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

防疫悶壞了 孩子網路成癮變小霸王

防疫悶壞了 孩子網路成癮變小霸王#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達近半年的防疫期間,限制不少民眾外出活動的機會,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近期門診中發現不少因疫情在家「悶壞了」的親子共處問題,也發現以往長期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問題,必須將戰線拉長。孩子將輸贏看很重?嚴重應就醫一名16歲的男學生,過去幾個月來完全沒有正常的同學互動與社交生活,假日就只能關在家裡沉迷於線上遊戲,不僅不跟家人互動,飲食也不正常,家長見狀制止與糾正,男學生反而動手毆打媽媽,鬧進了派出所。臧汝芬提醒,原本已有情緒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若忽略其行為表現,可能從「一靜到一動」的變化過程十分快速,形成脾氣暴躁無法理喻的小霸王。隨著3C產品的多元與易得性愈來愈高,使用年齡的普及性也不斷下修,臧汝芬表示,強硬的限制使用不符合實際情況,反而應該透過親子間適當的溝通,建立理性的使用範圍。例如,約定使用上限,平日一小時、假日最多三小時,同時對於情緒的管理進行了解,是不是快到使用終止時間就容易「引爆」?或者玩遊戲時將輸贏看得很嚴重?值得注意的是,若已出現「干擾性情緒障礙」,務必要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干擾性情緒障礙 發作時伴隨暴力行為臧汝芬表示,一般較常見的情緒障礙者,會對「不」採取零容忍,只要有人限制他的行為就容易生氣,但多數處於鬧情緒、不理人;但「干擾性情緒障礙」者發作時會伴隨語言或肢體暴力行為,甚至一周至少有三次大發雷霆,像個「火球」般到處衝撞。臧汝芬指出,身邊若有干擾性情緒障礙者,當他們失控時,建議先尋求支援,並將暴力對象隔開避免受傷,風暴過後,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可以找出是否為對立反抗情緒障礙,或者有過動等共病現象之前未被診斷。回歸正常社交 勿在虛幻世界愈陷愈深隨著疫情趨緩,建議開始回歸正常社交活動,從防疫時期的小家庭小圈圈的共處模式中走出來,接觸健康生活與運動休閒,也藉由親友的互動探訪等,找回原來的生活步調,勿讓孩子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無法分辨而愈陷愈深。

網路成癮影響身心 6大現象可辨別

網路成癮影響身心 6大現象可辨別#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目前資訊網路與電腦手機普及,人手一機網路吃到飽,致每天沉迷於網路遊戲。根據台灣網路成癮調查,國、高中生網路成癮的比例超過20%,也越來越多學生因沉迷網路遊戲而影響學業、家庭和人際關係,甚至連身體健康都受損、無時間管理觀念等都受到負面的影響。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吳孟寰表示,當家長限制網路使用或被迫停止時,學童產生不安或憤怒的情緒等,迫使親子關係更加緊張。甚至因管教而引起嚴重肢體衝突,家人關係的決裂。當孩子出現以下六大現象時,家長應當心孩子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問題:1) 一回家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網。2) 在無法上網時會出現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發脾氣情形。3) 上網時間越來越長,上床時間越來越晚。4) 越來越不想和同學出去,或從事其它休閒活動。5) 白天精神越來越差,做事無法專心、頻打瞌睡。6) 功課變差,寫作業變得草率,上學拖拖拉拉。網路成癮 已被視為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已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網路成癮可分2層面,一個是預防性的「防止」,另一個則是成癮後的「戒斷」。透過專業介入治療,從正確診斷、找出共病現象、投予適當用藥、深入會談、並配合認知行為功能的改善,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甚至在急性期時,家長要能理解醫師讓孩子住院治療「斷捨離」的必要性。有些家長不忍心孩子沒收手機發脾氣或自傷,失去早期「防止」沈迷的先機,最後只能痛苦接受「戒斷」過程。父母應了解孩子網路成癮的真正因素為了預防網路成癮,家長除了要多注意孩童的使用時間、頻率外,也要過濾他們所接觸的資訊,但千萬不要用太激烈的方式來限制(如隨意斷網等),反而應先以勸導的方式來進行,不然可能會弄巧成拙。建議家長先試著瞭解孩子是否已達到網路沉迷的程度,且注意網路成癮背後的問題,例如:長期陷於人際關係困難、學業成就低下、或家庭關係衝突等,是造成很多人會選擇網路遊戲或社群網站來逃避壓力、尋求成就感或是彌補社交的需求的原因。避免網路成癮 家長宜多關心與溝通吳孟寰醫師建議,在漫長的暑假中,家長可採取的策略包括:與孩子一起規畫生活與上網時間,規範每日使用網路的時間,設定休息時間,協議將重要事情做完後才可上網,共同從事的戶外休閒活動等等。另外,家長也可與學校老師聯繫,了解孩子在校人際相處情況,是否有被霸凌、遭同儕排擠,或是學習困難等狀況。如果孩子因限制網路使用路的時間而有明顯焦慮、憂鬱症狀、自殺意念,或是與家人嚴重衝突,建議至醫院身心科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您注意過家中孩子休閒時最常做的事,是否一有空閒就盯著螢幕看?要注意他們的上網時間是否過長了!根據一篇2017年4月發表於《BMC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網路使用時間與心理健康困擾有高度關連。青少年憂鬱 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該研究為一項橫斷面研究,研究者以2013-2014年《第二次澳洲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福祉調查》資料,透過階段區域隨機抽樣,選出5500名具有代表性的年輕人。其中共2967名11至17歲平均年齡14.5歲的青少年透過平板電腦完成自我報告問卷,包含平日和週末的平均網路使用情形、評估憂鬱症狀及測量心理困擾的量表。研究者檢驗網路使用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並調整可能的干擾因子。結果顯示,9.7%的青少年出現憂鬱症狀,且女性(13.9%)明顯高於男性(5.8%);1/5(21.7%)的青少年經歷高或非常高的心理困擾,其中女性(28.7%)約為男性(15.3%)的2倍。研究指出,平日有17.8%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網路超過7小時,週末則每4至5人就有1人。網路使用平均時間超過7小時,與女性罹患憂鬱症及青少年有心理困擾問題達顯著相關。網路遊戲聲光效果強 使其他休閒活動難以吸引孩子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上述研究為大樣本的實證研究,證實網路使用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及情緒影響,但仍需瞭解是否因身體不適或其他原因造成此行為。休閒時網路使用通常為社交群體及遊戲,而大多遊戲容易使玩家久坐、長期盯著螢幕、飲食不規律甚至干擾睡眠,這些行為都會影響心理健康。陳質采醫師提醒,網路遊戲有較強烈的聲光效果,當孩子從豐富的感官世界撤退時,一般休閒活動就會顯得平淡無奇,如同吃了重口味的食物,其他食物就沒味道,較難吸引孩童。建議新世代父母可透過延後孩子接觸網路的使用,培養其他健康的休閒行為,以降低其網路成癮的機會。父母阻斷或改變孩子網路使用習慣 可以讚美、兌換等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一般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或憂鬱傾向為男性的1.5倍,與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女較青少男易出現憂鬱症狀及心理困擾結果相同。相關研究也顯示,網路使用習慣中女性多為社群網絡、男性為遊戲,可能因為女性對人際關係較為敏銳,同時社群網絡經營與言語不當的處理也相對增加女性的使用時間。上網為現今多數青少年常見的休閒行為。通常一個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當父母覺察到孩子過度使用網路或黏在網路上,就應該要阻斷或改變使用習慣。葉雅馨主任提醒,阻斷的過程如同習慣的建立需要花時間,父母可漸進式的協助孩子改變,當孩子每減少網路使用一小時,可給予鼓勵讚美,或是兌換的方式,例如孩子不要帶手機到戶外跑步或打球一小時,回來就可以上網兩個小時。用相對的方式去限制及增強,有助於孩子改善上網久坐行為。現今健康相關促進大多著重在身體方面,因應網路成癮行為問題,應建構完善的心理健康促進網路資源,達到有效預防的效果。

年輕人有精神疾病症狀 易網路成癮?

年輕人有精神疾病症狀 易網路成癮?#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28連假即將到來,為期4天的假期,是否已安排好豐富行程,還是打算宅在家滑手機、打電動呢?根據研究指出,潛在精神疾病症狀與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成癮有關。單身、女性、年齡較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憂鬱程度較低者與社群網路媒體的成癮有正相關;而男性、單身、年齡較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憂鬱程度較高者與電玩遊戲的成癮呈現正相關。ADSD、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可能與網路成癮有關2016年3月發表於《成癮行為心理學》期刊的研究,共23533人完成調查。研究者使用卑爾根社交媒體成癮量表、遊戲成癮量表、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填量表、強迫症量表修訂及醫院焦慮憂鬱量表進行分析。參與者女性佔65%,男性佔35%,年齡範圍從16至88歲,平均年齡為35.8歲。研究者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有精神疾病症狀(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憂鬱症)特徵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可能可以列入預防網路成癮的目標,但其中網路成癮行為,社群媒體與電玩遊戲間的相關性較低,且與不同變項有關,將「網絡成癮」視為統一概念並不恰當。社群網路成癮焦慮程度較高 電玩成癮憂鬱傾向較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上述研究顯示「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成癮者有不同的特徵,其中社群網絡成癮者焦慮程度較高,害怕與人面對面交談,但仍期待與人互動並且建立關係;電玩遊戲成癮者的憂鬱傾向較高,可能藉由電玩遊戲逃避人群,從中尋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網路成癮如同酒精或藥物成癮者,嘗試藉由改變心智的物質達到自我治療。社群網路或遊戲成癮者常合併有精神方面疾病,代表科技產品使用上癮者也試圖自我治療。詹佳真醫師呼籲,不論是何種原因,一旦對科技產品使用上癮,必然對社交、娛樂、工作教育還有家庭生活造成影響,讓原先想逃避的問題更嚴重。科技產品的使用只是休閒娛樂,如果有身心方面問題建議尋求專家協助,以免不小心淪為網路成癮者。師長、父母可觀察孩子行為 是否異於往常或其他孩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潛在精神疾病症狀與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的成癮有關,其中憂鬱、單身、年紀輕的人較易成為網路成癮者。呼籲親友或師長透過「覺察」、「行動關心」及「協助」成為孩子第一線守護者。父母可觀察孩子行為表現是否異於過往;學校端師長則能透過孩子間的比較,覺察出差異性(排除孩子個性特質),例如在班級中鬱鬱寡歡、沒勁、疲倦總是想睡覺等。網路成癮有3項覺察指標:網路使用時間過長、作息明顯改變、表現出很極端的情緒。例如使用網路幾乎佔據孩子醒著的所有時間,或是玩不停,睡眠減少甚至略過吃飯時間,以及如果不使用就會產生不安、焦慮甚至憤怒。孩子可能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卻沒辦法控制,當發現他們出現這些行為合併成績滑落、跟朋友沒有互動,建議進一步聊聊,給予行動關心。葉雅馨主任提醒,當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已經無法控制,不論是親友或師長應帶孩子尋求專業協助,避免網路成癮行為造成更大的影響。

網路成癮列疾病 晚睡、拒學恐是警訊

網路成癮列疾病 晚睡、拒學恐是警訊#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三的小媛因拒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近期更成天沈迷網路世界,少與人互動、沈默寡言,抱怨常失眠、凡事都提不起勁,甚至有時感到呼吸困難。原先一直被當做憂鬱症治療,但情況並沒有好轉,直到找到鑽研網路成癮的醫師才發現原來已經網路成癮。小媛住院治療2週後,鼓勵家人培養小媛的學習目標與興趣,現在已經成功回歸正常生活。網路遊戲成癮已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暨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上述病例乍看之下的確很像憂鬱症,但深入會談了解後發現,父親長期酗酒,酒醉還會把小媛當成出氣筒,為了家庭和諧小媛一直不敢說出口,也因此,小媛開始學會逃避、閃躲,把自己封鎖,進而投入網路遊戲世界尋求安慰與釋放。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網路成癮可分2層面,一個是預防性的「防止」,另一個則是成癮後的「戒斷」。透過專業介入治療,幫助其痊癒,從正確診斷、找出共病現象、投予適當用藥、深入會談、並配合認知行為功能的改善,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甚至在急性期時,家長要能理解醫師讓孩子住院治療「斷捨離」的必要性。當孩子因沉迷遊戲拒學、早上難起床、晚睡須特別當心由於網路成癮的問題一直存在兒童青少年群組中,這些人的心思最需要分享並且找到共鳴,因此除了同儕陪伴外,家庭功能的健全與完整,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臧汝芬醫師提醒,許多家長不忍心孩子沒收手機發脾氣或自傷,失去早期「防止」沈迷的先機,最後只能痛苦接受「戒斷」過程。呼籲家長留意,當孩子因過度沉迷上癮,開始排斥學習、出現早上爬不起來、晚上晚睡、出現拒學等現象,可能孩子已屬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戒孩子網路成癮 家長遵循3要點

戒孩子網路成癮 家長遵循3要點#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寒假期間適逢年假,許多孩子離不開手機電腦等3C產品,甚至到開學後還是欲罷不能,嚴重影響正常學習,形成開學症候群。現代科技與資訊來源十分廣泛,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與孩子的相處應盡量以言語與身體接觸為主,不應將親子時間全然被3C產品取代,家長若無法先遠離手機,如何做為孩子的模範?觀察孩子表達方式 是否受玩手機影響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不讓孩子玩手機的最好方法,就是家長以身作則,在陪伴孩子時丟開手機,若給孩子使用3C產品,也請務必「約定時間、留意環境、慎選內容」,以約法三章的方式讓孩子減少網路成癮問題。愈來愈多的家長以3C產品「養小孩」,孩子在手機遊戲中接受充滿聲音效果的刺激,長時間累積會缺乏閱讀時的冷靜與組織邏輯思考間接影響孩子日常的口語及表達能力,家長應多留意孩子平常的表達方式,較小可以觀察孩子造句,較大的孩子則可以看看作文或即時演說(說故事)能力是否達到應有的水準。家長運用3要點 幫助防範孩子網路成癮父母要事先與孩子約定,不可因為太迷戀玩手機,與家人的互動不耐煩、脾氣暴躁。如果小孩子因為過度要求玩手機,而說謊和脾氣暴躁,或不肯做該做的事,父母就必須求救,或是將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增加,減少玩手機的時間,把握幫助小孩戒除網路成癮的最佳時機。若生活中已無法避免3C產品,臧汝芬理事長提出3要點建議家長運用:1)限制時間/孩童使用3C產品時應限定時間,當作休閒娛樂,一天最多使用60分鐘,盡量避免在睡前使用,以免因聲光刺激影響正常睡眠,約定時間一到就應該停用。2)使用環境/應留意使用時的環境,避免在光線不足或移動的交通工具上使用,觀看手機時,保持良好坐姿與視線角度,以免影響視力。3)把關內容/面對琳琅滿目的資訊內容,家長應先針對內容把關,挑選優質、適合孩童年齡的內容或遊戲。

行駛3C網路 請保持安全車距

行駛3C網路 請保持安全車距#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成癮,太沉重?!沒有人喜歡被貼上標籤,父母也很怕這個標籤會找上孩子,網路成癮,在診斷與界定上,仍存在著許多的爭議性,目前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中,還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名稱。了解網路成癮 助察覺適當性這件事,你絕不能等閒視之,因為,我們與孩子都有可能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當然,你的孩子不一定會陷入網路沉迷、成癮的黑洞中,但是若我們試著先了解關於網路成癮的一些現象,將有助於去察覺孩子對於3C產品及網路使用行為的適當性,必要時可以適時給予協助,讓孩子不至於往黑洞的方向前去。別汙名化 網路沒有好壞這不是一場ON/OFF的零和遊戲,3C產品與網路就存在於生活之中,孩子不可能遠離,而且也沒必要遠離。遮掩,視而不見,把3C產品隱藏起來,把網路斷了線,說實在的,一點必要也沒有,3C產品與網路不是瘟神,請別把它們汙名化,3C產品與網路本身沒有好壞,但是關於孩子接觸3C產品與網路,我有自己的一套堅持:1) 使用前與使用後,孩子的態度要一致。2) 使用前與使用後,孩子的情緒要一致。3) 使用前與使用後,孩子的作息要一致。4) 使用前與使用後,孩子的學業表現要一致。5) 使用前與使用後,對於周遭事物的關注要一致。與3C產品、網路發展正常關係孩子是否有本事使用3C產品和網路,有一項重要判斷,就是觀察孩子對於3C產品和網路的吸引力,是否能夠「不沾黏」:下好離手,切換自如,心情不留戀,同時在停止使用之後,能夠繼續進行當下該做的事,我們都在學習與3C產品和網路發展正常的關係,如何讓孩子與3C產品和網路保持「安全車距」,是現代父母必須要正視的一道課題。(本文摘自/你被孩子3C勒索嗎?/采實文化)

忘了自己是誰! 網路成癮

忘了自己是誰! 網路成癮#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現今資訊科技的發達、技術的突破及普及化,無邊界的網際網路成了人們生活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無論在人際溝通、朋友互動、購物買賣、知識交流上,均有一定程度的依賴,隨著網路使用人口的迅速增加,已影響了現實生活作息、人際關係等。成癮指標現象 失去角色功能過度網路使用,嚴重易導致網路成癮,成癮的指標現象之一就是失去角色功能,學生若失去角色功能代表無法學習,包含無法正常上課與參與學校作息,為避免青少年因學業倦怠造成過度上網而導致憂鬱情緒,應積極從鼓勵青少年參與學校與建立學習動機著手。鼓勵的方式可以結合助人的概念,例如跑操場一圈就捐一元的公益運動,或給予實質的增強,如跳繩十分鐘,就能打電動十分鐘,甚至在數位使用的時間上做自我管理,例如:真實記錄使用時間,發現自己的上網時間過長,而執行其他活動或學業學習的時間過短。賀爾蒙改變 女性的不適大於男性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女性憂鬱傾向高於男性,是其他研究共同有的現象,青少年階段因賀爾蒙改變,對女性造成的不適與影響大於男性,女性與同儕面對面的交談較多,較容易分享壓力與情緒,而男性因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較女性擅長於汽車、機器或電玩,所以男性網路成癮較女性嚴重。找到適度、有助益的使用方法既然稱該世代的青少年為「數位原生代」,他們使用行動裝置或社群的確無可避免,且有許多學習與愉快的社交經驗都來自於數位科技,因此父母的重點並非排斥數位科技,只要看到孩子上網或打電玩就大聲斥喝,或立刻有憤怒情緒,應該要和青少年找到適度的、可接受的或有助益的使用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