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0歲林先生工作中不慎被重物砸到背部,造成下半身雙側膝蓋與腳踝無法動彈,以致大小便失禁,且錯過治療黃金期;最後藉由積極復健,並接受外骨骼機器人設備輔助行走復健治療,及早進行步態訓練,成功提升行走相關能力,重新體驗走路的感覺。脊神經受損誤判水腫 錯失黃金治療期林先生原被醫生判定是重物壓迫造成組織水腫,等水腫消退就有機會恢復功能。但他苦等1個月卻未見下肢力量好轉。後求診新竹台大分院骨科部,經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脊椎骨折合併脫臼且有脊神經受損,更在手術中探查發現控制腳踝的腰椎神經已斷裂,且因錯過黃金治療期,未來腳踝肌力恐難以恢復,林先生及家屬得知後有如晴天霹靂。術後轉經復健部醫師負責,偕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與4B護理團隊細心照料協助下,林先生亦積極復健,1個月後,其膝蓋部分肌力逐漸改善、動作功能漸漸恢復甚至連尿管都能順利移除,且出院時已能在旁人協助下勉強站立。傳統復健難執行 新型外骨骼機器人輔助自動化行走訓練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醫師林樞寰表示,獨立行走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功能,若因神經方面疾病造成此能力喪失,將對病人、家庭造成嚴重影響。最有效的5項復健治療目標即為:及早介入治療、主動參與、多感官刺激、著重練習強度和反覆訓練。但因傳統復健治療主要由治療師進行,不僅訓練站立行走不易,往往在病人治療結束後也難以堅持持續練習,造成練習次數明顯不足。林樞寰說明,目前符合條件的案例,可接受新型外骨骼機器人輔助設備執行行走復健治療,利用機電整合步態訓練系統,利用延伸外骨骼的踏板,在病人膝蓋、髖骨與腹部提供穩定的支撐,建立步態訓練與抗重力肌肉訓練雙重治療機制。病人可藉由機器輔助行走訓練設備,及早進行重複且精準的步態練習,更可進一步將步態訓練帶往自動化模式,在提升病人行走能力的同時,亦可減輕治療師人力與體力的負擔,擴大醫療資源效益。有效訓練刺激視覺與身體反饋 提升復健自信助痊癒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楊榮真補充,醫學研究已證實,傳統復健運動治療若搭配機器輔助訓練,更能達到獨立行走目標;並藉由復健運動訓練後,輔以自動化行走訓練模式,反覆累積視覺與身體覺的刺激與回饋,促使神經肌肉重新再教育,讓病人在安全無虞之情況下,及早啟動步行練習,提升個案的自信心。林先生出院後仍繼續接受門診復健訓練,更藉由外骨骼機器人設備輔助,執行步行與步態復健物理治療,目前已可在復健治療室中,雙手扶著平行桿緩緩地自己移動腳步了,林先生開心表示,該設備讓他「重新體驗走路的感覺」,並看得見自己的日益進步,更對自己病情的恢復也充滿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