠接受治療,讓中風的範圍減少。2015年1月在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MR CLEAN試驗,證實顯著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優於單純用IV rt-PA的治療效果。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是一種類似心導管檢查的手術的治療方式,醫師會在鼠蹊部穿刺並把微導管或同時置放支架送到腦部血管去抽吸血栓。簡單來說,血栓堵塞了血管,我們把血栓抽吸出來讓血管通暢,縮短腦部缺血或缺氧時間以降低腦部損傷的範圍,進而減少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甚至死亡。病患後續仍然需要努力復健來慢慢恢復其功能性。 最後,重點是我們要及早發現「中風症狀」並「及早就醫」,要FAST! 慢性疾病也要好好的吃藥控制,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冬天也要記得多保暖。 文章授權/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方耀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寒冷的冬天,特別是突如其來的寒流、溫度驟降的時候,那些平常就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控制不佳的人,可能比較容易出現腦中風事件。在所有腦血管疾病當中,約有7成是腦出血,是國人10大死因中的第2~4位,平均每年奪走一萬多人的生命,此外,即使存活下來,往往也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影響患者的活動,研究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並給家庭帶來沈重的負擔。因此,在還沒發生之前,我們就應該做好預防保健的規劃,吃得均衡與養成運動的習慣是目前普遍建議的作法,但具體該怎麼呢?或是什麼樣的飲食習慣會有幫助?這是一般人會想要知道的資訊;最近在《Neurology》有一篇研究,調查高齡者們吃魚的頻率與腦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根據每週吃魚的次數分成4組此研究是在法國進行,以1,623位65歲以上,過去不曾有過失智症、中風或因腦血管疾病住院病史的人為對象。以問卷調查參與者們日常吃魚的習慣,並用各種方法檢查腦部血管的狀況,追蹤結束之後,再以統計分析調查吃魚與腦血管健康之間的關係。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將參與者們吃魚(海鮮)的習慣分成4組,分別是: 都沒吃,或者每週吃不到1次 每週1次 每週2~3次 每週4次以上在往下繼續看之前,你可以先回想一下自己和家人們的飲食習慣,大家吃魚的頻率如何呢?就我所知,其實還滿多人,每週吃不到1次的魚,可能是嫌麻煩,也可能是討厭魚的味道,因此不會把魚納入菜單的選擇裡;不過希望看完後面的內容,可以吃葷食的朋友,可以考慮跟建立吃魚的習慣。每週吃2到3次以上,對預防腦中風有正面幫助經過分析後,這群參與者當中,吃魚的頻率越高,每週2到3次以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越低,此外吃魚和腦血管疾病的關聯性在65~69歲之前最強,其次是70~74歲,但在75歲以後就沒有發現顯著的關係了。從這個研究結果看來,為了預防年老時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多吃點魚可能是很重要的事。不過在這裡要補充一點,此研究的證據效力是Class II,因此大家可以參考,但別當作一定有用喔。至於在吃魚的選擇上,會建議至少有一兩次是海魚,原因在於海魚的Omega-3脂肪酸和維生素D的含量,通常會比淡水魚來得多,因此建議這麼分配。 Photo by wu yi on Unsplash國民健康署的健康飲食與生活型態建議其實吃魚是包含在健康生活型態當中,因此我們也要朝吃得健康與養成適當活動量的生活方式,積極的控制或預防三高,降低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以下是國健署提供的6項原則:一、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發生中風的風險分別是非三高個案的2.84倍、2.86倍及2.37倍。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140/90mmHg、醣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二、選擇健康飲食掌握3少2多原則,即少調味品、低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建議每日鈉的攝取量少於2.4公克(相當於6公克的食鹽;1茶匙)。三、養成規律運動維持每週5次(或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依身體狀況挑選健走、伸展操、跳舞、慢跑、騎自行車等活動。四、維持健康體重肥胖(超過理想體重20%以上)會增加高血壓、冠心病、心衰竭或中風的風險,建議BMI維持在18.5~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五、拒絕菸酒危害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過度飲酒,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鼓勵民眾要立即主動戒菸、節酒。六、定期健康檢查可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血壓、血糖、血脂、BMI、腰圍、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及早發現身體異常,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疾病威脅。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週吃 2 次魚以上 有助減少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年近60歲的林太太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長期洗腎14年是洗腎中心的老朋友,從來不曾無故遲到,這天洗腎時間到了,卻異常地沒有準時出現,洗腎中心護理師致電數通皆未聯繫上,擔心有異常情況發生,立即通知林太太的女兒返家查看,林小姐趕到家看見媽媽無力癱坐在椅子上、表情僵硬、無法言語,緊急送醫確診腦中風,所幸即早發現,經治療一個月後已恢復正常生活、行走自如。林小姐感動的說:「謝謝護理師的機警,讓媽媽沒有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時機。」洗腎者飲食應採低鹽、低油、低糖衛福部臺北醫院洗腎中心護理長莊明月表示,當天跟往常一樣,護理師陳宥臻致電追蹤病友健康狀況,並提供心理支持關懷與提醒衛教指導,但致電林太太時卻一直無法接通,陳護理師非常緊張與擔心、持續聯繫,對於那天恰巧搶救到中風的洗腎患者,感到真的很幸運,也慶幸一切都還來的及,洗腎中心會持續落實中心理念「照顧一個人,守護一家人」,秉持著愛心、關心服務病友。根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全台洗腎人數高達9.2萬人,洗腎中心主任陳殷正表示,腦血管疾病是透析病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腦出血是最重要的發生形式。患者長期高血壓造成血管狀硬化,血管壁產生許多動脈瘤及經常性使用抗凝劑是造成出血的主因,腦血管疾病發率生約佔15%左右,因此洗腎患者與家屬要更注意洗腎者的健康飲食採低鹽、低油、低糖為原則,控制高血脂、膽固醇及高血壓,並呼籲家人應經常關懷探視家中長者、洗腎家人,避免發生憾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血管疾病」仍高居台灣人10大死因之第4名。中風防治有賴民眾的早期發現與及早就醫,因此台南市衛生局也推出了台語發音的「嘴歪臭奶呆、走路腳歪歪」這句口訣,幫助民眾快速記憶與方便判斷中風發生的可能主要症狀。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 需在發作3小時內施打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張哲肇醫師說,「腦血管疾病」的病人除部份為自發性腦出血外,仍以急性缺血性(梗塞性)腦中風為主要病因。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在急性期治療上,雖有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機會改善預後,但此一治療方式可應用的時間極為緊迫,僅能在發作後的3個小時內施打。病人到達醫院時常常已逼近施打的時限,因此各急救責任醫院無不為了搶救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而設立許多緊急流程。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 非每個腦中風患者皆適用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即使在時限內施打,仍有必須要考慮的風險與禁忌症,並非所有病人在時效內即可施打,例如曾有過出血性腦中風的病史者、近3個月內接受過開顱或脊椎手術者、近3個月內有另一次缺血性腦中風者,或是有凝血功能障礙者,皆屬於無法接受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病人族群。病人若注射血栓溶解劑的療效不佳或是無法接受施打,可能接著會發生嚴重腦水腫、顱內壓上升而意識昏迷等,嚴重者可能需要進一步接受顱骨切除減壓的開顱手術,甚至仍可能有生命危險。「機械式取栓」技術可增加治療成功率張哲肇醫師還說,為增加可治療的病人族群,改善中風病人的預後,許多臨床試驗不停的進行著。2015年起,陸續發表在知名期刊的幾個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以支架進行取栓的血管內治療技術來打通大腦的大血管阻塞,可增加治療成功的機率,改善病人的預後,而且也因為使用取栓支架打通後,還可降低嚴重腦水腫發生機率,也因而降低嚴重中風病人的死亡率。機械式取栓 可適用於中風發作後6小時內更重要的是,此一治療技術將可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長到中風發作後的6小時內,好消息是健保署也順應國外最新的治療建議,自2017年2月1日起將「機械式取栓」用的支架與抽吸導管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血管內治療技術需要有具相關技術認證的執行醫師,且醫院亦必須有可進行特殊檢查的儀器設備。 張哲肇醫師指出,目前「機械式取栓」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在國外臨床試驗中亦進展到了部份病人可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長到16至24小時,也增加了許多發作時間超過6小時,如睡眠中發生中風病人,可以接受治療的機會。目前此一部份雖未有健保給付,但符合治療條件的病人,仍有改善預後與減低病情惡化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腰圍粗、血壓、血糖、血脂肪高,顯示您的健康亮紅燈,「代謝症候群」找上你!未來罹患心臟病、糖尿病機率大增。耕莘醫院新陳代謝科馬文雅醫師指出,隨著國人生活習慣改變,肥胖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代謝症候群是腹部肥胖、血壓偏高、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血糖偏低5項危險因子的集合,若民眾有上述3項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日後罹患糖尿病、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增。馬文雅醫師表示,代謝症候群即是生活習慣病,可經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改善習慣來增進身體健康。依據「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馬文雅感慨的說她是下醫,民眾罹病後才會到門診找她看病,她希望民眾要做自己的「上醫」,預防勝於治療。人體的器官是珍貴的非賣品,會陪伴我們走一輩子,她呼籲民眾需要從習慣養健康,好好對待自己,小幅降低血壓即可大幅預防心血管疾病。「遠離代謝症候群」系列講座將於5月19日、5月26日,週五上午9點至12點,舉辦第2、3場,分別邀請國泰內湖診所張斯蘭營養師講解「飲食與代謝症候群」、中華民國健康運動協會理事長劉政煒教練教授「運動與代謝症候群」,活動全程免費,非常歡迎願意為自己健康負責、實踐健康生活者報名參加(台北市民60歲以上長者優先),報名專線:(02)2365-7780分機29黃小姐,康泰基金會官方網站http://www.kungtai.org.tw/foundation/index.asp。名稱:「生活習慣病」您知多少?遠離代謝症候群時間:106年5月19日、5月26日 上午9:00至12:00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5號8樓洽詢:報名專線:(02)2365-7780分機29黃小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新 2005-2008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代謝症候群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即以下列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患者:(1)腹部肥胖(2)高血壓(3)高血糖(4)高密度膽固醇過低(5)高三酸甘油酯。此次講座內容將由賴玉釧營養師告知大家遠離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飲食方式!名稱: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時間:106年4月11日(二)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肥胖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而肥胖者亦容易罹患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為了落實國人的健康減肥以及調整飲食的觀念,在本次團體衛教將由孫文蕙營養師介紹肥胖的判定標準介紹,進而分析台灣常見各減重方式的優缺點,讓民眾能健康減肥。名稱: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時間:106年2月23日 星期(四) 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