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

夏季飲食多熟食、多喝水 少吃生冷食物

夏季飲食多熟食、多喝水 少吃生冷食物#生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季天氣熱,食欲不佳,總想要來點冰涼的、清爽的料理,但高溫潮濕的氣候最容易發生食品中毒,夏季飲食該如何吃的安全呢?營養師建議,多熟食、多喝水,少吃生冷食物,注重食品保鮮,才能遠離病菌、腹瀉,吃得健康。涼麵當正餐 搭配牛奶或豆漿冰品、手搖飲是夏天的最愛,冰品除了包裝的冰淇淋、冰棒之外,還有配料多樣的刨冰。冰品、手搖飲最怕大腸桿菌數超標,及配料是否含違反食品添加物的成分。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麗娟表示,在選購冷飲及冰品,要選擇衛生優良的店家,避免顏色鮮豔的配料,過量冰品冷飲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且冰品熱量不低應淺嘗就好。涼麵也是夏天很多人正餐的首選,張麗娟建議,挑選有冷藏設備的店家,如果涼麵擺放的環境溫度過高,最好避免購買。涼麵購買後應儘快吃完,選擇涼麵當正餐,搭配牛奶或豆漿,餐後搭配水果,較能達到飲食均衡。勿因追求口感 忽略生食風險此外,選擇新鮮的食材,調理食物前後要洗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避免交叉污染。吃多少煮多少並充分加熱,切勿追求口感而忽略生食之風險。烹煮好的食物應儘快食用,吃不完的食物應儘速冷藏,不宜放置室溫過久。食用剩菜或冷藏凍食品前一定要充分加熱,對懷疑已變質的食物即予丟棄,不要再食用。夏季飲食除注意飲食衛生,選擇清淡飲食外,也要注意補充水分,水分攝取量為體重30-40倍;待在冷氣房時間多的人,水分攝取約體重30倍,例如60公斤,水分至少1800CC;戶外工作流汗多,水分攝取約體重40倍,例如60公斤,水分約2400CC才足夠,只要掌握這些要訣,夏季飲食就能吃得健康。

全台首例 養豬戶5歲女童感染豬流感

全台首例 養豬戶5歲女童感染豬流感#生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發現首例人類感染豬流感個案!為一名住在中部的5歲女童感染H1N2v流感病毒,女童家中從事養豬業,目前所檢驗的豬隻皆未發現H1N2病毒,因此感染源尚待釐清。疾管署表示,無證據顯示有人傳人現象,該個案應屬散發個案。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名女童未曾出國,家中從事禽畜養殖業,今年3月12日出現流鼻水及咳嗽症狀,13日開始發燒,14日因持續發燒而就醫,流感快篩為A型陽性,經醫師評估無需住院,開立流感抗病毒藥劑後返家,目前已康復。豬隻採檢 未檢出H1N2流感病毒莊人祥指出,接獲醫院通報,該名女童呼吸道檢體分離出無法次分型的A型流感病毒,經該署進一步檢驗並進行基因定序,發現為H1N2v流感病毒。針對呼吸道感染常見病毒如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冠狀病毒、腸病毒及鼻病毒等進行檢測,均呈陰性反應。此外,農政單位也針對病例家族經營的養豬場豬隻採集檢體檢驗,結果未檢出H1N2流感病毒。經調查個案密切接觸者6名,其中3人有類流感症狀,經檢驗均未發現H1N2v流感病毒感染。莊人祥說明,已經邀集農政單位及相關醫學與獸醫專家召開會議討論,依現有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研判,該名個案應屬散發個案,與國際過去案例類似,無證據顯示有人傳人現象,衛生及農政單位也將持續加強人類、動物與環境監測。不會通過飲食感染 遵守5要6不原則國際間H1N2是存在豬隻的低病原性流感病毒,很少在人群中傳播,但偶爾有人類感染之報告,全球2012至2021年累計30例H1N2v流感確診病例,分布於美洲地區,以美國為多,其次為巴西,病例多具有豬隻暴露史或曾暴露於受污染環境,並不會藉由食用肉品而感染。疾管署提醒,防範新型A型流感,民眾應遵守「5要6不」原則,「5要」包含肉類及蛋要熟食、要以肥皂徹底洗手、出現症狀,要戴口罩速就醫並告知職業及接觸史、與禽畜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要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6不」包含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肉品、不接觸或餵食動物、不野放及隨意丟棄動物、不將飼養動物與其他禽畜混居、不去空氣不流通或人潮擁擠的場所。

山居生活吃生食 險因阿米巴原蟲入侵喪命

山居生活吃生食 險因阿米巴原蟲入侵喪命#生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民眾到山區露營旅遊小心病從口入!一名63歲的陳先生昏迷被送醫急救時,腹部有明顯異常腫脹,檢查發現昏迷原因是肝臟有長達20公分的腫瘤,且是罕見的阿米巴肝膿瘍感染末期,幸好即時就醫緊急開刀才撿回一條命,術後了解陳先生是在山中居住時食用生食惹的禍,他表示再也不敢生食了,並感謝醫療團隊救命。腹部異常腫脹 阿米巴肝膿瘍感染陷昏迷衛福部臺北醫院外科主任歐亮宏表示,肝臟本身有良好的免疫防禦能力,但當身體的免疫力下降時,若肝臟遭受到病菌入侵,就有機會造成肝臟感染壞死,並形成膿瘍,陳先生感染的「阿米巴肝膿瘍」主要由阿米巴原蟲引起,因為現今生活飲食環境較好,台灣已較少見,比較常發生在開發中國家。 一般感染「阿米巴肝膿瘍」的原因都是飲食用水不乾淨,陳先生居住在山中時常生食,飲水也沒有特意煮沸,在山中生活第二個月時,就感覺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第三個月時就減輕15公斤,但是腹部卻越來越大,此時應已明顯有病菌入侵,但陳先生沒有就醫,而是在身體不舒服時,選擇服用鎮痛藥緩解症狀,因而病情加重,導致肝衰竭及嚴重感染的肝膿瘍。山區取得食物水源 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 歐亮宏提醒,在山區要特別留意病從口入,食物的來源及清潔都要注意,生食會感染許多不可預期的感染性疾病,例如山區溪水中有阿米巴原蟲存在,若飲用未煮沸的水,很可能會把阿米巴原蟲吃下肚,而隨著血液循環到各器官,最常被侵犯的就是肝臟,疾病嚴重形成肝膿瘍或腸穿孔時才被發現。阿米巴肝原蟲感染為法定傳染病,且常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免疫失調等高危險合併症,食物一定要煮熟再食用,避免生食並留意環境衛生,不要吃來路不明的食物、山區所取得的食物一定要烹煮熟透再食用,若有不明原因發燒或腹瀉症狀,請務必及早就醫,以免危及生命。

泰籍移工吃生豬肉 腳整片痛驚見長蟲

泰籍移工吃生豬肉 腳整片痛驚見長蟲#生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2歲泰籍移工阿迪來台工作多年,偶爾會與同鄉生食豬肉,最近因雙側下肢瀰漫性疼痛到診所就醫,轉院後改掛感染科,醫師發現疼痛部位並非關節,安排X光檢查,竟看到下肢肌肉有多處異常梭狀白點,確診為「囊蟲病」,轉往醫學中心給藥治療後病情大幅好轉,醫師提醒,切勿生食豬肉以免染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醫師張為碩表示,由於泰國部分地區有生吃豬肉的習慣,是當地傳統菜餚,因此患者在台灣偶爾也會生食豬肉,不過最近卻感到雙腿「整片疼痛」,且無法明確指出位置,雖然有先到診所吃止痛藥治療,不過效果改善有限,來院重新診視,發現疼痛部位並非關節,且雙腳的X光影像竟然出現「不明條狀物」,研判罪魁禍首應為食用生豬肉,感染囊蟲病所致。囊蟲感染腦部、眼睛或脊髓 恐引發癲癇等後遺症囊蟲病(Cysticercosis)又稱囊尾幼蟲病,致病原因是吃入含有「豬肉絛蟲」的蟲卵或幼蟲的食品所引起,例如未煮熟或冷凍不當之含囊尾幼蟲的豬肉,一旦豬肉絛蟲幼蟲寄生人體又稱為「豬囊蟲病」,此時幼蟲會寄生於人或動物的心肌、骨骼肌、舌肌、肺、腎、脾、淋巴組織、眼睛甚至腦部等部位,又以寄生於皮下組織及肌肉最常見。一般來說,大部分囊蟲在宿主的小腸內,經2至3個月發育為成蟲後,蟲卵或身體的結片會隨宿主的糞便排出體外,故囊蟲從感染宿主到死亡,宿主多半不會產生任何症狀。張為碩提醒,若患者罹患豬囊蟲病,醫師於觸診時可發現有皮下無痛結節,並進一步透過X光檢查證實診斷;但若囊蟲感染到腦部、眼睛或脊髓,則會引發嚴重後遺症,甚至可能導致癲癇發作,需立刻就醫,目前治療方式仍有爭議性,治療選項包括抗癲癇藥物、殺蟲藥物(Albendazole Praziquantel)、類固醇及手術摘除。肉類煮熟再食用 切生、熟肉刀具及砧板分開預防感染囊蟲病的方式為避免食用生豬肉、生牛肉,以及受污染的蔬菜或飲水,豬肉凡冰凍-5℃三天、-24℃一天,或以65.5℃煮熟均可殺死囊尾幼蟲,另外,切生、熟肉刀具及砧板分開,飯前、如廁後洗手,均可以避免自身感染。

熟女每日腹瀉20次 腸道抓出百隻蟲

熟女每日腹瀉20次 腸道抓出百隻蟲#生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54歲女性連續兩個月天天腹瀉超過20次,至各大醫院進行一連串檢查卻抓不到任何病因。輾轉來到羅東博愛醫院就診,經胃腸肝膽科林峰年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後,在她的大腸中抓出上百隻鉤蟲。投藥治療後,第二天開始腹瀉情況即明顯好轉,抓到病因對症下藥,讓婦人生活回歸正軌。衛生環境進步 台灣已少有人傳人鉤蟲感染該婦人因連日腹瀉嚴重,先於11月中旬前往醫院照大腸鏡及糞便檢查,未有異常檢出,後續又自行至其他醫院進行檢查,也僅被診斷為一般腸躁症,並未有進一步治療。症狀未緩解狀況下轉至羅東博愛醫院,由於婦人有嚴重腹瀉合併脫水症狀,因此林峰年醫師判斷需立即住院,同步亦安排大腸鏡檢查,仔細檢查後發現婦人的腸道有嚴重寄生蟲寄生情況,經由檢驗科鑑定蟲體及於糞便檢體所發現的蟲卵,雙重確認此寄生蟲為鉤蟲。罕見的是,臨床發現鉤蟲成蟲主要寄生在小腸,透過大腸鏡發現較為少見。檢驗科主任鄭明輝也表示:「糞便檢查雖有很大機率可發現蟲卵,但因婦人連日腹瀉緣故稀釋糞便中的蟲卵數量,所以在執行上發現蟲卵的難度相當高。」一直找無病因的婦人,直至近日第二度透過大腸鏡檢查,並由檢驗科再次檢查糞便檢體,在醫師與醫檢師「明察秋毫」下,總算確認為鉤蟲感染。隨著衛生環境進步以及產業轉型,台灣近年來已少有人傳人的鉤蟲感染,該婦人平時出入單純,且注重自身及環境衛生,因此傳染途徑尚需評估。居家園藝戴手套自我保護 避免生食生飲林峰年醫師提醒,鉤蟲寄生多與皮膚接觸有關,建議戶外活動時盡量穿著鞋子,另外居家園藝時也需戴好手套保護自己,以免蟲卵經由土壤孵化後與皮膚接觸傳染。腹瀉有許多成因,若持續四周以上不明原因慢性腹瀉,建議至醫院檢查,同時也要注意不生食、不生飲,養成勤洗手習慣落實個人衛生。

婦腦長蟲窩陷昏迷 出國吃生肉惹禍

婦腦長蟲窩陷昏迷 出國吃生肉惹禍#生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8歲蕭媽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近來感覺倦怠無力、胃口不佳,某天突然意識不清,被家人送醫急救,檢查發現有發燒、肺部膿瘍發炎、血糖過高及輕微腦萎縮情形。住院治療7天後,所有病症皆已控制穩定,蕭媽媽卻陷入昏迷,醫師進行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竟發現她腦部滿是一種名為「豬囊尾蚴」的寄生蟲!「豬囊尾蚴」可寄生人腦或脊髓兩天後蕭媽媽恢復意識,表示自己半年前曾在東南亞旅遊時生吃豬肉,醫療團隊更確定其狀況為豬隻寄生蟲轉移宿主所導致。豬囊尾蚴是原生於豬隻的寄生蟲,會因人們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肉而轉移宿主,可寄生在人體腦、脊髓或肌肉中。台北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許元昱指出,豬囊尾蚴蟲可一直存活在人體內,並在人體內繁殖,若進入腦組織,會搶腦部的養分、血液,引起周圍腦組織發炎;而人腦會因反覆發炎、修復,使腦組織膠質增生,影響腦功能,若延誤治療甚至會危急生命。過往診斷豬囊尾蚴蟲的方式是取出部分腦組織化驗,不僅技術困難且有傷害腦組織的風險。而2017年開始,國際放射線醫學會修正診斷準則,只要腦部磁振造影影像顯示有小於2公分的圓影,裡面有小黑點;或沒有小黑點但顯示有大型病灶,且有生食豬肉生活史者,便可直接診斷,盡快給予有效的抗寄生蟲藥物治療。核磁造影揪難解的腦部病灶磁振造影即過往所稱的「核磁共振」檢查,許元昱主任說明,「磁振造影的組織對比和解像能力比電腦斷層高,所以能看到腦中極微小的阻塞、出血、發炎或血管病變;當腦功能受影響或出現無法解釋的腦部、神經症狀時,就是磁振造影的使用時機。」以蕭媽媽為例,初步以電腦斷層檢查時發現輕微腦萎縮,懷疑腦中風,但經藥物治療後雖症狀緩解,意識卻較之前更混亂,甚至昏迷,這種狀況就適用核磁造影檢查。經過40天住院治療,蕭媽媽康復出院。許元昱主任表示,治療豬囊尾需持續施以抗寄生蟲藥物,至少2周至1個月才能有效殺蟲;而死亡的寄生蟲會在腦中縮小、鈣化,整個病程對人體傷害的程度需視蟲的數量和寄生位置而定。老幼及慢性病患避免吃生食許元昱主任提醒,食入寄生蟲初期不一定會立即影響身體,但可能因繁衍數量增加而影響身體器官,或在免疫力降低時造成不適,因此慢性病、老年人、幼童等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務必避免食用生食。

傷寒發生群聚 疾管署籲常洗手勿生食

傷寒發生群聚 疾管署籲常洗手勿生食#生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一起傷寒家庭群聚,共3人確診,為北部30餘歲女性、其幼齡女兒及同住之30餘歲女性印尼籍看護,3人皆無出國史。「傷寒」由細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病原菌分別為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傷寒及副傷寒為全球性的疾病,多數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南亞地區、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加勒比海群島等地區有較高的感染風險。依據疾管署疫情統計資料顯示,今(2019)年截至7月15日傷寒確定病例共14例,其中4例為本土個案,10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傷寒為腸胃道傳染病,潛伏期約8至14天(可由3至60天不等),主要的傳染途徑為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吃生食或食用未煮熟、遭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常見病徵包括持續發燒、頭痛、疲倦、食慾不振和便秘或肚瀉(在成年患者當中,便秘較為常見;而在兒童患者當中,肚瀉則較為常見)。部分患者或會有脾臟及肝臟發大,以及在胸口、腹部和背部出現玫瑰紅色斑點的情況。嚴重個案的患者可能會有腸臟出血及穿破、神志不清等併發症,若果不及時醫治可引致死亡。預防傷寒的方法包括1)注意個人衛生習慣,用餐前及如廁後應確實洗手。2)食物應選用熟食,避免食用生菜或未完全煮熟的海鮮。3)用煮沸的開水或包裝完整的飲品;避免飲用加入冰塊的飲料。4)不食用路邊攤販賣的食物或飲料;不食用已去皮或削好的水果。建議於出國前施打疫苗疾管署呼籲,計劃前往較偏僻或衛生條件較差的小型都市、村落的民眾(如探親、志工活動、背包客等),出國前至旅遊醫學門診向醫師諮詢,評估接種傷寒疫苗(施打後14天可產生免疫力,建議成人及2歲以上兒童施打)。傷寒疫苗僅可保護人體免於傷寒桿菌的感染,但無法阻斷其他細菌的侵襲。另旅途中仍應留意飲食安全及落實正確勤洗手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降低感染風險;返國後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及飲食史。

生魚片吃完屁股癢 抓出2.6公尺絛蟲!

生魚片吃完屁股癢 抓出2.6公尺絛蟲!#生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國小女童去年年底於山區景點食用生魚片料理,在解便後感覺肛門口有異物及搔癢感,送醫後發現肛門口有一活動的蟲體,經醫師取出後蟲體長度竟達260公分。DNA比對分析後確認為最常見的廣節裂頭絛蟲。病童口服抗寄生蟲藥物喹酮(praziquantel)後,再回診追蹤已康復。人們感染5~6周後糞便會出現蟲卵三軍總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王志堅表示,該女童感染的廣節裂頭絛蟲又稱魚肉絛蟲,是最大也最常見的人類絛蟲。裂頭絛蟲病多發生在北半球和南美洲。其他地區也可因食用進口魚類而導致裂頭絛蟲病。廣節裂頭絛蟲未成熟的蟲卵通過糞便排出後,約18至20天後蟲卵成熟,並產生六鉤幼蟲,之後發育成裂頭蚴,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甲殼類、第二中間宿主(小型淡水魚)攝入之後,遷移到魚肉中發育成長尾幼蟲。魚肉絛蟲會被常見的鱒魚、鱸魚等魚種食入,因此人們常因生食或食入未煮熟的這些被感染物種魚肉而得病。幼蟲發育成絛蟲而存在於小腸中,長度可超過10公尺,未成熟的蟲卵可達100萬顆。人類被感染5〜6週後,蟲卵即可出現在糞便中。大多數感染者無症狀王志堅主任表示,大多數感染者無症狀,可能包括腹部不適、腹瀉、嘔吐和體重減輕,嚴重表現包括維生素B12缺乏症表現惡性貧血、大量感染導致腸阻塞、蟲體節片移動導致膽囊炎或膽管炎等。民眾不須過於恐慌,多數裂頭絛蟲病經適當治療都可治癒,呼籲民眾避免生食,食物最好煮熟以減少感染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