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互動

開口就「尷尬癌」?專家教「3個破冰開場白」讓你不知不覺聊起來

開口就「尷尬癌」?專家教「3個破冰開場白」讓你不知不覺聊起來#人際互動

遇到陌生人,第一句話應該開口聊什麼?不擅交流的人,可能僅止於禮貌問候,卻難以延伸討論,或是努力破冰找話題,反而尷尬冷場。聲音表達講師林依柔在《表達力決定你是誰》書中,指出開場白其實是許多人,搞砸第一印象的關鍵地雷,並歸納出4個應該避免的錯誤,以及建議3個引導聊天開場的方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自介還在尬聊?職場專家教你「3點定位法」人脈、資源主動送上門

自介還在尬聊?職場專家教你「3點定位法」人脈、資源主動送上門#人際互動

光是對著陌生人漫無邊際的閒聊,就是「拓展人脈」?那你可能正在浪費時間。職場知識技能分享平台「下班加油站」創始人張萌,在《精準社交》一書中分享,若讀者想要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人脈網絡,首先得用「三點定位法」,快速在社交圈中,建立自身價值,向他人明確傳達意圖與資源,迅速媒合出志同道合的對象。以下為原書摘文:

網路溝通「9大禁忌」超毀形象!專家提醒:別讓人猜測、越聽越煩

網路溝通「9大禁忌」超毀形象!專家提醒:別讓人猜測、越聽越煩#人際互動

利用網路社群溝通,已是當代主流社交方式之一,儘管不少人會透過這曖昧不明的距離感包裝形象,但也有些人反而更容易因此製造誤解,惹人不快。聲音表達講師林依柔在《表達力決定你是誰》歸納分析出在通訊軟體上9種令人反感的狀況,提醒讀者,別因為網路溝通的便利性和距離感,反而忘了注意基本禮節,照顧溝通對象的感受。以下為原書摘文:

返回工作崗位不適應?4步驟找回生活步調

返回工作崗位不適應?4步驟找回生活步調#人際互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有社交焦慮傾向的19歲吳先生在兩個月前疫情爆發後,長時間退縮在家中上網,不僅作息不規律,與家人的衝突更大幅增加。近來疫情趨緩,吳先生對於再度出門與人互動、回到較快速的生活步調感到十分焦慮,於是到心理諮商門診,尋求調整作息、適應人際互動的方法。國外研究指出,2020年12月美國疫情嚴重時,約有42%的人出現憂鬱或焦慮症狀,相較疫情前的11%,增加近三倍;而英國出現相關症狀的人,也在疫情爆發後,增加將近一倍。疫情帶給人們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如今台灣逐步放寬防疫準則,上班族取消居家辦公、學生返回校園、餐廳開放內用,但是久居家中後,人潮、應酬邀約與正常上下班的生活都可能造成部分易焦慮民眾的心理壓力。逐步增加工作量不必一步到位 找回疫情前的上班樂趣以居家上班為例,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潘奕瑄指出,「解封後仍須持續防疫工作」、「生活步調回到以往的規律與緊湊」、「人際互動的增加」以及「彌補防疫期間累積的工作」,將是之前在家上班的民眾可能的壓力源。歷經兩個月的居家生活,得知要返回公司辦公的當下,相信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一定是「不想上班」,因為在家上班的環境遠比公司來的輕鬆、自由,因此心情調適非常重要。對此,建議從下列四點著手,漸進式找回生活步調:1.允許過度期:不必要求自己一步到位,立刻回到疫情前的高強度工作狀態。試著逐步增加工作量與緊湊度,以免因高度期待造成更多挫折和壓力。2.訂定適應計畫:孩子開學要做收心操,成人同樣需要準備。除了穩定作息外,無論工作或生活時間都建議預留彈性,並善用筆記自我提醒,預先知道幾天後的排程,以做足心理準備。3.找回過去樂趣:在家工作輕鬆又有便利性,返回公司和校園同樣也有好處。民眾可試著找回疫情前的上班樂趣,如跟同事團購、聊天等,讓心態調整更順利。4. 適時放鬆:隨時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壓力太大時要適時減壓,安排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如冥想、聽音樂、閱讀、禱告、照顧植物等。通常1、2周內可適應 若焦慮持續數周應求助潘奕瑄提醒,緊張、焦慮是生活步調改變時的正常情緒反應,一般而言,人們能在一、二周內適應,但若超過數周仍存有高度焦慮、擔憂的心情或出現生理反應,如疲勞、腸胃不適、頭痛、肌肉痠痛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就建議尋求專業協助,適時調整身心與步調,才能健康迎向疫情後時代。

防疫禁足家中 失智長輩症狀惡化

防疫禁足家中 失智長輩症狀惡化#人際互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8歲張姓老翁在一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總認為住在同個屋簷下的兒子是情報局派來監視他的,因此處處提防且不時辱罵,讓為了照顧他而提早退休的兒子身心壓力難以負荷,最後到醫院求診才緩解衝突,沒想到近期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而鮮少外出,造成病情惡化,疫情趨緩後,應該要讓失智患者盡速回歸原有互動和治療模式。80歲以上 每5人有1人失智台北慈濟醫院失能服務中心主任李嘉富表示,當大腦進入病變退化,並伴隨性情大變、妄想、幻覺和失去學習簡單事物能力等問題時,即可能為失智,必須接受持續性協助治療,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年最新調查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人失智,而80歲以上則每5人即有1人失智患者,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以張姓老翁為例,因為配合疫情減少出門,無接受外界互動,加上每日疫情資訊刺激,加劇情緒性反應及認知功能退化,因此建議失智患者的家人,應該要保有耐心、和顏悅色地教導失智患者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等必要的防疫措施。運動、動腦及人際互動 缺一不可李嘉富主任也鼓勵搭配「運動」、「動腦」及「良好的人際互動」三種活動輔佐治療,只要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過程中保持放鬆快樂的心情,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對於失智患者海馬迴細胞皆有所改善。另外,可依照病程階段與體能尋求住家附近的社區照顧資源,如前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瑞齡學堂與瑞智學堂等,由專業人員及治療師安排課程。延緩失智,「運動」、「動腦」以及「良好的人際互動」缺一不可,當長者養成規律良好的生活習慣,即使已過7旬高齡,仍可充分發揮利他良能,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則身心便能處於最佳狀態。

聊天不是演講!人際互動有訣竅

聊天不是演講!人際互動有訣竅#人際互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對人際或兩性互動感到焦慮的朋友,原因不外乎『對自己沒有自信→互動的緊張、焦慮或挫折經驗→選擇退縮→對自己更沒有自信→累積更多挫折經驗』,其實難以分辨何者為因,何者為果,但很容易看到越來越退縮的惡性循環。人際互動很簡單 其實你很會諮商心理師楊瑞玉表示,不論是人際或兩性互動,對大多數的朋友來說真的不難,有機會觀察幼兒們的互動,會發現面對陌生朋友時,確實都會有害羞或觀望的時候。克服緊張害羞的時間,雖然因人而異,但大多數的幼兒是容易跟新朋友出現互動的,即使只是躲起來偷看的眼神交流、或是看著別人的動作而微笑甚至大笑,都是互動的開始,一切就是這麼單純跟自然。那時的我們跟新朋友互動,大多沒有顧慮安全(父母的工作)、更沒有想太多太遠(非常活在當下),自然也較少在意對方個性條件,一切都等發生了再說。曾經,我們也都是這樣,認識了很多現在沒有印象的陌生新朋友,甚至有段輕鬆愉快的互動時光。新鮮關係 首重喚起注意諮商心理師楊瑞玉表示,在新鮮的人際及兩性關係,只要先想想我們會希望跟怎樣的人互動,反之,就是別人期待我們能夠具備的條件,是否『被對方注意』,往往是關係能否延續很重要的因素。在人群中想要獲得別人的注意,要注意下列重點:吸引眼球:不可否認,美貌、身形等外型條件,絕對是掌握關鍵的第一印象。善用外型優勢,稍具巧思的打扮,吸引眼球的效果就更棒了。笑容笑聲:人們想要靠近開心的能量,先讓自己處於開心愉快的狀態,才容易吸引對方。因此,如果在聚會中,無需緊盯挑選對方,反而應該是讓自己開心地融入聚會場中,或許你的笑聲,才是幫助你展開桃花的重要契機。自然大方:像兒時一般單純打招呼,彼此介紹,沒有預設立場跟期待,更不需要刻意互動多久。有時,短暫的互動,在彼此感受到壓力之前就結束,反而讓人留下深刻印象。關係初期 首重自在相處諮商心理師楊瑞玉表示,開始真實互動之後,人際相處的自在與否,往往才是關鍵。可嘗試根據下表,在言談中給予對方更多的支持。即使是漸漸地,我們都需要重新檢的態度與技巧,例如下表:利於關係建立的法則• 聊天不是演講:別滔滔不絕只說自己。• 基本禮貌很重要:對方說話時,用表情傳達在乎。• 維持愉快的心情:讓人自然就願意親近。• 對人好奇感興趣:好奇想聽更多,或探問細節。• 帶感情回應對方:除傾聽、偶而給予理解或肯定外,用情緒表情或強度,可有效增強印象。• 有來有往的交流:分享自己的經驗、感受想法。• 尋找彼此共同點:包括經驗、特質、想法…等。上述的溝通互動方法,雖有人戲稱是『教科書版』,覺得太刻意、太假。但在人際互動的初期,彼此間仍是『毫無關係的狀態』,這時候建議善用上述法則,很自然地表達對於互動對象的在乎,在聊天中也將重點放在給對方正向愉快地回應,自然就能適時增加自己的優質印象。

眼神交流多一點 有助提升信賴感

眼神交流多一點 有助提升信賴感#人際互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種情形,當你因為競爭不過雲端神秘的小三,而採取扼殺的非常手段,想要奪回主導權,無法認真面對你的競爭者優勢,這時候與另一半的關係,會陷入一種衝突、甚至激烈抗爭。許多的人會要求另一半在用餐時不要使用手機,在兩人相處的時間不要用網路。在那一刻只屬於彼此的時間裡,不要有第三者介入其中,這未必不是一種釜底抽薪的方法。網路世界造成家人疏離但是若未能配套,將導致更進一步的疏離,甚至導致對方的憎恨。我的確要說,許多人因為時間與生活都被網路佔據了,留給另一半的空間少之又少,讓兩個人的關係漸行漸遠,讓家庭的概念越來越模糊。可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稍微地限制自己,在家庭互動的時間裡,能夠保留給另一半私人的時間、空間,家庭的這個組織,才不致於因神秘小三而支離破碎。這有賴於每個人的自制力與相互提醒;我擔心的是,有這麼一天,家,這樣的一個概念,最後會變成網路的一個附屬,要找家人,得上網去搜尋,這位家人流連忘返在哪?很多人會說:「現在的人,都可以多工處理不同的事情,一面使用網路,一面與家人互動,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你當然可能一方面在網路上聊天,一方面同時在與家人用餐,所以原本的兩人關係,就因為對方連結了網路,就從原本「點對點」的關係變成了「網對網」的關係。這樣的關係,素材變豐富了,資訊的內容變的更多元了,也可以了解另一半在不同面向,所呈現的各種不同角色與性格。學習新的人際互動技巧使家庭關係更穩固期待另一半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與你互動呢?妳也可以試著去尋找他在其他的關係中所呈現的樣子,然後和他所相對應的樣子,做學習,那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好。時代在改變,科技在進步,如果可以從網路中學到新的人際互動技巧,進而穩固家庭的關係,對家庭的成員來說,都是好事。如果有一天,發現當與另一半互相凝視的時候,已經覺得很陌生,妳還記得彼此的曾經有過的情有獨鍾嗎?研究發現,人與人互動的線索裡,看人的眼神是很重要的親密關係的來源,當你看到對方濃情密意的時候,腦中會分泌幸福感受的化學物質,也促進對方與你的進一步互動。而且從對方與你深情對望的眼神,完全能體會到眼睛會說話這件事;可以分別出他不同眼神的各種意思。好比發現,像是自閉症的人在眼神交會的這方面能力比正常人不好,因此,他們也比較沒有辦法有同理心。少了眼神互動等於少了信賴感我擔心的是,當使用網路作為溝通的唯一橋樑的時候,人們之間的眼神接觸就會越來越少,特別在伴侶的關係之間。如果深情對望的時間減少了,兩人的親密感就會逐漸地下降,無形中幸福就會越離越來越遠。而且因為少了眼神的互動,與另一半能夠易地而處,設身處地為另一半著想的能力也會逐漸地減少,這種種不利於家庭成員互動的方式,對於家人間來說,的確是一個隱憂。當家人成員中已經沒有辦法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時,那麼家庭這樣一個互相信賴、彼此維繫的平台,可能就會隨之瓦解。回歸家庭吧,好好看著你的另一半,深情萬千的凝眸一望,那怕是多一秒,就足以天長地久了。(本文摘自/SOS,3C成癮怎麼辦/大塊文化出版)

耳鳴6年 竟是耳硬化症害的

耳鳴6年 竟是耳硬化症害的#人際互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4歲王小姐持續聽力減退達6年,兩耳耳鳴讓她非常煩惱,近一、兩年聽力僅剩不50分貝,聽不到親人與生意往來的朋友打招呼,常被誤會故意不理人,嚴重影響人際互動。檢查結果是聽小骨(鐙骨)周圍硬化,中耳接收到音波沒辦法傳到內耳。實施「人工鐙骨」手術後,竟發生罕見、高致死率「惡性高溫症」,麻醉團隊利用「緊急藥物解毒」,病人搶回生命也重拾聽見聲音的快樂。碰上「惡性高溫症」 體溫平均每5分鐘升高1度 臺中慈濟醫院副院長許權振指出,雙耳傳導性損失稱為「耳硬化症」,除戴助聽器改善,也可透過雷射把長不到0.5公分、寬僅0.5毫米的人工鐙骨放進內耳開洞的地方,取代已硬化的骨頭,最困難的是只要有偏差傷到內耳就會全聾。這類手術一般需時2小時,在人工鐙骨準備置入時,麻醉科主任蘇宏泰發現王小姐體溫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病人體溫平均每5分鐘升高1度,碰上極為罕見的「惡性高溫症」。為避免病人可能再次面臨風險,醫師一次就成功的把人工鐙骨放進內耳。再由麻醉團隊緊急調用其他醫院備用的單挫林,及時讓病人體溫慢慢下降,酸中毒指數與心跳、呼吸恢復到正常範圍。林小姐住院八天後完全康復,術後左耳耳鳴完全消失了。心跳過速、呼吸急促、血中鉀濃度過高「惡性高溫症」是病人對揮發性吸入性全身麻醉氣體,或去極化肌肉鬆弛劑異常反應的症狀。對這兩類常用於全身麻醉藥物過敏的病人,會出現骨骼、肌肉代謝作用,體內二氧化碳濃度異常升高,產生代謝性酸中毒與呼吸酸中毒,心跳過速、呼吸急促,血中鉀濃度過高,導致體溫一直上升,未能適時解毒,最後將造成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蘇宏泰主任指出,國外醫學報告顯示,4萬到10萬次全身麻醉,可能會產生一次「惡性高溫症」,早期死亡率高達8成,近年發現解毒劑單挫林,可將死亡率降到5%到10%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