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

預防下背痛 站、坐、臥躺先消除錯誤姿勢

預防下背痛 站、坐、臥躺先消除錯誤姿勢#下背痛

下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造成下背痛之原因有:職業運動、意外事件而引起韌帶與脊柱的傷害。肌肉過度伸展也會引起下背痛,如過胖、反覆舉重物、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則會使肌肉失去張力而變弱,容易因外力而扭傷;椎間板脫出、脊椎外傷、扭傷。背部關節炎或臀部、膝部疾病而引起的背痛。另外,懷孕時,因荷爾蒙分泌使骨盆寬鬆,致使下背部組織結構變得較鬆散;也因胎兒重量,使母親重心向前移也會導致下背痛的產生。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凃振興醫師建議,預防下背痛的產生,可由下列方式:(一) 生活保健:先要建立標準的日常姿勢,藉由良好姿勢,可以設法降低背痛之產生。 【站】應避免背部過度彎曲。正確的站姿是抬頭、挺胸、背部挺直、收縮小腹。如小腹突出或長時間穿高跟鞋,會使腰椎向前凸,增加腰椎的壓力,所以女性不宜穿一吋高鞋跟以上之鞋子。凃醫師指出,長時間站立,需讓腰椎休息,可將背部呈垂直線靠於牆上,腹部向內收,臀部向下,膝彎曲,或將一腳用矮凳抬高;如洗衣、洗碗、燙衣服的姿勢,都可以一腳用矮凳抬高。【走路】腳尖朝前,重心在足掌中心而不是內外側大小趾上。行走姿勢是最深切影響全身直線架構的。通常足掌內外八字的人,都會有輕或重的腰酸背痛。【坐】採坐姿時,翹腳且腹部用力,讓背部保持平直。坐椅為支撐背部腰椎部分,應使用外型適當的坐椅以直背硬椅為宜。並應避免彎腰駝背在過於舒適的椅子而使頸部、背部肌肉不當受力。正確的坐姿是兩腳平踏地面,背部平靠椅背,臀部坐滿整個椅子。駕駛員的姿勢儘量將背及腰部靠在座椅上,座椅靠背的角度約115度為宜。 由於椅子太高,兩腳懸空時,會使腰椎向前凸,可在腳下放小矮凳。當由坐姿站起來時,須將臀部先向前移動,然後再站起來。應避免過度向前彎腰站立。【躺】躺臥時,床舖的選擇非常重要,太軟太硬的床對腰椎都會造成壓力。凃醫師建議,最好選用木板床上墊一層褥子或榻榻米,枕頭高度正好讓頭與肩膀平行,雙肩自然舒適彎曲放置在身前床面上。切記不可以手枕著頭而睡,因為該姿勢會造成背肌過度伸展。正確睡姿是側睡,雙膝微彎,兩腿間夾一個枕頭;如果要仰臥,就要在膝下墊個枕頭,這樣可以減少腰椎前凸;俯臥會使腰椎向前凸而增加腰椎之壓力故應避免。 【由臥姿變成坐姿】由臥床而起來時,先行側臥於床邊,用手推動成坐姿,並保持背部直立,再將腳放於地板上而下床。【抬放重物】先評估重物的重量,如果太重,須借助他物或他人。抬舉重物時,一定要蹲下,不可扭轉背部,要彎曲膝部,所抬的重物要靠近腰部再抬起。如果不彎雙膝,只將上半身彎下抬重物,當重物抬到前胸,上半身不慎後仰,也會增加腰椎的壓力。攜帶物品時應儘量靠近身體,並拿在腰的高度,不要一次拿太多。取物品時,若物品置於膝部以下時,也應保持背部平直,而彎曲雙膝。通常先走到物品側邊用「一步」姿,稍彎膝部及「髖部關節」再提起是最省力的方法,而且越快越好,切勿將身體重心整個下降地面再回升向側面放置物品時應轉向身後,保持背部挺直,臀部與膝部彎曲,將物品置於便利之位置。【高取物】切忌直接站在櫃架下力,應稍向後站一步,用「踏步」姿,身體和雙臂斜向前上方伸直 。除了免除物品掉落的危險性外,也去除了不自覺後彎折腰的可能性。所以最好在取高物時,不要墊著腳尖探取,應用椅子增加高度。【推拉物】雙腳前後分開作半蹲狀,用移動雙腳的方法去移動物體。綁鞋帶或整理收拾地面東西時最好先坐下。【緊身衣、背架的使用】在急性期後使用,一般穿6~8週可達到治療效果。緊身衣及背架後面有鋼條,可限制脊椎的活動,維持腰椎正常的曲線。(二) 控制體重:保持適當的體重。凃醫師說,人體的腰椎會承受身體的重量,所以太胖的話,腰部肥肉愈多,腰椎負擔就愈多,背部扭傷之機會也愈大。小腹突出也會使腰推向前凸,而增加腰椎的壓力,因此過胖或小腹突出都會增加腰椎的負擔,懷孕者亦不例外。(三) 減少腰酸背痛的運動法: 在急性期不適合做此運動,等病情穩定後才實行。主要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如游泳。 一方面可增加肌肉群之活動;另一方面可減少腰酸背痛。腹肌、背肌無力,易使椎間板脫出,凃醫師表示,運動可加強背肌、腹肌力量,以減少腰椎過分前凸,並改善不良姿勢。 ( 1 ) 仰臥起坐運動:由仰臥、雙腿彎曲坐起,再回復原來姿勢,可增加腹肌肌力。( 2 ) 平背運動:仰臥,雙腿彎曲,用力收縮腹部及臀部。抬高臀部約1~2吋,數1~5後,然後放鬆、再回復原來的姿勢。( 3 ) 鼻碰膝運動:又稱單側抱膝運動。兩手合抱一腿膝蓋向胸前靠近,數1~5後,然後回復原來姿勢,另一腿儘量保持伸直狀況。( 4 ) 手碰趾運動】雙腿伸直的坐姿,雙手儘量伸直向前碰腳趾。( 5 ) 蹲下運動:以站姿且上身保持垂直地面,蹲下,同時腳跟不可離地。( 6 ) 直膝抬腿運動:仰臥,彎曲一膝,伸直另一膝並儘量往上抬高,數1~5後放下。 兩腳輪流做此運動。( 7 ) 腹肌收縮運動:仰臥、深吸氣、緊縮下腹及臀部肌肉,數1~5後,再用上腹部將空氣壓出,放鬆全身。( 8 ) 坐下前彎運動:坐在椅子上,背部緊貼椅背,兩腿平放地上。將兩腳分開30公分,兩平放腿旁,緊縮下腹及臀部,身體向前彎腰,雙手著地,數1~3,再回復原來姿勢。預防重於治療,如平常注意正確的姿勢、控制適當的體重、加強腹肌及背肌力量。在日常生活下,不論是休閒或工作,都應儘量鬆弛背部肌肉。當長時間工作後,能休息片刻,稍微活動一下,對緊張的背部有很大的好處。

預防「老倒勼」 年輕須養足骨本

預防「老倒勼」 年輕須養足骨本#下背痛

身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二十至三十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另外,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多見於70歲以上的老人。    骨質疏鬆症的影響有哪些?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凃振興醫師指出,骨頭因疏鬆而變薄、變脆弱、容易造成骨折,特別是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骨質疏鬆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它會引起背部酸痛,身高變矮,及駝背現象,常見的「老倒勼」即是指這種現象。 凃振興醫師表示,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預防骨質疏鬆宜趁早養足骨本,有效方法包括增加鈣質攝取。鈣質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成份,30歲以前是骨骼的成長期,骨質逐漸增加而達高峰,在此期間,如果能攝取足夠的鈣質,即可建立較緻密的骨質。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0.5%,停經後婦女流失速度更快,為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每日應攝取足夠的鈣,足見鈣質的重要性。要有效預防骨鬆,凃醫師提出以下觀念:一、認識鈣質的來源(1)牛奶及乳製品:牛奶富含鈣質,且容易被人體吸收,對骨骼保健非常重要,其他乳類食品如乳酪、酸乳酪等,也都富含鈣質,除一般牛奶外,個人可依其體質選用下列牛奶替代: ‧低脂或脫脂牛奶,可供必須低脂肪攝取者飲用。 ‧低乳糖牛奶,可供乳糖不耐症者飲用(於喝牛奶後會產生腹漲、腹瀉的人)。 ‧發酵乳,牛奶經過發酵後,將部份乳糖分解為乳酸,而改變口味,可供乳糖不耐症者或是不喜歡牛奶口味之人飲用。 (2)其他含鈣量高的食物‧小魚(連骨進食)、魚乾、蝦類、蛤及牡蠣等。另外熬骨頭湯時,加醋可易於骨中鈣質溶出。 ‧豆類、豆製品及深色蔬菜等,唯其鈣質較不易被吸收。‧鈣片,鈣質最好是由食物中獲得,若實在無法由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可服用鈣片補充,但是須注意一次服用不要超過500~600毫克,每日不要超過1500毫克。在攝取鈣食品時,凃振興醫師提醒,若同時服用維他命D,或喝少量牛奶,能有利於鈣質的吸收。若服用鈣片引起脹氣、便秘時,可在服用前多喝水或於進食時服用。此外,服用其他藥物的1~2 小時內,不可服用鈣片。 二、鈣質補充,藥物治療的方式有:雙磷鹽(Biphosphonate):它的作用主要在抑制骨質的再吸收,以往第一代雙磷鹽在連續使用會有造成骨質硬化的副作用,所以用3個月要休息一個月,在第二代(Alendroneate- 福善美)已去除此一缺點,並且臨床測驗証實在使用半年到一年時間內,可有效提高BMD,而且降低骨折率達40~50%,但它也有一樣討厭的副作用,就是造成食道灼傷,所以凃醫師提醒,使用上須注意事項:(1)早上起床空腹使用 (2)搭配大量的水(約250C.C.以上的開水)(3)服用後半小時不能平躺,以免胃酸逆流灼傷食道 值得注意的是注射型的雙磷酸鹽藥物目前已經上市,健保患者自97年8月1日起便可使用,目前的研究報告指出除了擁有第二代對骨質改善及骨折預防的效果之外,還可避免食道灼傷的副作用,日後使用上應該會更方便。三、適當的運動運動方面,適度的戶外運動是必要的,凃振興醫師表示,因陽光能使身體產生維生素,維生素D可以加強腸胃對鈣的吸收,持續而且適量運動,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幫助睡眠、維持活力,選擇適合自己運動(如:游泳、太極拳、外丹功…等),避免需要碰撞或快速移位的運動,以免摔倒。最好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有些負重運動 ( 如:慢跑、騎單車、步行、提重等 ) 能增加骨質,但患有關節炎者,應避免負重運動。 四、預防跌倒 若經診斷確診為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人,最重要的是要「預防跌倒」,以免發生骨折。預防跌倒的方法,首先須改善居家環境,包括浴室、廚房、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的地方,應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設防滑墊、加裝扶手。其次,就是前項所提到,要維持適當的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性並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而減少跌倒的機會。 《預防骨質疏鬆症小辭典》■ 每日鈣質攝取量建議:(1)成年人:600毫克。(2)哺乳或懷孕後期婦女:1100毫克。(3)男性青少年:800毫克。女性青少年:700毫克。 ■ 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以下兩類。 ( A ) 不可控制因素:女性、年齡超過七十歲、已達更年期或停經、家庭成員有人患骨質疏鬆症、身材和體格特別矮小。( B ) 可控制因素:鈣質攝取不足、吸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喝大量咖啡、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方法。

惱人僵直性脊椎炎,中醫治療有法寶

惱人僵直性脊椎炎,中醫治療有法寶#下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的一種,也是最典型的代表。所謂『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是一群疾病的總稱,主要包含五種疾病: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萊特氏症候群 (Reiter's syndrome)、乾癬性關節炎(Psoriatic arthritis )、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及未分化型脊椎關節病變(U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opathy)。因為血中的類風濕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的是陰性的,所以稱為血清陰性(seronegative)。又因為這一群疾病主要造成脊椎及週邊關節的發炎,所以成為脊椎關節病變,也可以簡稱為脊椎炎。杏儒中醫 蔡易昌表示僵直性脊椎炎,以前被認為是男性獨有的疾病,但最新研究證實,女性也有不少的患者,只是其臨床症狀較男性輕微很多。因此,有相當多的女性患者,終身沒有診斷出來。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在廿至卅歲的年輕男性,遺傳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5%以上的患者皆可發現。最常見典型的主訴是:慢性的下背晨間僵硬及酸痛。其特色是這些不舒服,可藉由活動腰部獲得改善。而症狀的輕重度,在不同病患之間的差異極大,最嚴重的便是有所謂的「竹竿背」。整條脊椎從腰椎往上至頸椎全部因慢性發炎而鈣化,脊椎間黏著硬化,脊柱活動範圍嚴重受限,頸部或身軀不能迴轉,甚至有時因侵犯胸椎,而造成呼吸困難。幸好,大部分的患者主要的病變只侷限薦腸關節及下背腰椎處,雖有反反覆覆的下背痛,但僅有輕度的脊椎彎曲受限,並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蔡院長建議在中醫的治療方面,可依據臨床症狀辨證來治療:一、早期,多以實症為主,以祛風、散寒、逐濕、溫通經絡為主。常用處方如:蠲痺湯;常用藥物如:獨活、桂枝、蓁艽、當歸、川穹、海風藤、桑枝、乳香、防己、麻黃、牛膝、木瓜、威靈仙、薑黃等。二、中期,多為虛實夾雜,以通絡蠲痺、溫陽益腎為主。常用處方如:烏頭桂枝湯、溫腎逐淤湯。常用藥物如:桂枝、人參、草烏、生姜、乾姜、肉桂、淫羊藿、補骨脂、鹿銜草、熟地等。三、晚期,多為陰陽氣血俱虛。常用處方如:黃耆桂枝五物湯、腎氣丸加減。常用藥物如:附子、黨參、白朮、細辛、獨活、桑寄生、杜仲、續斷、防風、巴戢天、山茱萸、何首烏等。臨床治療上,中醫藥對於僵直性脊椎炎,以湯藥配合針灸推拿,不論是在急性疼痛期,或是緩解期,其治療效果皆不錯,若您已經受此病困擾許久,建議儘速接受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

減輕下背痛,自己能做什麼?

減輕下背痛,自己能做什麼?#下背痛

要了解下背痛其實是一種「症候群」,一些症狀同時發生的統稱。包括可找出特定原因的疾病,但有更多是無法作單一疾病診斷的疼痛症狀,它可能受多重因素誘發影響。包括機械性因素:姿勢不良,長期過度使用,懷孕,急性、慢性脊椎及周邊支持組織之拉傷、扭傷,脊椎先天及後天結構不穩,下肢肌肉骨骼之病變;以及非機械性因素:精神壓力、內分泌等。台東基督教醫院 洪樂堯醫師表示,許多下背痛會受到這許多因素的影響,若病人能告訴醫師更多詳細病史,包括外傷病史,疼痛分布範圍,疼痛的性質(刺痛、鈍痛、麻痛、酸痛、抽痛),何時、何種動作或姿勢最常用到(坐、站、彎腰),疼痛發生在一天中哪些時段,職業、工作性質,精神及壓力狀況,還有哪些動作特別容易誘發疼痛。如果病人能詳細告訴醫師這些資訊,將會比照X光片得到的資訊對病情的診斷更有價值,讓醫師與病人共同找出哪些因素是造成疼痛的。  有許多下背痛是很容易復發的,而成為慢性疼痛。因此病人如果沒有特殊確定診斷的慢性下背痛(許多檢查X光、MRI、CT都是正常),除了藥物及物理復健治療之外,預防下背痛復發最重要的乃是平常對正確姿勢的習慣建立,維持背部、腹部、下肢的韌帶、關節柔軟,肌肉的強化訓練,減少過度疲勞和壓力。有些運動如游泳、走平緩步道、騎自行車(低手把不適合),有助於減緩下背痛的復發。  總之,下背痛在許多病人確實是困擾很久的問題,原因也非常的多。因此病人若能主動提供重要的線索給醫師,幫助醫師在這些線索中抽絲剝繭,找出造成致病的各種因素,並在治療中積極耐心的參與並改變生活方式,讓下背痛終有一日遠離你的日常生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