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感染

新冠、流感同時威脅,交叉感染風險高!醫籲:與其追求偏方讓孩子提高抵抗力,不如施打疫苗

新冠、流感同時威脅,交叉感染風險高!醫籲:與其追求偏方讓孩子提高抵抗力,不如施打疫苗#交叉感染

面對天氣轉涼新冠病毒與流感的雙夾擊,兒童感染風險不容小覷,兒科醫師表示,疫苗仍舊是目前最有效的防疫工具之一。但目前不少家長仍對接種兒童新冠疫苗存有疑慮,本文特別邀請到專家替家長解惑。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黃玉成主治醫師表示,儘管近期的新冠病毒株導致兒童重症的比例與前幾年相比較低,但從美國的經驗或是台灣臨床上來看仍舊都還是有住院個案;特別要注意的1歲以下幼兒較易發生嚴重併發症,以國外統計數據來說,因新冠病毒導致重症或死亡的個案,1歲以下兒童較其他18歲以下兒童多4倍,因此不能忽略其影響力,尤其是免疫力差的孩童風險更高,更不可以輕忽風險。 近期新冠感染的症狀與流感相似,但傳播力更強 黃玉成醫師指出,目前兒童染新冠的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像是發燒、咳嗽、喉嚨痛、哮吼等,有些也會有腸胃道症狀,由於症狀類似流感,因此家長可能會疏忽新冠病毒帶來的影響;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的重症比率與流感差不多,但對成人來說,新冠病毒導致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遠高於流感,因此家中如果有65歲以上的長輩,要特別注意兒童與長輩交叉感染問題。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施打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比率,黃玉成醫師說明,從疫情最嚴重時就已看出接種疫苗的效果。因此在門診時通常會從減少併發症的角度,以客觀數據協助家長評估是否讓孩子打疫苗。黃玉成醫師提到,孩子生病時家長通常都會詢問如何提高免疫力,或者有什麼偏方,但事實上打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式。 新冠疫苗可與流感、肺炎鏈球菌共同施打 有些家長擔心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或是安全性問題,黃玉成醫師提到,目前臨床幾乎沒有觀察到小朋友施打最新新冠疫苗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個案,少數有些過敏蕁麻疹的情況,但主要也不是疫苗引起;之前大家比較擔心的心肌炎,若在2週內發生比較可能是疫苗的問題,但在青少年至中壯年身上較常見,比較不會發生在兒童身上。 目前民眾陸續都在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黃玉成醫師表示,從實證上並未看到同時施打多種疫苗會有不良反應或是互相影響,因此一起施打這些疫苗、幫助共同預防疾病是沒有問題的。 面對秋冬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黃玉成醫師也提醒,除了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外,還是要落實日常自我防疫措施,包含勤洗手、少熬夜、營養均衡等,特別是學校與社區都是群聚感染的高風險場域,一定要提醒孩童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不但保護自己也可以幫助保護家中年長者或小嬰兒。

一次性醫材鬆綁重複用 術前必知的3個問題

一次性醫材鬆綁重複用 術前必知的3個問題#交叉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科技的進步,在手術過程中常會運用各種自費醫療器材,常見的醫材包括止血夾、能量刀、縫合器、鑽頭等,都是以提升治療成效、減少併發症為主要目的。為確保醫材的效能、安全及可靠,部分自費醫材是設計為「單次使用」,即「單一次使用後即須丟棄」。然而基於醫療成本考量,2021年1月1日起,衛福部宣放寬讓全台各大醫院可以重新處理使用過的單次使用醫材,也就是在進行清潔、消毒、滅菌後,將單次醫材再提供給下一位患者使用。根據2019年醫事機構現況及服務量統計分析,全台灣每天有將近7000台手術執行,大家在接受手術前,除了關心手術形式,也必須了解術中使用的醫材種類,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若在評估後,考量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大家也應考量3大問題,包括:重處理單次醫材的安全性、發生不良反應之責任歸屬、重消次數與收費標準不一。問題一:重處理單次醫材的安全性單次醫材的製程設計、材料選擇,都是以單一次性使用後丟棄為標準。器械組成十分精密,孔洞縫隙非常小,更不具備拆卸或重新安裝等設計,若恣意重處理,恐難以徹底清潔。透過國外的研究人員將一批全新的單次醫材,與經由專業重處理廠依循嚴格標準(AAMI TIR 30、ISO 11135-2007)處理的單次醫材,進行一系列檢測。以目測、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檢測結果發現,多數經過重處理的單次醫材依然有殘留物,且更有材質劣化的問題。部分重處理單次醫材仍可偵測到血紅素反應,在經過培養後,有重處理單次醫材觀察到細菌生長量超過無菌保證水準(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衛福部疾管署出版的感染控制雜誌曾經提出,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之可能風險,包括交叉感染、材質改變、醫材故障、化學品或去污劑的殘留、故障、內毒素反應等。交叉感染、內毒素反應等會對患者健康造成危害,且衍生出更多醫療花費以及醫療糾紛。在手術過程中,經常需要截斷血管,將會使用封閉血管的醫療器材,若醫材經多次的重新消毒、滅菌後,可能導致夾合、封閉血管的功能變差,進而影響手術的效果;一旦醫材於手術過程中故障、失效,更會影響手術進行及病患安全,甚至使得手術時間延長,讓病患暴露於更長的麻醉時間及風險中。衛福部醫事司亦提醒,若重處理過程不確實,在使用上可能會有健康上的風險,因此,建議民眾在選擇時須了解其風險程度,並且多加注意。問題二:發生不良反應之責任歸屬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還會衍生一些難題,例如:在醫材失效或發生不良反應時,法律責任該如何歸屬?是執行醫材重處理的單位該負起全責?還是主刀醫師與醫療團隊?又或是由民眾自行承擔?基本上,若患者因重處理單次醫材於術中失效、故障而導致意外,影響手術效果,衍生併發症時,應可究責於重處理的執行單位。但問題是,這3年為執行的過渡期,重處理作業由各醫院自行執行,重處理的程序由政府核定,且醫療人員也需於術前同步需評估醫材狀態,才能進行使用,一旦醫材於術中或術後出現問題,權責歸屬十分不明確。問題三:重消次數與收費標準不一重處理單次醫材的重複消毒、滅菌及使用次數與收費標準皆是民眾相當關心的問題。然而,同一種醫療器材,在不同醫院,可能因不同重處理次數、方式,而有不同的收費標準,導致市場價格混亂,患者及家屬在事前務必了解清楚。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攸關病患的權益與安全,醫院必須事先揭露,告知該次醫療行為是否會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並提供全新單次醫材及重處理單次醫材的費用差別說明,取得病患與家屬同意後才可以使用。衛生福利部醫事司提醒,民眾可以要求醫院提供衛福部發放之重處理單次醫療器材之核准函,確認該項醫材是在核准品項內,亦可請醫院提供自費品項說明,內容應包括:重處理單次醫療器材的處理過程、重處理次數、及安全注意事項等。最後提醒大家,在接受手術前,記得要主動詢問、謹慎評估。(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講座/扁桃腺發炎

講座/扁桃腺發炎#交叉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導致扁桃腺發炎,70%是病毒感染。扁桃腺發炎症狀可輕可重,有些會出現輕微感冒症狀如咳嗽、流鼻水、打噴嚏,有時扁桃腺腫得太大,會阻礙呼吸暢通,嚴重可能阻塞上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3/12(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扁桃腺發炎」。歡迎家長們或關心家庭保健資訊的的民眾參與,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扁桃腺發炎時間:107年3月12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