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宛容

點人工淚液眼睛仍乾澀!要靠「中醫養陰生津治本」緩解乾眼症

點人工淚液眼睛仍乾澀!要靠「中醫養陰生津治本」緩解乾眼症#吳宛容

時序入秋,外在環境的溫度、濕度逐漸降低,此時氣候漸偏乾燥,耗損人體津液,近日許多病人抱怨眼睛乾澀刺痛現象越來越嚴重,眼睛乾澀影響視力。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表示「乾眼症」是門診很常見的疾病,因為淚液分泌不足、分佈不均,或是淚液過度蒸發,導致淚液沒辦法讓眼球表面保持濕潤,於是造成眼睛乾澀、易疲倦、發癢、有異物感,甚至是出現灼熱痛感等不適。從中醫角度來看,這群患者發生乾澀時,頻繁點人工淚液往往治標不治本,因此中醫經常透過藥方來滋陰潤燥由體內治本。 「陰虛型」體質易導致秋天眼睛乾澀、刺痛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這種體質多數為年長者,由於年紀大,身體機能走下坡,尤其是肝腎虧虛,體內的血不足而無法無法濡養眼睛,在秋冬季節時乾澀特別嚴重。陰虛的人容易有睡眠不佳,手腳易麻木,眼睛乾澀或頭髮乾枯易斷問題。除了老化因素,作息及飲食失調,如經常熬夜,嗜吃炸烤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都會耗損陰血。針對這些體質的人,以滋腎陰、滋肝陰的方式調理,可使用「洗肝明目湯」、「杞菊地黃丸」、「一貫煎」等來治療,中藥經常以具「養陰生津」功效的麥門冬、玉竹、天花粉、西洋參、百合等藥材來滋潤眼睛。 遠離秋天眼睛乾澀,調整「睡眠」和「飲食」不可少    吳宛容中醫師分享 中藥治療秋天眼睛乾澀之外,生活習慣一定也要注意,尤其是睡眠和飲食,才能改善體質,由內而外確實緩解乾燥現象。 1「早睡晚起」 吳宛容中醫主張遵循大自然的節奏來生活,秋冬天太陽下山較早、天亮時間較晚,因此秋季的睡眠時間應該比夏天長一點。熬夜易造成肝血不足,出現陰虛症狀,因此平時應早點就寢、睡眠充足,早上太陽出來後才活動,養足肝血有助於減緩眼睛乾澀。 2「飲食清淡」 經常吃燒烤、油炸、辛辣的食物,會讓腸道變得燥熱,就會影響全身,造成皮膚乾癢或眼睛乾澀。秋冬季節可多補充黑木耳、白木耳、水梨、百合等滋潤的食物,可以讓體內更水潤。相反地,如果經常吃燒烤、油炸、辛辣的食物,會讓腸道變得燥熱,就會影響全身,造成乾燥和搔癢。 吳宛容中醫師提醒,在日常中可透過飲用桑椹汁,或是將黑、白木耳燉爛食用,取其滋陰作用,也可飲用「養氣潤目茶」來滋潤眼睛。另外,也要減少過度用眼的情形,爲眼睛做好「熱敷按摩」,以減少乾眼症發作的情形。 「養氣潤目茶」 《材料》西洋參5克、麥門冬5克、枸杞子5克 《作法》將中藥材用600c.c.的水煮沸後,小火煮10分鐘,放溫飲用。 《功效》西洋參補氣養陰,增強免疫力。麥門冬養陰生津、枸杞子補肝腎、明目。有眼睛乾澀症狀者,每日白天可服用一杯。

免疫力低下感冒一直來!喝這味茶抗衰老、增加免疫力

免疫力低下感冒一直來!喝這味茶抗衰老、增加免疫力#吳宛容

在門診上很多患者一做來就常常跟醫師說,我免疫力失調,表現的症狀不外乎就是經常感冒,疲勞,過敏,想要用中藥調理一下,確實免疫系統為人體抵抗外侵的主要武器,具有擔當自然治癒力的角色,為了讓人體免於得到感染症,免疫力就非得強壯不可,但是過度強調強化免疫造成失調也會有問題。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很多西醫認為是因為免疫力太強容易導致自體免疫疾病,譬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燥症、硬皮症、乾癬等,其實不是免疫力太強,正確來說是免疫力失調,應為這類型的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感冒,與容易過敏,所以西醫使用免疫抑制劑都只是以治標的角度來看疾病,很多中醫門診的患者也常常因為免疫抑制劑使用後造成的不適而前來看診,吳宛容中醫師認為,平衡免疫系統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秘」有平和協調的意思存在,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說,中醫所使用的中藥經過配伍,配伍後就會起雙向調節作用,使「高者抑之,陷者舉之」,然後就能夠調整人體免疫系統至平衡的境界,中醫原本沒有「自體免疫」這個名詞,但講「化失其正」,就相當於人體的免疫反應失去它應有的做法;或不正之氣、正邪相爭——自體免疫疾病常有其先天體質,這種體質就是不正之氣,已經在體內潛藏,有些條件會引發它,例如過勞、氣溫改變、外來細菌病毒感染等,一引發就是「邪」,正邪氣會相爭,就會引起發炎症反應,在西醫來看就是自體免疫疾病,其實免疫力平衡才是治療免疫疾病最重要的關鍵,透過中醫的調養、辨症論治,隨時把免疫力維持在平衡狀態,這樣一來,有健康的免疫系統就有健康的身體。 吳宛容中醫師解釋除了遺傳的異常以及外來的病原導致免疫能力下降,衰老成了免疫系統的功能也隨之下降,不管是年齡、營養狀況、睡眠、藥物、運動、環境與心理壓力等都會造成身體提前衰老 中醫不能阻止機體衰老,但是卻能延緩,中醫常常以疏肝調脾胃的方式來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除了運動以及充足睡眠,最重要的就是減少吃加工食品,火鍋料以及外面賣的滷味,特別是火鍋湯要盡量避免,因為很多防腐劑都已經一起煮在裡面了,就算再好喝也建議只喝一碗為限,還有可以的話盡量不要超過11點半睡覺,就算是假日也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這樣才不會有放假症候群,慢跑是我最常建議做的運動,因為方便又不用花錢,可以促進自己的心肺功能與穩定新陳代謝,這樣身體的解毒系統才會比較好,還有減少吃外面的油炸食品,主要是因為回鍋油含有過多的自由基會損害人體的免疫功能,所以想吃什麼都會盡量自己炸,雖然麻煩了點,所以吃油炸食物的頻率會減少,對身體也是一種保護機制。 吳宛容提供一款藥性溫和的茶飲,具有調節氣血循環、提升身體免疫力、清熱去濕等功效,適合一般大眾當作日常茶水飲用。 調脾理氣茶 成分:白芍二錢、白朮二錢、白扁豆二錢、茯苓二錢、黃耆二錢、甘草二錢、紅棗二枚、麥門冬三錢、北茵陳三錢、丹參3錢、香附3錢、生薑2片, 做法將所有藥材加水2000cc,煮滾放涼即可飲用; 上述藥材搭配具有調節氣血循環、加強身體免疫力,以及清熱去濕等功效,可以有效提升免疫功能

失智症別驚慌 專業中醫提供有效治療辦法

失智症別驚慌 專業中醫提供有效治療辦法#吳宛容

失智症屬於影響腦部活性的亞型神經認知障礙,臨床症狀表現為正常老化的認知功能退化,剛開始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及社交能力,然而漸進式退化後,可能出現個性改變、行為異常、易怒、憂鬱、焦躁不安等精神症狀。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失智症主要分為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混合型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還包含額顳葉失智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其他因素包括藥物、情緒疾病、內分泌疾病、新陳代謝疾病、腫瘤、創傷等都可能加重退化速度而影響認知功能。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中醫觀點將失智症分類為陰陽兩虛型及氣滯血瘀型,主要影響臟腑為心腎 中醫觀點,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精生髓,腎主生來給予氣血以支持生理活動,因此跟基因遺傳及基本生理作用息息相關,心藏神、主神明,情至與腦部活動多與心臟腑相關,腦為髓海,故腎與大腦功能密切相關,因此隨著年紀增長過了壯年期後,逐漸氣血虛衰失調,腎虛精虧導致腦髓空虛,氣虛血瘀導致腦絡阻滯則使腦髓失養、心腎不交漸漸形成腦部退化性疾病失智症。 失智症食療養身茶飲 黃耆10g,黨參5g,川芎3g,枸杞5g,放入300cc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以上為一日份量,藥物透過簡易補脾胃氣提升血液循環機能,以食療作為氣血能量基底搭配針灸、艾灸及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提升腦部微循環而減緩失智症發生。 吳宛容中醫師提供4組穴位幫助減緩失智症 中醫治療失智症透過針灸及按摩穴位療效卓越,治療上以頭部穴位為主,四肢為輔,透過提升腦部灌流刺激細胞活性,輔助四肢穴位維持臟腑氣血生成及分布,進而改善認知能力下降、減少精神症狀。 百會穴:屬督脈,位於頭頂區又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具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功效,取穴沿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每日早晨透過按壓百會穴10~15分鐘疏通全身氣血對於提升腦部灌流能改善失智症狀。 四神聰穴:屬頭頂區經外奇穴,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去一寸處共四穴,穴位功效為強化百會穴氣血啟動分佈,每日早晨同時搭配按壓百會穴10~15分鐘可加強百會穴功效。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取穴為拇指食指兩指會合處,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具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功效,常為開通刺激手部四肢氣血起始穴位,每日早晨透過按壓合谷穴10~15分鐘疏通四肢氣血走往面部頭部及臟腑。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合穴,取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具調理脾胃、和腸消滯、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功效,每日早晨透過按壓足三里穴10~15分鐘透過啟動脾胃氣機疏通四肢氣血走往面部頭部及臟腑有效提升腦部灌流循環。 吳宛容中醫師治療失智症透過活化氣血增強腦部微循環及灌流,然而失智症病程發展過程中局部片段記憶經常切割零碎且時間軸錯亂,平時可以透過與失智症患者交談互動來維持記憶能力、語言及思考能力,運動方面可以透過八段錦、養身太極功操方式調養,功操運動因為包含特定肢體動作需要記憶,可以有效喚醒腦部必須記憶的習慣而維持功能,此外藉由練功調節呼吸吐納可以有效改善腦部及四肢末梢微循環。  

肌少症年輕化來勢洶洶!專業中醫師增肌減脂菜單輕鬆遠離肌少症

肌少症年輕化來勢洶洶!專業中醫師增肌減脂菜單輕鬆遠離肌少症#吳宛容

肌少症通常伴隨著老化所引起,但近來已有年輕化的趨勢,肌少症是肌肉的量與質減少的現象,包括:肌肉量低、肌肉功能低 、體能表現低的三低情況,年輕化通常發生的原因就是因為日常飲食沒有均衡,導致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以及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所造成的不良結果,日常飲食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在女性朋友身上發生的機會特別顯著提升。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表示表示女性朋友不當節食,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營養攝取不足是造成肌少症年輕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別是產後想要快速回復體重進行時下流行的168斷食法,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讓體重大幅減輕,但通常流失的大部分只是水分及肌肉,完全忽略優質蛋白質攝取量不足的問題,當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分解骨骼肌的蛋白質,轉化成提供身體運作所需的能量,造成肌肉流失,加上久坐,沒有運動習慣,沒曬太陽,缺乏維生素D更容易影響鈣質吸收率降低,造成骨質流失的速度增加反而危害身體健康,所以增肌減脂可以讓您瘦得健康,遠離肌少症的威脅 吳宛容中醫師表示表示好的身材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減少身體內過多的脂肪,二是增加基礎代謝以及體型線條的修飾,就是所謂的增肌,而女性身體有個特別機制,骨頭密度受到雌激素荷爾蒙的影響深遠。懷孕時由於荷爾蒙變化,會讓媽媽提早有骨質疏鬆的現象,這個問題會在40歲以後變得明顯。平時沒運動也會讓骨質流失更快,進而影響到身體的內分泌與新陳代謝。 吳宛容中醫師強調孕婦在懷孕初期容易受到荷爾蒙分泌變化而改變食慾、體力下滑。建議在懷孕期間持續攝取優質蛋白質可以幫助孕婦維持好體力、輕鬆補充營養,提高初乳的乳鐵蛋白含量,提早為胎兒的健康打好底子。除此之外,吳宛容中醫師也建議優質蛋白質食物最好平均分配在三餐攝取,盡量別集中在一餐以免增加腎臟的負擔,建議早餐可吃顆水煮蛋或茶葉蛋,搭配牛奶或豆漿,中餐吃魚肉或豬肉加上一包滴雞精,晚餐喝一碗豆腐湯搭配蛋白質蔬菜,如花椰菜、馬鈴薯、菠菜、玉米,或是糙米、燕麥等全榖及堅果類,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過,想要長肌肉也要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才能可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幫助細胞吸收營養,加速修復細胞及合成肌肉,所以均衡飲食跟規律的運動是增肌減脂遠離肌少症的不二法門。

高齡社會肌少症成隱形殺手 補氣增肌茶增肌補氣有良效

高齡社會肌少症成隱形殺手 補氣增肌茶增肌補氣有良效#吳宛容

肌少症是一種隨著年齡增加,以骨骼肌質量下降、力量及功能減退並伴隨體能狀態和生活質量下降的老年綜合症。有些人走路開始變得緩慢又容易跌倒,坐後起身也需要外力支撐,這些都是肌少症症狀。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也會影響到活動力與生活品質,同時也會增加慢性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死亡等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含量、肌肉的力量會下降並伴隨活動功能減退。早期肌少症表現為肌肉減少,小腿圍下降,肌少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普遍,而隨著病情進展,肌少症會影響患者肌力和平衡功能,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影響日常活動能力及降低生活品質。吳宛容中醫師說明臨床上表現為虛弱、步行困難、步態遲緩、易跌倒、四肢纖細無力等。西醫治療主要為肌力訓練,增加肌肉強度,以及補充蛋白質。 肌少症在中醫稱作「肉痿」、「脾痿」,痿證指局部或肢體肌肉萎縮,肢體痿廢不用 痿證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政治要訣‧雜病》:「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也。」肌肉的生長發育及功能發揮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脾胃虛弱是老年肌少症的主要病因。吳宛容中醫認為,脾的生理功能為「主運化」、「主肌肉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肌肉的正常功能發揮有賴於營衛氣血的濡養,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氣血津液充足,筋脈得以濡養,肌肉才能發達豐滿。脾氣健旺則肌肉豐滿有力,脾氣虛弱則肌肉萎縮無力。 吳宛容中醫師強調腎為先天之本,肌少症患者中脾胃虛弱的患者也多同時兼有腎氣虛的表現。《壽世保元》:「元氣者,腎間動氣也,右腎為命門,精神之所合,愛惜保重,則榮衛周流,神氣充足。」所以老年脾腎虧虛,肝腎不足,氣血虛弱,先天不足,也會導致肌肉失養,是老年肌少症的主要病機。針對肌少症的患者,中醫常使用健脾益氣及補腎填精的處方,例如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右歸丸等。 在家可自製養身茶飲調理脾胃增強肌力。 ●  補氣增肌茶 材料:黨參10g、茯苓10g、白朮5g、炙甘草5g、枸杞子4g、大棗3枚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加入500cc水中 功效:黨參、茯苓、白朮、炙甘草均有健脾益氣的功效,枸杞子補肝腎,大棗補養脾胃,可增強肌力增補元氣。 養身穴位保健 ●  足三里穴 位置: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四指處 功效:足三里穴具有調理脾胃,化濕消滯,扶正培元的功效,屬於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中醫認為「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多氣多血,是人體營衛氣血的來源,故肌少症首重陽明經的穴位。 ●  關元穴 位置:下腹部正中線肚臍下3寸處         功效:關元穴為足三陰、任脈的交會穴。關元主治元氣虧損,由於與小腸位置接近,常用於調理腸胃病症,促進腸道蠕動。常艾灸關元穴可培補元氣,補腎益精,強壯身體。 ●  三陰交穴 位置:足內踝,再向上約三寸處 功效:三陰交穴為足太陰脾經的穴位,是腎經、肝經、脾經三條經脈的交點,對於調理人體的肝、脾、腎有明顯效果,氣血虛弱時能夠補充血氣。此穴道可以補脾土,促進脾造血,在婦科、泌尿系統、消化系統上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乾癬治癒免疫調節是關鍵  專業女中醫秘方大公開

乾癬治癒免疫調節是關鍵 專業女中醫秘方大公開#吳宛容

一名56歲的乾癬患者陳先生,病史超過10年,起初只有手腳少部份皮膚發現紅斑、脫屑、乾癢狀況,一開始對生活還沒有太大影響,西醫皮膚科診斷為乾癬,給予類固醇外擦,然而病情沒有好轉,日趨嚴重,全身皮膚除了臉部以外,全都有起紅斑、脫屑、乾癢問題,治療須天天擦類固醇,一周還要進行3次西醫的照光治療,然而病情仍是反覆發作,有時甚至癢到睡不著,連帶生活作息也受到影響。此病人遂前往中醫診所尋求治療,在病人耐心服藥3個月後,先從四肢外側的紅斑褪去,慢慢地身體全身上下皮膚的紅腫、脫屑也慢慢消退。而治療期間有搔癢難入眠狀況,則有搭配外擦青黛膏治療,患者使用後表示可以一覺到天亮,經醫師6個月中藥治療,目前已不再使用類固醇。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乾癬又稱「銀屑病」,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且發病後大部分終身無法治癒 乾蘚屬於一種免疫系統自我攻擊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體內的T淋巴細胞攻擊自身皮膚細胞,導致皮膚不斷發炎和增生,出現紅腫斑塊、膿液及銀白色鱗屑的現象。乾癬不只影響皮膚及關節,患者在頭皮、臉、軀體及四肢很容易反覆長出隆起的紅色脫屑斑塊,伴有厚薄不等的銀白色鱗屑,乾癬和一般皮膚病不同,除了搔癢之外,更有搔抓後脫屑問題,嚴重影響外觀,且搔抓後皮膚受傷,更會增加皮膚感染問題。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銀屑病在中醫又稱作「牛皮蘚」,是一種紅斑鱗屑性皮膚病,因皮膚損害遠較一般皮膚病嚴重,且纏綿反覆、頑固難愈、復發率高,屬於「頑癬」。雖然都有一個「蘚」字,但乾蘚是不會傳染的。中醫認為此病主要病因爲「血熱」、「血瘀」和「血虛」,會根據不同體質給予相對應的治療,且乾癬病患會因皮膚狀況造成情緒低落,心情上的壓力也會加重乾癬病況。像上面那位陳先生,因本身是血熱體質,故以黃連解毒湯為加減做治療,在服藥3個月後,紅斑逐漸褪去,而治療期間有搔癢難入眠狀況,故酌加重鎮安神的中藥,患者服藥後表示已可以一覺到天亮。持續服藥半年,紅斑已全數褪去,且脫屑減少很多,也幾乎不需再使用類固醇。 吳宛容中醫師對於乾癬患者需要注意避免以下幾點: 1. 避免食用過於刺激性的食物如烤、炸、辣等食物 2. 避免抽菸、喝酒,以免加重乾癬狀況 3. 搔癢時盡量輕拍或是冰敷,避免過度搔抓以免傷口破潰感染 4. 情緒壓力也是造成乾蘚惡化的重要原因,乾蘚病人需保持心情愉悅,盡量避免處於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以免加重病情 5. 加強皮膚保濕,洗澡後需要塗抹保濕用品,但要避免使用有顏色及香味的保濕用品 6. 生活作息需正常,避免熬夜晚睡以免加重病情 7. 持續規律服藥,保持正確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乾蘚其實是一個可以治癒的疾病。  

眩暈、流鼻血、手指麻…..冬季天冷溫差大小心腦中風前兆

眩暈、流鼻血、手指麻…..冬季天冷溫差大小心腦中風前兆#吳宛容

「醫生,我頭好痛呀!是不是快中風了,醫師我腳麻頭暈?是不是快中風了」天氣一冷上了年紀的朋友一有點風吹草動就常常緊張個半死以為自己快要中風,確實中風前的許多徵兆千萬不得不小心,出血性或缺血性腦中風,均可能以急性頭痛開始,身體血管有阻塞或視神經有壓迫,通常也是以手麻腳麻為表徵,所以提高警覺這個觀念絕對是正確的,但是不要過度緊張,因為中風除了身體的不適感以外常常還會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如半邊肢體無力、單側感覺異常、語言障礙、行為變化或意識改變,當有這些狀況出現,才需要盡快去急診,不然是建議先以中醫針灸治療為優先,因為中醫對於改善微循環是非常有療效的。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表示現代上班族久坐、運動量少容易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這多半與氣滯血瘀體質相關 凡離開經脈的血液,若不能及時排出或者消散,而滯留於人體內的血液與淋巴,或因為血液運行不暢或是淋巴回流不佳,而囤積於經脈或臟腑組織器官之間,都統稱為血瘀。由瘀血內阻而引起的病症,大多與心臟與血管的循環有關。  如何觀察自己有氣滯血瘀的體質呢首先觀察舌下絡脈是否有瘀斑、面色是否晦暗唇色是否紫暗。嚴重的血瘀容易成為血栓、出血、腦中風、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血瘀會產生實質性的病理產物,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從早期病變、形成、生長變大,直到最後崩潰堵塞血管,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在斑塊生長到一定程度,嚴重阻礙血液流動,出現頭疼、頭暈等症狀的時候才來就診,其實在這之前斑塊已經存在很久了,只是沒有症狀或者症狀不明顯,沒有人注意。年紀的增長也會造成管腔的狹窄,所以斑塊塞到哪,就是哪裡中風,如果被診斷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也正是下肢動脈血管被斑塊阻塞導致血流不暢,而形成腿的酸脹疼麻。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說明中藥對於斑塊的處理常常用丹參、 天麻、三七、山楂、烏藥、桃仁、紅花,其中地龍與水蛭對於斑塊的處理效果是最佳的,如中醫很有名的方劑抵擋湯與補陽還伍湯裡面就有這類型的蟲類用藥。蚯蚓即是中醫俗稱的地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地龍性不寒不燥,有清熱、怯風活絡、活血化瘀、治療氣虛血滯、氣喘胸悶、 心悸氣促之效」。活血化瘀的中藥在使用前還是建議先諮詢一下醫師的建議,如果本身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就不建議再重用,怕而造成出血及溶血的狀況,四肢容易瘀青、皮膚容易冒出細小紅點的人也要注意,因為這代表你的血管比較脆弱,不適合再補充具有通絡血作用的保健品。慢性病患者也要注意本身是否有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是否有在吃活血化瘀的中藥配方。包括冬季進補常用的當歸、丹參、川芎、川七、紅花、洛神等食材也都具有活血的效果,再搭配上要先諮詢專業合格的中醫師才對。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說要預防腦中風,多運動,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肪等危險因子外,平日飲食注意營養均衡也是預防小中風的要訣。蔬果的攝取要大於肉類,選擇動物性食物時,請記得此選擇順序:魚肉優於禽(如雞、鴨)肉,禽肉優於豬、牛肉。對於魚類之外的海鮮,則要謹慎的選擇和食用,因為這一類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例如蝦、蟹、魷魚等食物。平日應注意攝取富含鉀、葉酸、抗氧化物和鈣的食物,及含豐富可溶性纖維的燕麥和豆類等。 最重要的就是留意鹽的攝取量,過量的鹽分攝取,會使人體內的水分滯留,引起血壓上升,增加病情的惡化,所以不僅是食用鹽需要留意,避免過量以外,其他像是味精、罐頭、加工食品等,也都含有較高含量的鈉鹽,應盡量少食用,加工過的湯品或火鍋,湯中的鹽分也很高,盡量避免飲用。若患者覺得低鹽的飲食降低了胃口,可使用八角、花椒、肉桂等天然辛香料來調味,減少鹽分的攝取來預防中風的。

「月經型偏頭痛」主要是因為荷爾蒙改變所致

「月經型偏頭痛」主要是因為荷爾蒙改變所致#吳宛容

28歲的林小姐高中開始就常月經前後發生頭痛。頭痛時,太陽穴附近會陣陣抽痛,嚴重時甚至會噁心嘔吐,必須請假在家休息,並須服用止痛藥數顆,經朋友介紹中醫治療,經過兩個月中藥及針灸治療後,經期頭痛程度大幅減輕。 「月經型偏頭痛」主要是因為荷爾蒙改變所致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說明青春期前,男女頭痛的比例差不多,青春期後,女性有偏頭痛的比例就要比男性高出許多,大約是男性的三倍,尤其很容易發生於30歲上下的女性們。偏頭痛則和女性荷爾蒙息息相關,會隨著女性月經週期而起伏。雌激素和黃體素有週期性的波動,經期前黃體素、雌激素以及血清素下降,進而使腦部血管收縮導致頭痛,通常疼痛感會在生理期前3天開始出現,常見持續至經期第二天,稱為「月經型偏頭痛」,此種頭痛常十分嚴重,頭痛的表現方式包括悶痛以及搏動性頭痛,此外還會合併對光線敏感、噁心、疲勞以及頭暈目眩等。 從中醫的角度而言,經期容易出現偏頭痛的證型分四型:    吳宛容中醫師解釋頭為諸陽之會,所有陽氣往上匯聚於頭,而頭痛主要分成外感與內傷,如果是非傷風感冒引起,那就是體質的內傷問題所致。若頭痛伴隨月經週期性的出現,常常還夾雜經血的問題,經期陰血下注,肝得不到血滋養,有失疏泄,一遇到月經來訪,各種症狀就會變得更加重。 《肝鬱氣滯》:因為長期壓力大、個性較急躁或易怒,除了頭痛外還會出現乳房脹痛、痛經、經血排出不暢及血塊多等症狀。在經期喝些玫瑰花茶、枸杞菊花茶或薰衣草茶緩解頭痛。 《寒厥頭痛》:吹寒風冷氣、或有飲食冰冷、或淋雨著涼、或洗頭後未將頭髮完全吹乾,肝經寒氣上逆引起的頭痛,痛時頭頂覺冷、腹部疼痛甚。可喝些溫通活血的黑糖薑茶及桂圓紅棗茶。 《陰虛火旺》:痛的位置一般在巔頂,合併頭暈目眩、心煩易怒、腰痠耳鳴、口苦、經期提早、便秘等。可喝些滋陰潤燥生地麥門冬茶。 《氣血兩虛》: 以空痛、昏痛為主,或兼有眩暈,痛感有時延伸到眉棱骨,伴有心悸、經量偏少,經血色淡,經後加重,因為經血下注,肝失濡養,疏泄調達失司,所以症狀加重。可喝些益氣養血的八珍湯緩解頭痛。 吳宛容中醫師表示「月經型偏頭痛」通常單以「內服中藥」治療,就可以減輕患者一半以上的頭痛程度。若再搭配針灸或傷科手法共治,則改善率大部分能提高到八成以上。 月經頭痛只能靠吃藥?日常生活規律及注意飲食也可緩解     平時維持規律的作息,讓荷爾蒙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之中。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則有助於提升身體機能及抗壓性,血清素濃度也會比較高,頭痛的機會也就相對較低。營養均衡並適度補充含鈣、鎂、維生素B、維生素D也有助於穩定神經系統,像是深海魚、香蕉、牛奶、堅果、深色蔬菜、芝麻等都相當有幫助。 穴位按摩緩解月經頭痛 平時可以適度的做穴位按摩,讓相關穴位的血管、肌肉不至於如此緊繃,有助於氣血順暢,降低頭痛發生的機率,也較容易改善頭痛的情況。 「率谷穴」:耳尖上兩指寬處。 「攢竹穴」:眉毛內側邊緣處。 「風池穴:後頭骨兩側下緣凹陷處。 「合谷穴」:食指、拇指合併,肌肉最凸起處。 按壓時可用刮痧棒或手指關節,以畫圓圈或點按的方式揉按約五分鐘的時間,一天約3-4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