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A

定期監測睪固酮與PSA!攝護腺癌長效荷爾蒙針劑治療打前鋒

定期監測睪固酮與PSA!攝護腺癌長效荷爾蒙針劑治療打前鋒#PSA

隨著十一月的「Movember」運動逐漸受到關注,各界愈來愈重視男性健康,攝護腺癌防治也是當中很重要的議題。攝護腺癌是台灣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50歲以上的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飲食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的影響,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時,癌細胞已經開始向其他部位擴散。針對晚期或有轉移風險的患者,早期發現與積極的治療介入至關重要。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指出,睪固酮濃度是攝護腺癌控制的關鍵,它可說是助長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因子,濃度越高,癌細胞的增長速度往往越快。透過荷爾蒙治療降低睪固酮濃度,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並延緩疾病進展。臨床證實,藉由長效型荷爾蒙針劑每三個月注射一次,能降低攝護腺癌死亡風險,為患者帶來穩定的病情控制和提升生活品質。此外,穩定的睪固酮濃度管理不僅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更能顯著減少癌症轉移的機率,讓患者在面對病情時更有信心。 攝護腺癌治療的重要指標──不只PSA,醫師強調「睪固酮」檢查同樣重要,應定期檢測 台灣目前對於攝護腺癌的篩檢方式主要是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來進行早期篩檢,同時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切片,以及多種治療選項,包含手術、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然而,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楊明昕醫師指出,PSA指數僅能作為一項指標,並無法全面反映攝護腺癌的進展狀況,從治療面來看,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與睪固酮濃度息息相關,如睪固酮濃度控制在<20ng/dL內,能延緩腫瘤病程進入去勢抗性的時間[1]。 許多研究證明,透過抑制睪固酮濃度的荷爾蒙治療,能有效減緩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其中,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荷爾蒙治療更是治療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臨床統計顯示其對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顯著,約有9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睪固酮濃度降低,穩定病情、延緩癌細胞的進展[2]。楊明昕醫師建議攝護腺癌患者每3~6個月定期檢測PSA與睪固酮濃度,以確保癌症控制,醫師也會依據病況調整治療策略。 降低睪固酮濃度且副作用可控制,醫籲減緩癌細胞生長為第一優先 針對攝護腺癌的荷爾蒙療法,長效荷爾蒙針劑被視為一項重大突破。臨床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長期穩定地抑制睪固酮濃度,減少了攝護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研究亦指出,荷爾蒙療法在不良反應的控制上有顯著優勢,讓病人在治療上能有更好的耐受性。雖然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睪固酮濃度降低而出現情緒波動、睡眠困難甚至擔心有骨質流失等症狀,但透過專業醫師的介入,這些副作用大多可控制,對於生活品質影響不大,建議患者仍應把癌症治療作為第一優先考量。 長效荷爾蒙針劑的注射方式有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兩種,肌肉注射與一般疫苗注射方式相同,能為患者減少肉芽腫或膿瘍等風險,在第一個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睪固酮濃度[3],且相較皮下注射所造成的睪固酮濃度波動較低,對於病情控制和整體存活都有幫助。 長效型荷爾蒙針劑成效顯著 不少晚期攝護腺癌的患者因控制不佳而導致疾病惡化,透過荷爾蒙治療打前鋒,及早使用,搶下治療關鍵更顯重要!楊明昕醫師舉例說明一名67歲的患者,平日作息正常,喜歡早起去公園散步,和老朋友下棋聊天,生活看似平靜安逸,但從幾個月前開始,他發現自己走路越來越吃力,腰酸背痛的情況時常發生。起初認為是年紀到了、骨頭老化所致,然而疼痛逐漸變得劇烈,走路的時候雙腿彷彿被千斤重石壓住,常常得停下來休息,才能勉強挪動步伐。直到某天他疼得幾乎站不起來,家人硬是扶他到醫院,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才診斷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及多處骨骼,PSA指數高得驚人。楊明昕醫師表示這就是攝護腺癌患者臨床常見情況:早期沒症狀,但癌症早在體內肆虐並轉移至身體各處,直到晚期才發現。所幸,在即時使用長效肌肉注射荷爾蒙針劑治療兩三個月後,患者的疼痛便大幅改善,癌症病灶也都控制良好,PSA指數也從原本的200多ng/dl,降到了2ng/dl以下。 查岱龍醫師強調,攝護腺癌的治療目前非常多元,若穩定控制的情況下,平均存活率可達五年以上。採取適當的治療且定期追蹤,不僅癌症病況能得到良好改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也可被控制,患者無需過度擔心。長效荷爾蒙治療的優點遠遠超過可能出現不適,並且對於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果,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平均存活期突破5年!醫:三合一療法助一臂之力

「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平均存活期突破5年!醫:三合一療法助一臂之力#PSA

今年五月「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三合一療法正式通過健保給付,不僅帶來治療新希望,也為病患省下1年近90萬的醫療費用。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魏子鈞醫師表示:在台灣攝護腺癌被診斷當下,已然轉移的比率超過30%[1],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表示病患在發病期間常常隱忍,對疾病警示的敏感度還是太低。 一名71歲男性,因為血糖問題前往新陳代謝科就診,同時也有排尿不順,後來檢查意外發現PSA(攝護腺特定抗原)高達3千多ng/mL轉診泌尿科,而後被確診為「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魏子鈞醫師表示,在台灣攝護腺癌被發現時已是轉移比率超過30%,相較於歐美不到10%來看,對疾病的警覺性仍舊不足。 當癌症已經處於轉移的狀態,就必須進行全身性治療;早期只能用荷爾蒙藥物來治療,或是去勢療法;一但進入去勢抗性,則相對難纏。 三合一療法讓病患存活期明顯進步 魏子鈞醫師表示,轉移型攝護腺癌有幾個不同的治療進程,從2004年發現歐洲紫杉醇(化療藥物)有效,而後2011年又發展出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自2015年起,對治療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進入到搭配化療的二合一療法,發現長足的總體存活效果;2017年又發展出合併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因此開始有不同的組合治療方式;一直到2022年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公布的試驗研究報告指出:以傳統荷爾蒙治療搭配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再加上化療的三合一療法,讓治療有更多的選項,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魏子鈞醫師說明,傳統治療平均存活期約為3年,進步到三合一療法則發現有倍數成長平均可達5-6年,這是在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治療上的新突破。而一般擔心的化療副作用,可在初期藉由密集回診控制良好。 健保給付帶給病患更多治療希望 魏子鈞醫師表示,只要病患身體狀態良好,不論是起始或者是復發型的轉移,若個人評估適合就會建議進行三合一療法。今年五月一日起,三合一療法正式通過健保給付,對病患是相當好的福祉。 攝護腺癌多數症狀表現不明顯,甚至會被誤認以為只是老化。以門診這名71歲病患來說,由於一開始只有排尿不順問題,魏子鈞醫師表示,一直到從新陳代謝科轉診到泌尿科才發現癌症已轉移到肺部與骨頭,病患發現後配合三合一療法,病情有相當好的進步。 魏子鈞醫師強調:轉移型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經過了70年終於有了突破性的療法;而自2015至2022年的7年來,更是突飛猛進,對病患來說是很重要的發展。隨著醫師有更多治療武器,相信對於病患治療也能帶來更多希望。 點我看更多衛教資訊:https://pse.is/63qg5p 點我觀看短影音:https://youtu.be/k3_huojY7gQ

次世代攝護腺癌造影診斷:奧攝敏正子造影為何能提早抓出癌細胞復發?

次世代攝護腺癌造影診斷:奧攝敏正子造影為何能提早抓出癌細胞復發?#PSA

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的好發率與死亡率位居第五位,由於其變化快,加上癌細胞常有不同的惡性表現,患者在經過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也可能會有癌細胞再次增生情形,因此透過詳細的造影檢查來評估後續的手術與治療是關係到預後的重要關鍵。 高雄榮總外科部部主任余家政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患者是透過追蹤血液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來評估癌細胞是否復發或轉移,一般而言,術後PSA的正常值應小於0.2ng/ml,當PSA值持續上升就需再安排影像檢查來確認癌細胞的狀況。 特異性、敏感度更高的檢查,才能提早因應治療 余家政醫師表示,目前針對攝護腺癌的檢查方式有骨骼造影、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等,但傳統影像檢查多少有碰到檢查上的盲點,比如必須在PSA數值較高或是癌細胞已經比較大才看得出,若是像葡萄糖正子掃描是利用癌細胞以葡萄糖進行代謝的特色來檢視,但攝護腺癌症由於代謝慢也可能較難偵測,因此,這幾年便發展出了次世代攝護腺癌的造影診斷奧攝敏正子造影(Axumin PET)。 余家政醫師指出,奧攝敏正子造影是透過注射一種胺基酸示蹤劑,以正子斷層掃描造影將散布於體內的癌細胞形成亮點來找出復發位置,由於其特異性與敏感度較高,因此也能提供更精確的診斷輔助。余家政醫師說明,患者如果處於以下幾個情形,就可以次世代奧攝敏正子造影來進一步檢查判讀: 剛診斷出癌症的新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但傳統照影檢查看不出是否有轉移。 經過開刀、放療的患者,PSA上升但無法判斷是局部復發或者是遠端轉移,必須了解具體的轉移位置。 癌細胞尚未轉移,可能因為一段時間荷爾蒙藥物治療的抗藥性導致PSA上升。 癌細胞已轉移,需要精準判斷轉移的位置與程度。 針對術後PSA上升有復發疑慮者,判讀更精準 次世代攝護腺癌的造影診斷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帶來治療策略上的幫助,讓病患在後續治療方向更精準。余家政醫師舉門診一名76歲案例說明,這名病患大約是五年前開刀,術後回診發現PSA些微上升,透過奧攝敏正子造影發現恥骨處有些微小點,由於一開始不明顯,後來透過二次檢查並交叉比對,確認是癌細胞轉移,由於提早發現,便能以放射治療即時處理。 余家政醫師表示,奧攝敏正子造影在研究數據上,靈敏度(真陽性率)達89~100%,特異度(真陰性率)達67~70%,病患的PSA若是超過1ng/ml以上判讀又會更準確,透過後續個人化的治療,也會讓病患的預後與存活率較佳。 余家政醫師也補充,目前奧攝敏正子造影檢查對已經開刀、放射治療過的攝護腺患者PSA上升無法但判斷是局部復發或者是遠端轉移,是敏感度更高的檢查利器,透過次世代更精準的影像檢查,也能讓不同類型的攝護腺癌患者做出最好的治療方針。

長輩身上總有老人味?「男」言之隱攝護腺問題,拖久恐永久影響膀胱功能

長輩身上總有老人味?「男」言之隱攝護腺問題,拖久恐永久影響膀胱功能#PSA

攝護腺(前列腺)肥大儘管不是危險的疾病,但對生活其實帶來相當大的困擾,泌尿科醫師門診就常聽到患者愁眉苦臉地說,上廁所都尿不乾淨、半夜要起來好幾次,褲子上還有漏尿味道被另一半念……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陳怡光醫師表示,攝護腺肥大與老化、遺傳、飲食習慣、男性荷爾蒙等因素都有關,但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老化,通常50歲以上男性族群會有三~四成因攝護腺肥大而有排尿問題,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增加,60歲以上會有五~六成,90歲以上幾乎佔了九成。 細胞組織增生導致壓迫尿道 攝護腺肥大是因為細胞增生產生壓迫尿道的情形,陳怡光醫師指出,主要表現症狀有兩大類,第一類阻塞的症狀會有像是小便變細、中斷、分岔、殘留尿等,第二種是刺激型症狀像是頻尿、憋不住尿、漏尿、夜尿等,除了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如果長期不治療,有些藥物甚至會影響括約肌無法放鬆導致無法排尿,嚴重時恐怕還需要導尿。 陳怡光醫師強調,膀胱是一個彈性佳的器官,因此可儲存尿液、幫助完整排出:但當攝護腺肥大嚴重時,由於需要更用力的排尿,長期會導致膀胱壓力升高、收縮力降低,長期不當用力甚至會讓膀胱纖維化、產生憩室或突出物,不只如此,膀胱長期處於高壓也會影響到腎臟造成損害。 由於排尿問題成因很多,因此臨床上要先判斷是否為攝護腺肥大造成,一般會透過驗尿、驗血(攝護腺腺特異抗原PSA)、肛門指診、經直腸超音波等檢查,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來進行治療計畫。 一般來說,初期會先透過藥物改善小便困擾,會使用的藥物有像是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主要作用是放鬆攝護腺平滑肌,可改善一定程度的排尿問題;另外也有5α還原酶抑制劑,透過抑制男性荷爾蒙的活性來減少攝護腺的增生,不過要長期服用才會比較有效果,但5α還原酶抑制劑因為會影響到性功能,因此有些病患接受度較低。 微創手術進步,傷口小也減少併發症發生 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病患長期仍舊還是會發生尿滯留、慢性泌尿道感染,甚至損及腎功能,這時就會建議進行手術。陳怡光醫師說明,早期採用刮除術電刀的方式,除了傷口較大,有些患者術後會有尿失禁、血尿等併發症;現在隨著術式的進步,有像是雷射,水蒸氣消融術、攝護腺拉開術等微創手術,以攝護腺拉開術來說,在美國已行之多年,由於手術時間平均僅需10~20分鐘,加上傷口小、併發症少,甚至也不用放置導尿管,更能縮短恢復時間。 陳怡光醫師分享,攝護腺肥大若嚴重到損及膀胱是不可逆的,因此一旦有排尿問題,一定要提早就醫做治療。也建議攝護腺肥大患者平時要減少高脂、高油、高鹽,透過調整自己生活作息像是睡前減少喝水,外出時有機會先去上廁所,調整好身心狀態,老年生活同樣也可以平常心度過。 陳怡光醫師提醒,如有出現疑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請積極與醫師洽談諮詢,以免長期下來造成不可逆的嚴重損傷,影響腎臟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