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

白內障年輕化!醫師破解治療3迷思

白內障年輕化!醫師破解治療3迷思#關節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別再說白內障是老人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十年來40歲至50歲白內障就診人數成長增5成,青壯年民眾要當心。民眾在治療常有三大迷思,害怕手術、聽別人的經驗選人工水晶體、要對醫院設備精挑細選,反而拖延白內障的治療,恐導致失明。視力模糊、怕光、複視、近視度數遽增 都可能是白內障徵兆現代人的生活已脫離不了3C產品,但對於眼睛負擔大幅增加,眼疾也更容易上身!眼科醫師王馨慧表示,水晶體原本是透明,但吸收3C產品散發出的熱能,長期下來水晶體會逐漸變混濁甚至全白、形成白內障。如果視力模糊、怕光、複視、近視度數突然遽增,都可能是白內障徵兆;若原本已有老花,突然覺得老花狀況改善,也可能是罹患白內障。民眾除了定期檢查,眼睛視力的任何變化都不能輕忽,才不會錯失黃金治療期。白內障治療三迷思 拖延治療加重病情眼科醫師賴威廷表示,雖然進行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已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卻發現民眾在治療上有三大迷思:(1)害怕手術、忍到不行再說;(2)不了解人工水晶體差異,聽別人的經驗選就是;(3)開眼手術很重要,要對醫院設備精挑細選,反而拖延白內障的治療,恐導致失明。迷思一:白內障手術過程劇痛、恢復期長?擔心手術風險,忍到不行才開刀。王馨慧醫師表示,眼科手術進展日新月異,雖然白內障手術困難度相較高,但術前全面檢測,術後就能有良好的效果,建議術前經過2至3次的精密詳細的檢查以及高階光學測量仔細評估。現今手術傷口比起過往小,術後只要1至2週就能恢復,對日常生活影響並不大,不需過度害怕。白內障拖到晚期使水晶體含水量增高、膨脹,誘發青光眼等併發症,恐造成失明。若疑似罹患白內障,應盡快就醫檢查與治療,避免影響視力,或導致後續手術併發症風險提高。迷思二:單焦點水晶體還是多焦點水晶體?選大家用過都說讚的那一個!王馨慧醫師提醒,有時他人推薦的並不適合自身。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僅能改善聚焦看遠距離的單一功能,患者術後若有老花在閱讀時仍需配戴老花眼鏡;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較為方便,可以讓患者術後兼具看遠和看近的功能,若有老花問題不需再另外配戴老花眼鏡。不同人工水晶體有不同的優缺點,建議術前經過多次精密詳細檢查。迷思三:白內障手術很重要,要挑醫院、挑設備!有些民眾會覺得要到醫院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療。賴威廷醫師表示,目前台灣的眼科醫療環境完善,不論是診所或醫院,在手術設備上並無太大差異。白內障也是眼科醫師常規的手術,所以無論是醫院或是診所醫師都可以有足夠的經驗協助病患評估與進行手術。使用3C用品適度休息 避免白內障報到王馨慧醫師提醒民眾,日常使用3C產品要適度休息,避免白內障提早報到,也建議定期進行視力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處理視力問題。若發現已罹患白內障也不用擔心,治療方式成熟,與醫師討論找出最符合需求的治療方式,有機會恢復清晰視野。

嗜檳榔者注意!小心關節發炎、鬆動

嗜檳榔者注意!小心關節發炎、鬆動#關節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詹先生有吃檳榔的習慣,然而近1年多來吃東西或打哈欠,下顎都會不自主發出「喀」的怪聲,並伴隨惱人酸痛。後因疼痛加劇求診,才確定罹患「顳顎關節障礙」,經3次震波治療後,終於可以正常張口。常咀嚼、吃過硬食物 恐造成臉頰側關節發炎詹先生在本次求診前,曾接受「喬」下巴治療。但是治療後嘴巴還是無法正常張大,日常生活非常不便。後來顳顎關節處疼痛加劇,就連不張口也痛,才終於就醫治療。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主任洪豐建指出,形成「顳顎關節障礙」主因是顳顎關節過度使用,例如常吃或咀嚼過硬食物。顳顎關節處已慢性發炎及關節半脫位,造成關節僵硬、關節旁組織腫脹,壓迫組織神經,導致局部腫痛及壓痛。關節面稍微遭到破壞,引起關節不穩定及鬆動,才會發出「喀」的聲響。震波治療改善發炎、促使組織再生由於顳顎關節是連結上、下顎關節,只要一張開口就會更痛。嚴重還會引起頭痛、失眠,無法張口進食。治療一般採用藥物治療,但改善緩慢,所以建議可接受震波治療。震波治療可以引導新生血管增生、生長激素增生、軟骨增生,改善慢性發炎及改善關節面的破壞,同時達到組織再生的功能。洪豐建主任指出,患者接受震波治療很方便,只要在門診就可以進行。震波的安全性也高,很少有嚴重後遺症。詹先生每周接受1次震波治療,也將檳榔戒掉,少吃過硬食物,減少顳顎關節過度使用,避免「顳顎關節障礙」再度發作。

馬國返台肌肉痛、關節痛 恐染登革熱

馬國返台肌肉痛、關節痛 恐染登革熱#關節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截至11月13日,106年台北市登革熱病例數已累計58例,皆為境外移入,居全國冠軍。感染源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馬來西亞12例最多,其次為菲律賓、越南各8例。部分案例返臺後,出現發燒、倦怠、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後眼窩痛症狀,輕忽症狀、自行服藥,未即時就醫,使疫情隱藏超過3日。後眼窩痛、肌肉痛、出疹速就醫依據臺北市資料分析,由機場入境篩檢被通報占50%、就醫1次就被通報計20名占34.5%、就醫2次被通報占13.8%,就醫3次被通報占1.7%,資料顯示高達15.5%的個案未被及時通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陳少卿表示,境外移入病例可能引發本土登革熱的風險,對市民健康及社區防疫造成極大威脅,旅遊期間或回國後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及出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使用防蚊液、穿淺色長袖衣褲防蚊陳少卿科長呼籲,國人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旅遊、探親或經商時,應落實個人防蚊措施,於身體裸露處使用經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以防遭病媒蚊叮咬。提醒民眾平時應落實居家戶內外孳生源清除,除可避免病毒於社區傳播,也能保護同住親友的健康。若有防疫相關問題,請撥打臺北市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或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洽詢。

進補不忌口 痛風提早來報到

進補不忌口 痛風提早來報到#關節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入冬必進補?小心付出慘「痛」代價!每當氣溫驟降,熱呼呼的火鍋、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總是民眾的心頭好,為了暖身補氣,許多人都會一碗接一碗難以自拔,對於有痛風、腎臟疾病的患者來說,攝取高普林的鍋物,病情加重,在痛風發作就得付出「慘痛」代價,輕微的碰觸關節都會使疼痛加劇,甚至可能面臨要洗腎的困境。代謝症候群、高普林飲食、暴飲暴食容易痛風「不痛像沒病,痛起來卻要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蕭凱鴻表示,痛風又稱為「帝王之病」,與豐沛的食物有關。現代人的發生率有節節上升的趨勢,發病的年齡也越來越下降。有代謝症候群、高普林飲食、暴飲暴食及喝酒過量容易引起痛風,甚至增加中風與死亡率。蕭凱鴻主任表示,痛風是因為體內「普林」代謝異常或是腎臟排出尿酸的功能障礙,導致過多的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痛、腫脹和變形,最後也可導致殘廢和腎衰竭。血中尿酸濃度愈高,持續時間愈久,發生痛風的機會就愈大。火鍋、內臟少吃 黃豆製品可適量攝取治療痛風以藥物及飲食為主。生活上一定要多喝水、少喝酒,促進排泄、以及控制體重。應避免食用肉汁、火鍋湯、內臟類、沙丁魚、白帶魚、蚌蛤類、蘆筍、香菇、紫菜等含普林的量較高的食物,另外,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雖含較高量的普林,但於非急性發病期,仍可適量攝取。急性痛風的藥物治療常使用秋水仙素和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慢性痛風除消炎藥物外,常合併使用降尿酸藥物控制血中尿酸濃度。有些藥物在個別體質上不適用,因此最好由專業的風濕科醫師規畫整體的追蹤治療,並排除其他造成關節痛的病因,才更有效控制痛風。

調查:多數RA患者慣性忍痛 加重關節變形!

調查:多數RA患者慣性忍痛 加重關節變形!#關節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一名30歲女子過去在銀行服務,自從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嚴重的發炎疼痛讓她無法專心上班;進而產生悲觀心理,認為一輩子都要「與病共存」,且擔心病痛傳給後代,決心與男友分手、變成恐婚族!4成7病友因病中斷喜好 3成換工作對此,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許多病友常因嚴重的關節疼痛、不適造成生活品質低落;根據調查發現,有4成7的患者因病痛中斷日常喜好,甚至有3成病友就此換工作!而這位女子正是因為三天兩頭無法好好上班,最後選擇離職。不只如此,她甚至害怕疾病影響下一代,進而產生悲觀意念,放棄論及婚嫁的男友、斷絕感情。張玲瑗理事長指出,其實很多病友都是在罹病初期以消極心態面對、沒有積極治療而耽誤治療黃金期,造成關節變形、影響生活,甚至放棄工作、興趣及追求幸福的夢想!6成病友不清楚治療目標 自行停藥根據全球調查顯示,雖然有8成病友滿意現在的治療情形,卻僅有3成患者認為病情受到控制,也有超過5成病友期待更多治療選擇。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在醫病溝通上,也常陷入消極心態;有6成病友認為與醫師說明症狀會不太自在、3成3患者害怕問太多問題影響醫療品質;更有6成6病友從未與醫師分享治療目標。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蔡世滋表示,由數據得知,許多患者面對疾病時多習慣隱忍、以為「不痛」即可、不清楚治療目標甚至自行停藥;其實這些都是讓病情加重、造成關節變形的最大原因。他強調,發炎疼痛除了透過檢查外,病人主動告知更是幫助診斷的依據,若醫病間溝通不完全對治療會有很大影響。藥物抑制發炎反應 積極治療可緩解蔡醫師進一步說,事實上,國內已有許多藥物可抑制體內的慢性發炎反應,可有效緩解病情,且透過長期追蹤治療都能維持生活品質;如罹病初期就積極治療,關節也不易變形。他提醒,只要積極面對、及早治療,都能控制好病情。

類風濕關節炎恐侵犯器官 威脅生命

類風濕關節炎恐侵犯器官 威脅生命#關節痛

林小姐48歲從事會計工作,手腳關節腫痛已三個月,她說過去沒有任何疾病,但上班偶爾會腰痠背痛和雙膝蓋疼痛,不過休息之後會改善。三個月前開始雙腳踝、足背疼痛而就醫,醫師初步檢查懷疑是扭傷或肌腱炎,經開立消炎止痛藥後,疼痛有些改善。但停藥數日後症狀又復發,且雙手關節及肩關節開始有腫痛感,並有「卡卡僵硬」的感覺。此次吃藥數週後並沒有太多改善,於是被轉介到過敏免疫風濕科門診。(圖:類風濕關節炎導致手部變形)經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給予抗風濕藥物治療三個多月後,病情並沒有明顯改善,發炎指數同樣也很高。經解釋後,開始使用最新的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病情即獲得明顯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凱鴻表示,類風濕關節炎是國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其破壞關節能力強,是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一。症狀以全身對稱性的週邊關節慢性發炎為主,但也會有身體各器官的發炎和侵犯。若未好好治療,病患會成為殘廢,也會使平均壽命縮短。此種關節炎在三十年前幾乎無藥可治,約三分之二病人,週邊關節到處受到破壞而殘廢。但現在只要能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經由新一代免疫調節藥物治療,部份骨頭受侵蝕的病患,可回復完好,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病患的曙光。蕭凱鴻強調,治療原則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主,避免將來關節破壞。儘早使用抗風濕藥以控制病變進展。止痛消炎藥可以緩解關節腫痛等不適感,但無法改變疾病進展。類固醇可以早期控制症狀,但長期而且較大劑量的使用,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抗風濕藥物使用是目前建議的治療,只要在風濕病專科醫師監控下使用,定期監測調整劑量可避免絕大多數的併發症。因此,服用此類藥物大致都很安全的。

人畜共通傳染!布氏桿菌病症狀多

人畜共通傳染!布氏桿菌病症狀多#關節痛

為因應布氏桿菌病境外移入病例增加,強化疾病監測及防治能力,減少布氏桿菌病於國內傳染風險,衛生署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規定,於7日行政院公報,公告將布氏桿菌病列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依據本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醫師診治病人時,如有發現疑似布氏桿菌病病例,應採行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並於一週內向衛生主管機關進行通報,違者處以新臺幣9萬元以上、45萬元以下罰鍰。疾病管制局表示,布氏桿菌病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菌存在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及乳汁中,再透過接觸、生飲乳製品傳染給人,人傳人的情形較為少見,潛伏期為一週至數個月。臨床症狀包括發燒、頭痛、食慾不振、盜汗及關節疼痛等,一般可以抗生素進行治療,少數未治療病例可能因心內膜炎死亡。布氏桿菌病經常發生於非洲、中亞及東南亞等畜牧業發達的國家,近年國際間布氏桿菌病疫情頻傳,鄰近國家如馬來西亞、韓國及大陸都曾爆發疫情;我國去年年以前已近30年無布氏桿菌病的病例發生,但在去年5月至10月期間連續接獲通報,並確認5例布氏桿菌病境外移入病例,顯示該病原具有境外移入威脅國內防疫安全的風險。此外,布氏桿菌病為畜牧業的重要傳染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分別將牛布氏桿菌病及羊布氏桿菌病公告為動物乙類疾病。疾管局提醒民眾前往上述流行地區應避免生食(飲)牛、羊肉、未經消毒的生乳及其製品,避免與動物過度親密接觸,如有不適症狀,請儘速就醫。返國時亦可於機場尋求檢疫人員協助,倘返家後身體仍不適,應立即就醫,並向醫師說明旅遊及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及通報。

類過敏性紫斑症恐致腎炎 千萬別輕忽

類過敏性紫斑症恐致腎炎 千萬別輕忽#關節痛

咳嗽、流鼻水又發燒,媽媽說:「孩子,你感冒了,我帶你去看醫師」。經過一週,孩子的感冒症狀仍未改善,甚至告訴媽媽:「我的腳好痛、站不起來,肚子也好痛」,說時遲、那時快,孩子竟然吐了一攤、接著又腹瀉。媽媽見狀趕緊送孩子到台中醫院小兒科簡佳裕醫師的夜診求診;簡醫師看見孩子雙下肢有不等大小的紅色斑塊、踝關節腫並有壓痛,簡醫師告訴媽媽:「孩子可能罹患『類過敏性紫斑症』必須住院接受治療」。一週後孩子症狀改善,並已出院。(圖:下肢起紅疹)小兒科簡佳裕醫師表示,這名7歲小孩一週前有斷續的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早上雙腳皮膚上開始出現一些紅色、會癢的疹子,並有肚子痛、嘔吐、雙腳無力、踝關節壓痛等情形,因此用輪椅推來本院兒科夜間門診求診,在懷疑是類過敏性紫斑症的診斷下建議住院。經抽血檢查發現該孩童血小板比正常稍高,免疫球蛋白IgA也有升高現象,因此可確定不是血小板過低引起的紫斑症,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類過敏性紫斑症;同時影像學發現右下葉有肺炎浸潤情形,黴漿菌IgM抗體也有升高的現象,因而確定病童應是小孩常見的黴漿菌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的類過敏性紫斑症;經給予類固醇治療後,目前病情已有改善。類過敏性紫斑症的併發症最嚴重者可能會造成腸胃出血、腸穿孔,約有25%~50%的患者會造成腎炎,而其中約3%~4%可能演變成慢性腎炎、甚至需要血液透析,神經系統方面則可能發生急性癲癇發作等等併發症。發病急性期要趕快接受治療,目前治療方式以類固醇治療為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