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標靶藥物

創新治療,協助為每階段肺癌提供助力 癌症免疫治療取得早期肺癌圍手術期輔助治療新適應症

創新治療,協助為每階段肺癌提供助力 癌症免疫治療取得早期肺癌圍手術期輔助治療新適應症#第三代標靶藥物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050年癌症新發病例預計將超過3500萬人,相比2022年增加77%,其中肺癌死亡人數更是排名第一。事實上,肺癌對於台灣所造成影響甚鉅,不僅110年為發生、死亡人數雙冠王,更是連續19年為死亡人數最多的奪命腫瘤。如何精準、有效的治療一直是醫學界最重要課題,近年也發展出許多創新治療,如:癌症免疫療法、第三代標靶藥物等。其中,癌症免疫治療近年來更是不斷突破,根據去年(2023)美國腫瘤臨床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中⼀項多中⼼、隨機、雙盲研究指出,圍手術期使用癌症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並於開刀後加上免疫治療單獨使用,有助高風險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降低復發風險,且改善整體存活期。對此,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黃俊耀醫師表示,癌症免疫治療適應症從晚期逐漸涵蓋至早期,提供臨床醫師更多的治療選擇,相信能帶來更大助力。 適應症首度涵蓋圍手術期,台更是亞洲第二領先國 相較過去癌症傳統治療-以手術搭配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治療方式以大範圍、無差別的殺死癌細胞,癌症免疫治療為透過改變人體的免疫系統與癌細胞的關係,協助免疫細胞重新辨識癌細胞,持續並長期對癌細胞進行攻擊,進而加以清除。因此癌症免疫療法被視為癌症治療中最具突破性的醫療發展。黃俊耀醫師指出,癌症免疫治療已成治療趨勢,以肺癌為例,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我國晚期肺癌治療共識皆將癌症免疫治療列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建議治療選擇之一。現今,最新版的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也將加上免疫藥品的圍手術治療放入建議療程。 而今年2月更於台灣核准可切除的非⼩細胞肺癌病⼈開刀前先使用免疫藥品與化學治療併用,並於開刀後加上免疫治療單獨使用的圍手術治療適應症,使台灣的肺癌治療成為亞洲第二個,讓早期肺癌患者能使用癌症免疫藥品於圍手術輔助治療的領先國。黃俊耀醫師表示,圍手術期輔助治療使用時間為兩階段,分別為術前做為前導性治療以控制腫瘤,以及術後做為輔助治療以延續手術成效,此次癌症免疫治療取得圍手術期適應症,期許接下來將能夠為臨床帶來更多治療選擇與助力。 早期肺癌術後復發率仍有四成以上!醫:高風險族群建議於圍手術期搭配輔助治療 隨著近年政府大力推動肺癌篩檢,越來越多患者於肺癌早期就被診斷,有機會大大提升存活率。然而,即使早期肺癌相對晚期存活率較高,研究指出,早期肺癌術後復發率仍高達四成以上。黃俊耀醫師指出,手術後的復發率,與病理肺癌分期嚴重度成正相關,第三期肺癌復發率高達七成六。而早期肺癌目前手術治療為主流,雖然成效佳但復發率高,因此針對高風險族群,如:第II、IIIA期可開刀的肺癌患者,會建議圍手術期搭配輔助治療。 根據⼀項多中⼼、隨機、雙盲的臨床研究顯示,可進行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圍手術期使用癌症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相比僅於手術前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組,有較高的長期存活率,以四年存活率為例,合併治療組的存活率約為67.1%,僅術前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組則是51.5%,此研究更顯示,合併治療組有近兩成患者開刀取下的病理標本中沒有看到癌細胞,為化學治療組的約4.5倍。黃俊耀醫師表示,消滅腫瘤與提升患者存活率一直是癌症治療兩大目標,而臨床研究可見,圍手術期使用癌症免疫治療搭配化學治療有望為早期肺癌患者的這兩個目標帶來莫大幫助。 每年為近6,500名肺癌患帶來治療新希望!醫:期盼未來肺癌存活率翻倍 台灣每年約新增6,500名早期肺癌患者,且近年新發生人數更是逐年增加,對此,六大醫學會更於去年11月喊出對抗肺癌三大目標「一期篩檢率倍增、整體存活率倍增及晚期存活率倍增」。黃俊耀醫師指出,肺癌存活率想翻倍,創新治療不可或缺,此次癌症免疫藥物取得新適應症,對於早期肺癌治療帶來越來越多選擇,相信將有不少幫助。

肺腺癌EGFR患者復發率高,醫:早期肺癌術後搭基因檢測,助治療更精準避免腦轉移

肺腺癌EGFR患者復發率高,醫:早期肺癌術後搭基因檢測,助治療更精準避免腦轉移#第三代標靶藥物

一名46歲IIA期女性肺腺癌病患,在術後接受標準化學治療後,第二年腫瘤指數不斷攀升但始終找不到任何轉移,後來因發現走路不太平衡、講話不順,經檢查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了腦膜。醫師表示,腦膜轉移是肺癌預後相當差的狀況,所幸此個案之後透過EGFR基因檢測找出因應的標靶藥物治療,且持續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及定期回診,將病情即時控制,至今預後情況良好。藉此個案得知,若能再更早發現癌症及其突變基因,並提早開始使用因應藥物,即可避免腦轉發生。 台大醫院癌醫分院胸腔科吳尚俊主治醫師表示,肺癌在最新的癌登報告中顯示,45~50歲肺癌發生率比上年度高出7個百分點,但不是只有青壯年才會得到肺癌,他分享曾在碩士班新生體檢當中,發現年輕人有肺癌腫瘤的案例,這表示肺癌的發生似乎有年輕化趨勢。 醫建議40歲以上民眾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列入健檢項目  吳尚俊醫師說明,以往肺癌的症狀包含久咳不癒、體重減輕、呼吸困難急促、食慾下降、反覆感冒與咳嗽症狀、肺炎等,但事實上很大一部份的民眾是沒有症狀的。他建議民眾只要咳嗽超過1、2週一定就要照X片進一步詳細檢查,特別是長期抽菸者、有肺癌家族病史等民眾,更應該加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才能及早發現癌症警訊。但他也提醒,不抽菸不代表就不會得肺癌,特別是台灣女性肺癌患者有9成是非吸菸者,原因可能與長期空污、家族病史、或有過肺結核有關,因此無論是誰都需多加留意。 早期篩檢不僅能提早抓出肺癌病兆,同時手術效果也較佳,不過,常規X光對於1公分以內的腫瘤敏感度不足,為避免此特性致使病灶沒有被發現,國健署推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是目前國際公認最精準有效的肺癌檢測儀器,小於1公分的結節都能被照得清清楚楚,更不會因為病灶被骨骼或器官遮擋而無法偵測到,因此他也建議40歲以上民眾,若自身經濟許可,可以將LDCT列入定期健檢項目。 吳尚俊醫師表示,以肺癌病人來說,由於復發率高,國際診治指引都會建議第二期之後的個案,術後要追加輔助性治療如化療或放療來減少病情復發,但隨著精準醫療概念普及,這幾年發現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標靶藥物能輔助減少復發機會並延長存活率。 第三代標靶治療可助患者降約8成復發風險 吳尚俊醫師說明,肺癌在第IB、II、III期術後分別會有45%、60%、75%的復發機率,對第三期病人來說,在4人當中就有1人會在5年內會復發,復發風險相當高,因此肺癌病患術後絕對必要搭配輔助性治療。根據臨床資料顯示,目前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比沒有帶基因突變的病人復發率或腦轉移機率還要更高,對此吳尚俊醫師也指出,台灣肺腺癌5~6成的病患幾乎都帶有EGFR基因突變,因此若能在術後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身是否帶有EGFR基因突變,對於後續的精準治療有相當好的助益。 對帶有其基因突變的治療方式,吳尚俊醫師表示,若術後能搭配第三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不僅能減少77%復發風險,也能降低51%的死亡風險,特別是針對更容易復發的第三期病患,他認為治療效果更加明顯。 最後他也呼籲,肺癌幾乎已經是台灣人的新國病,不管是否為高風險族群,都建議能夠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作為40歲以上族群健檢的項目之一,針對高風險族群之民眾國健署也給予篩檢補助,如果是早期肺癌病患,特別是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個案,現今研究指出,在術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對存活率有相當好的效果,建議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如果能將疾病控制好,享有更長的存活期,對生活品質與心理壓力都會有很好的幫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