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抗生素認知週

發燒吃抗生素?小心越吃越糟!醫:這3種情況根本不需要用

發燒吃抗生素?小心越吃越糟!醫:這3種情況根本不需要用#世界抗生素認知週

世界衛生組織已在2019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為響應11月18至24日「世界抗生素認知週」,義大醫院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期望透過創新互動方式,提升民眾對抗生素使用的正確認知,共同防範抗藥性問題。 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 醫界憂心 義守大學醫學院院長暨義大醫院執行副院長林俊農表示,從最初抗生素展現卓越療效,到現在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在醫院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氏不動桿菌等菌種。他指出,臺灣的抗藥性比例在全球排名偏高,而抗生素新藥的開發速度遠不及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速度,情況令人憂心。林俊農教授進一步說明,目前藥廠開發新型抗生素的意願不高,主要是因為開發成本高昂,且難以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他強調,這突顯了政府在鼓勵新藥開發方面的重要性,包括優先審查等政策支持。「但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在於全民建立正確用藥觀念。」 「發燒不一定是感染,感染不一定是細菌造成,而細菌感染也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林俊農解釋,許多發燒可能源自癌症或自體免疫疾病,而一般感冒九成以上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並無效果。他以流行性感冒和新冠肺炎為例,這些都是病毒感染,應使用抗病毒藥物而非抗生素治療。 義大建立完整監控機制 防止濫用 義大醫院感染管制科主任蔡佳達醫師表示,抗生素的使用關鍵不在於「多或少」,而在於是否「適當」。他強調:「該用的時候就要用,例如治療骨髓炎時,往往需要長期使用抗生素;而該不用的時候不能用,例如感冒病毒感染,抗生素不僅無效,還可能造成抗藥性問題。」他進一步說明,不正確的使用方式,包括不必要的使用或提早停藥,可能導致細菌抗藥性加速,讓未來治療更為困難。 義大醫院為了確保抗生素的適當使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機制。蔡佳達指出,住院病人在使用抗生素前需經感染科醫師評估;門診醫師開立抗生素時,則需註明原因,並由感染科進行抽樣稽核,以確保用藥合理且有效。 為落實抗生素管理,義大醫院建立完整稽核機制。蔡佳達表示,住院病人使用抗生素需經感染科醫師審核或會診;門診則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時必須註明使用原因,並由感染科進行抽樣稽核,確保用藥合理性。 藥劑部張秀玲副部長也提醒民眾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她強調,抗生素必須遵醫囑準時服用,維持血中濃度的穩定才能有效殺菌。服藥時應以白開水配服,避免以茶、牛奶等飲品影響藥效。若有抗生素剩餘藥品,應交由醫院或藥局回收,切勿任意丟棄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蔡佳達建議民眾平時應做好個人防護,包括勤洗手、戴口罩預防飛沫傳染、注意食品及環境衛生。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確用藥觀念,不自行購買或分享抗生素,遵醫囑完整服用療程,才能有效預防抗藥性的產生。 透過此次衛教巴士活動,義大醫院期望能提升民眾對抗生素的正確認知,共同防範抗藥性威脅,守護全民健康。專家呼籲,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需要醫療人員、政府單位與民眾的共同參與,唯有大家攜手合作,才能有效遏止抗藥性細菌的蔓延。

不只抗藥危機,濫用抗生素恐讓壽命縮短!北醫附醫響應WHO抗生素認知議題,邀民眾互動體驗一起了解細菌

不只抗藥危機,濫用抗生素恐讓壽命縮短!北醫附醫響應WHO抗生素認知議題,邀民眾互動體驗一起了解細菌#世界抗生素認知週

抗生素不當使用所造成的多重抗藥性以及超級細菌的問題,已成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更可能導致人類壽命在2035年平均縮短1.8年!11月是「世界抗生素認知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響應全球抗生素不當使用的公共危機,並提倡正確使用觀念。 根據全球最新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抗藥性細菌而喪命,這不僅為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壓力,也被WHO列為重大公衛危機。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莊人祥指出,從WHO到政府單位都相當重視抗生素濫用問題,抗生素濫用帶來的不僅是病患的生命威脅,還有社會資源的損失,期盼透過這次與醫療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動這個重要的公衛議題。 臺北醫學大學洪冠予副校長表示,抗藥性細菌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北醫附醫2023年參與了「疫後新威脅抗生素缺藥解方專家會議」,也積極透過產官學合作共同研擬解決之道,希望透過教育宣導,讓民眾更能保護自己家人的健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也提到,北醫附醫在傳遞病人正確抗生素使用觀念之餘,更推動臨床抗生素監測,嚴格審核抗生素處方,確保每一個抗生素處方都是必須且有效的。 抗藥性一直發展,小疾病也可能發展為致命性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控制室主任劉欣怡醫師說明,抗藥性一直發展下去,將會連簡單的疾病都變成致命性而難以治療。劉欣怡醫師解釋,當開始使用抗生素就會有抗藥性的機會,不論是沒有吃完整療程,或者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卻濫用,都會產生抗藥性。不僅如此,除藥品外,在畜牧業中將抗生素不當使用於動物,也會使得抗藥性菌株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促進抗藥性細菌發展和傳播。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陳必立主任補充,病菌都是透過鼻腔黏膜,飲食或傷口等途徑進入人體,像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更容易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除了不濫用抗生素,保持手部清潔與不接觸口鼻的習慣也相當重要。 落實「診間三問」:是否需要吃?吃多久?要注意什麼? 陳必立主任也解釋,有些民眾分不清消炎藥物與抗生素,消炎藥主要用於減輕炎症和疼痛,抗生素主要用於治療細菌感染,兩者完全不同,若民眾有必要服用抗生素,建議可以多做「診間三問」動作,也就是詢問醫師藥物是否有抗生素、吃多久、要注意什麼,讓療程更有效順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教授、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也提到,抗生素為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與消炎藥完全不同,因此絕不能使用他人藥物或自行購買使用,使用時必須遵守醫囑服用抗生素,不當使用不僅影響健康,甚至也會使環境生態產生抗藥性細菌造成永久性的破壞。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醫師表示,各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抗藥性細菌的比例持續攀升,最高已經增加至3倍,而如果抗藥性危機持續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到了2050每年可能超過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而死亡。 「不」主動要求、「不」亂買、「不」吃他人的藥、「不」隨便停 莊涵琄醫師也提到,近期不管台灣或是日本,感染黴漿菌者相當多,近20多年黴漿菌抗藥性因巨環黴素的濫用逐年上升,且可能反覆感染因而也造成較高的抗藥性機會,不少人甚至都必須用到四環黴素或氟奎諾酮等第二線藥物。面對嚴峻的抗藥性危機,她也建議一定要落實「四不一要」,也就是「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也強調,抗生素是救命仙丹研發不易,但濫用抗生素最後更可能產生抗藥性問題,期望民眾都能遵守「四不一要」原則正確使用抗生素,並落實勤洗手、打疫苗等衛教,共同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把關。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活動是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展覽主題,透過衛教展版、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提升大眾對抗藥性的認識與警覺,全台將有11家院所分別舉行衛教巴士巡迴展呼應WHO「世界抗生素週」,期盼透過讓民眾了解更多知識,共同維護抗生素多樣性。 觀看短影音: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enr6WoHVG4wBXuf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