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0歲林姓婦女,肩頸疼痛近20年,疼起來根本不能躺,肩頸一動就牽引全身疼痛,嚴重影響作息;起初擦藥膏、貼藥布,後來看醫生吃肌肉鬆弛劑,連皰疹止痛用藥也吃了,但止痛效果愈來愈差,疼痛愈來愈頻繁。經核磁共振檢查認為,林女士椎間盤狀況未達開刀地步,但婦人飽受疼痛折磨,只好轉診疼痛科。
一名60歲林姓婦女,肩頸疼痛近20年,疼起來根本不能躺,肩頸一動就牽引全身疼痛,嚴重影響作息;起初擦藥膏、貼藥布,後來看醫生吃肌肉鬆弛劑,連皰疹止痛用藥也吃了,但止痛效果愈來愈差,疼痛愈來愈頻繁。經核磁共振檢查認為,林女士椎間盤狀況未達開刀地步,但婦人飽受疼痛折磨,只好轉診疼痛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4歲辛女士常感到右腳痠,終日躺也不是、坐也不是,站立時痠楚感尤其劇烈,症狀持續近六年,嘗試各保守治療均不見效,赴骨科檢查發現為腰椎滑脫不穩定合併神經壓迫,疫情爆發前決定動手術治療,術後症狀大幅改善,如今疫情趨緩,醫師叮囑要讓身體「微解封」,多強化核心肌群,笑說「找回跑掉的龍骨啦!」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助恢復活動力 辛女士表示,右腿痠麻長達五、六年,無論坐著、躺著、站著都相當不舒服,使她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多年來嘗試各種保守治療但效果不彰,某次進行物理治療時,治療師建議諮詢骨科醫師意見,果然找出真正病因,原來是「龍骨(脊椎)跑掉了」,術後痠痛感解除,她笑稱這是自己做過最正確的選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林琮凱表示,患者因腰椎關節及椎間盤退化,第四、五腰椎發生滑脫,屬於第二級腰椎滑脫,導致脊椎狹窄及脊髓神經擠壓,經評估後建議手術治療,能將脊髓空間擴大,解除對神經壓迫,並穩定滑脫的腰椎。 腰椎滑脫為腰椎椎體向腹側或向背側移動,約有10%患者因症狀嚴重,需要手術治療,而腰椎滑脫非單一因素造成,但以椎弓斷裂性(椎骨解離)及退化性滑脫較常見,尤其退化性滑脫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進而導致脊髓腔空間狹窄,常會有間竭性跛行,走沒幾步路就需要休息才會緩和。 林琮凱指出,腰椎滑脫可能造成腰、腿、臀等部位出現痠、痛、刺、麻等坐骨神經痛症狀,通常會請患者採取保守治療三至六個月,但若經藥物、打針及復健皆不見明顯改善時,就必須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上述患者接受「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先透過側位經後腹腔置入椎間融合器做脊椎減壓及椎骨滑脫復位,再經後方骨釘固定連接上下椎骨使其融合固定。術後3個月身體可微解封 嘗試游泳、慢跑「傳統後方椎骨減壓融合手術」術中需要大量撥動脊髓神經做神經減壓,並經脊髓神經旁置放骨融合器,神經損傷風險高,而此「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多數病患可不做脊髓神經勾或牽拉等可能造成神經損傷的動作,大幅減少神經傷害風險。另雖然側腹部及背部皆有手術傷口,但因軟組織及骨性結構破壞更少,術後的恢復更快,通常術後隔天即可下床。 林琮凱提醒,「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適合有脊椎滑脫或脊椎不穩定的病患,術後脊椎狹窄併神經壓迫也能有所改善,詳細還需經由醫師評估與說明。另外,患者術後三個月內必須限制活動,尤其避免提重物、彎腰或坐矮椅子,避免手術置入物在脊椎骨融合之前有鬆動不穩的情況,術後三個月經評估則可開始「微活動」,漸漸恢復以往活動程度,例如游泳、慢跑、健身操等,並以正確的姿勢進行,才能讓日常生活恢復正軌。
後方腰椎手術是用來處理如椎間盤退化,椎間盤突出症,和脊推的不穩定及退化等問題的一個治療方式,在這個治療方式中,神經外科醫師從後背部的脊椎上著手,經過徹底的神經減壓並在脊椎中移走出問題之椎間盤,在移走了這個椎間盤後,醫師把骨替代物放入二個椎體之間的空間 ( 原椎間盤之空間 ),這些骨替代物可以用一些特別的人工植入物將其固定,此手術方式的目的是要促進上下兩個椎骨融合在一起。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楊椒喬醫師表示,對於脊椎疾患的患者,臨床上以此手術進行治療已是一普遍採行的方法,椎間盤退化、自然的老化以及從背部的受力等等,久而久之,椎間盤之高度變小,使兩相鄰椎體之距離變短。當這情況發生了,在周遭的神經孔就會變得狹窄而可能壓迫神經根。由於椎間盤高度的縮短也可能使脊髓腔周遭韌帶變得鬆弛而突出進而也壓迫到神經根。椎間盤切除術 (Discectomy) 是將椎骨之間的椎間盤取出,拿出這個出問題的椎間盤的目的是試圖要減輕症狀,椎間盤切除後將允許二個椎體間有一些空間可至入移植物使椎骨融合在一起,當椎間盤切除後,醫師將輕輕地分開上下二個椎體,使原椎間盤空間可方便至入移植骨或人工腰椎支架。 術後傷口引流管約留置2~3天,病患術後仍會待在醫院7~10天,通常在術後住院這幾天可安排復健醫師及治療師訪視,教導病患如何在不增加額外之壓力於脊椎上,怎樣移動及作日常活動。也可能視情況建議病患使用助行器1~2天,出院前,會告知病患如何改善疼痛並預防問題發生。當患者病情穩定即可回家,病患將被告知短期內需保持較低之活動力,不得作過度之活動;並避免彎腰、扭腰、提物、開車及坐太久等約 6周。通常最快於術後六周後,在門診安排復健。通常在術後出院六周後於門診安排復健,這些治療可能需 2-3 個月,恢復期預估可達 6個月,首要治療目標以減緩疼痛及發炎為主,冰療、電療…等治療皆有助益,另外治療師會幫患者按摩減輕背部肌肉之痙攣、疼痛,較積極的治療運動則會較晚才安排,這些治療運動可增進心肺功能,剛開始時,以短距離的慢速行走通常是安全的,訓練後期則會安排游泳和使用階梯訓練以增加耐受力,治療師將教導病患一些特別的運動以訓練背肌及腹肌的力量,強化脊椎的穩定。 隨著病況改善,治療師將安排病患回到工作岡位,接著病患將學會在新的工作環境下如何保護脊椎,免於再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