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敏

腸過敏 一天一杯精力湯惹禍

腸過敏 一天一杯精力湯惹禍#食物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怎麼吃都吃不胖,沒想到竟是蔬果精力湯惹禍!一名49歲的李姓麻醉科醫師,因為長期腹瀉,動不動就往廁所跑,連帶焦慮、情緒不穩,睡眠品質差連帶影響工作。就醫檢查發現他對56種蔬果都出現中度至重度過敏反應,而這些食材均是他平時攝取的精力湯的常見食材。原來是因為他的牙齒咬合不正,無法咀嚼硬物,才習慣用食物料理機來處理食物。而由於頻繁飲用,腸道造成慢性刺激,以致腸道長期發炎,引發腸漏症,使食物過敏原得以穿過腸壁細微破洞,進入體內各個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飲食單一化 慢性食物過敏率提高開業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根據最新國際醫學研究指出,長期慢性食物過敏,讓身體、腸道產生慢性發炎,進而影響消化、免疫等功能,甚至經由腸腦軸線,左右大腦情緒反應,關鍵就在於現代人飲食單一化、纖維攝取不足,讓慢性食物過敏的盛行率日益升高,可能產生皮膚搔癢,容易疲倦、腸胃脹氣、失眠等症狀。國內專業健檢機構「聯安診所」進行2016年食物過敏檢測,整理出國人10大過敏食物排行榜,第一名的蛋白位居男性、女性過敏食物之首,包括蛋糕、肉丸等相關蛋製品,都成了許多民眾的過敏原。第二名至第十名依次為小麥、花生、螃蟹、蜂蜜、牛奶、奇異果、杏仁、牡蠣以及芝麻。 蛋白分子巨大 消化不完全容易引發過敏鄭乃源院長解釋,蛋白較難消化,而含蛋白製品的食物相當多元,國人接觸頻率較高,但蛋白的蛋白質分子較巨大,若未細嚼慢嚥或腸道微菌體不健全,易造成消化不完全的蛋白質分子進入腸道組織,更易引發過敏反應。鄭乃源特別提醒,若民眾本身有腸漏症或腸道正處於發炎狀態,更需避開過敏原,以免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免疫機能紊亂。鄭乃源院長表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可說是人體第二顆大腦,70%淋巴分布於腸道中,而腸道中無數個「腸道微菌體」又與人體腦循環、免疫系統、代謝系統息息相關。在迷走神經的貫穿下,大腦與腸道緊緊相繫,一旦腸道發炎,就容易引發焦慮、憂鬱等情緒。掌握3原則 打造腸腦健康年輕新世代們的飲食種類缺乏多樣性,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加上課業壓力沈重、情緒起伏較大,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腸胃功能變差,近80%下一代腸胃道生態異常,以致對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也可能產生強烈過敏反應。臨床顯示,包含頭痛焦慮、腹瀉、腸胃不適等都可能因食物過敏所引起。因此,鄭乃源院長提醒,掌握「器官、功能、營養」3原則,始能打造完整腸腦健康:1) 器官檢查/透過完整大腸鏡,全面檢測腸胃道異常,預防腸癌、胃癌。2) 功能檢查/透過全套食物過敏原檢測,找出讓身體慢性發炎的過敏原,協助提升腸胃功能、促進大腦健康。3) 營養補充/除了適時補充消化酵素之外,建議至少每日攝取25至30公克膳食纖維,協助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吸收。

過敏萬靈丹 試試清水斷食法

過敏萬靈丹 試試清水斷食法#食物過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的清水斷食,就是不吃所有的食物,只喝水。因為慢性食物過敏正是所有過敏疾病的大本營,因此當我們在過敏發作時,如果停止進食,那麼腸胃道就會淨空。腸道裡面沒有食物,慢性食物過敏的亂象就會慢慢消退。肚子裡面清爽了,體表的過敏症狀也會跟著消退,於是過敏就奇蹟式的康復了。一旦斷食 大腦會命令發炎部位停止另外,當我們停止進食之後,大腦意識到沒有食物進來,人體不能沒有熱量來源,因此為了「求生」,為了「節約能源」,大腦就會命令身體,將許多浪費能量、不必要的活動停止。「發炎」就是非常浪費能源、浪費體力的活動,所以一旦斷食,大腦會命令正在發炎或過敏部位的白血球,通通回家待命,不要再鬧了!白血球的家就是淋巴(Lymph)、血液(Blood)、脾臟(Spleen),白血球突然間全部回家,不再發炎,於是發炎和過敏的反應也就跟著被停掉了,整個鼻子、氣喘、皮膚的過敏反應也就跟著全部消失了。沒受過專業訓練貿然斷食 可能有生命危險斷食該斷多久,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因為這要看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而定。通常比較不嚴重的過敏,清水斷食2天左右,就可以見到效果,但如果是嚴重的自體免疫疾病,有時候甚至要一個星期以上。在此,要特別說明一下,這種斷食法又叫做「醫療斷食」,雖然效果神奇,但進行醫療斷食,就好像去打仗一樣,如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貿然進行的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因此提醒千萬不要自己輕易嘗試超過3天以上的清水斷食。進行斷食最好到經驗豐富的醫療中心最好是到經驗豐富的斷食中心,有專業醫師24小時隨時在側,萬一發生緊急狀況,醫師知道如何處理。很多醫療斷食的參與者,都是重病病人,所以身旁24小時都必須要有醫師,每天測心跳、血壓、尿液,每週抽血檢查血象、生化指數等等,除此之外,醫師還要進行問診與體檢,掌握每位參與者的健康與疾病狀態。而且遇到緊急狀況,醫師可以利用打點滴的方式,中斷斷食。在醫療斷食裡,3天的斷食是最迷你的,一般正式的醫療斷食通常都很久,但到底要維持多久,則要看病人的身體訊號而定,醫師通常會等到症狀完全消除後,病人的身體已經復原,才會準備復食。不論是皮膚炎、氣喘、過敏 斷食效果都很好美國北加州有一家很好的斷食中心,平均斷食天數是21天。不過,我去見習時發現,從世界各地飛去斷食的人,大多是重病之人,所以需要斷食那麼久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是小毛病、輕症的話,斷食的時間就短得多了。進行醫療斷食後,不論是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牛皮癬、氣喘、花粉熱、鼻子過敏、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胃潰瘍、子宮肌瘤、腸躁症、寄生蟲等,只要病因和飲食有關,斷食療法的效果都很好。方法:斷食期間只喝水,不從事浪費體力、腦力的工作。牽涉醫療專業,因此不建議自行進行,最好到24小時醫師駐守的斷食中心進行。(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由新自然主義發行)

過期泡菜吃下肚 竟致眼皮腫脹

過期泡菜吃下肚 竟致眼皮腫脹#食物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30歲的張小姐在清理冰箱時,發現放了3個月的韓式泡菜還沒吃完,覺得不想浪費,所以當作配菜吃下肚,沒想到隔天起床時眼皮出現腫脹感,眼周皮膚出現紅色疹塊,之後紅疹區域逐漸擴大,經醫師檢查後,確認患者是因為食物過敏而引發蕁麻疹,注射抗過敏藥物後,症狀已緩解。食物變質導致皮膚過敏春節連假客人多,家中時常都會準備滿桌的菜餚、點心,但一次購買太多食材,放進冰箱太久就會忘記,導致過了幾星期或幾個月後才發現,此時將食物吃下肚,不僅可能造成胃腸不適,還有可能因為食物本身變質而導致皮膚過敏或蕁麻疹的發生。童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李俊諒表示,患者吃的韓式泡菜為醃製品,經過分裝又放置過久,導致蛋白質腐敗,經腸胃道進入身體後產生過敏反應,如果延後就醫治療,不僅紅疹部位將擴增,可能連嘴唇都會紅腫。注意添加成分 防止身體過敏李俊諒醫師呼籲,過期食品或放置過久的食物,就算有冷藏也切勿因怕浪費而食用,民眾也要注意保存方式與保存時間,避免吃下腐敗食物而造成腸胃不適,或者引發過敏情況。另外,也要特別注意醃製或加工等食物製作時的添加成分,防止吃下會引發自己身體過敏的食物。雖然蕁麻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常發生在嘴唇、眼皮和手腳掌等部位,但是若發生在喉嚨時,病人可能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危及生命。

春節旅遊要當心 下周恐為流感疫情關鍵

春節旅遊要當心 下周恐為流感疫情關鍵#食物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目前流感疫情雖較往年平緩,但隨著農曆春節的到來,預計下周恐會有緩慢上升的趨勢,且又加上近日全台持續低溫,所以,為因應目前流感疫情及春節期間也是流感高峰期,疾管署將於春節期間開設141家類流感特別門診,提供民眾適切的醫療服務。國內社區流行病毒 以H3N2型為主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社區流行病毒主要以H3N2型為主,只不過,從1月病毒抗原性監測顯示看來,有五成H3N2病毒株與疫苗株不同,而國內未檢出抗藥性流感病毒株。除此之外,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雖與前一週持平,但流感住院人數仍持續上升,截至目前因流感住院人數約為873人,而流感併發重症病例上週新增14例,另新增1例死亡個案,今年截至2月8日共累計45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3例死亡,均為H3N2感染。大陸南方、香港 H3N2仍處於活躍狀態中國大陸南方省份流感活動仍處高峰,主要流行病毒型別為H3N2型及B型(Yamagata株);香港流感疫情自去年12月起攀升,已超過前三個流感季的流行高峰,並有進一步上升機會,以H3N2型為主。疾管署表示,為讓民眾春節期間有流感門診醫療服務,除了在全國開設類流感特別門診外,也提供流感抗病毒藥劑,幫助民眾對抗流感,因為前流感抗病毒藥劑對流感併發重症的治療仍有效,因此,提醒民眾如有出現流感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必要時需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以降低流感併發重症機率。打噴嚏用遮住口鼻 助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最後,疾管署提醒,符合公費條件的民眾,儘速接種流感疫苗,以提升自我免疫力,另如有預前往流行地區者,維持手部清潔及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有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食品包裝新規!需標示6項致敏物

食品包裝新規!需標示6項致敏物#食物過敏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你有沒有已經小心挑選食物,卻還是食入過敏原的經驗?我想這應該是大部分過敏患者都會發生的事情,食物造成的不良反應,其中最常見的症狀包含:蕁麻疹、皮膚癢、水腫、打噴嚏、咳嗽、呼吸困難等過敏症狀,嚴重者甚至會休克及死亡。預防接觸原敏原 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遠離過敏原,是過敏者們最需要的事情,然而,有些食物的添加物是不會被標示出來的,因此需更加小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要求市售包裝食品含有6項致過敏性內容物時,須於容器或外包裝上標示相關醒語資訊,以利特殊過敏體質之消費者可依個人需求選購產品,再也不必擔心選擇到過敏原了。針對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食管署整理出以下3點規定重點,使民眾能快速了解新規:1)6項致過敏性內容物,包含:蝦、蟹、芒果、花生、牛奶(不包括由奶類取得之乳糖醇)、蛋及其製品。2)醒語資訊應載明「本產品含有○○」、「本產品含有○○,不適合其過敏體質者食用」或等同意義字樣。3)本規定自104年7月1日施行(以產品產製日期為準)。

樂閱讀/7道防護 對抗食物過敏

樂閱讀/7道防護 對抗食物過敏#食物過敏

食物引發過敏的機制很複雜,許多還有待研究,但最有效(也最令人沮喪)的治療方式只有一種——禁吃會過敏的食物。如果不小心誤食,輕微過敏可以服用抗組織胺緩解,嚴重過敏反應時,則須立刻就醫,以口服類固醇或注射腎上腺素治療。日常則應注意以下事項:1)避免隱藏的食物過敏原/許多食品裡可能有導致過敏的成分,包括牛奶、蛋、花生等,例如有些義大利麵、冰淇淋、餅乾中會使用蛋,對蛋過敏的人也可能對這些食物過敏。「每吃一種新的食物,應先看標示有沒有致敏物質,」萬芳醫院營養師魏賓慧建議,儘量少吃標示不全、標示不清楚的食品。常外食的人,最好準備幾家值得信任的餐廳,確定服務人員能回答關於食材的問題,認真看待你的過敏。到新餐廳吃飯時,則選擇較簡單的菜色,以免不同菜餚中的過敏原加起來過量而致敏。2)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劑、香料、人工甘味劑等,「可能會改變食物中的蛋白質結構,提高致敏性,」江伯倫指出。目前已知硫化物如亞硫酸鹽、二氧化硫(多添加在蜜餞、金針中),會誘發氣喘,有氣喘宿疾的人購買時一定要注意標示。另外,美國梅約醫學中心也提醒,儘管是同一個牌子的食品,成分也可能改變,所以每次購買時都應看標示。3)只吃新鮮的海鮮/不新鮮的海產會孳生細菌,促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提高致敏物質如組織胺的濃度,更容易誘發過敏,就算健康的人吃了也可能過敏。4)曾經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的人,要預防突發事件/最好隨身攜帶藥品及警示手環(註明過敏的食物),並讓身邊親友知道自己的病史。5)健保食品可以選擇益生菌/益生菌為促進腸道微生物平衡、有益於人體的活菌,可以調節並增強腸道內的免疫機制,對已經過敏的人可減緩過敏發炎反應;對尚未過敏的人則有預防效果。研究顯示,孕婦服用益生菌能同時降低母嬰的過敏機率,且「腸胃道健康,也比較不容易生病,」魏賓慧指出。益生菌大部份為乳酸菌屬,包括較為人知的乳酸桿菌、比菲德氏菌等,但並非每種菌都有相同效果,而且吃進去的乳酸菌,「存活時間不會超過24 小時,」江伯倫提醒,所以優酪乳就找價錢便宜的喝就好。另外,營養界、自然醫學界愈來愈多人鼓勵大家自己做優酪乳,控制糖量。6)調整油脂攝取/研究顯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以阻斷過敏反應的物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素,並有抗發炎的效果。懷孕期間補充魚油,可調控新生兒免疫反應,預防過敏性疾病。反之Omega-6 脂肪酸則會助長過敏。由於含Omega-6 脂肪酸的食物較多,有過敏狀況的人,應少吃油炸食物,選用Omega-3 較高的食用油如芥花油、大豆油,避免Omega-6 脂肪酸高的紅花子油、玉米油。深海魚是Omega-3 脂肪酸的良好來源,如鮭魚、台灣鯖魚、秋刀魚、沙丁魚等。7)多吃蔬果/蔬果致敏性低,且蔬果中的維生素如β 胡蘿蔔素、C、E能預防發炎反應,「維生素C 還有抗組織胺的效果,」魏賓慧營養師表示,因水果比蔬菜維生素C 含量較高,她建議每天至少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其中一種為高維生素C 的芭樂、柳橙、橘子、葡萄柚等。(本文作者/張曉卉、曾慧雯)(摘自/中西醫聯手 戰勝過敏/天下雜誌出版)

現代人病從口入!當心身體內外都失調

現代人病從口入!當心身體內外都失調#食物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現代人飲食選擇越來越多元,不過在享受美食之際,也要當心病從口入!營養師趙函穎指出,食物吃進身體後,會被消化利用,如果吃太多精緻糖類、油炸食品或大分子的蛋白質,會使腸道系統功能受損,進而影響到皮膚、口腔等黏膜器官,這就是有人說吃油炸食品容易長青春痘、吃太多糖類容易酸性體質的原因。因此,民眾要當心,吃進不好的食物除了讓你的體內環保失調外,更會展現到外在,讓你的身體「內憂外患」,裡外都失調。現代人病從口入的案例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食物過敏。趙函穎營養師表示,食物過敏分成立即反應與延遲反應兩種,立即反應會出現腸胃症狀如腹瀉、嘔吐、皮膚起紅疹發癢,甚至是引起氣喘;延遲反應則是身體的慢性發炎,引起失眠、口臭等症狀。一般而言,最常造成過敏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海鮮等,會破壞腸道的免疫細胞,大分子從腸道縫隙中流出,形成腸漏症,消化機能受損。趙函穎營養師解釋,腸道是身體最重要的免疫系統,體內百分之七十的免疫細胞都在此,若腸道機能不佳,就會連帶影響到全身循環。舉例來說,如果吃進太多的精緻食品或是加工過的糖類食品,容易形成酸性體質,導致疲倦、易怒、失眠、便秘、口臭及肥胖等情形。若是吃太多油炸食品,產生的自由基會讓腸道不蠕動、食物不消化,就會造成脹氣、皮膚問題。但在飲食選擇相當多元的今日,只要在生活上做一些改變,就能杜絕「病從口入」,進而改善身體機能。趙函穎營養師建議,民眾平常可以多補充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的食材,並少吃精緻糖類、油炸物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多喝水可以幫助身體代謝不好的物質,促進體內環保,另外保持心情愉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也相當重要。究竟現代人要如何擁有健康的生活呢?據了解,「2012健康月─第五屆健康產業博覽會」將於9月7日至10日在台北世貿一館開展,提供民眾多元的健康資訊,有需要的民眾可前往參觀。

嬰兒吃副食品有順序 從液狀果菜汁開始

嬰兒吃副食品有順序 從液狀果菜汁開始#食物過敏

小英(化名)是一位年輕媽咪,她的寶寶已經滿四個月了。最近,寶寶常常做出伸手拿食物的動作,小英考慮要給寶寶吃「副食品」。該怎麼開始呢?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彭莉玲營養師表示,患者來到營養諮詢門診,請教有關副食品的製作原則及注意事項。營養師提供嬰兒副食品的六大餵食原則給民眾參考。開始的時間:約4~6個月;很多媽咪問營養師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什麼時候開始給寶寶添加副食品?」最好的時機是,當寶寶對可以吃的食物表現出興趣時,時間大約在4~6個月。初期添加副食品的目的,主要是訓練寶寶的吞嚥能力及適應新食物。建議量:一次一種,由少至多,同一種食物觀察一週,適應後再添加新的。由低濃度的米湯、果汁開始,一天1~2次。此時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仍是母乳或配方奶,媽咪不需擔心寶寶因為副食品吃的不足而營養不足。同一種食物先少量給予(約一匙),觀察寶寶有無出現「過敏反應」,再逐漸增加濃度及量。經過一週對這項食物適應後,才可以繼續餵食或添加新的食物。餵食的方法及器具:一個碗(杯)、一支湯匙;提醒媽咪將食物裝在碗(杯)內,用湯匙餵食,而不是將副食品裝入奶瓶讓寶寶吸允。若寶寶進展到7個月後,可以給較硬的食物讓寶寶拿著吃,例如:磨牙餅、塊狀水果、土司條等。如此既可以訓練寶寶手部握的動作,也可增加進食的趣味性,切記照顧者要在一旁看著,以免寶寶噎著。副食品的順序,應從液體/半流質(糊狀)/半固體(泥狀)/條狀/固體(塊、碎狀);配合嬰兒消化系統的進展,從液狀的果汁、菜汁開始,進展到糊狀的穀類(如米糊),泥狀的果泥,再慢慢給予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泥),適應後,可慢慢給予固體食物(如碎麵條)。食材添加順序:穀類/水果/蔬菜/豆類/肉類/蛋類;一般來說,4~6個月只能添加米類食品和蔬果類,麥粉則6~8個月左右再添加。寶寶7個月後可提供富含蛋白質的肉、蛋黃、豆類等。讓寶寶從肉汁(湯)開始嘗試肉的味道,可用雞骨加蔬菜一起熬成高湯,再用高湯來煮副食品。易過敏的蛋白質(如帶殼海鮮、貝類、蛋白)、水果(如柑橘類、奇異果、草莓)、堅果(如花生)及巧克力則最好滿一歲以後再添加。照顧者的正確態度:營造愉快的用餐環境,切勿強迫餵食,要尊重寶寶的個別差異;寶寶剛開始不習慣副食品時,父母不要放棄,隔幾天再試;或是以其他副食品替代,讓寶寶漸漸習慣。可在用餐區擺放寶寶熟悉的物品(如洋娃娃、小汽車),並放輕柔的音樂。一個讓寶寶感到安全、舒適的環境可以提升他接受新食物的動機。寶寶吃副食品時,有時吃一口就不吃是正常的。只要寶寶頭圍、身高、體重在正常範圍內,家長無須太過擔心!「營養好又易消化吸收」是選擇副食品的重要原則,希望家長可以用愛及耐心,讓寶寶在食物堆中快樂的成長、茁壯成大樹一樣。彭莉玲提醒民眾,一般「食物過敏」反應大多會在吃完食物後馬上表現出來,例如:皮膚泛紅、發癢、鼻塞、氣喘、流眼淚、嘔吐、腹瀉等症狀。所以,餵食副食品的時候,一次只能先嘗試一種。並且要連續試一週,確定寶寶對此食物不會過敏後,才換另一種副食品。若是兩、三天後才出現類似過敏的反應,大多是「食物耐受性不良」,並不是過敏的情況,只要讓寶寶再適應幾天即可。延伸閱讀「原則小技巧」: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29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