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式化療

食慾不振、面部泛黃竟是癌!醫:胰臟癌化療應掌握正統性、安全性、有效性

食慾不振、面部泛黃竟是癌!醫:胰臟癌化療應掌握正統性、安全性、有效性 #組合式化療

某名人父親Y先生退休後長期受食慾不振所苦,某天兒子發現父親體重大幅減輕才緊急就醫,經診斷後發現竟是罹患晚期「癌王」胰臟癌!Y先生原先在南部接受治療,病況遲遲不見起色,因聽聞臺大醫院針對局部侵犯嚴重胰臟癌的前導性化療已累積很多經驗,加上多專科團隊精準醫療進步。為了方便兒子就近照料,Y先生來到臺大醫院治療,並改使用門診即可完成的化療式組合。化療後手術,治療至今已逾2年,更時常與兒子出國旅遊,生活十分幸福。兒子也因父親的疾病控制穩定,家庭、工作穩定發展,依然活耀於媒體上。 臺灣胰臟醫學會林肇堂理事長說明,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新發個案已突破3千人,也奪走近2,500人性命,疾病發展快速,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是非常兇猛的癌別!為了提升民眾對胰臟癌的認知與患者的疾病意識,臺大醫院與臺灣胰臟醫學會攜手合作,於3月20日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胰臟癌病友故事展。臺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暨胰臟癌團隊總召集醫師田郁文教授鼓勵患者,現在醫療十分進步,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沉默殺手」奪命! 多數民眾無預警確診晚期胰臟癌 田郁文教授解釋,胰臟癌的可怕之處在於其症狀不明、不易察覺,多數人發現時已是晚期,一旦有明顯的上腹疼痛、黃疸等狀況,通常癌細胞已侵犯、侵犯到鄰近血管(第三期)或轉移到其他器官(第四期),這時就很無法手術切除乾淨。不過就如同之前提到的Y先生即使在診斷時已是晚期無法立即手術完全切除,但約25%的第三期胰臟癌在化療後能切除乾淨。因此胰臟癌的治療需要不僅是內、外或腫瘤科醫師,而是需要多科團隊醫師的配合。因此「面對兇猛的疾病,臺大醫院組成了非常專業的胰臟癌多專科團隊,集結內科、外科、腫瘤科等醫師,減少患者在各科別間轉介治療的程序,亦有個管師、營養師等角色,給予最好的照護。」 在血管侵犯嚴重的胰臟癌的治療中,手術與化療為最重要的形式,田教授欣慰的說道:「有別於以往罹癌手術後僅剩1年半存活時間,如今患者在手術之後加上術後輔助化療,生存期將有機會大幅延長至50個月。」再者,針對無法手術治療的晚期患者,臺大醫院腫瘤科楊士弘醫師也說明,目前以組合式化療為主要選擇,「臺灣的醫療非常進步,國際常見的化療皆可在國內使用。」臺大醫師們會參考國際指引建議患者用藥,化療藥物也經過國際大型研究證實其有效性、安全性,亦有長期的用藥經驗,健保也有給付部分藥物,可減輕患者的負擔。 症狀似腸胃道疾病!組合式化療替婦續命享天倫之樂 近70歲的家庭主婦張女士因長期上腹痛、且兩個月內掉了8公斤,經檢查確診第三期胰臟癌,「袂煩惱,咱做伙面對!」原先很憂鬱的她在丈夫支持下堅強面對疾病,她選擇國際指引推薦的化療組合,在門診就能完成療程。張女士至今已穩定治療近1年半,她笑著分享丈夫在照顧她的過程中,竟從糖鹽不分的烹飪新手,到如今能燒得一桌好菜,生活十分平淡而幸福!楊士弘醫師進一步說明,不少人都有化療副作用很嚴重、一定需要住院的迷思,在晚期胰臟癌的治療中,醫師會評估患者的體能狀況,若患者不喜歡耗時較久的療程,現在也有可在門診完成的藥物,盼每位患者都可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與各科醫師一起努力控制疾病並兼顧生活品質。 診斷、個人化治療雙突破,胰臟癌可望褪下「癌王」稱號 而近年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也有新突破,臺大醫院內科部廖偉智教授分享,臺大已開發出新型AI診斷輔助系統,有望及早揪出病灶,讓胰臟癌有機會在早期發現。臺大醫院外科部吳健暉醫師補充,除了診斷更精準之外,胰臟癌治療在臺大已經幾乎是個人化設計,治療更加精準,隨著基因醫學蓬勃發展,患者可透過遺傳性基因檢測、腫瘤基因檢測,找出特定的基因缺陷之後選擇相對應的免疫、標靶、化療藥物,提升治療成效。 「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展3/20於臺大醫院開跑 雖目前晚期胰臟癌患者仍占多數,但診斷工具與治療形式越來越多元,在化療組合上亦與國際接軌,若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都有機會延長生命。為了讓患者更了解現有治療趨勢與選擇,也提高民眾對疾病的認知,臺大醫院於3月20日起,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展,傳遞疾病的症狀與風險因子等衛教知識;同時,展覽中也包含病友的治療經歷,期盼能鼓勵病友們正向面對,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每年奪約2500人命!「胰臟癌」狡猾轉移難開刀,多重化療組合現曙光

每年奪約2500人命!「胰臟癌」狡猾轉移難開刀,多重化療組合現曙光#組合式化療

胰臟癌素來有「癌王」之稱,許多患者初確診就是晚期,已有癌細胞遠端轉移,讓患者感到挫折、甚至想要放棄治療。不過,醫師提醒,現在胰臟癌已經有相當好的多重化療藥物組合,病患只要找對方法,都能有效控制病情。 是什麼原因讓胰臟癌惡名昭彰?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文冠解釋,胰臟位於上腹腔後側、深藏且隱密的特殊位置,同時旁邊有豐富的淋巴結網路,因此當發生病變時,相對難以發現,且容易透過淋巴轉移出去。 症狀不明、疾病發展又快又兇猛,死亡率迎頭趕上發生率! 胰臟癌早期的症狀不明顯,若已有明顯的上腹悶痛、背痛、食慾不佳、莫名體重減輕(例如3~6個月減輕5公斤)的狀況,通常腫瘤已經相當大,且癌細胞複製快、惡性分化程度高,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是晚期不適合開刀。另外,由於胰臟周邊血管和淋巴結多,不僅容易轉移到肝、腹膜等處,腫瘤變大時常見侵犯或包覆周邊大血管,使得想經由開刀切除腫瘤更加困難。 黃文冠醫師分享,林口長庚醫院去年大約收治了230位胰臟癌患者,以每年新發胰臟癌人數近3千人來看,約佔全台十分之一。「據院內統計,確診胰臟癌的患者當中,只有2成是第一、二期,尚有開刀切除腫瘤的機會;而剩餘8成患者皆已是晚期,因此也讓癌症的死亡率趨近於發生率。」黃醫師沉痛的表示。 與國際接軌!胰臟癌組合化療多元,可依自身狀況討論用藥 儘管晚期胰臟癌治療不易,卻並非束手無策,因此黃文冠醫師仍鼓勵患者要積極治療,「台灣對胰臟癌的治療已與國際接軌,目前有幾種多重化療組合可選擇,也都有健保給付,醫師可依據患者自身體力與疾病狀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第一線治療目前有幾種多重化療組合可以考慮,其中雙藥組合例如gemcitabine+nab-paclitaxel、三種藥物組合oxaliplatin+irinotecan+5-FU/LV (FOLFIRINOX)更是國際指引建議的第一線用藥,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形式,而若是體力狀況不佳、或擔心副作用過大,也可選擇副作用相對輕微的化療組合或單一用藥,總之仍須依照自身狀況與醫生討論。 不要放棄!醫暖心喊話籲患者正向面對,更有機會穩定控制! 黃文冠醫師以一名60幾歲的男性為例,此個案是因黃疸症狀才確診局部晚期胰臟癌,患者一開始選擇使用三重藥物組合(FOLFIRINOX處方),但治療兩個月左右,癌指數仍有上升情形,在改用兩種藥物組合化療後才獲得穩定控制。「目前接受化學治療已近半年,患者非常積極接受治療,換藥後腫瘤反應顯著,目前正準備住院接受進一步開刀切除,但必須強調每個病人病情與治療反應都不同,仍須與照顧的醫師充分討論。」 黃文冠醫師強調,胰臟癌是一種較難從預防面下手的癌症,民眾平時應多觀察身體症狀,也要培養好的生活習慣;而胰臟癌患者仍要積極面對、切勿錯失治療時機,透過適當治療仍有很大的機會減少癌症引起的病痛、延長生命、同時保有生活品質。 2013-TW-2300004~

背痛難眠竟是胰臟癌!八成以上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

背痛難眠竟是胰臟癌!八成以上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組合式化療

「五年前,王阿姨因為背痛來看醫師,輾轉來到腫瘤內科,確診時就有肝臟轉移。她對於罹癌坦然接受,但最大的目標就是希望能看到小兒子成家立業;為兼顧療效及生活品質,接受組合化療,讓她成功在三年後參與小兒子的結婚典禮……」臺中榮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林欣辰醫師娓娓道來。 臺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明,胰臟癌治療照護包含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疼痛管理和營養支持,臺中榮民總醫院於 2015 年 7 月成立胰臟癌團隊,納入多專科團隊照護,致力提升病友的診療照護品質。同時,臺中榮民總醫院亦不斷精進胰臟癌的治療與照護,在多專科整合照護的基礎下,陳適安院長指示應該依據每位病友的診斷期別、生理狀況,訂定治療計劃,透過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甚至是最新的細胞治療,來提高病人治療的反應率及存活率。 臺灣胰臟醫學會林肇堂理事長說明,由於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易發現,即便有腹脹、悶痛等情形出現*1,也易誤判為腸胃道疾病,延誤最佳就醫時機。為幫助民眾更加了解胰臟癌及其風險因子,臺灣胰臟醫學會與臺中榮民總醫院攜手合作,於 2 月 3 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胰臟癌病友故事展。臺中榮總醫院血液腫瘤科石宇軒醫師及林欣辰醫師均指出,目前已有許多藥物可選擇,而許多民眾十分畏懼化療的副作用,也都能夠透過調整劑量以及其他方式進行症狀治療、榮總院內也設有心理諮商師、社工等醫療團隊可以協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呼籲患者要積極治療,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癌王」奪命! 八成以上患者為晚期個案 誤判為腸胃道疾病誤就醫時機 平均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胰臟癌已連續兩年蟬連十大癌症死因第七位,每年奪走約 2,500人性命。「胰臟癌每年新增個案數約為 2,000 人*2,雖人數不多,但 85%以上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平均五年存活率僅有 5%*1,因此胰臟癌又有『癌王」之稱。」林肇堂理事長沉痛的表示。此外,由於胰臟癌病程快速,若出現劇烈疼痛、黃疸等明顯症狀時,通常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部位,這時就無法進行手術切除,存活時間也大幅下降。   林欣辰醫師說明,若患者在早期、未發生遠端轉移前就已發現疾病,通常會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後續視患者狀況搭配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然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發生遠端轉移,無法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切除乾淨,主要治療方式將以化療為主,其中組合式化療是晚期、轉移性患者重要的治療方式。 六旬婦人罹「癌王」 組合式化療提昇治療成效兼顧生活品質 六旬蔡女士家庭美滿,退休後本以為可以跟家人共享天倫、含飴弄孫,不料去年七月確診晚期胰臟癌,且轉移至肝臟。一開始家人擔心蔡女士的身心狀況,不願意透漏病情,蔡女士仍猜到自己的病情並不樂觀,深夜偷偷躲起來哭泣、查找相關資料並詢問醫師;蔡女士希望可以兼顧生活品質,與醫師及家人討論後,選擇能在門診就完成的組合式化療治療,治療後至今已逾一年,病情穩定,時常與家人一起去旅遊,珍惜得來不易的時光。 石宇軒醫師進一步說明,組合式化療意即多個化療藥組合而成,相較單一化療的方式,組合式化療已被證實可提昇胰臟癌的治療效果,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組合式化療為胰臟癌治療首選。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討論後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組合,儘量來控制疾病並兼顧生活品質。 醫籲:切勿輕忽長期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 「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 2/3 於臺中榮民總醫院開跑 林肇堂理事長提醒,民眾若有家族史、胰臟發炎、糖尿病等,需要有高風險者之自覺;如出現長期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務必要立即就醫診斷,切勿延誤了治療時機。而若是晚期的患者,現在的化療方式多元,透過組合式的化療能延長總體生存期,且也有治療便利性佳的選擇,患者應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最適合用藥。 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胰臟癌,臺中榮民總醫院於 2 月 3 日起,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希望延續、化險為胰」病友故事展,藉由胰臟癌症狀與風險因子等衛教知識,提升大眾對於疾病的瞭解;同時,展覽中包含胰臟癌治療流程,以及病友的治療經歷故事。期盼病友們能更加掌握現有治療選擇,只要不放棄希望,就有機會「化」險為「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