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人生病不得不「長期臥床」的時候,家屬要如何照護患者呢?長期臥床會導致活力降低,進而造成身體機能退化,家屬需要注意患者的皮膚、肺部、肌肉、消化道與泌尿道是否有出現問題;照護病人勞心又勞力,建議家屬可以採用多人輪班的方式來照顧臥床的病人,才能避免過度勞累。
當家人生病不得不「長期臥床」的時候,家屬要如何照護患者呢?長期臥床會導致活力降低,進而造成身體機能退化,家屬需要注意患者的皮膚、肺部、肌肉、消化道與泌尿道是否有出現問題;照護病人勞心又勞力,建議家屬可以採用多人輪班的方式來照顧臥床的病人,才能避免過度勞累。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長期臥床或久坐輪椅不起,背部或屁股恐因重力長時間壓迫容易長「壓瘡」(俗稱褥瘡 )。一名90歲失智症老婦,自去年底臥床僅3個月臀部就開始出現壓瘡傷口,主要照顧者外傭不懂如何處理;今年5月發燒掛急診時,壓瘡已大如拳頭、深及見骨,醫師緊急轉介至傷口照護中心救治。每10人就有1人!高齡臥床易生壓瘡 傷口照護成負擔壓瘡好發於臥床不動或肢體知覺異常病人,尤其高齡臥床患者。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志隆表示,住院壓瘡的全球發生率為8.4%、盛行率為12.8%,也就是平均每10名病人就有1名發生壓瘡;而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近20%,壓瘡傷口惡化除威脅病患的生命健康外,也帶來長期照護上的經濟及醫療沉重負擔。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黃書鴻補充,一般壓瘡分為4等級,從初期的皮膚異常發紅、瘀紫,若持續惡化到了3~4級的壓瘡已深見骨頭及肌肉,傷口需3個月以上、甚至更久時間的治療。目前可運用現代敷料及手術方式,如植皮、皮瓣重建手術等來協助傷口癒合。6大壓瘡照護預防 應配合正確清潔與換藥黃書鴻指出,壓瘡傷口的照護與預防,除了一般民眾認為的常翻身或使用氣墊床,還需透過已具醫學實證的6大「組合式照護」(Bundle care),才能真正達成預防效果:1. 皮膚檢查與保護2. 皮膚減壓照護3. 失禁照護4. 營養照護5. 活動與擺位6. 壓力性損傷傷口評估與照護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傷口護理師歐素妃則說明,長期臥床的病人,常因血液循環變差、神經逐漸遲緩,導致臀部、尾椎等骨頭突出的部位皮膚長期受壓迫而潰瘍,容易長出「壓瘡」。可能呈現乾掉的黑色焦痂傷口,或可見到肌肉與骨骼有壞死的腐肉,伴隨出現異味及膿液。歐素妃分享,若能進行正確的傷口反覆清潔與換藥技巧,將可大幅改善壓瘡傷口、避免持續惡化,但這關係到主要照顧者的換藥技術。因此在疫情期間,護理團隊亦利用遠端指導,即時輔助與確認外傭換藥技術及觀念的正確性,提供傷口遠距照護;透過外傭的努力與醫護團隊每日觀察追蹤,病患傷口逐漸變小好轉。壓瘡傷口照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但需要長時間的耐心與用心,對家屬而言在精神上、經濟上亦是沉重的負擔。事實上,95%的壓瘡是能被預防的,民眾可透過6大組合式照護,提升對壓瘡預防的認知,一起守住長期照護病人的皮膚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外勞推著輪椅,家人陪著老奶奶來看診,氣氛有點凝重。家屬表示,媽媽之前中風,一直持續復健,但活動還是不太順、也很無力。大約一年前,臀部發現一個傷口,一直無法痊癒,醫院說是壓瘡,應該是長時間壓迫造成的皮膚傷口。他出示照片,繼續說:「這是昨天清瘡手術後拍的傷口照片,這已經是第四次清瘡了,搭配高壓氧治療、抗生素、壓瘡敷料、氣墊床……每個醫師說的方式都試過了,傷口還是持續變差。因為聽說蔡醫師對於骨髓炎傷口、難癒合傷口很有研究,所以就來找您求救了。」沒有肌肉的部位 容易因臥床長褥瘡壓瘡,也就是壓力性潰瘍,其實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褥瘡。通常是因為身體有其他因素造成活動力下降,例如中風、臥床、坐輪椅、昏迷等,長期固定的姿勢導致局部皮膚持續的壓迫,這個持續性的壓迫促使血液循環減少,組織就缺乏了氧氣和營養,所以細胞開始死亡,局部出現潰瘍,又因為血液供應不足,逐漸惡化成開放性、不癒合的傷口。哪些地方容易有壓瘡呢?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其實就是比較沒有肌肉的部位,像是尾椎、腳踝、腳跟、手肘最常見,其他像是臥床及坐輪椅者時常壓迫的臀部、下背部、肩胛部位也很常見。剛開始時受壓迫的部位皮膚變紅或出現瘀青般的顏色,但皮膚仍是完整的,還沒有破損;慢慢的受壓迫的部位皮膚已有缺損;之後逐漸變成整層皮膚受傷;最後,受壓迫的部位傷口傷害愈來愈深,影響到肌肉、肌腱、骨頭。而這些開放性、不癒合的傷口,可能因為細菌跑進軟組織層,併發出現蜂窩性組織炎,如果細菌跑到關節、骨頭裡,就會變成敗血性關節炎和骨髓炎,嚴重時甚至會演變成全身性的敗血症。中藥讓傷口內外夾攻 氣血充足生肌長肉壓瘡,在中醫是屬於「席瘡」範疇,清代瘡瘍名著《外科真詮》描述「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閭。」多因久病氣血虧損,受壓部位氣血瘀滯,血脈不通,經絡阻隔,肌肉筋骨失養則潰腐成瘡。中醫治療壓瘡,會依照壓瘡的進程、兼症、以及臨床表現來治療,最常見的會分成下列階段:1.氣血虛弱型:相當於初期,皮膚蒼白,灰白或青紅色,邊界清楚,中心顏色較深,全身衰弱無力,納差,舌質淡,苔白,脈沉細。2.氣滯血瘀型:相當於後期:皮損表面起水泡,破後潰瘍,肌肉、骨骼表面形成壞死,纏綿難愈。舌質暗,苔薄,脈澀弦。3.熱毒壅盛型:常見於合併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的階段。皮膚潰瘍化膿,潰破不癒,局部微熱腫、甚則紅赤。舌質紅暗,苔薄黃,脈緊細數。治療則是依照辯證分型加以不同調理,例如益氣養血,通絡潤膚,益氣化瘀,透膿止痛,清熱解毒,托裏生肌,補益肝腎,健脾化濕等,久不癒合可配合促進傷口癒合中藥材,細菌感染嚴重可配合免疫調理中藥材,讓傷口內外夾攻,氣血充足,生肌長肉,壓瘡就可以慢慢癒合了。經過一年的中醫調理,一樣是外勞推著輪椅,家人陪著老奶奶來看診,這次看到的手機照片,則是傷口癒合、膚色紅潤的樣貌,這時老奶奶終於笑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齡化浪潮下,長照成為重要課題!根據統計,全國目前有76萬失能、失智長者與身心障礙者,多數仰賴家人照顧。羅東博愛醫院居家護理所3年前重金禮聘日本老師來台教授新式翻身擺位法,訓練出宜蘭縣首批種子教師;這批種子教師於日前開班授課,讓照顧者在學習中,也互相交流,彼此加油打氣。勤翻身有效預防褥瘡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調查統計,全國的家庭照顧者照顧平均長達9.9年,每天照顧約13.6小時。褥瘡是長期臥床患者最棘手的問題,預防褥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勤於幫臥床者翻身,但要怎麼讓被照顧的人感到安心不被驚嚇、照顧者也能輕鬆不費力,就顯得相當重要。自然扶持手法省力不受傷新式翻身擺位法源自更早開始高齡化的日本,博愛居家護理所3年前誕生宜蘭縣首批新式翻身擺位種子教師,並於日前結合社團法人宜蘭縣社區照顧促進會,開辦課程推廣「新式翻身擺位法」。博愛居家護理所負責人同時也是新式翻身擺位種子教師的陳麗芬護理長說,新式翻身擺位法與傳統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包括搖起床頭、壓力分散、水平垂直及運用滑步等技巧,主軸都是用自然扶持手法,讓被照顧者在放鬆、舒適的狀態下被擺放和翻動;同時照顧者不再只是使用蠻力,拉、抓、推等讓自己感到疲憊,而是可以用更省力、不受傷的方式,去照料自己最親愛的家人。「照顧需要技巧!」,羅東博愛醫院社區醫學部盧進德副院長說,沒有技巧,60公斤的人你翻身看起來像120公斤,但如果運用了新式翻身擺位法,60公斤的翻身可能只剩30公斤!照顧者齊聚相互打氣照顧失能的婆婆快10年的林女士一談到照顧者的苦,眼淚止不住;她說,照顧是一場長期抗戰,能夠更有效率的照顧讓婆媳倆都能更輕鬆。家住蘇澳,全職照顧中風的父親已3年的蔡小姐,也特別帶著父親前來聽講,大家齊聚一堂,互相打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可惡!台中一名九十九歲的老婦,約三年前因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便開始臥病在床,且伴有失智現象,遂親人請外傭幫忙照顧,不料,日前該名外傭逃之夭夭,長達三天未有人照顧,導致老婦久躺三天,遭親人發現後,因未進食已出現營養不良脫水症狀,原本完好無缺的屁股,更因久躺不動而長出二十公分大的褥瘡,傷口深可見骨,親人見狀心疼不已,立即送醫後所幸目前已無大礙!久未翻身超過十小時 組織就會壞死潰爛治療該名老婦的臺中醫院醫學美容科歐冠醫師表示,褥瘡常發生在久臥或久坐的民眾身上,因為皮膚與肌肉受到身體重力影響,長時間接觸床單或椅子等讓皮膚產生壓力,平均只要兩個小時不動,組織承受70mmHg以上的壓力,組織便會缺氧,再10個小時後便有可能產生潰瘍或組織壞死。褥瘡常發生在骨頭凸處的部位如尾椎、腳踝、肘部等,只要長時間沒有翻身,便會讓皮膚紅腫或紅斑,若紅腫持續30分鐘沒有消退,便是醫療上所說的褥瘡第一級;第二級是真皮層已經受傷,皮膚出現傷口,可能還有水泡或龜裂;第三級是傷口深及皮下組織,傷口有滲液及潰爛;第四級是傷口已經穿過皮下組織到達骨頭,傷口深且組織已經壞死。褥瘡難照顧 為了避免請頻繁翻身歐冠指出,褥瘡比起一般傷口更難照顧,褥瘡的治療方式原則以更換傷口敷料為原則,有時需搭配抗生素及清創治療,但會耗費較多時間,另一種方式為手術治療,是用在傷口第三至第四等級的病人,透過清瘡重建,加速傷口癒合,但可能會有手術及麻醉併發症的風險,並非所有病患皆適合,需經醫師評估。他提醒,褥瘡是一種慢性傷口,病患的照護者一定要有長期抗戰,與傷口和平共處的觀念,不要小看小傷口,萬一沒有積極處理,可能會讓傷口越來越大,甚至深而見骨,也可能感染蜂窩性組織炎、骨髓炎等而影響性命,不得輕忽。
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護士照護童伯伯一家人已經半年多,童伯伯的小女兒原本是人人羨慕的才女律師,從小聰明成績好,人不但長得清秀,更彈一手好琴,但十幾年前因罹患紅斑性狼瘡,中風之後臥床就再也沒有下床過,從此尿管留置、背部褥瘡從未痊癒過、雙腳攣縮及智能已退化至兒童年齡,每天在床上除了吃就是看電視。而童伯伯年輕時努力工作,沒想到退休後卻一身病,吃藥當吃糖,每天服藥外,常因吃東西與太太爭吵,但現在全豁出去了,想吃就吃,因為要「活在當下」。童伯伯在今年參加「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幾個月下來,藉由遠距傳輸童伯伯及小女兒的測量數值,並透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客服中心多次電話討論及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量測血壓血糖已成為他們生活習慣的一部分。童伯伯的口頭禪是,臺北市有如此「優質的照護」,是市民「最好的禮物」。感謝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讓童伯伯及小女兒挽回寶貴的健康,讓護病關係更緊密,護理照護更便捷、有效。臺北市政府為維護市民健康、照顧弱勢族群,運用資訊和通訊整合科技,結合市府衛生局與資訊處、社會局、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市立聯合醫院及臺北市民間社區服務團體等資源共同合作辦理「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已在全市設置居家型、社區型及機構型總計450座遠距照護站,收案服務人數已達6,410人,遠距生理量測與照護系統使用率高達24萬8,867人次。今年更全面開啟「網路模式健康照護」,只要設籍臺北市、居住在臺北市或在臺北市工作之電腦網路使用者,以個人「自然人憑證」及臺北市網路市民帳號,至臺北市政府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網站(網址:http://telecare.taipei.gov.tw/)登錄申請,讓您不受時空限制、不增加您的負擔,就可享受個人健康管理與優質的照護服務。同時,臺北市政府近年來大力推行智慧生活科技應用服務,預計到明(100)年底將於全市設置達到600座遠距「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照護站,涵蓋臺北市12行政區及456個里,預期將有近萬人獲得優質的健康生活照護,此舉使臺北市成為全國第一座具備遠距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能力的智慧健康城市!「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具備12項貼心服務項目及內容,臺北市邱代理副市長於活動現場親自示範參加「居家型」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模式,同時民眾也可以於活動現場直接體驗「網路模式」及「社區模式」之健康照護服務。 延伸閱讀「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十二項服務項目」: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382
討論褥瘡(Pressure Sore)怎麼治療,還不如討論正視如何預防(prevention)褥瘡比較實際, 而且重要許多!!褥瘡顧名思義乃由於壓力持續集中在身體某處, 超過耐受點後, 造成組織的缺血性壞死。 生活上我們常見半身不遂癱瘓, 中風, 脊椎受傷, 嚴重疾病臥床者,都會看到這種隨著慢性疾病的煎熬, 導致照顧品質與身體條件惡化所產生的問題。 正常人做久一點(如廁時), 如果不動, 屁股會痛以外, 當您起身的時候, 往往腳都會麻掉,這就是壓迫過久的生活經驗。 可以想像,如果身體不能移動去平衡壓力, 分擔負擔, 就會毀掉身體重心所集中摧毀的地方。也就是在身體上挖出個洞, 而且是越來越大, 越來越深。問題是褥瘡為了減輕壓力,所以必須睡氣墊床, 勤加翻身, "說的簡單, 做起來難如上青天",這是很磨人累人的差事。 一開始家屬還可以撐一陣子, 但是[久病無孝子], 真正的難題就是照顧品質堅持的下去嗎? 可以維持多久? 因此故事一再上演,褥瘡幾乎是每個久病+長期臥床, 坐輪椅者一定會產生的慢性傷口, 沒有例外。 接下來轉移戰場, 找長期看護照顧, 或者將患者轉住到安養中心等地方, 只不過傷口依然存在, 甚至不減反增。這就像台灣的道路一樣, 各個施工單位拼命挖的結果, [補]永遠來不及, 也使得路況越來越糟! 更容易受損!所以站長看這種患者的門診, 不先看患者, 先看照顧他/她的人的心態與態度。 畢竟醫師花許多心血治療病人的傷口, 照顧不佳的情況下, 可以在兩小時內將褥瘡重建區域徹底毀掉, [沒彩工],功虧一匱! 除了增加照顧團隊的困擾, 病患的傷口惡化外,更是政府健保醫療的長期負擔,而且是惡性循環+夢靥, 揮之不去。褥瘡的嚴重性與深度有密切的關係, 和燒燙傷的分級很類似。 NPUAP將它分成第一級(Stage I): 也就是淺層傷口, 屬於表皮位置;第二級(Stage II): 屬於中淺層傷口, 深度觸及真皮層;第三級(Stage III): 屬於深度傷口, 深度已經到達皮下脂肪層;第四級(Stage IV)則為最差的一級,已經突破人體的防線:筋膜層, 到達肌肉甚至見骨的程度。 治療方法(1) Conservative Tx: 換藥(2) Flaps(3) Skin gra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