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一要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林口長庚醫院呼籲抗生素應朝精準治療發展,從醫師扎根正確觀念、促進醫病溝通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林口長庚醫院呼籲抗生素應朝精準治療發展,從醫師扎根正確觀念、促進醫病溝通#四不一要

為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特別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旨在喚起民眾對抗藥性問題的關注。陳建宗院長表示,抗藥性細菌已對全球公共衛生體系構成嚴峻挑戰,包括導致治療選項減少、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成本,以及導致患者死亡。解決此問題需要政府、學界、醫療機構以及民眾的緊密合作,共同應對。 陳建宗院長表示,根據最新全球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為抗藥性細菌而喪命,為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壓力,這次透過衛教展版、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正是希望提升大眾對抗藥性的認識與警覺,並響應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 抗生素濫用恐讓好菌也變壞菌 陳建宗院長提醒,細菌具有高度適應力,當抗生素被濫用,人體腸道內的正常細菌可能也會轉變為抗藥性細菌,造成未來治療的困難。當抗藥性細菌持續增多,病患面臨的是無藥可用的危機。 邱政洵副院長指出,許多感染症狀,如喉嚨痛和發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然而,抗生素的濫用已成為抗藥性細菌滋生的主要原因。門診中常見家長帶孩童就醫時,誤以為任何感染症狀都需要使用抗生素,甚至將抗生素當作退燒藥使用,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觀念。邱副院長特別強調,即使感冒伴隨黃鼻涕,也不一定代表細菌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必須經由醫師的專業評估。 「四不一要」、「診間三問」共同迎擊抗藥性 邱政洵副院長說明,許多感染性疾病,如腸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流感等,雖然可能引起發燒症狀,但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過度與不當使用不僅無助於治療,還可能讓原本共存於人體內的正常細菌產生抗藥性,進而導致抗藥性細菌的擴散與傳播,對公共健康構成更大的威脅。目前民眾對於抗生素的正確使用仍存在許多誤解。例如,不少人將「消炎藥」等同於抗生素,甚至在症狀未明時自行使用抗生素。這樣的錯誤觀念不僅需要透過民眾教育改善,更應由醫事人員帶頭,以科學專業為基礎,深植正確用藥觀念。林口長庚醫院長期致力於感染控制與抗生素教育,透過傳遞專業知識,確保每一張抗生素處方都經過嚴謹評估,既必要且有效。 陳建宗院長補充,細菌無所不在,除了抗生素的正確使用,更需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是預防細菌傳播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不僅醫院醫護人員需落實,民眾也應主動參與。此外,針對食物安全的管理與稽核,醫院內的標準作業流程也需持續落實及優化,以全面降低感染風險。 抗生素的正確使用已推廣多年,政府近年來也積極倡導相關正確觀念。邱政洵副院長呼籲,未來抗生素應朝向精準醫療發展,透過醫師的專業評估採用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縮短療程,並強調民眾需嚴格遵守醫囑。唯有醫病雙方共同努力,才能長期落實正確用藥的目標,從根本上遏制抗藥性問題。 活動最後,感染醫學科謝顯森主任更以活潑的方式帶領團隊以熟悉的旋律,配上衛教歌詞提醒民眾落實「四不一要」:「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另外也鼓勵民眾在診間實踐「三問」:我的藥有抗生素嗎?抗生素應服用幾天?使用抗生素時需注意什麼?透過深化醫病溝通,推動正確用藥觀念,林口長庚醫院希望為對抗抗藥性細菌問題貢獻更多力量,落實精準治療,確保公共健康的永續發展。 觀看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shk6oRJwm8TFeahL/ 

不只抗藥危機,濫用抗生素恐讓壽命縮短!北醫附醫響應WHO抗生素認知議題,邀民眾互動體驗一起了解細菌

不只抗藥危機,濫用抗生素恐讓壽命縮短!北醫附醫響應WHO抗生素認知議題,邀民眾互動體驗一起了解細菌#四不一要

抗生素不當使用所造成的多重抗藥性以及超級細菌的問題,已成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更可能導致人類壽命在2035年平均縮短1.8年!11月是「世界抗生素認知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響應全球抗生素不當使用的公共危機,並提倡正確使用觀念。 根據全球最新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抗藥性細菌而喪命,這不僅為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壓力,也被WHO列為重大公衛危機。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莊人祥指出,從WHO到政府單位都相當重視抗生素濫用問題,抗生素濫用帶來的不僅是病患的生命威脅,還有社會資源的損失,期盼透過這次與醫療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動這個重要的公衛議題。 臺北醫學大學洪冠予副校長表示,抗藥性細菌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北醫附醫2023年參與了「疫後新威脅抗生素缺藥解方專家會議」,也積極透過產官學合作共同研擬解決之道,希望透過教育宣導,讓民眾更能保護自己家人的健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也提到,北醫附醫在傳遞病人正確抗生素使用觀念之餘,更推動臨床抗生素監測,嚴格審核抗生素處方,確保每一個抗生素處方都是必須且有效的。 抗藥性一直發展,小疾病也可能發展為致命性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控制室主任劉欣怡醫師說明,抗藥性一直發展下去,將會連簡單的疾病都變成致命性而難以治療。劉欣怡醫師解釋,當開始使用抗生素就會有抗藥性的機會,不論是沒有吃完整療程,或者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卻濫用,都會產生抗藥性。不僅如此,除藥品外,在畜牧業中將抗生素不當使用於動物,也會使得抗藥性菌株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促進抗藥性細菌發展和傳播。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陳必立主任補充,病菌都是透過鼻腔黏膜,飲食或傷口等途徑進入人體,像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更容易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除了不濫用抗生素,保持手部清潔與不接觸口鼻的習慣也相當重要。 落實「診間三問」:是否需要吃?吃多久?要注意什麼? 陳必立主任也解釋,有些民眾分不清消炎藥物與抗生素,消炎藥主要用於減輕炎症和疼痛,抗生素主要用於治療細菌感染,兩者完全不同,若民眾有必要服用抗生素,建議可以多做「診間三問」動作,也就是詢問醫師藥物是否有抗生素、吃多久、要注意什麼,讓療程更有效順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教授、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也提到,抗生素為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與消炎藥完全不同,因此絕不能使用他人藥物或自行購買使用,使用時必須遵守醫囑服用抗生素,不當使用不僅影響健康,甚至也會使環境生態產生抗藥性細菌造成永久性的破壞。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莊涵琄醫師表示,各大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抗藥性細菌的比例持續攀升,最高已經增加至3倍,而如果抗藥性危機持續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到了2050每年可能超過3.3萬人因抗藥性感染而死亡。 「不」主動要求、「不」亂買、「不」吃他人的藥、「不」隨便停 莊涵琄醫師也提到,近期不管台灣或是日本,感染黴漿菌者相當多,近20多年黴漿菌抗藥性因巨環黴素的濫用逐年上升,且可能反覆感染因而也造成較高的抗藥性機會,不少人甚至都必須用到四環黴素或氟奎諾酮等第二線藥物。面對嚴峻的抗藥性危機,她也建議一定要落實「四不一要」,也就是「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也強調,抗生素是救命仙丹研發不易,但濫用抗生素最後更可能產生抗藥性問題,期望民眾都能遵守「四不一要」原則正確使用抗生素,並落實勤洗手、打疫苗等衛教,共同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把關。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活動是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展覽主題,透過衛教展版、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提升大眾對抗藥性的認識與警覺,全台將有11家院所分別舉行衛教巴士巡迴展呼應WHO「世界抗生素週」,期盼透過讓民眾了解更多知識,共同維護抗生素多樣性。 觀看短影音: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enr6WoHVG4wBXuf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