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免疫科精準治療

僵直性脊椎炎恐影響年輕生涯?醫:風濕免疫科精準治療能有效控制

僵直性脊椎炎恐影響年輕生涯?醫:風濕免疫科精準治療能有效控制#風濕免疫科精準治療

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不動,下背就疼痛又僵硬,跑了骨科、復健科等都找不出病根?小心!你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表現是一種發炎性的下背痛症狀,好發於16~40歲族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魏正宗醫師表示,男女患病比例為2.5:1,初期發病患者大多是20~30歲男性族群。由於症狀不明顯,不少人都以為自己只是一般腰痠背痛或是運動傷害,到骨科、復健科就診一直都看不好,後輾轉到風濕免疫科檢查,才恍然大悟。 不動時越痛、活動時反而不痛!「這三大症狀」有一個就該檢查 魏正宗醫師說明,僵直性脊椎炎最大特色就是越動越不痛,越不動越痛!因此患者往往在早晨起床時會特別感到僵硬和疼痛,除一般二到三個月下背痛之外,也會出現像是手腳關節疼痛,例如足跟、肩膀等部位的慢性不適,以及一些非典型症狀像是有皮膚、眼睛、甚至是腸胃問題。 若持續下背痛及僵硬,經休息仍無法減輕達3個月以上、腰椎運動範圍受限、擴胸範圍受限,若有上述三個症狀其中一項者且雙側薦腸關節炎≧2級或單側3-4級,即可確診為患有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初期都是因為外傷或者是感染發病檢查後才發現;而因為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檢查必須透過抽血、影像、病史、家族史來判斷。 僵直性脊椎炎竟誤認成生長痛!醫:延誤就醫使治療難度增 自體免疫疾病是指人體異常的免疫細胞過度反應,攻擊正常細胞所產生的狀況,幾乎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由於僵直性脊椎炎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往往以為自己是肌肉拉傷或是筋骨問題,因此常延誤就醫。魏正宗醫師表示,此疾病會影響脊椎靈活性,隨著病情惡化,可能導致脊椎與周圍關節僵硬甚至完全無法活動,若不及時治療,患者背部會逐漸彎曲變形。根據臨床統計,患者延遲診斷平均長達5~9年,如果症狀沒有正確治療長期惡化,可能會導致脊椎發炎沾黏,甚至有失能風險,最終無法站直,更嚴重恐致失能。 對此,魏正宗醫師也補充,僵直性脊椎炎發病對象多屬年輕族群,門診就曾遇過幼年期發病的案例,家長一直以為是生長痛,拖了多年才就診,不只導致患者已經不良於行,讓治療的難度增加,更對於患者學業造成影響。這樣延誤或消極治療導致惡化的案例很常見,而因為大部分患者是基因遺傳導致,有些家屬也會擔心生育問題,魏正宗醫師說明,如果是有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都要及早檢查介入治療,但也不用過度擔心,目前患者7成都是屬於輕中度,愈早治療較多能獲得改善。 魏正宗醫師表示,以往僵直性脊椎炎可怕的原因是因為找不到藥可醫,但現在隨著醫療技術發達,早期發現的輕中度患者大部分都能透過生活方式調整與非藥物治療改善,即便是嚴重型患者,也有免疫藥物、小分子標靶或者是生物製劑等新型藥物因應,目前皮下注射型生物製劑已經有每個月一針的長效劑型,靜脈注射型每六到八周注射一次即可。魏正宗醫師也表示,應該以「達標治療」為目標,用客觀的標準判斷治療成效,例如使用ASDAS分數(僵直性脊椎炎疾病活性指數)來評估疾病是否在有效治療當中。 生物製劑藥物有效率達8成且健保有給付 醫籲:穩定治療最重要 魏正宗醫師說明,目前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方式有許多,特別是生物製劑與傳統治療相比,對僵直性脊椎炎治療有效率達8成,維持效果也較長,研究顯示,患者接受治療一週後,疼痛和脊椎僵硬度顯著改善,一般二到三個月之後疾病活性可以得到控制,且追蹤兩年後七成患者影像學檢查無惡化。現國內已有條件健保給付注射型生物製劑。 魏正宗醫師也強調,僵直性脊椎炎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疾病觀念,呼籲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不要自己認為好轉就不用回診,持續性追蹤相當重要,同時也必須根據不同階段調整藥物。他也提醒,不論任何的身體不適與疼痛,只要是超過六週治療沒有明顯改善,都應該盡快檢視是否有其他問題;以僵直性脊椎炎來說,如果拖到太晚確診,年紀較大的患者也可能有其他併發症,治療也更棘手。若符合相關症狀,應盡速到風濕免疫科就診,醫師都能與患者和家屬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