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細胞

多發性硬化症 換季保健這樣做!

多發性硬化症 換季保健這樣做!#免疫細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神經疾病,因為尚未確定的病因而導致體內免疫細胞產生異常的發炎性抗體,攻擊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中樞神經會出現反覆持續發炎的脫髓鞘性神經病變,破壞神經訊息的傳遞使得神經傳導「短路」而失去正常功能。由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神經系統的脫髓鞘分布不均,臨床上會出現複雜多樣的自主神經、運動、感覺和認知症狀。臨床上常見手腳無力、感覺異常多發性硬化症病灶可以發生在大腦半球、視神經、腦幹、小腦和脊髓等多個部位,產生各種不同嚴重程度的功能異常,運動、感覺及視覺的影響都很常見。臨床上常見的神經症狀包括暈眩、手腳無力、感覺異常、視力受損、平衡失調、臉歪嘴斜、吞嚥困難、口齒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度不一的症狀。少數病患有癲癇及智能障礙,嚴重可能癱瘓。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症狀發作通常沒有徵兆,難以預測。且症狀有時可能會減輕或消失,讓很多初次發病的患者,誤以為是小中風或太疲累,很難在第一時間確定診斷,導致日後症狀反覆發作惡化。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張振書醫師指出,目前的研究尚未發現多發性硬化症的確切病因。家族中若有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會提升其患病風險。另外,個人體質及環境因素,如種族、抽菸、氣候、或體內維他命D濃度較低等,都被認為是可能的影響因子之一。台灣的多發性硬化症病患人數約1900多人,盛行率約10萬分之2.1,好發於20歲至40歲年齡層的人,特別是30至33歲最為常見,女性病患數量較男性為多。 季節變換 衣食住行育樂多注意張振書醫師提醒,季節變換、溫差較大時,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容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若有症狀發生,一定要及時就醫治療,減少併發症。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心境輕鬆開朗,減少壓力,充足休息、飲食均衡、適量運動等健康的生活模式有助提升身體抵抗力,增強免疫系統對抗疾病,才不會讓感冒病毒有機可趁。此外,在換季時,天氣乾冷導致肌膚容易乾燥,加上冬天洗澡熱水過熱,容易帶走皮膚天然皮脂膜,而缺乏抵禦外界刺激物的屏障,皮膚容易出現搔癢甚至發炎等不適,肌膚乾癢難以入睡,導致睡眠不足而病情惡化。因此,張振書醫師建議多發性硬化症病友要從平時生活習慣改變做起,重點如下:1.多補充水分。2.平時注意皮膚的保濕工作。3.減少泡熱水澡的次數及洗澡時溫度不要過熱,洗澡後立即使用保濕乳液來保養維護皮膚濕度。4.注意生活飲食,不可過量攝取刺激性食物,避免辣、鹹、重口味,讓皮膚不適。另外,換季時節是人的身體相當脆弱的時候,亦是腸胃疾病好發時節。很容易出現腸胃不適的現象,可能導致腸胃更嚴重的疾病。請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注意以下重點:1.注意飲食衛生。2.養成規律的三餐飲食習慣。3.充足睡眠的良好作息。4.健康規則運動,可以保養腸胃,減少腸胃疾病。5.保持平和的心,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台灣人春天常會安排出遊、賞花、泡溫泉等行程,出遊有助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放鬆身心、減輕壓力,然而出遊時要減少曝曬,泡湯行程也要盡量避免。體溫升高可能影響神經傳導,常常導致症狀加劇,甚至可能癱瘓。適合水中運動 也可避免體溫過熱影響病情每當天氣轉冷,民眾都希望藉由進補來祛寒散邪,增強正氣,提升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但在進補、美食方面,多發性硬化患者更不能大意。如果亂吃、隨意進補,不僅無助健康,更可能傷害身體。進補時選用的中藥材有,黃耆、黨參、人參、山藥、當歸、洋參、甘草等,這些藥物有刺激免疫系統成分,可能增加或降低免疫調節和免疫抑制藥物的成效,會干擾免疫調整和免疫抑制藥物的療效,造成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症狀惡化的風險。建議食用前請先詢問醫師的意見。張振書醫師建議患者每天做體能活動搭配健康均衡飲食,維持理想體重(BMI 18.5~24.9)。患者可透過大腿、臀部、背部等部位的伸展運動幫助緩解肌肉僵硬。進行伸展運動時最好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才能避免運動傷害。水中運動可幫助改善身體平衡感,同時也可避免因運動而造成體溫過熱影響病情。隨時注意環境溫度是運動的基本原則,無論哪一種運動都必須保持涼爽,可使用空調、噴霧器、喝冷飲等。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要接種疫苗,有幾件事需要注意,張振書醫師提醒:1.如果最近症狀復發,應暫緩治療,直到復發完全結束,通常是在四至六周後。2.服用高劑量類固醇、免疫抑制藥物,或病情不穩定之病患,若施打活菌疫苗,不僅效果極差,還可能造成活菌散播,所以禁止注射。3.家人接受活菌疫苗施打(如小兒麻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水痘)後兩星期內,患者禁止接觸其分泌物。4.流感疫苗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中是安全的,且可減少罹患流感的風險。疫情高峰 提高警覺!面對COVID-19,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與其他任何人一樣,都可能有被感染的風險。COVID-19的症狀是咳嗽、發燒、與呼吸急促,這些症狀與感冒、流感非常相似,不容易區別。張振書醫師解釋,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遭到病毒感染會影響病程。COVID-19肆虐,患者應注意除了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且避免與身體不適的人密切接觸、接觸野生動物與禽鳥,必要時也應戴好口罩,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如果手不乾淨,請勿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不要太勞累,維持正常免疫力。規律的運動,及情緒的穩定,抱持著樂觀態度,可以幫助提升免疫力,對抗疾病入侵。及早診斷持續治療 避免失能多發性硬化症屬於罕見疾病,每次發作的症狀會因發炎的部位而不同,每次復發對中樞神經都是傷害。雖然疾病初期治療後幾乎能夠痊癒,但若不持續藥物控制,病症反覆發作後,將累積多處病灶,狀況會愈來愈差,甚至造成永久性失能。及早治療並規則以藥物控制降低復發機率,是避免失能、回到原有正常生活的關鍵。張振書醫師建議及早開始使用「改變病程之治療」藥品治療,目前DMT治療包括注射與口服藥物兩大類,皆有助於預防疾病復發。健保局新核准的第一線口服藥物,有免疫調節、抗發炎、抗氧化、保護神經等多重效果,可降低三到五成的復發機率,方便性與較佳順從性也是做為第一線用藥的考量。每天定時口服藥物,可免除自行打針的不便,可降低過去部分病患因打針而產生的過敏、皮膚壞死現象。目前治療的選擇相當多元,建議病患不要輕易放棄治療。鑒於現在是COVID-19疫情高峰期,一些多發性硬化症患擔心使用DMT藥物治療後,會出現抵抗力下降而遭到病毒感染的問題,所以想要中斷治療。但研究證實,一線口服對病人的免疫力不會有較大影響,希望病友不要過於憂慮,能夠持續接受治療。近年來的治療選擇愈來愈多,請病患務必與醫師好好配合。未來DMT藥品治療,不論在副作用或使用次數都會走向對病友越來越友善的方式:從針劑到口服,從一天兩次變成一天一次。在這些藥物的選擇上,臨床醫師必須根據患者臨床情形、藥物療效及相關副作用、病人順從性以及台灣健保給付的規範做一通盤的考量,斟酌藥物的使用與轉換時機、才可以為病人做出最好的選擇。希望可以達到「無疾病活性」,也就是無復發、無惡化、無核磁共振影像上的新病灶。(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乾癬關節炎不求醫 當心關節攣縮

乾癬關節炎不求醫 當心關節攣縮#免疫細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聽到乾癬,直覺聯想到皮膚疾病,事實上,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病徵除了皮膚外,隨著體內持續發炎,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馬偕醫院皮膚科醫師林揚志指出,乾癬常見的共病除了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外,還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病症。研究發現,約三成乾癬患者可能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另有少數會誘發虹彩炎症狀,甚至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一般判斷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的徵兆可從指甲上來評估,若乾癬患者指甲出現一些小坑洞的點狀凹陷,即有高風險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指甲變化是徵兆林揚志醫師表示,乾癬是因體內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皮膚,導致皮膚出現紅色斑塊、脫屑,這些免疫細胞也可能攻擊關節、眼睛、腸道等器官,因而出現各種共病。乾癬性關節炎早期症狀如指甲凹陷、早上起床時下背痛、下床或走路腳跟有壓痛感、手指關節僵硬等,甚至指尖與指節的關節會腫痛,部分患者手指看起來像香腸一樣腫腫的;部分患者肌腱附著骨頭的地方也會開始疼痛。有些患者是皮膚乾癬一段時間後才出現關節炎症狀;也有些人是先有關節炎才出現皮膚乾癬,兩者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若先出現皮膚乾癬才有關節炎,診斷上會較容易,因醫師可聯想到乾癬性關節炎。反之,若一開始先出現關節炎,皮膚尚無乾癬表現,醫師就需考慮各種關節炎的可能性,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且因乾癬性關節炎屬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需長期控制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關節變形。及早治療 避免關節破壞變形林揚志醫師解釋,目前皮膚乾癬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照光治療、外用藥,或口服藥、注射針劑等。乾癬性關節炎的第一線藥物為鎮痛消炎藥;第二線則是免疫調節劑,若皆無明顯成效,會建議患者選擇生物製劑。生物製劑除可改善皮膚乾癬症狀,避免關節變形,亦可同步預防關節、腸道相關共病。免疫調節劑與生物製劑最大的差別,在於免疫調節劑可控制疼痛,但無法完全控制關節破壞,患者會感到症狀逐漸緩和,但其實關節的破壞仍在持續;生物製劑則是施打後可有效能阻止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治療乾癬同時保護關節。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若未及早治療,恐造成關節不可逆的永久性破壞,手指甚至連握東西都沒有辦法。林揚志醫師回憶,曾有位職業駕駛的患者,因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未積極治療,最終手部關節變形,連握住方向盤都很困難。建議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輕忽症狀,應及早治療,降低日後失能的機會。屆時關節出現不可逆傷害,即使選用生物製劑,也無法讓受破壞的關節回復成原來的模樣。生物製劑因費用昂貴,健保採有條件給付,乾癬性關節炎須經醫師評估病況後申請使用,若患者使用後症狀有改善百分之五十以上,仍可以繼續使用,不會因症狀改善就被停止使用。若僅皮膚乾癬,使用兩年後改善狀況良好,則無法繼續使用健保給付。 冬季任意進補 當心愈補愈糟糕林揚志醫師提醒,國人愛進補,每每時序入冬,麻油雞及薑母鴨各類補品皆上桌,但上述補品皆含酒類,恐刺激免疫力,使病徵加劇,其他包含人蔘、靈芝、冬蟲夏草等藥膳,皆不適合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食用,不過偶爾補充綜合維他命及雞湯則不在此限。最後,林揚志醫師鼓勵乾癬病友,乾癬雖無法治癒,但是透過遵循醫囑用藥、定期回診追蹤,搭配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避免菸酒,仍可將病症控制得宜,維持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一跌倒就顱內出血?原來白血病作怪

一跌倒就顱內出血?原來白血病作怪#免疫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4歲的董女士一跌倒就顱內出血,檢查後發現罹患淋巴性白血病,莫名頭暈,左手左腳動彈不得,生命只能用「週數」倒數,確診白血病後加入試驗用藥,療程結束後癌細胞完全緩解。今年2月該試驗用藥「雙特異抗體」已核准上市,期待能給予更多患者重生的機會。白血病每年新患者約200人急性白血病的疾病進程來的快且兇狠,在復發或治療無效的情況下,約3個月會死亡。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林東燦表示,白血病常見症狀為發燒不退、貧血、全身倦怠、無預期出血等。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每年新診斷患者約在200人左右,常見於3~5歲兒童。林東燦醫師提及,國內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化學治療成功率逾8成,但對於成人患者,預後卻不佳。主要原因在於成人骨髓造血細胞再生能力不如兒童,無法承受高劑量化療,加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細胞具有分裂快速特性,若不治療每10天即會增加1000倍,一旦疾病復發,生命開始用「週」倒數,有其臨床治療的迫切性。雙特異抗體活化免疫細胞、消滅癌細胞今年2月衛生福利部核准「雙特異抗體」上市,終於突破治療困境。過去因癌細胞產生抗藥性,化學治療僅有2成患者的疾病達到緩解,根據臨床試驗,使用新藥治療後,高達4成4的患者能達到完全緩解的目標。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醫師吳尚儒說明,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透過化學治療近8成以上患者可達到緩解,近6成患者會在1年內不幸復發。今年2月衛福部核准新藥上市,終於擺脫無藥可治的困境。「雙特異抗體」不僅可藉由活化自體免疫細胞,徹底消滅癌細胞、延長生命力。

研究:阿茲海默症恐與免疫細胞有關

研究:阿茲海默症恐與免疫細胞有關#免疫細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老年人口增加,近年來失智問題日趨嚴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指出,全世界約有超過4750萬的失智症人口,每年並以770萬人的速度增加,換言之,平均每4秒鐘,就會有1名新增個案,成為全球最關注的老化疾病。而日前在美國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原本保護大腦的特定免疫系統細胞,會開始消耗一種重要的營養素「精胺酸」,所以,推估罹患阿茲海默症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阻斷精胺酸消耗 可避免造成斑塊堆積根據《每日郵報》指出,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保護大腦的特定免疫系統細胞會消耗精胺酸,因此,在進行老鼠試驗時,利用了一種小分子藥物來阻斷該過程,以避免大腦斑塊堆積與記憶喪失。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尚未不清楚,免疫細胞確切的角色,但這項研究點出了引發阿茲海默症的潛在因素,如果精胺酸的消耗,真的會對病程產生影響,那麼將可以阻止它來逆轉病情,而未來在這方面,也可望打開新的治療方式,不過,若想保持身體健康,均衡飲食、不吸菸、保持身心活躍、多運動等,仍是最好的方式,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神經科學雜誌》。

樂閱讀/每天坐得越久 死得越早?

樂閱讀/每天坐得越久 死得越早?#免疫細胞

台灣國衛院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的報告指出:每天運動15分鐘就有延壽之效,死亡率可減少14%,平均延壽3年。與不運動的民眾相較,從事低量運動的民眾、每週從事各類運動平均92分鐘,相當於一天約15分鐘,日後的死亡率減少14%、癌症死亡率減少10%,平均延長壽命3年。若繼續增加運動時間,例如每天每增加15分鐘,就能夠再減少4%的總死亡率、1%癌症死亡率,直到每天運動100分鐘,便能達到最佳的效果。一份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的澳洲研究,對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提出警告;這份研究報告檢視超過一萬一千名25歲以上成人的生活習慣,結果發現「看電視的時間對生命的損耗,可與其他重大慢性病危險因子、比如不動與肥胖匹敵。」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研究統計,有些人每天平均花6小時看電視,與不看電視的人相較,可能少活了4.8年。美國癌症學會2010年研究也證實,女性一天久坐超過6小時,比少於3小時的女性,死亡率高出37%,男性則是高18%,主要是得癌症和心臟病的風險提高。美國心臟病學會公佈一項研究指出:在家坐的時間愈長,死亡率就愈高!德國專家分析:當活動量上升,血液的免疫細胞就會變多,反之如果常不做運動,免疫細胞就會缺乏,容易罹癌。• 每天坐得越久,死得越早/長時間久坐,新陳代謝會變得緩慢、肌肉會鬆弛、血液循環也減慢,這樣身體燃燒熱量的速度就降低了。換句話說,當我們活動得越少,身體用的血糖就越少。有研究顯示,每天若多躺兩個鐘頭,得糖尿病的機率就提高7%,得心臟病的機率也會升高,因為控制血脂、血糖的酵素變得不活躍。有人還會因此情緒鬱悶,血液流動緩慢,能運送到大腦的使人開心的激素就少了。 坐一整天下來,對脊椎也是不好的,臀部屈肌和腿筋變短變緊,而且支持脊柱的肌肉也變得微弱僵硬,肥胖、血糖高、膽固醇高等問題是遲早要面對的。坐著工作一段時間,記得站起來活動活動,會讓腰部苗條,脂肪指數低,血脂、血糖正常。在一項國外大規模的研究中,明確出來的結論是:不管人身體健康狀況如何,每天坐得越長久,死得越早。如果你常用電腦一定知道,只要動滑鼠或鍵盤,整個系統都在運作中;但若起身做別的事,不動滑鼠或鍵盤一段時間,電腦閒置了,它就自動進入省電休息狀態。我們身體也有點類似,如果一直坐著不動一動,熱量的燃燒就一樣進入休息狀態,痠痠痛痛就開始伺機而動。 肌肉收縮放鬆、收縮放鬆,血液循環比較好,筋骨也會運動到,即使工作必需,不得不久坐桌前,像是簡單的提臀或劈腿這些「小動作隨身操」,都有這樣的運動效果,我們所謂的運動,不一定要非常激烈才算是有效的。(本文作者/簡文仁)(摘自/簡文仁出招: 3C痠痛症候群投降/大塊文化出版)

生命保險新觀念 免疫細胞的治療與儲存

生命保險新觀念 免疫細胞的治療與儲存#免疫細胞

免疫療法是個相當新穎的技術,自1995年首次發表以活化的免疫細胞治療巨細胞病毒感染至今,不過幾十年的歷史,近日來卻如國際巨星般成為眾人的焦點。藥理學教授潘懷宗博士表示,這個新興的治療技術會受到醫界與學界的廣泛注意,是由於愈來愈多的文獻證實,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免疫療法對各種癌末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效用。經過多年的臨床案例檢視,去年10月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首度核准了Provenge這種利用自體免疫細胞進行攝護腺癌治療的標靶疫苗,今年6月30日更將此藥納入醫保行列,顯示免疫療法技術已逐漸邁向成熟結果的階段,同時也為癌症治療開啟了一條新的思路。究竟免疫療法是甚麼呢?為何免疫療法能有如此顯著的成效?它的概念其實十分簡單。免疫療法就好比是免疫細胞的特勤中心,取自我們體內的免疫細胞在此進行特訓後,搖身一變成為威力無比的超級戰士,藉由這批訓練出來的特勤部隊來執行消滅癌細胞或病毒感染等艱鉅任務。潘懷宗博士說,為什麼需要這個特勤中心來教育我們的免疫細胞呢?這要從癌細胞的形成說起。現代人聞癌色變,但其實癌細胞原本也是體內正常的細胞,正常細胞若受到外在刺激導,如紫外線、輻射汙染、環境賀爾蒙等,導致基因突變成為不斷分化增生的細胞,就稱為癌細胞。一般的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或嗜中性白血球,會清除不屬於體內的外來物質,不過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演變而成,就好比是臥底在體內的叛國賊,讓巨噬細胞與嗜中性白血球等免疫細胞難以分辨出這些癌細胞是披著羊皮的狼,這也是為什麼人人都有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因為每個人的體內都會產生癌細胞,而我們體內的免疫細胞可能無法適時適度的對癌細胞做出反應。好在身體十分的奧妙,在演化過程中它早已發展出專門的免疫細胞,針對身體內的不正常細胞或老化細胞進行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T細胞與NK細胞。透過細胞表面的特殊接受器,T細胞與NK細胞可從正常細胞中辨別出癌細胞進而清除,達到抑制癌細胞增生的效果。T細胞與癌細胞兩者間的消長,讓體內形成一種恐怖平衡的狀態,只要T細胞能清除這些不正常的細胞,就能控制癌細胞的增生。然而,當身體開始老化,或發生病痛導致免疫力衰退,T細胞漸漸無力抑制癌細胞增生,一旦這個恐怖平衡被打破,癌細胞便會逃脫T細胞的監控,發展成我們所謂的癌症。運用手術清除癌細胞,是過往認為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如果沒有將癌細胞清除乾淨或是癌細胞已轉移至無法以手術清除的組織,就算是再厲害的外科醫師仍然無濟於事。而傳統的放療或化療雖然可以擴大清除的範圍,但它們就好比戰場上的轟炸機,不分敵我地攻擊,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正常的細胞,往往使得接受療程的患者元氣大傷,極度虛弱的同時還得飽受身心靈的煎熬,若是未將癌細胞清除乾淨,還是有極高的復發可能。是不是可能在不傷害正常細胞的情況下針對癌細胞進行攻擊?潘懷宗博士指出,免疫療法就是建構在這樣的思考根基上,以取自患者體內的T細胞與癌細胞進行共同培養再教育,就像是進入特勤中心進行魔鬼特訓,讓T細胞成為能撲殺特定癌細胞的超級戰士。因為是來自自體的免疫細胞,所以不會有排斥反應等副作用產生,降低患者的痛苦;同時,T細胞在體內具有長時效的記憶性,一旦再遭遇相同的癌細胞,這些T細胞會快速反應,原本需要約一兩周的反應時間縮短到只要一到兩天,被喚醒的T細胞再度變身成超級戰士,立即清除殘存的癌細胞,大大降低癌症復發的可能性。今年8月10日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團隊提出的最新醫學報告就是最好的佐證。潘懷宗博士說,賓州大學的研究人員以三名血癌末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免疫療法把血癌患者血液中的T細胞變成癌細胞的殺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超級戰士,讓T細胞去摧毀並且消滅癌細胞卻不會傷害健康的細胞組織,即便是病情已經到血癌末期的患者,都有高度痊癒康復的機會。實驗至今已超過一年,在其中兩名患者血液內已經完全觀察不到癌細胞存在,另外一位患者的狀況也在持續改善中。這項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朱恩(Carl June)教授指出,免疫療法確實奏效而且效果竟然出奇的好。根據研發團隊的資料顯示,這些回輸至體內的免疫細胞平均每個可以殺死一千多個癌細胞,而且隨著每次的攻擊,這些專門追殺癌細胞的T細胞數量還會增加,讓對抗癌細胞的「殺手」陣容變得更加壯大。免疫療法在國外已經是十分普遍的技術,除了美國之外,日本在免疫細胞療法的應用上更為普及。事實上,日本厚生省、相當於我們的衛生署,早在2006年就已經把免疫療法納入常規醫療的項目。根據日本一家名為Medinet的診所的統計資顯示,從他們開業到2010年為止,已經有一萬多名患者參與免疫治療門診,進行超過十萬次的免疫細胞製備,應用於胃癌、肺癌、肝癌、胰臟癌及乳癌等各種癌症的治療。而在接受追蹤的848位癌末患者中,有將近五成患者的腫瘤在接受免疫治療後,受到抑制或有顯著的改善,更有高達八成的患者感覺因罹癌帶來的長期疼痛感降低,連喪失許久的食慾及體力都有回復的現象,生活品質也跟著提升。免疫療法已可運用於治療多種癌症,即便我們知道沒有一種治療方法是萬靈丹,但不可否認的是免疫療法已是現今治療癌症的潮流。台灣也正依循著美日等國的腳步,積極進行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日後很有機會作為患者的新選擇。值得注意的是,能否取得健康的免疫細胞與獲得的治療效果有關。許多患者由於長期接受化療,在進行免疫療法時已無法取得健康的免疫細胞,治療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保有年輕健康的免疫細胞十分重要。透過預先儲存的動作讓我們擁有保存年輕、健康免疫細胞的機會,相對地,選擇適當的免疫細胞儲存銀行才能提供真正的保障。除了提供高品質的免疫細胞保存技術以及最精良的儲存設備與場所之外,研發團隊在技術應用端是否具備專業的免疫細胞製備技術,以及是否有長期參與臨床試驗的實際操作經驗,都是考量的重點。預防醫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健康與預防疾病,現代人已經深知身體健康的重要,但是不論怎麼努力的維持健康,免疫力還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也隨之大增,這是現今長壽社會面臨的考驗。在免疫療法技術成熟的今日,如果能預先儲存健康的免疫細胞,在日後有需要時加以應用,不但可以實踐疾病預防的概念,更能提升預防醫學的價值。免疫療法的應用將是病患的一大福音,而在這樣深厚的技術基礎支持、及生醫科技不斷快速發展的趨勢下,或許不久的將來,真能如治療感冒般來治療癌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