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便

多黑才算是「黑便」?別再傳便便照給醫師看!教你看「2特徵」判斷

多黑才算是「黑便」?別再傳便便照給醫師看!教你看「2特徵」判斷#黑便

黑便到底有多黑?眼前的黑真的是黑嗎?我的排便算不算黑便呢?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暘朝說,常常在用餐時間收到民眾傳來的「黑金照」,希望他能看一眼幫忙鑑定,讓他哭笑不得。他也提醒民眾,如果觀察到黑便有「黑到發亮」、「夾雜血腥味」等2大特徵時,就要盡速就醫。

天冷易腹痛、黑便⋯小心是「冬季消化性潰瘍」

天冷易腹痛、黑便⋯小心是「冬季消化性潰瘍」#黑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4歲張先生平時有抽菸習慣,今年1月因心肌梗塞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出院後持續使用抗血小板藥物(Clopidogrel)及抗凝血藥物(Coumadin)。最近因天氣變化大引起關節疼痛,至診所開立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止痛藥,幾天後卻出現上腹悶痛、接續黑便症狀、甚至休克,急診入住加護病房,利用胃鏡檢查後診斷為「胃潰瘍出血」。消化性胃潰瘍冬季為好發高峰,較夏天增加2成5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安表示:不少疾病的好發度跟季節變化有相關,消化性潰瘍就是其中一種。除了天氣變化造成腸胃問題外,另有服用「通血路」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甚至因肺病或風濕免疫問題,而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藥之患者,更是消化性潰瘍的高危險群。陳建安指出,常見的消化性潰瘍包含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一般人尤其在吃飯前、後更為明顯。依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107年至109年間因消化性潰瘍或出血至急診的病人,冬季12~2月有967人,比起夏季6月~8月的770人,增加近2成5;其中1月比起7月的病人數量相差高達5成。最主要可以歸類為以下3大原因:消化性胃潰瘍「致病3大原因」1. 生理的影響:研究發現,天氣冷跟一些黏膜保護因子的減少有關,像是熱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現減少,胃黏液的厚度較薄等。另外天氣冷、氣溫驟降也會造成生理上壓力,進而增加腎上腺素(adrenaline)及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分泌,促使腸胃道血管收縮,減少腸胃道血流,這都跟潰瘍風險增加有關。2. 藥物的使用:天氣變冷,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病人增加,這些病人常需要使用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的藥物;天氣驟變也常見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的急性發作,在治療上增加類固醇的使用;而關節炎發作,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及類固醇等,也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甚至消化道出血的風險。3. 幽門桿菌感染:此外,很多病人除了以上2種原因,同時還合併有幽門桿菌的感染。幽門桿菌感染雖然跟天氣變化沒有什麼關係,但幽門桿菌已經證實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與胃淋巴癌的危險因子,消化性潰瘍病人若能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潰瘍復發率就可從50%降到10%。陳建安補充,天氣變冷、溫度降低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外,壓力大、情緒緊繃也易導致消化性潰瘍機率,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甚至類固醇藥物者更要特別注意;若出現腹痛且狀況加劇,應儘速就醫積極治療,以免危及生命。

黑便、噁心想吐…竟已胃癌!醫:這種人應每年照胃鏡

黑便、噁心想吐…竟已胃癌!醫:這種人應每年照胃鏡#黑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中74歲張伯伯40年前因消化道出血,接受手術切除一半的胃,最近卻出現解黑便、噁心等症狀,赴醫檢查發現之前手術的胃腸吻合處有一腫瘤,切片證實為殘胃癌,恐有生命危險,所幸經手術將殘留的胃及腫瘤切除,並搭配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總算穩定下來,現正持續追蹤中。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江承源表示,過去由於內視鏡技術不普及,且消化道疾病經常無藥可醫,所以當面臨消化道出血的問題時,醫師通常會選擇手術切除,隨著30年來內視鏡技術發展,內視鏡同時具備檢查和手術的功能,除了觀察診斷外,由於內視鏡可加裝工作管腔,加入各種器械,一旦醫師發現病灶時,不僅可以切取組織樣本,以供切片檢查,也能取出體內的異物。胃部手術20年以上 發生殘胃癌機率增7倍 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指出,所謂殘胃癌是胃癌的一種,是指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而切除部分的胃達5年以上,由剩餘的胃發生的原發性癌症,據統計殘胃癌佔胃癌的1%~5%,好發於男性,平均發病年齡約65歲,而殘胃癌發生的時間,平均在胃部手術術後13~19年,根據研究,胃部手術術後20年以上,發生殘胃癌的機率更比一般人高6~7倍。 至於手術切除後剩下的胃,之所以會發生癌症,是因為胃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經切斷後,胃呈現低酸或無酸狀態,使得胃泌素分泌下降,導致保護胃部的黏液減少,胃黏膜會逐漸萎縮。 若加上患者術後常吃煙燻、醃漬類食物,硝酸鹽經腸胃內某些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再與其他胺類形成硝酸胺、亞硝酸胺,有利於細菌在胃部繁殖,就會增加亞硝酸胺類的物質在胃部生成。少吃煙燻、醃漬食物 多吃蔬果規律運動殘胃癌的治療以根除性手術為主,術後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甚至使用標靶藥物,殘胃癌與多數胃癌類似,確診時多屬晚期,故預後不佳,當進展至第三期之後,五年存活率僅約14%,若能盡早發現病況,並接受根除性手術,通常治癒率可達50%。 葉俊杰提醒,平時應注意腹部是否有不適症狀,減少攝取煙燻、醃漬類等含硝酸鹽類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適度規律運動,若曾因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接受部分胃切除的患者,務必每年接受胃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寒流冷出胃出血 便便這個顏色快就醫

寒流冷出胃出血 便便這個顏色快就醫#黑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半個月來了三波寒流,許多人都注意要保暖防止心血管出問題,但肝膽腸胃科醫師提醒,不只心血管,臨床發現,上消化道出血而接受緊急胃鏡治療的患者也跟著寒流而變多!一名85歲老翁是長期背痛及腰痛的老病患,平時服用止痛藥治療,這波寒流來襲,一天清晨上廁所突然解了大量黑便,同時出現頭暈症狀,家屬緊急送醫急診,醫師評估檢查發現是上消化道出血,緊急經過內視鏡處置後才恢復。上消化道出血解黑便 更大量出血時呈暗紅色台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歐高奇發現,門診許久未見的患者在幾波寒流中出現在急診,緊急接受胃鏡處理的個案增加,尤其是原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惡化成上消化道出血情形越來越多。他表示,低溫環境下,因為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分泌異常,導致血管收縮,使胃酸分泌增多,導致消化性潰瘍面加大、加深,侵蝕周圍的血管,就出現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張歐高奇指出,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常以解黑色大便表現;更大量出血時,大便會呈現暗紅色,有時會嘔吐出鮮血或咖啡色渣物質;也有人伴隨出現頭暈、心跳變快、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冒冷汗、呼吸困難等情況。治療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以藥物治療和內視鏡治療為主,張歐高奇醫師表示,依據不同出血部位及原因,內視鏡可以進行注射血管收縮劑、電燒止血、機械性壓迫止血法(如內視鏡止血夾)、血管結紮,或進行血管攝影的栓塞治療,到最後的手術治療,都依據患者狀況採取不同處理。高危族群做好保暖 避免酒、咖啡、濃茶及刺激性飲食張歐高奇提醒,老年人、服用消炎止痛藥物、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長期酗酒、肝硬化及洗腎患者、幽門桿菌感染及有過潰瘍病史者,都是上消化道因天冷而出血的高危險群。屬於高危險群者一定要做好保暖,避免酒、咖啡、濃茶、辛辣等刺激性飲食;平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勿熬夜;盡量紓解工作壓力,避免三餐不定時及暴飲暴食,並少吃不必要的止痛藥,降低出血危機,萬一出現消化道出血症狀,務必盡早就醫。

俠女挨了一掌吐鮮血 是內臟受傷嗎?

俠女挨了一掌吐鮮血 是內臟受傷嗎?#黑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俠小說中的俠客俠女們受了一掌之後,常常「哇的一聲,吐出一口鮮血」。等等,為什麼他們會吐血?是內臟受了傷嗎?是哪些內臟出了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消化道出血。首先,消化道就是食物從嘴巴到達肛門排出,經過好幾公尺的這趟路途!包括了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直腸、肛門。「上消化道」包含食道、胃、十二指腸。「下消化道」包含小腸(空腸、迴腸)、大腸、直腸、肛門。萬一腸胃道旅程的某處出血了,「出血程度」和「出血位置」會讓患者有不同的表現。簡單來說,出血量可以輕微到看不到,但緩慢長期的少量出血,還是會讓患者臉色蒼白、虛弱、貧血。吐血、拉血、解黑便 當心消化道出血突發性的大量腸胃道出血會讓患者頭昏眼花、虛弱無力、接近暈倒、喘不過氣,心跳加速、血壓降低,因而迅速危及性命安全。這就是腸胃道出血程度不同,而導致的症狀表現有所差異,治療的方式也會因此調整。出血位置也會讓患者表現有所差異。如果是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患者可以表現「吐」或「拉」,吐出鮮紅色的血、吐出咖啡色的陳舊血、或是解瀝青般深色的糞便,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徵。若是下消化道(空腸、迴腸、大腸、直腸、肛門)出血,比較有機會從肛門排出。患者可能會解鮮紅色的大便,或直接解出鮮血及血塊。畢竟下消化道距離肛門比較近,流出的血看來會比較新鮮。但以上所述都是典型案例,例外其實也不少。像是患者若突然有大量的上消化道出血量,也有機會拉出紅血便。若是少量的下消化道少量少量的出血,也可能會讓人的糞便呈現瀝青般的深色,沒鮮血那麼新鮮的模樣。上下消化道出血 表現及診斷方式不同無論患者是因為吐血或解血便送醫,也無論患者是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到院後醫師的第一要務都是「穩定患者生命徵象」,畢竟失血過多會造成休克,神智不清或失去意識,危及性命安全。醫師會考慮是否需插入氣管內管保護呼吸道,防止大量吐血進入呼吸道造成吸入性肺炎;並確定患者心跳、血壓等數據,用靜脈輸液及輸血穩定血壓、脈搏等生命徵象。接下來就要找出出血點並止血。醫師會從患者病史及目前表現(是吐血還解出血便,是鮮紅的還是瀝青色的?)等資料評估是上消化道出血或下消化道出血,再選擇適當的檢查工具。懷疑上消化道出血時,醫師通常會先安排胃鏡檢查。胃鏡能穿過食道、胃、十二指腸,檢查腸道的內層是否有出血點,若有,醫師可用給藥、燒灼止血或血管夾拴緊血管等方式阻止出血。下消化道出血時也可利用大腸鏡鏡檢方式找到出血點並止血。若還是找不到出血點,可考慮做血管攝影,注射顯影劑檢查上下消化道的出血位置。找到出血位置後,也能用血管攝影定位並局部施打藥物來止血。萬一各種檢查都找不到出血點,或是出血過於嚴重,或是止血止不住,就可考慮手術,剖腹探查找到出血點並止血。上消化道出血*胃食道逆流及食道發炎* 食道靜脈屈張,最常見是肝硬化造成不正常、腫大的食道部位靜脈,可能會爆開出血* 食道裂開,腹壓過大,像是嚴重嘔吐、生小孩、大力咳嗽* 消化道潰瘍,包含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癌下消化道出血* 大腸發炎* 大腸息肉* 大腸癌* 感染性腸道發炎* 憩室炎* 缺血性腸炎* 痔瘡,最常見且明顯的下消化道出血,肛門處靜脈腫脹屈張,用力排便或糞便通過時造成血管裂開出血* 肛裂(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翁頻吐血嚇壞子女 罕見基質瘤作祟

翁頻吐血嚇壞子女 罕見基質瘤作祟#黑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9歲李老伯有三高病史,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有吐血狀況。子女帶他北上求診多次,奔波各專科之間仍找不出病因,日前李老伯再次因吐血就醫,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竟是罕見疾病「胃腸道基質瘤」。所幸及時手術摘除,杜絕其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機會,也解決長期不適症狀。 胃腸道基質瘤≠胃癌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林峰年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十至百萬分之二十,因為不太有明顯症狀,因此不容易發現。李老伯就診當天,在診間外不停嘔吐,緊急為其進行胃鏡檢查,發現李老伯的腫瘤正在出血;經住院、暫時止血與定位後,轉由羅東博愛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呂長運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胃腸道基質瘤並不是胃癌,胃癌病灶通常從黏膜開始生長,並呈現潰瘍;而基質瘤生長於黏膜下層,表面黏膜完整,因此沒有明顯症狀。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是根據腫瘤大小與顯微鏡下的細胞特性來判斷惡性度,早期進行手術切除為最有效的療法,如晚期腫瘤已轉移,則需以標靶藥物控制。 微創手術除病灶 第二天可進食呂長運醫師表示,李老伯的腫瘤位於胃底,大小約4公分,此次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傷口小且出血少,也保留了大部分胃容量,日後進食量不受影響。經由微創手術,可減少李老伯具三高病史與年事已高所帶來的手術風險,傷口比較不疼,術後恢復也快,手術後第二天即可進食,年長者身體負擔相對較少。李老伯的胃腸道基質瘤,還好早期就發現,手術切除後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也不用搭配標靶藥物治療。 基質瘤初期症狀不明顯 需採胃鏡診斷胃腸道基質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跟惡性胃癌與良性潰瘍疾病的區分,還是需要以胃鏡進行診斷。提醒民眾,有任何腸胃道症狀如解黑便、血便、腹痛腹脹等,一定要就醫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腹痛解黑便疑胃癌?消化性潰瘍五症狀

腹痛解黑便疑胃癌?消化性潰瘍五症狀#黑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阿傑到醫院診緊張地詢問:「醫師,我這幾天常覺得上腹部悶痛,甚至還有解黑便的情形,上完廁所快暈倒,趕緊來醫院,該不會是罹患胃癌了吧?」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趙俊欽醫師為阿傑進行完腹部超音波及胃鏡檢查後,確診為「消化性潰瘍」。趙俊欽醫師表示,早期胃癌的上腹痛、解黑便症狀,幾乎和胃潰瘍一模一樣,很多人會自行買胃藥服用,看似症狀減緩但卻延誤了就醫時機!罹患消化性潰瘍若未接受治療,病況嚴重者甚至會有吐血的現象,持續惡化恐怕會有腸道出血、穿孔、阻塞等併發症,造成生命危險。如果是幽門螺旋桿菌所引起的消化性潰瘍,長期反覆發作也可能會演變成胃癌。造成消化性潰瘍的原因 幽門螺旋桿菌 抽菸 喝酒 服用止痛藥消化性潰瘍的五大症狀1.上腹疼痛典型症狀為常在吃飯時會產生上腹痛,而十二指腸潰瘍常在飯後2至5小時或夜間發作。2.腹脹感消化不良,長期十二指腸潰瘍所導致腸道萎縮,讓胃排空變慢。於是食物無法順利流入腸道,產生腹脹感。3.噁心嘔吐食物無法順利從胃裡流入十二指腸,超過胃部所能負擔的容量,食物較易逆流回口腔。4.火燒心過年暴飲暴食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包含火燒心,此外也會引起胃潰瘍。5.解黑便如果最近未食用豬血糕、鴨血或鐵劑的話,同時有持續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適,這些都有可能是慢性消化道出血。春節期間團圓菜上桌難免會大吃大喝,造成飲食過量、熱量超標及消化不良的問題,小心這時容易導致胃酸大量分泌,讓消化性潰瘍復發。在台灣,消化性潰瘍是極常見的疾病,約10%的人口患有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就年齡層來說,十二指腸潰瘍的年齡層較年輕,約在20歲~40歲左右;胃潰瘍的年齡層則較年長,約在40歲~60歲,不過幾乎所有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趙俊欽醫師建議如果有上述相關症狀,盡快至胃腸肝膽科門診接受檢查,以利醫師評估與診斷。 

症狀不同難辨 神經內分泌癌悄發生

症狀不同難辨 神經內分泌癌悄發生#黑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1歲的李女士因為1個月來一直解黑便,到腸胃科就醫,經醫師安排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有一個約0.3公分的瘜肉,病理化驗為神經內分泌癌。神經內分泌腫瘤依發生部位不同 症狀表現也不同評估確認沒有其他部位轉移,由外科醫師進行腹腔鏡微創十二指腸腫瘤切除手術,手術當天李女士即可下床活動,出院後只要固定回診追蹤即可。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會透過神經內分泌細胞遍布身體內的每個器官,最常發生在腸胃道,尤其是直腸,其次為小腸及胰臟。也因為發生的部位不同,病人會產生不同的症狀,包括咳嗽、氣喘、腹瀉、盜汗、低血糖、腹痛及臉紅等,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疾病,例如:長期腹瀉被誤為大腸急躁症。目前神經內分泌瘤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若手術無法切除或已轉移,才會以藥物治療。定期做腸癌篩檢 有腸胃不適盡早就醫馮啟彥主任提醒,神經內分泌瘤雖好發於腸胃道,但其他器官(如肺臟)也會生長。由於現在仍不清楚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的原因,鼓勵民眾定期做大腸篩檢;如果有腸胃不適的情形,也要盡早就醫,以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