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

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折 骨鬆及早積極治療 以免反覆骨折生憾事

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折 骨鬆及早積極治療 以免反覆骨折生憾事#手腕

「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估計2025年70歲以上人口數將達300萬人,這群人都有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族群!」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石承民指出,骨鬆是老年疾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容易令人失去警覺,往往都是在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時出現低創傷性骨折,才知道骨鬆情況已經很嚴重。 七旬阿嬤反覆骨折,根本問題為骨鬆!  骨鬆性骨折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關節及手腕的橈骨部位,一旦發生骨折,再次骨折的機率就非常高。有一名七旬阿嬤坐輪椅來到石承民的診間,無法行走且一動就痛。「是很典型的脊椎骨折,骨密度為-4.7,骨鬆相當嚴重。」在替她進行灌骨水泥手術後,阿嬤就開心地說不痛了。 孰料,兩周後在門診又見到阿嬤,還是喊著痛。「結果是脊椎的其他節又斷了!」再次接受手術後,沒隔多久脊椎其他部位又再次骨折,「患者在兩個月內,前後住院了三次,相當辛苦。」石承民說,發生骨鬆性骨折後,無論是灌骨水泥或打上骨釘,都是亡羊補牢,因為根本的問題在於骨質疏鬆。儘管已經在第一次骨折時就已經替阿嬤進行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無奈藥物的效果需要一段時間的累積才能見到療效。 預防骨鬆性骨折要「保密防跌」,高風險提早用藥才實在 骨鬆性骨折的危險除了可能出現反覆性骨折外,若發生在髖關節,死亡率很高;且骨折後活動力降低,即使手術也需要長時間的復健過程,對年老病患而言,要順利復原很不容易。 石承民表示,骨鬆是需要被重視的,若要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就要「保密防跌」。「保密」指的是保持好的骨質密度,需要有正確的飲食及運動型態,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足夠蛋白質、曬太陽等,必要時需有藥物及時介入;「防跌」則是要塑造安全的居家及生活環境,避免跌倒。  極高骨折風險病患建議先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 目前的骨鬆藥物分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醫師會評估骨鬆性骨折的風險程度建議患者是否該接受藥物治療,「骨鬆用藥的成果往往在一、兩年後才能見到,因此醫囑遵從性要更高,才能降低骨鬆性骨折的風險。」他建議,若是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即使未發生骨折,若檢查出已有嚴重骨鬆狀況時,在經濟許可下最好先進行骨鬆藥物的治療。「普遍共識為,針對極高骨折風險病患,例如骨密度小於-3、近期發生骨鬆性骨折或已經接受骨鬆藥物治療又再次骨折之病患,可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類的藥物來提升骨密度,完成療程後,再轉回使用減少骨質流失類的藥物來維持骨密度。」 石承民呼籲,停經後婦女、年長者、極少運動或不曬太陽者,以及體重過輕(BMI<19)、或有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等的高風險族群,務必及早檢測骨密度,有骨鬆風險時,也儘早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以防憾事發生。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石承民照片)

上班族注意!3招擺脫「滑鼠手」

上班族注意!3招擺脫「滑鼠手」#手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女性上班族工作長期使用電腦,近日加班趕件,右手指麻、刺痛,貼了藥布也無法改善,就醫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若不理會將導致神經壓迫甚至影響手部功能,需多休息並復健治療,還可做3招手部運動,放鬆肌肉與肌腱,與復健相輔相成,縮短復原時間。腕隧道症候群症狀 手指前段麻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胡遠騏指出,患者手腕有1個約4公分長的「腕隧道」,有1條正中神經及9條肌腱從中經過。若肌膜韌帶失去彈性,隧道中壓力增加就會壓迫到正中神經,引起「腕隧道症候群」。容易出現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上半段又麻又痛症狀,嚴重時麻到手指沒感覺,無法用手拿東西。好發族群為習慣用手的人,包括長期使用電腦、廚師、美髮設計師、打電鑽的工人及電競選手都屬好發族群,女性又比男性發生機率高,應小心避免。運動3招 減腕部肌肉壓力當發生「腕隧道症候群」時,若是症狀時間較短、較輕微的患者可以先休息,減少手腕反覆動作及長時間使用手腕工作,接受口服藥物治療。接受復健治療,包括熱敷、電療及超音波,或自費震波治療。同時還可做手部3招運動,縮短復原時間。若這些方式都無法解決問題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將壓迫在神經上的橫腕韌帶切開,使神經壓迫得以減輕,改善症狀。胡遠騏物理治療師傳授手部3招運動,分別是:1) 手掌牽拉運動雙手合掌,掌心朝外,讓手掌肌肉放鬆。維持10秒,每天5次。2) 手腕牽拉運動一手手掌朝上,另一手將其手掌往下壓且手臂伸直,讓手腕肌肉放鬆。維持10秒,每天5次。3) 手指肌腱運動手指先屈曲,接著手指向前伸直,讓手指肌腱放鬆。每次停留10秒,重複5次,每天5回合。

腳踝腫痛莫輕忽 恐因罕見骨腫瘤惹禍

腳踝腫痛莫輕忽 恐因罕見骨腫瘤惹禍#手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幾歲年輕人通常是體力最好的時候,相約打球、瘋路跑,運動傷害在所難免;但是要小心,若是有手腕、腳踝疼痛,可別輕忽,可能是罹患了骨科界少見的「骨巨大細胞瘤」!醫師提醒,骨巨大細胞瘤常發生於20-40歲年輕族群,雖然為良性腫瘤,但腫瘤不但復發率高,也有轉移的風險,若不積極治療,輕則造成患部的腫痛,重則破壞骨骼影響日常行動能力,不可不慎。好發於年輕族群 易與運動傷害混淆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陳偉武醫師分享一名20多歲的妙齡女子因腳踝腫痛就診,原以為是長期穿高跟鞋所造成的扭傷及腳踝壓迫,透過影像學檢查竟為骨巨大細胞瘤,以手術切除6次仍復發,使用藥物治療後獲得明顯改善。另有一名男姓大學生也是因手腕疼痛,原以為運動傷害所導致,後來確診是難纏的骨巨大細胞瘤,幸治療後目前仍維持良好生活,對於喜愛的運動也不受影響。骨巨大細胞瘤常發生於骨骼兩端,腫瘤藉由異常刺激蝕骨細胞作用而造成骨骼的破壞,使患部腫痛甚至骨折。因復發機率高,在過去僅能不斷靠外科手術刮除,幸虧目前有一種單株抗體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的骨質再吸收,並阻斷腫瘤刺激蝕骨細胞破壞骨骼,降低復發機率。腫瘤復發性高 需長期追蹤治療目前可使用的單株抗體藥物除了能抑制腫瘤生長外,也能使腫瘤鈣化,讓界線較清楚,手術治療時清除的機率也提高許多。此腫瘤在兩年內有較高的復發機率,所以在術後仍需持續追蹤。若是反覆復發或是無法開刀的狀況,陳偉武醫師也建議可配合使用藥物治療或是放射線治療。但放射線治療須注意5-10%造成癌化的風險,因此還是會希望患者長期追蹤,持續用藥才能有最佳控制機會。微創治療使傷口更小 恢復期更短骨巨大細胞瘤發生位置多臨近骨骼兩端及關節處,傳統上為保有正常關節活動功能,會限制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的機會。臺大醫院骨科部楊榮森主任為解決治療困境,致力於精進微創手術,不僅不需要再大面積的移除骨骼,也可更仔細刨除骨內的腫瘤組織,再搭配冷凍治療或化學性燒灼預防,可降低復發機率。楊醫師分享一名罹患骨巨大細胞瘤51歲男性患者,這名患者的X光片中,可見小腿骨長達12公分的骨水泥填充,傷口癒合卻僅一小道疤痕,患者也能保有自己的膝關節,實在是病患的福音。醫師也提醒民眾,即便外科治療再成功,都不能掉以輕心,按照醫囑定期回診,平常注意防跌防摔,也能與常人無異,維持良好的生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日用滑鼠10小時 手腕長鳥蛋

日用滑鼠10小時 手腕長鳥蛋#手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27歲陳小姐從事網頁設計工作,右手突然出現酸麻情形,赫然發現右手手腕處凸起了一個瘤狀物,壓下去軟軟的,且會感覺到麻麻的,且瘤狀物有繼續變大的感覺,醫師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陳小姐年前不停趕工作,每天幾乎都要待在電腦前10多個小時,導致手腕出突出大小約2.4公分外型約鳥蛋大小的腱鞘囊腫。醫師提醒,長期重複某一姿勢一定要注意角度,長期姿勢不良恐導致關節疾病。重複性手部運動或外傷都可能導致發炎童綜合醫院骨科醫師鄭宇傑表示,這名患者並未受過傷,但因職業關係長時間使用滑鼠,而鍵盤與滑鼠的位置都擺放的較高,導致手腕呈現背屈的姿勢,在長期姿勢不正確的使用手腕下導致囊腫的出現。腱鞘囊腫是指發生於關節囊,或者腱鞘附近的一種內含膠凍狀粘液的良性腫塊。因為腱鞘是一種中空的膜狀構造,而肌腱在其中滑動促使手能活動,但是因為重複性手部運動、外傷或感染,都可能導致肌腱在腱鞘中滑動過度頻繁而發炎或破裂,使得潤滑的液體堆積形成囊狀隆起,就形成了腱鞘囊腫。用電腦1小時休息10分鐘 記得局部按摩腱鞘囊腫常見發生在女性與青少年,或長時間使用電腦的族群。鄭宇傑醫師呼籲,腱鞘囊腫治療後復發的機率仍有20%,使用滑鼠或鍵盤時應保持正確姿勢,前臂與手腕角度維持平行,避免手腕呈背屈的姿勢,若有需要也可以使用護具或護腕。若需長時間使用電腦,也應每隔1小時休息10分鐘進行局部按摩,或針對肩頸、上肢、手腕等部位進行拉筋及肌力訓練,讓身體或手部緩和地休息與伸展。

手腕長雞蛋瘤! 原是痛風石上身

手腕長雞蛋瘤! 原是痛風石上身#手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年近6旬的男子,左手腕因出現不明「腫瘤」,其如雞蛋大小,且紅腫疼痛,為此前往醫院就醫,結果經醫師診察發現,這顆「腫瘤」竟是痛風石,且患者也確定罹患高尿酸血症,需要接受降尿酸治療,醫師因此呼籲,身上若出現不明腫瘤,應盡速就醫確診,提早對症治療。觸感如同石灰石般粗糙 是典型尿酸石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洪豐建表示,患者自認的「腫瘤」其實是顆痛風石,因為其手腕突出物的觸感是如同石灰石般粗糙,是典型的尿酸石,壓下去還會輕微滑動,加上檢驗發現其尿酸值偏高達到8.5 mg/d1,一般男性的尿酸值若超過7mg/d1即可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症。此外,這位患者的腎功能檢查也出現異常,患者還自訴近年來小解時常排出小結石,洪豐建醫師表示,這顯示長期的高尿酸血症不只讓尿酸鹽結晶沉積在其手關節,也結晶在腎臟,若不及早控制尿酸值在5 mg/d1以下,長此以往,除了破壞關節、也將破壞腎功能。高尿酸血症 有10%病人會產生痛風洪豐建醫師指出,痛風就是嘌林食物攝取過多,造成尿酸製造過多或尿酸排泄太少,產生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只有10%病人會產生痛風,痛風患者又只有10%會出現痛風石,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須經過很長的時間才第一次發作,單一的關節紅、腫、熱、痛發作後,有時又會自然緩解,如果患者沒有警覺接受進一步治療及抽血檢查,很容易忽略。 

大掃除姿勢不當 疼痛無力恐是媽媽手上身

大掃除姿勢不當 疼痛無力恐是媽媽手上身#手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過年大掃除,苦了許多賣命打掃的婆婆媽媽們,因為做家事時用力或姿勢不當,造成肌肉、骨骼傷害。才過完年,一位40多歲的家庭主婦即因右手腕疼痛無力而就醫。檢查後發現,她的大拇指肌腱腱鞘發炎腫脹,原來罹患俗稱的媽媽手。每6小時冰敷 睡覺強迫肌腱休息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李俊瑩醫師表示,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當長時間重覆性的拇指及腕部動作後,容易過度剪力及摩擦產生傷害,嚴重時肌腱滑動受限,造成大拇指背側肌腱本身或周邊腱鞘發炎,症狀表現為大拇指根部靠近手腕處疼痛、無法使力,有時伴隨輕微腫脹,使用大拇指抓握東西時更是特別疼痛。李俊瑩醫師表示,當疼痛產生時,第一步應是不要再做會引起疼痛的動作,可以先自行冰敷,每6小時一次,每次15分鐘,如果症狀持續或疼痛嚴重,則建議至復健科接受治療。如服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物,輔以物理治療(冰敷及電療),同時運用貼紮舒緩症狀,夜間睡眠時,再以腕部副木強迫肌腱休息,通常約1~2週即可康復。當嚴重疼痛或對治療反應不佳時,則可以考慮注射類固醇,類固醇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調節身體免疫系統,治療急性發炎效果顯著,也不會有明顯副作用。通常疼痛會在注射2~3天後便明顯好轉。年輕人也有「3C」手 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李俊瑩醫師指出,舉凡洗衣、煮菜、打掃、抱小孩等家事,都需要手腕及拇指動作,用力過度就容易造成肌腱發炎,形成媽媽手。除30~50歲婦女較常見外,也曾有農夫因施力不當,或需長時間操作機器、使用雙手的銀行行員、作業員、廚師等為此問題就診,而3C普及,不斷重複且過度使用患部肌肉,也讓很多年輕人加入「3C手」的行列。其實,預防勝於治療,在急性症狀緩解後,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手部動作,或是使用護腕避免手部肌腱過度收縮,維持正確姿勢才是治本之道。當然,持續進行保健運動,包括手腕部伸展及肌力強化運動,才不會又因重複使用拇指工作,造成局部肌腱發炎。

右手當枕頭 睡醒手指、手腕動不了!

右手當枕頭 睡醒手指、手腕動不了!#手腕

一位26歲男性,休假日帶女友出遊。晚上體貼的以手為女友枕頭。第二天發現這隻「枕頭」不會動了,而且有麻木感,害怕之下立即就醫。另一位33歲男性,因為幼兒晚上會哭鬧,而到沙發上睡覺,並以右手為枕頭。隔天起床後發現右手手腕及手指動不了,以為中風了,嚇得趕快就醫。這兩位患者經臨床評估發現有垂手、垂腕、虎口處麻木,但其他神經系統正常,診斷為橈神經麻痺。在與患者解釋後,才安心離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禎表示,橈神經麻痺臨床上最易發生於夫妻或情侶共度一晚後,或酒精鎮定劑使用者,因壓迫到腋下、肱骨或手肘引起。有些則由於外傷、骨折,或長期臥床壓迫造成。治療部分則視症狀而定。王毓禎指出,若只是短期壓迫的急性麻痺,且無結構上病變,只要不要持續壓迫,大多自己會好。若是深度完全無力及感覺喪失,則需要支架護具及復健。若嚴重麻痺且復健無效,則應考慮手術。這種嚴重狀況幾乎都發生於有結構病變如肱骨骨折等。因此一定要進一步檢查,如照X光、肌電圖等。在藥物治療方面,維他命、消炎藥、類固醇、循環劑等都有人用,但都無明確療效。

手及腕部重複動作多 當心「腕隧道症候群」

手及腕部重複動作多 當心「腕隧道症候群」#手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鴻錡解釋,腕隧道症候群是指在手腕部分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所造成的症狀。他說,因為正中神經在穿過手腕時,會伴隨其他肌腱一起被結締組織及骨頭包圍,形成所謂的「腕隧道」,這個腕隧道會隨著手腕彎曲角度形成不同大小,例如手伸直就比彎曲時來的大,因此手彎曲時,比較容易壓迫到正中神經。此外,如果腕隧道內的肌腱腫起來,亦會造成神經壓迫,因為腕隧道是一個密閉空間。林鴻錡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表現通常會在包括:大拇指、食指、中指、半個無名指在內手指,會感覺到麻、刺痛、灼熱感,甚至會痛到前臂,少部分病患有時還會痛到肩膀,與頸部神經根壓迫症狀很類似,嚴重的病患會有手部肌肉無力感,最嚴重的會有肌肉萎縮症狀,有些人半夜會被此麻痛感痛醒導致失眠。造成此症候群的原因,一般來說多為手及腕部重複性動作,以及使用會產生震動機械,如鑽土機等所造成,但大多數就診病患都找不到相關原因,即原因不明,懷孕及肥胖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女性風險也比男性為高。治療方式分為兩類:復健及開刀治療,一般最重要的是復健治療,包括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並避免過度重複性的手及腕部動作,大部分病患接受復健治療後,麻痛感有極大改善。如有必要也可以利用手部護木固定手腕的角度,減少神經壓迫。嚴重病患就要考慮接受開刀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