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

想告別早洩?醫:比新藥更有效的是「攜伴」治療

想告別早洩?醫:比新藥更有效的是「攜伴」治療#伴侶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男性早洩的疾病盛行率近三成,但好消息是,根據2020年「男性早洩認知調查」統計,有五成二的男性會向伴侶表明早洩問題,更有高達98%的男性表示願意主動就醫治療,顯示台灣男性面對早洩是抱持願意面對、解決的態度。台灣男性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泌尿科醫師陳煜說明,早洩是指在性行為過程中,進入伴侶陰道後一分鐘之內就射精。有早洩問題的男性常擔憂自己不能持久,可能無法滿足伴侶,不僅影響性生活的品質,更會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婚姻家庭關係、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所以建議男性應該全面性看待早洩問題,及早治療。不敢開口+成效不佳 降低早洩就醫意願近年臨床上就診患者有增加趨勢,年輕族群比例提升,且超過半數患者,是在發現早洩問題一年以上才願意到泌尿科求診,不願意積極就醫的原因通常是沒有勇氣開口,其次是因為過去治療成效不佳、或藥物使用上不夠方便,所以對治療失去信心。陳煜進一步指出,早洩治療的關鍵是合併「藥物治療」和「伴侶陪伴」,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臨床經驗中發現,由伴侶陪同一起來就醫比起自己前來看診的患者,前者的用藥依從性與治療結果都比後者更好。且在治療過程中切勿輕信偏方,不僅可能成效不彰,還會造成其他副作用或後遺症,現在國內已有最新的複方噴劑藥物,能減少傳統藥物的副作用或使用上的不方便,提高患者的治療意願,獲得很好的治療成效。比新藥更有效的「攜伴」就醫治療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卷書也提醒,目前早洩治療方式有口服錠劑、外用軟膏、噴劑等,口服錠劑藥物機轉為短效血清素抑制劑,需要性行為前1小時服用,雖可延長性行為時間,但可能出現腸胃不適、噁心想吐或是頭痛等副作用,另外也有便利性不足、難以控制劑量等問題。目前國內衛福部已核准最新的早洩複方噴劑治療藥物,這項新藥經過國際三期臨床試驗證實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外用噴劑方式定量給藥,性行為前五分鐘使用,能延長射精時間,方便早洩患者治療使用。陳煜醫師呼籲,早洩治療只要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其實真的不困「男」,男性如發現疑似有早洩問題,建議主動至泌尿科報到,將有專業醫護人員協助評估是否確診;若能「攜伴」就醫,共同解決問題,讓性福長久成為感情長久的關鍵!

一起經營我們!薩提爾婚姻伴侶治療

一起經營我們!薩提爾婚姻伴侶治療#伴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婚姻伴侶治療中,兩位來訪者在其關係中所呈現的困境是「前景」,即來訪者和治療師所看到的明顯的、突出的難題,也是來訪者在意識中能表明的、被卡住的地方。隱藏在這些卡點背後的,是那些隱而未顯的心理動力和原生家庭的「背景」(Gomori, 2013)。治療師的任務是與來訪者一起深入探索這些背景中的系統,待來訪者更深入、全面地認識自己和伴侶,更加理解兩人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獨特個體的緣由後,即能對彼此產生更多的慈悲和接納。夫妻或伴侶各自有其個人的內在系統,包括情緒、觀點、期待、渴望和生命力,這些部分都以系統化的方式相互交替運作,又直接影響雙方的互動和溝通,產生了他們獨特的雙人互動舞步,並又會產生作用力,影響各自的內在系統,就這樣不斷交織牽動,於內在與外在間相互運作。其中任何一部分、任何系統的變化都影響整個系統或另一個系統的變化,反之亦然;當個人內在系統的能量轉化了,其他系統的能量也會隨之轉化。這些伴侶互動系統和個人內在系統型塑的根源,往往可以回溯至夫妻或伴侶各自的原生家庭。每個人大部分都由原生家庭來學習「我這個人是誰」、「我是否重要」、「我是否被愛」、「我如何溝通」、「我如何看自己」、「我如何看待他人和世界」、「我如何處理關係中的難題」等;也在成長過程中學到各種價值觀、文化論點、溝通模式、性別內涵、權力與控制,以及與人連結的方式。成年後我們帶著所學到的一切進入社會、人際關係和工作場域(Gomori, 2013)。這些學習塑造了「我」這個人以及我的內在架構,這些內涵也會毫無保留地反映在親密關係中。當兩個人相遇,他們背後原生家庭的根源就在潛意識中默默主導著彼此的溝通、態度、應對和互動歷程。當我們思考一對伴侶的背景時,若將他們的原生家庭放在一個更大的脈絡中―即社會文化源遠流長、潛移默化的影響時,往往會發現背後這個更為廣泛的情境脈絡也是我們在治療中必須去了解的重要線索。香港大學李維榕等人的研究(Lee etal., 2013)發現,亞洲五個地區中(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人們在親密關係中處理和協商衝突方式的差異。此研究結果對治療師來說是一個重要提醒,即當我們在治療室會見兩位來訪者時,要帶著敏銳的覺知去關注對他們產生影響的文化背景因素。由於以上這些環環相扣的系統相互交織影響的結果,我們看待家庭系統中夫妻或伴侶的親密關係時,就不能只著重於解決婚姻中的表面問題,而要以宏觀的角度,更加深入和廣泛地去探索他們個人和家庭的多面向、多層次和多元因素的複雜性,而非以線性的因果關係來解讀伴侶關係的動力發展。由於系統的整體性,任何一位成員的行為都會影響整個系統,而該行為也受到其他家庭成員對他的影響,當每位家庭成員能在治療中意識到彼此間這種交互影響的各種效應時,他們往往會發現解決困境的關鍵所在。(本文摘自/我們之間: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心靈工坊)

走入婚姻前 是否接受伴侶的原生家庭?

走入婚姻前 是否接受伴侶的原生家庭?#伴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決定和另一半走入婚姻、共組家庭前,最好能先了解對方原生家庭的狀況,包括家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模式、彼此有什麼期待、需不需要跟公婆或岳父岳母同住、婚後姻親如何往來……種種問題,開誠布公地做討論,進而達成共識。每個家庭的習慣和相處之道都不一樣,有些家長比較獨立,不想跟已婚的孩子同住,也不太會干涉成年的孩子。但有些家長無論孩子多大,總還是對孩子不放心,以嚴格管控的方式要求他們配合,甚至期待婚後一定要跟父母同住。有些家庭凝聚力強,家人之間情感深厚,逢年過節都會一起過;也有些家庭的關係疏離,家人之間互動不多,總是各忙各的;有些家庭重男輕女,有些家庭兩性地位較平等;有些家庭習慣用大聲爭執的方式溝通,有些家庭則忌諱大吼大叫……婚前務必花時間認識了解對方的家人,因為一個人的個性、習慣、想法往往很難改變,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影響甚鉅,所以與其希望另一半在婚後會依循自己的期待而有所改變,不如婚前就先好好了解,確認自己可以適應對方的個性,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後,再步入婚姻。很多與原生家庭處不好的人,成年後選擇另一半時,往往特別容易受原生家庭凝聚力很強的對象吸引,希望自己也有機會享受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和歡樂氣氛。但有時候這樣的想像可能過於天真,如果認為對方的家庭關係緊密,就一定適合自己,反而容易在婚後遇到很大的問題。在婚前,最好能夠從幾個面向,好好觀察一下對方的原生家庭:1.伴侶的父母感情好不好?解決衝突的模式是什麼?父母感情的好壞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能夠好好相處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留下良好的示範,例如:父親懂得分擔家事,能夠尊重、體貼母親,或是母親很能支持父親。在父母相處和諧、感情融洽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情緒往往會比較穩定,也比較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如果對方的父母感情不好,那麼要留意他們是否把其中一個孩子視為情感的依靠。一般而言,母親較傾向親近兒子,父親則傾向親近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很難跟未來的伴侶產生好的連結,日後他們的伴侶有時反而會變成介入和父母之間的「小三」角色。 2.伴侶的兄弟姊妹之間感情如何?是否有任何精神上的問題?或是像酗酒、吸毒、賭博等不良嗜好上癮問題?家裡只要一個孩子出了狀況,其他人都無可避免地要一起承擔,所以如果對方的兄弟姊妹之中有這樣的問題,就要有和伴侶共同面對的心理準備。 3.伴侶父母對孩子有什麼期待?是期待孩子要聽話,最好百依百順,還是獨立自主,能夠自己處理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呢?而他們對孩子的伴侶又有什麼期待呢? 4.伴侶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為何?有些家庭成員的個性都很急躁,有些家庭成員則習慣拖拖拉拉;有些家庭成員會想要掌控其他人,但有些家庭成員則總是喜歡依賴他人。如果對方是家中的老么,是否習慣於聽命他人?家中成員是否會想要掌控或管束他的伴侶呢?建議婚前一定要常跟伴侶的家人往來,好好觀察他們的互動模式,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接受,千萬不要期待婚後對方和家人的互動模式會有所不同。熱戀時期是雙方最願意為了對方犧牲和改變的時候,所以此時做出的判斷經常都不太準確;等到熱戀期過去,往往才能做出比較客觀理性的判斷。有些人跟家人互動密切,每個禮拜一定都有家庭聚會;有的人跟家人很少往來,頂多逢年過節時才會聚在一起。有的人無論大小事都會稟告父母,聽從父母的決定;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成年了,不需要什麼事都跟父母報告,堅持保有個人隱私,自己做決定,不讓父母干預。無論是什麼模式的親子關係都沒有對錯好壞,重點在於理解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家庭互動模式,視為唯一的標準,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如果別人不一樣,就是對方有問題。若是想要跟另一半好好地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懂得彼此尊重,不要企圖改變別人的家庭,而是要學著融入,這樣才能相處愉快。要是真的無法適應或接受不了對方的家庭,很可能導致一段感情的結束。畢竟戀愛時伴侶雖然是最重要的人,但是熱戀期一過,有血緣關係且從小一起長大的家人,往往讓人更難以割捨和放棄,大多數人還是會以原生家庭為重。一對伴侶若為了對方的原生家庭而爭執不斷,吵久了難免破壞感情,無形中就會讓兩個人的距離漸行漸遠。(本文摘自/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圓滿自在的親密關係 哈佛醫師心能量/皇冠出版)

何謂門當戶對?選擇伴侶的5大思考題

何謂門當戶對?選擇伴侶的5大思考題#伴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的「門當戶對」,並非是要結親的兩個家庭在財富或社會地位方面相等,更重要的是即將成為伴侶的對象能有相近的價值觀與學識背景。如果你希望和另一半能夠相知相惜,就要找一個可以溝通、互相了解,有共同志趣,且願意一同成長和彼此分享的人,這樣才有可能攜手共度一生。很多人外遇的對象是工作上的夥伴或同事,這是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彼此容易有共同話題和興趣,所以往往愈談愈投機,才會一不小心失了分寸,誤踩紅線。此外婚後如果一方選擇待在家裡,而另一方在外面打拚,在工作上不斷努力、成長,雙方的智識與能力就容易愈拉愈遠,漸漸變得無話可說。即使夫妻兩人未必感情不佳,但看似平靜的婚姻底下,可能暗潮洶湧、危機重重。所以,無論伴侶是否外出工作,還是要經常找時間聊天、分享心事,就算太太專心操持家務、照顧一家老小,也要懂得充實自己,追求自我成長,才不會因為生活重心不同,而導致彼此的差距愈來愈大。很多家庭主婦安於現狀,喜歡把時間用在追劇、看八卦新聞上,等到孩子長大,不需要人照顧了,想要再回到職場二度就業,此時往往會很困難;或是到了中年空巢期,家裡只剩下自己跟先生,彼此卻沒有共同話題,生活變得乏味空洞。所以無論是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都要好好運用閒暇時間,千萬不要白白浪費。一個人要喜歡上另一個人並不難,尤其是兩人剛開始談戀愛時,由於正值熱戀期,一切都顯得很美好,相約吃飯、喝咖啡、看電影,聊聊自己和家人的事情,輕鬆自在。但一段關係要能走得長遠,光是這個程度的溝通遠遠不夠。每個人的生命寬度和深度不盡相同,對人生與未來的期待和規劃也有所不同,如果雙方的觀念或關注的事情差距太大,就很難建立深刻長遠的穩定關係,心靈也很難產生更緊密的連結與羈絆。所以在尋找結婚對象時,應該要看看對方是否能夠溝通,與你有相近的價值觀。很多時候,別人眼中最理想的對象,未必就是最適合你的對象。練習題:選擇伴侶時,試著問問自己下列幾個問題1. 我跟伴侶的心靈契合嗎?我們喜歡一起成長嗎(閱讀、參加工作坊、參加修行、團契等活動)?我們對未來的生活藍圖和目標是否有共識呢?(例如:想存錢買房子?想住在鄉下?想要有孩子?喜歡利益眾生、服務人群?喜歡環遊世界、周遊列國?喜歡做環保或當志工……)2. 我和伴侶有共同話題嗎?很多人剛開始交往時和對方很有話聊,因為彼此都還很陌生,可以暢談有關自己的一切,但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總不能老是談自己和家人的事。除了這些家常話題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共同話題呢?3. 我可以了解伴侶的想法嗎?對方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想法和心事嗎?我們願意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質嗎?4. 我和伴侶的社經地位和教育水準相似嗎?可以互相溝通嗎?當伴侶跟他人深入談話時,我可以理解,並且充滿興趣,甚至輕鬆地參與討論嗎?或是只能鴨子聽雷、插不上話,在一旁感到枯燥無味呢?我是不是伴侶最好的談話對象和朋友呢?5. 我和伴侶相處時自在嗎?在對方面前,我是否一直戴著面具呢?我有沒有什麼害怕對方知道的秘密呢? 以上這幾個問題,如果答案都是跟對方背道而馳的,那麼也許你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深入的觀察,才能確定彼此是否真的合適。(本文摘自/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圓滿自在的親密關係 哈佛醫師心能量/皇冠出版)

家中排行老幾 影響伴侶的契合度

家中排行老幾 影響伴侶的契合度#伴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由手足位置建構出來的最理想伴侶關係,應該是同時具備位置互補和擁有異性手足的組合,例如,先生為家中老大且有妹妹;妻子是家中老么且有哥哥。雙方都有與異性手足相處的經驗,身為老大的先生習慣扮演照顧者或領導者,身為老么的妻子習慣扮演被照顧者或追隨者。反過來,妻子是老大且有弟弟;先生是老么且有姊姊,也是相當契合的互補組合。這樣的伴侶關係與原生家庭的互動經驗相近,雖然無法保證婚姻一定幸福,但雙方相處起來通常會比較輕鬆自在。除了手足位置的配對,其他特殊經驗也會影響伴侶的契合度。舒亞夫妻的狀況就比較特別。舒亞是家中的老么,有哥哥;先生是老大,有妹妹。理論上是契合度最高的手足配對組合。一般來說,這樣的組合很少爭執,而且在家庭分工上彼此能夠相互支援。但舒亞與兄長年紀差距大,手足共享經驗少,她的特質更像獨生女,討厭被干涉,習慣自由不受拘束。舒亞的先生雖是老大,但原生家庭的兩個妹妹年紀相近,妹妹們彼此親近形成次團體,加上他的父母照顧兒女親力親為,對唯一的兒子更是用心栽培,甚少賦予兒子照顧妹妹的責任,他與妹妹們的互動比較是捉弄,照顧者特質不明顯,更像是想逃離父母掌控的獨子,習於反抗他人的約束。雖然是長子與么女的組合,特殊經驗讓舒亞夫婦的相處,某種程度上也接近獨生子、女的組合。獨生子與獨生女結合,雙方都缺乏圓融的手足互動技巧,彼此較難相處得好, 他們一方面想融入對方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比其他組合的伴侶更在乎個人空間。兩人會期待對方與自己相處時,能像個成熟的朋友,但這種期待經常落空。中間子女如果在原生家庭中有多重角色的練習經驗,往往是相處起來很有彈性的伴侶。其他手足配對沒有那麼互補的伴侶關係中,老大與老大的結合就可能出現較多衝突。原生家庭手足眾多,又被賦予照顧弟妹責任的長女,可能會被一個有領導特質的老大吸引,相處初期,對方可能讓她有「終於可以卸下重擔」的舒適感,但隨著時間經過,她可能對他的支配與權威不耐,因為身為長女的她早已習慣自我管理,為自己做決定。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組合,可能是有很多哥哥的么子與有很多姊姊的么女結合。這樣的組合,雙方都缺乏與異性長期相處的經驗,且各自都等著被寵愛與被照顧。雙方很難由彼此的對待滿足自己的期望。(本文摘自/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Bowen家庭系統論與案例詮釋/商周出版)

法國多種伴侶制度 愛情比形式重要

法國多種伴侶制度 愛情比形式重要#伴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要說起日本與法國顯著的差異,就是對結婚的想法。法國在一九六○年代末還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社會。自歷經了一九六八年的五月革命,從七○年代起,女性運動興起,情況有了大幅的改變。女性變得能出社會,在經濟上能自立,漸漸不再被家庭束縛。結果就是,拘泥於結婚這種型態的情侶減少了。在日本,夫婦的形式是固定的,但在法國卻有各式各樣的選項:.同居.PACS(民事互助契約。法國獨特的制度,在與伴侶的共同生活之中,能獲得與結婚相同的權利).再婚.混合家庭法國公眾人物 感情私生活不受放大檢視舉個例子,前法國總統歐蘭德與同為政治家的前女友,彼此雖有四個孩子,卻是沒有結婚的事實婚關係。歐蘭德與前女友分手後,與某女性記者締結沒有結婚關係的民事互助契約「PACS」,但之後,因為被爆出疑似與女星外遇出軌,而和女記者分手。日本看待政治家的醜聞是很嚴厲且不許可的。但在法國,即便是公眾人物,私生活又是另一回事。不會有人一一出來叫囂。法國在這部分是自由之國,或許這就是法國的特色。在法國,男女關係是以有無愛情為優先而非形式。若性愛次數減少,就會解除關係。若不將彼此當異性看了,就不會在一起。日本離婚觀趨保守 易受家人侷限我們不太重視對方的地位、薪資以及學歷等,而是以在一起能否感受到幸福為優先。「既然結了婚就一定要終生相守」、「為了孩子就不能分離」、「為了能持續安穩的生活,就忍耐吧」。幾乎不會有人這樣想。日本明明是先進國家,結婚制度卻很保守。很多人就算想離婚,似乎也會因介意家人以及周遭的眼光而被侷限,在觀念想法上是還在發展中的國家。而法國人認為,個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只要本人幸福就好。幾乎所有情況,家人都不會多加干涉。(本文摘自/任性與優雅/世潮出版)

男人沒伴侶 壽命恐減8年!

男人沒伴侶 壽命恐減8年!#伴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粗壯耐用的身體,實用強健的骨骼,這些都反映出生物如何「力圖生存」。不過,若加上「物種保存」這個偉大目標,就會多出另一個價值觀,那就是「美麗」。年輕和美麗都是生物在意識到「伴侶」時的表現。擁有吸引異性的外觀,才能交配留下子孫,因此先不考慮實用性,講究的是華麗、光澤、纖細、柔軟等。鰥夫會縮短8年的壽命公孔雀尾部羽毛大大開屏時,就是吸引異性的表現,彷彿正在告訴異性「我的羽毛裡沒有寄生蟲,所以很健康喔!」或是「我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等等。看起來是否年輕美麗與有「伴侶」的存在密不可分。充滿年輕魅力的人如果不是隨時有戀愛對象,就是總是對異性充滿興趣。美國匹茲堡大學柯恩(Bernard Cohen)教授於1979年提出以「生活習慣與壽命短縮日數」為題的論文。論文中闡明吸菸或肥胖將縮短6年,癌症將縮短3年壽命等,各種生活要素與壽命短縮之間的關聯性。其中有一個有趣的主題:「鰥夫會縮短8年的壽命」。一直保持「男性雄風」 壽命就能延續細胞時鐘的設定是隨著生殖年齡的結束而停止。和會停經的女性不同,一生都擁有生殖能力的男性本來應該是長壽的。然而,若沒有伴侶,細胞就會因此判定「生殖年齡已結束」。換句話說,如果一直保持「男性雄風」,壽命就能延續。就算不性交,只要有戀愛對象就能長命。女性也一樣,有戀愛對象的人看起來總是比較年輕。不過,女性和男性不同的是,失去伴侶對壽命的影響不大。因為女性在生殖年齡結束後仍有育兒使命,基因會為女性延長端粒的壽命。只要還有身為母親的使命,女性就不會失去活力。即使孩子獨立了也不用擔心,因為還有孫子可以照顧。只要有疼愛的對象,不只心靈會受到滋潤,也能延年益壽。(本文摘自/南雲醫生的「不生鏽」生活術/商周出版)

研究:透過網路結識伴侶 交往容易結婚難

研究:透過網路結識伴侶 交往容易結婚難#伴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網路、3C產品的進步,不管是購物、找資料、聽音樂,甚至交友等都能由它一手包辦,而網路雖然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正因為它的虛幻的魔力,使得多數民眾都會透過它來認識新朋友或尋找伴侶,但你知道嗎?根據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有項研究指出,若以結婚為前提的狀況下尋找伴侶,未來走向婚姻及離婚的風險較高。透過網路交友而結婚 有8%民眾會離婚該研究主要針對4千多名平均43歲的民眾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在網路認識的情侶,3年後有32%會結婚,而非網路交友的人則有67%,另外再已婚的族群裡,透過網路交友的人離婚率為8%,非網路交友的人則有2%。對此,研究團隊表示,透過網路認識的情侶,較屬於傾向保持交往的態度,就算踏入婚姻,維繫情感的關係意願也會比較低,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網路心理、行為暨社會網路》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