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盲

北榮聯手市聯醫眼科醫師團隊呼籲青光眼不可逆 別讓青光眼找上門 守護明亮視界趁現在

北榮聯手市聯醫眼科醫師團隊呼籲青光眼不可逆 別讓青光眼找上門 守護明亮視界趁現在#眼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青光眼是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而在台灣青光眼患者已超過34萬人,人數可謂相當可觀,近年來由於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增加,再加上診斷科技的進步,青光眼的發生率逐年提高,且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每年三月第二週「世界青光眼週」的到來,為提升國人對青光眼的關注與提高病識感,台北榮民總醫院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於昨日(3/10)上午攜手台灣頭痛學會、愛爾康大藥廠,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4世界青光眼週衛教講座」,響應世界青光眼週主題「拯救視界,守護明亮世界」由眼科醫師群分享青光眼衛教資訊,呼籲大眾關心青光眼疾病,也提醒大眾時刻注意眼睛健康,定期至醫療院所做眼睛檢查。 呼籲大眾定期眼睛檢查-「拯救視界,守護明亮世界」 青光眼是一種會造成視力持續惡化且無法恢復的視神經病變,臨床上會呈現視神經盤凹陷擴大、視神經退化及視覺功能受損,視神經一旦遭到破壞會造成不可逆的視覺功能喪失。因青光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等到察覺異狀時,視神經通常已遭相當程度破壞,加上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疾病,因此若太晚發現,才接受治療,視神經難以恢復,會增加失明的風險。然而大眾普遍對青光眼認知意識不足,經活動前報名表進行問卷調查,回收226名參與者結果,統計顯示41%的民眾仍然認為青光眼疾病是可以恢復治癒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會導致眼盲的疾病,確診青光眼的患者也逐漸年輕化,將對個人、家人與社會造成嚴重衝擊。但因難以自我篩檢,需要利用衛教講座提升群眾對青光眼的了解,提升大眾眼睛保健的意識,共同守護靈魂之窗。」 造成青光眼的原因很多,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眼球內部壓力(簡稱眼壓)過高。人體的眼球內部充滿了一種稱為房水的循環體液,負責維持眼球內正常的壓力,而當眼球內作為排水管的「隅角」如果塞住,房水排不出去,就會引起眼壓升高,因而造成青光眼的風險。但高眼壓並不是青光眼的必要條件,即使眼壓正常,仍然可能患有青光眼。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郭哲源分享,青光眼除了眼壓影響之外,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者、年齡超過40歲、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高度近視者與高度遠視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者,以上都是造成青光眼的危險因子。郭哲源醫師提及:「若本身為高危險族群者,應依照醫師囑咐定期追蹤,以降低罹患青光眼的風險,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則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速度,減少青光眼對視覺功能的損害。」 醫師傳授青光眼治療秘笈,練就一身武功抵擋青光眼 青光眼雖是不可逆眼睛疾病,但仍然可以透過治療延緩疾病的惡化。現在對於青光眼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以及雷射或手術治療。在藥物治療上,治療青光眼可以使用眼藥水或服用口服藥,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減少房水的生成或促進房水的排出,進而降低眼壓,使青光眼得到良好的控制。依據此次會前報名進行測驗調查,認為規律點眼藥水及服用藥物就萬無一失的民眾約佔5%,顯示民眾對於藥物治療仍有迷思,因為若在藥物治療上並未減緩疾病進展,就需要做進一步的雷射或手術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部主治醫師蕭雅娟醫師說:「藥物治療通常是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點眼藥水的確是青光眼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若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可以透過雷射或青光眼手術達成眼壓控制。」 青光眼治療手段其中之一為手術治療,但仍有許多患者第一反應會感到擔心害怕,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美如分享手術治療資訊,破除民眾對手術的疑惑及害怕,陳美如醫師表示:「當藥物及雷射治療無法控制眼壓時,便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現階段廣被採用的手術叫小樑網切除術,是在眼睛黑白交界的輪部開一洞口,將房水引流到結膜下。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達到更低與更平穩的眼壓,減緩疾病惡化,掌握治療黃金期守護靈魂之窗。」對於青光眼的治療頻率計畫,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張毓帆醫師說到:「患有青光眼的患者,初期就診時,需觀察用藥反應,約1~3個月需回診,兩年內約4~6月安排一次相關檢查評估,兩年後若病況穩定,檢查的頻率就可延長,但最終仍須依據主治醫師的評估診斷為主。」 民眾熱烈響應世界青光眼週,拯救視界刻不容緩 「拯救視界,守護明亮世界」2024世界青光眼週衛教講座,現場有近200位的民眾一同參與響應,除了由專業醫師群帶來豐富精彩的衛教知識,會後透過互動問答由醫師講解,幫助民眾對青光眼的治療及預防有更深入的了解。 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劉瑞玲醫師說到:「世界青光眼週就是要讓大家多認識青光眼,青光眼會導致失明,但積極治療可以避免失明,與青光眼共存,定期追蹤,才是最好的方式。」青光眼雖然是一個可能導致失明的疾病,但只要及早發現,以正向的心態面對疾病與治療,與醫師同心協力運用可行的治療方式,儘可能穩定控制眼壓,並不必然會導致失明。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掌握疾病的進程以調整治療策略,是青光眼治療必經之路,期望青光眼病友能以正向的心態與醫師共同努力守護靈魂之窗。

夾菜夾不到、走路就撞到!視網膜基因病變恐全盲

夾菜夾不到、走路就撞到!視網膜基因病變恐全盲#眼盲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您曾想過上課看不清黑板字、晚上無法好好念書、不自覺撞到人、用餐時夾不到想吃的菜等等的日常生活嗎?一般人在生活中,已經太習慣眼睛所帶來的幫助,很難想像若視力喪失,可能會造成肢體無法協調、視線不清走路撞到東西、甚至阻礙閱讀和學習,大幅影響生活上的行動與品質。然而想擁有再平凡不過的正常生活,對於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的患者來說,卻是困難重重的挑戰。基因變異致視網膜退化 逾8千位幼兒、青少年失正常生活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楊長豪表示,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IRD)為基因變異所致,是一種致盲性的眼睛疾病。嚴重將會引起視力障礙,導致患者行動、生活上諸多不便,心理上亦需承受沉重負擔;甚至因為視力不佳而無法工作維持生計,也對病患本身與其照顧者造成重大影響。由於基因性視網膜退化屬早發性疾病,對於好發族群如幼兒、青少年患者,因疾病而導致視力模糊、視野變狹窄、夜晚視力下降等症狀,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學習狀況產生重大的影響,讓他們失去如同正常孩子的生活。台大醫院眼科部醫師陳達慶說明,基因性視網膜退化主要會造成幼年或青少年患者,雙眼對稱性視力與視野喪失,在台灣粗估約有8千位以上的患者。次世代基因定序 助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罕病患者及早治療陳達慶補充,在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當中,最早發也最可能造成失明的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約佔總疾病人數的5%,已於今年獲准為罕見疾病認列,讓約400名病友受到罕病症策保護,擁有更多的治療權益,同時也減輕罕見病患者就醫的經濟負擔。楊長豪也表示,過往基因性視網膜退化在臨床上會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基因診斷的困難性。因可能導致視網膜退化的致病基因眾多,加上表現型分歧,對於臨床醫師要做病程預測、遺傳諮詢、甚或尋求治療方針,都很有難度。若以傳統定序方式一一求證,相當曠時費力,更可能延誤治療時機。所幸現在有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無論是對於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或LCA來說,可確診比例已逐年提升。楊長豪說,有準確的分子診斷,協助醫師在病程預測與家族遺傳諮詢上,都可望獲得較多資訊,也能讓患者及早接受治療,獲得更好的保障。

全球3,900萬人眼盲 5成是因白內障!

全球3,900萬人眼盲 5成是因白內障!#眼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白內障是造成全球失明問題的主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數據指出,全球約有3,900萬人眼盲,當中,就有51%是因為白內障。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林浤裕醫師表示,事實上,80%的眼盲是可治癒或避免。響應10月9日世界視覺日,最具體的作法就是解決可避免的眼盲,建立全台灣正確的眼睛保健觀念,刻不容緩。視力明顯減退 小心可能罹患白內障!「白內障為眼盲之首要原因,若要及早預防白內障,就應從眼睛構造先了解」。林浤裕醫師表示,若將眼睛比喻成相機,角膜就是鏡頭,虹膜能控制瞳孔大小,有如光圈調節光線量;而水晶體就如相機的對焦功能,能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形成清晰的影像。當水晶體出現混濁時,光線無法穿透視網膜,導致視線模糊造成視力缺損,就稱為白內障。事實上,白內障主要的症狀包括視線模糊、混濁或朦朧、看到的顏色不一樣、影像交疊、眼睛度數不斷改變、眩光、夜間視力變差等,遠視者可能還會產生暫時性的視力回春。提醒民眾,若發現視力明顯減退,在視野內有固定黑點,或覺得有一層毛玻璃檔在眼前,還會出現對光敏感,或覺得刺眼等畏光情形時,可能就是白內障的徵兆。一般而言,白內障好發於55歲以上,但由於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導致罹患白內障的年齡層下降,40歲的患者比十年前多5成!再加上近來的多螢現象,更容易造成錯誤用眼的習慣。對此,澄清醫院眼科主任尤誌君表示,若未改變用眼習慣,恐導致眼睛老化加速。而醫師也舉出引發白內障原因,包括:1)生活行為:過量飲酒、吸菸、濫用藥物等。2)身體狀況:老化、糖尿病、高血壓、高度近視等。3)外在環境:長期暴露於強烈陽光,未注意防曬。愛你眼睛健康 定期視力健檢 然而,雖然有些人重視視力健康,願意及早就醫治療,但仍有一些銀髮族群不願承認罹患白內障,待視力模糊、影響到日常生活時,才肯就醫檢查。醫師表示,白內障常見的治療方式,是透過手術取出混濁的水晶體,置換人工水晶體;但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透過植入功能性人工水晶體,可一併治療白內障與近視、老花、散光等屈光問題;此外,在白內障手術方面,近來更有許多新突破,建議民眾可視個人情況與眼科醫師洽詢。「世界視覺日」全球護眼行動 全台響應此外,為響應WHO並落實台灣行動,中華國民眼科醫學會帶領國內眼科學界與多單位公益團體,由愛爾康大藥廠策辦,在10月份推動響應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簡稱WSD),呼籲民眾應重視眼疾預防,並響應WHO宗旨,致力於2020年杜絕可避免的眼盲。

眼盲首因白內障?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要小心

眼盲首因白內障?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要小心#眼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提升全球公民的視力健康,WHO持續於每年10月第二個週四推動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並期望於2020年杜絕可避免的眼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有高達3,900萬人眼盲,其中,51%的眼盲是白內障所導致;根據眼科流行病學資料推估,白內障不僅與老化有高度相關,也有研究顯示,白內障的罹病跟高度近視比例逐年增加有關係,民眾輕忽不得。全球眼盲首因白內障  衝擊高齡樂活品質隨著台灣近視人口居高不下,加上超高齡化人口等2大潛在威脅,恐加劇白內障對民眾視力的影響,因此更需從現在開始做好白內障疾病衛教與治療。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民眾,每2人就有1人罹患白內障,而114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推估將高達473萬人,屆時白內障對民眾視力影響恐更將加劇。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胡芳蓉表示,白內障為眼睛老化的第一大疾病,不僅會視力模糊,對居家、交通、生活品質等影響非常巨大。事實上,白內障對熟齡的影響從生理到心理,層面相當廣泛。眼科醫師就表示,因白內障導致的視力模糊容易看不清路障、號誌,診間就有許多案例,發生在家跌倒或出外發生交通事故的情況,久而久之,便導致患者心理上抗拒外出、長期在家、無法外出社交等狀況,對生活品質或心理健康上都將有顯著的影響。世界視覺日照護全民眼睛健康,全台動起來!WHO推動世界視覺日落實在台灣行動已邁入第10年,十年來持續深耕全台各地,推廣重視眼疾預防。為響應活動,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及愛爾康大藥廠結合國內產、官、學界的力量,於今年舉辦「愛你眼睛健康 實踐睛彩生活」護眼講座暨健檢巡迴活動,擴大於全台北、中、南舉辦,向全台民眾推廣正確的護眼保健知識。藥廠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黃孜茂表示,自2005年開始就與眼科界夥伴持續響應世界視覺日,希望能喚起國人對於眼睛健康的重視,擁有健康的視力,實踐「睛」彩生活!

眼前鬼影幢幢?當心黃斑部病變致盲

眼前鬼影幢幢?當心黃斑部病變致盲#眼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眼前不斷出現黑影,難道是農曆七月見鬼了嗎?今年高齡106歲的林姓老翁,先前因看東西會出現黑影,就醫檢查後發現是黃斑部病變,醫師建議林老先生接受針劑的治療,儘管身旁的朋友不斷跟老翁說「老了本來就會這樣」、「打針會很不舒服」,但一想到有可能會失明,還是遵照醫師指示治療。目前林老先生已經注射7次新生血管抑制劑,並沒有朋友擔心的這麼可怕,更幫助他成功保住視力。根據統計,台灣10%的65歲以上老人患有黃斑部病變問題,隨著人口老化影響,估計2050年患者數將成長3倍,激增為70萬人。同時,台灣老年人口中有視力障礙的人,每4人就有1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若輕忽治療,嚴重者更可能失明,卻有許多比林老先生還要年輕的老人家,消極不願意接受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醫師林伯剛表示,患者因對疾病缺乏認識,多數容易誤以為是老化等因素,而錯過治療的最佳黃金時機,目前最新治療方法已有健保給付,臨床經驗顯示,患者若積極治療,有機會可以維持甚至改善視力。林伯剛醫師指出,黃斑部病變是老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其惡化速度相當快,兩年內未積極治療,九成患者的視力可能惡化至 0.1 以下,達到法定失明標準。醫師表示,隨著年齡增加,眼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也會開始增生,就有可能導致黃斑部病變。此外,除了年齡,家族史、抽菸、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常接觸強烈陽光、高度近視也是高危險群,不管老少都不要輕忽。林伯剛醫師指出,許多老人家在黃斑部病變的初期,只覺得視線暗暗的,閱讀上有些困難以為是老花眼,但漸漸的視野中央出現灰灰黑黑的、扭曲變形,看不清楚,常誤以為是白內障引起的,由於大眾對黃斑部病變認識不夠,常等到患者視力嚴重喪失,家屬發現後才就醫,往往錯過黃金治療期。在自我檢測方面,醫師建議,年紀超過50歲的民眾,可多利用簡便的自我評估工具「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或「家中磁磚」、「窗框」等直橫條排列處),只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左右單眼依序注視格線,若視線模糊、扭曲變形,甚至中央有黑影或部分出現空缺,就應盡速向「視網膜專科」醫生尋求專業諮詢,把握黃金就診期。除了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等自我檢測外,50歲以上者亦應定期至眼科檢查。治療方面,林伯剛醫師表示,目前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治療方式包括光動力療法、雷射光凝固療法、及最新治療方法─使用「新生血管抑制劑」。目前普遍採取新生血管抑制劑治療,每個月注射一次,可有效阻止新生血管增生,改善或穩定視力。治療的費用一年3針約10萬元,目前已有健保給付,超過3針的部分則需自費。醫師指出,有些病患在施打兩、三針後,視力很快恢復,慶幸改善之餘,忽略持續接受追蹤治療,等到再次回診,視力變更差,前功盡棄。根據研究顯示,要維持穩定視力,患者第一年平均需施打 5.6 針,呼籲先前已接受過治療的患者,應持續積極與醫師配合並定期追蹤檢查,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保護雙眼遠離失明威脅。圖:醫師建議,年紀超過50歲的民眾,可多利用簡便的自我評估工具「阿姆斯勒方格表」,只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左右單眼依序注視格線,若視線模糊、扭曲變形,甚至中央有黑影或部分出現空缺,就應盡速就醫。(照片/林伯剛醫師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