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

乳癌術中直接放療 一次治癒早期乳癌

乳癌術中直接放療 一次治癒早期乳癌#放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45歲傅小姐洗澡發現左側乳房有一顆硬塊,雖不會痛,但她立刻到醫院求診,經超音波導引切片確診為早期荷爾蒙陽性侵襲性乳癌,隨後安排乳房保留手術合併一次性手術中放射治療,讓她不僅保留良好乳房外觀,同時降低輻射劑量及省卻術後漫長傳統放療療程,給予跨科醫療團隊正面評價。可保留較美觀的乳房外觀且副作用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副院長温義煇表示,乳癌近年來高居國人十大好發癌症之首,所幸國內乳癌篩檢普及,早期診斷率及治療成功率相當高,因此早期乳癌的治療副作用,對患者日後恢復正常生活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重視。由於傅小姐左乳腫瘤約0.6公分,為早期乳癌病患,經評估術中將腫瘤切除後,若再搭配術中放射治療,可望達到最佳療效。 放射腫瘤科醫師吳偉榤便指出,早期乳癌治療主流以部分乳房切除搭配後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為主,其中傳統放射治療(俗稱電療)療程長達六周,且周一至周五每天皆需到醫院接受治療,再加上傳統長療程放療會造成皮膚發紅、脫皮、疼痛,對於患者的生活與工作都會造成極大影響。 手術中放射治療(IORT)是一種放射治療的新技術,在手術中先將腫瘤切除,接著立即對腫瘤空腔周邊進行放射治療,殺滅殘存癌細胞,治療僅需一次,可讓手術及放射治療一次完成,大幅降低輻射皮膚反應、心肺等周遭正常組織劑量,且保留較美觀的乳房外觀。 降低染疫風險,無傳統放療皮膚脫皮、疼痛問題根據歐洲的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對於早期乳癌的病患,手術當下做放射治療IORT與傳統手術後體外放射治療相比較,兩者對於腫瘤控制率依樣好,而且接受手術中放射治療產生的副作用較少,故術中放射治療在歐美國家運用相當普遍。 吳偉榤強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頻繁出入醫療院所仍有較大風險,早期乳癌患者若能採取一次性的手術中放射治療,除了可大幅降低染疫風險,也能減少罹患乳癌對身心造成的衝擊,不過他提醒,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接受此療法,建議與醫師溝通後,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為宜。

鼻咽癌放療導致骨壞死 嚼食物就痛中醫有解

鼻咽癌放療導致骨壞死 嚼食物就痛中醫有解#放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中年男性一臉落寞地來看診,看著他的病歷摘要,原來是鼻咽癌患者,經過放療後骨壞死,是放射線性骨壞死,左側的顎骨。歷經多次的放射線治療,好不容易撐過皮膚受損、頸部僵硬、口腔潰瘍、嚴重口乾等問題,以為已經沒事了,沒想到還有新問題接著出現,時好時壞的牙痛,看了好幾次牙醫但改善有限,直到有一天吃東西時,一咬牙痛得受不了,只好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左側的顎骨出現骨壞死。供應骨頭的血液被中斷 造成骨細胞及骨髓壞死骨壞死又稱失血管性壞死、缺血性壞死、無菌性壞死,是一種因為供應骨頭的血液被中斷而造成骨細胞及骨髓壞死的疾病,局部骨質不斷減少,並形成崩塌的一種破壞性疾病。缺血性骨壞死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和創傷有關,像是車禍、撞擊、骨折、脫臼,使局部的血液供應受損,就會出現缺血,當然也有不少是關節附近的手術所造成血液供應受損。第二部分是非創傷因素,只要會使血液循環變差的疾病、或讓身體呈現血液黏稠狀態的疾病,像是酗酒、類固醇、血管收縮劑、慢性肝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抽菸、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貧血、懷孕、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潛水夫病等,都是臨床上常見的兇手,尤其是以喝酒與類固醇最為常見。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放射線會壞死的基本病變是正常的細胞被殺死,不同的組織及器官所受的破壞,因其特殊結構和生理狀況而不同。照射部位附近的組織損傷,例如血管內膜炎,血管發炎導致血管硬化、纖維化,進一步會造成血液供應部位的組織缺氧,缺血性壞死就形成了。放射線性骨壞死,較常見的有下面幾個部位,一、鼻咽口腔癌照射後之顎骨和顱底骨之壞死。二、乳癌照射後之鎖骨、肋骨和胸骨之壞死。三、腦瘤照射後之顱骨壞死。四、脊髓神經腫瘤照射後之脊髓骨壞死。五、腹腔腫瘤照射後之骨盤或股骨頭之壞死。使新生骨小樑增加、骨質變強壯 壞死問題就改善中醫方面,骨壞死屬於「骨蝕」、「骨痺」、「骨痿」、「骨枯」的範疇。最早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的《靈樞.刺節真邪》篇中提到「骨蝕」,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正常的骨骼組織被破壞或者是被腐蝕。到了隋代太醫巢元方著作的《諸病源候論》中則詳細說明了缺血性骨壞死的疾病過程,因為「血氣隔絕,不能周榮」,致使氣血瘀滯,痺阻不通,筋脈失于溫煦,久之則骨頭壞死。治療方面,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髓居骨中,骨賴髓以養。」認為腎精充足,則骨髓充滿,腎氣的充盈與否,正是決定骨骼強健的關鍵。因此,中醫治療上並不是一味的補骨或是活血就可以,而是要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再搭配針灸治療,療效才會較明顯,像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滋補肝腎壯骨填精,清熱化痰和中通絡,清肝利膽瀉火通絡,益氣養血滋腎壯骨等方法使新生的骨小樑數目增加,而破壞的骨小樑數目減少,骨質越來越強壯、骨量越來越增加,骨壞死的問題就會慢慢改善了。經過半年的治療,他回診時終於露出許久不見的笑容,他說:「我回診骨科時,醫師說骨壞死的情形已經改善了,我的疼痛也減少很多了,真是太好了!我還要繼續治療,繼續進步。」(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放射線治乳癌,增心臟病風險!智慧擋塊救心護肺

放射線治乳癌,增心臟病風險!智慧擋塊救心護肺#放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3歲的小蔓被診斷出左側乳癌,在接受乳房局部切除手術後,發現腫瘤除了局部侵犯外,也產生淋巴轉移。經外科醫師建議,小蔓接受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荷爾蒙治療及完整全區放射線治療。為避免小蔓在接受放射治療時產生過多的心肺毒性,醫師建議小蔓利用導航螺旋刀搭配電腦智慧擋塊技術,與傳統放射治療技術相比,心臟所接受放射線劑量平均降低2~3倍以上。乳癌的放射療程除了需注意皮膚照護外,更要注意心臟所接受到的放射線劑量,以控制日後發生心衰竭的風險。為抗癌照放射線 乳癌患者反「傷心」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謝忱希表示,歐美有許多臨床試驗證實,淋巴轉移的乳癌患者接受乳房合併全淋巴區域照射,雖可有效增加存活率和局部控制率,但同時也增加患者罹患心臟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指出,心臟平均每接受1 Gy(劑量單位)的放射劑量,每年就相對增加7.4%心臟疾病的風險,且發生風險跟劑量呈線性正向相關。換句話說,心臟所接受的放射線劑量愈高,日後產生心臟病的風險就愈高。如何降低乳癌患者心臟放射劑量,是全世界乳癌放射治療中最困難、也是最需要解決的的議題。謝忱希指出,乳癌患者所接受的乳房合併全淋巴區域照射,因包含心臟前方的內乳淋巴區,使得患者心臟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大幅提升。亞東醫院為解決此類治療限制,特別研發「擋塊最佳化組合技術(智慧擋塊)」,深化導航螺旋刀的優勢,降低心臟與肺臟因接受放射線所帶來之毒性風險,並獲得英國放射線醫學學會官方期刊刊登報導(Br J Radiol. 2020 Apr;93(1108):20190792)。智慧擋塊屏遮放射線 降7成心臟疾病風險「智慧擋塊」主要是利用全擋塊堆疊組合技術合併器官劑量設限技術,以及弧形切面入射技術,加以數學及放射物理學優化運算模式,建構出心臟、肺臟特殊擋塊最佳化之組合及內乳淋巴區最佳化入射角度,直接減少乳癌患者心臟與肺臟接受的放射劑量,降低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對於肺臟功能的影響。謝忱希醫師說,接受導航螺旋刀合併「智慧擋塊」技術照射的乳癌患者,會使原來平均需接受12~18 Gy輻射劑量左右的心臟,大幅降低到5 Gy左右,約可降低60~70%日後可能產生的心臟疾病風險,讓乳癌患者放心抗癌不「傷心」。從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接受正規乳癌治療的患者,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85.2%,呼籲確診乳癌的女性朋友不需要太悲觀。

化療反使肝腫瘤變大 立體放療終消失

化療反使肝腫瘤變大 立體放療終消失#放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三年前因反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7公分腫瘤的57歲翁先生,就醫確診為「小細胞B淋巴瘤」,進行化學治療後,肝腫瘤反而變大為9公分,但經「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持續追蹤兩年,沒有肝腫瘤復發及明顯副作用。化療反使肝腫瘤變大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林宏益醫師指出,翁先生因化療後肝腫瘤反而由7公分增大至9公分,屬於對化療頑固性的淋巴瘤。二年多前轉到放射腫瘤科治療,建議他採用高精準度的身體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合併使用腫瘤內部同步劑量調整(Simultaneously Integrated Inner-Escalation Boost [SIEB])。腫瘤外圈每天用120 cGy的劑量,內圈則使用240 cGy,總共治療30次後,外圈累積總劑量為3600 cGy,略低於傳統針對化療頑固性淋巴瘤的建議劑量(4000~4500 cGy),內圈累積劑量為7200 cGy,大幅高於傳統建議劑量。這有兩個好處,有效減輕治療副作用,同時大幅提高腫瘤控制率。林宏益醫師表示,在治療中就可以看到肝腫瘤有輕微縮小,從9公分縮小到7公分,且治療過程中,翁先生只有輕微的疲累感及食欲不振(Grade 1),沒有嚴重的副作用。治療半年後追蹤時,肝腫瘤已完全消失。持續追蹤二年,沒有肝腫瘤復發及明顯晚期副作用,如腸阻塞或慢性肝損傷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適合難以手術切除者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洪世凱主任指出,傳統的放射治療會針對放射治療的標的物,劃定範圍後,一次給予均勻的劑量,例如180或200 cGy的劑量,但對於腫瘤外圍的正常器官較容易造成損傷,例如肝損傷或小腸損傷。翁先生所接受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搭配同步劑量調整(外圈較低劑量、內圈較高劑量),讓治療中、後的副作用下降,同時對大型腫瘤的抗癌效果大幅提高。如果體內有肝癌、肺癌或是其它癌症的大腫瘤,難以手術切除,就適合使用這種合併治療方式。過去很多病人對於放射治療有很不好的印象,認為做了俗稱的「電療」(放射治療)後,體能或身體的功能會大幅損傷,導致對放射治療十分抗拒。但目前高精準性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副作用減輕,且有穩固的療效,因此千萬不要放棄該有的治療,而選擇去吃偏方、草藥,以免延誤病情。

蟹足腫反覆發作醜又癢 放療竟能癒?

蟹足腫反覆發作醜又癢 放療竟能癒?#放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蟹足腫(Keloid)和肥厚性疤痕(Hypertrophic scar)都是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好發於有色人種(亞洲人及黑人族群),少數人會合併搔癢或刺痛,目前主要認為和體質及基因有關,兩者差別在於肥厚性疤痕只在原本受傷的地方增生,蟹足腫則會擴展到傷口周遭,擴展的範圍會大於原先受傷部位。傷及皮膚真皮層的較深傷口,會比表淺傷口容易發生蟹足腫,身體皮膚張力較大的部位如前胸、肩頸部、上背、關節等處較容易好發。陳女士(化名)的左肩及背部因蟹足腫和肥厚性疤痕困擾多年,不僅影響美觀,還造成左肩關節活動受到影響。在這數年間嘗試過局部皮下類固醇注射、手術切除及植皮,仍舊一再復發。這次在整形外科醫師做完疤痕切除手術後,為陳女士轉介術後放射治療,目前術後五個月沒有任何復發跡象。蟹足腫的復發率偏高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放射腫瘤科胡明原醫師表示,蟹足腫的治療方式很多,包含局部皮下類固醇注射、雷射治療、局部冷凍治療等。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是局部皮下類固醇注射,但須多次注射,除了治療時的疼痛,若疤痕面積較大、需大量注射亦可能出現藥物副作用。冷凍治療是用液態氮的低溫破壞真皮層過度生長的纖維母細胞,達到抑制疤痕生長的作用。這些方法的共同缺點是復發率偏高,且往往需要長時間反覆治療。當其他治療效果不佳時 可考慮採手術搭配放射治療當病灶較大時,醫師也會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切除的風險在於仍可能復發,甚至比原先病灶更大,因此大多需要搭配其他治療方式,防止再次復發。較常搭配手術的治療方式便是放射治療。其原理是使用放射線破壞過度活躍的纖維母細胞,減少疤痕的增生。過去研究認為在手術後24小時內接受放射治療的治療效果最好,治療時不會有特別的不適,只有少數病人出現局部皮膚發紅等反應。較常使用的方法為電子射束,治療次數約為1到5次,每次數分鐘,一般來說控制復發的機率大於80%,成效比其他治療方法來的好。不過,雖然治療蟹足腫的放射劑量較一般治療癌症低,但仍有極低機率會增加之後局部罹患癌症的風險。因此,對於一般患者,胡醫師提醒,放射治療應該在使用其他方法治療效果不佳時才建議搭配手術使用。如果民眾有類似的困擾,建議與您的醫師討論,充分了解不同治療的利弊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放療與化療 會破壞免疫力?

放療與化療 會破壞免疫力?#放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療有限、而自癒力無限」,如何在積極治療與免疫力取得平衡?迷失4:放療與化療會破壞免疫力?【正解】化療放療雖會破壞免疫力,但只是有限程度地使免疫力受傷,但卻達成了癌細胞無法生存的目的,而受傷的正常組織與免疫反應能很快恢復。腫瘤有強大的免疫抑制力量,以小毒攻大毒是一個不得不的作為。當腫瘤治療很有效的時候,化療或放療皆能重大地改善腫瘤微環境,但放療因為是局部的治療,破壞免疫力的程度較全身性的化療小。所以,臨床上手術前後做「同步放療+化療」後再去開刀的檢體,醫師大多可以發現腫瘤免疫微環境改善的證據。而此證據比只在單用放療或單用化療的時候(即沒有「同步一起做」的時候)明顯,那是因為「同步」殺腫瘤效果確實較高,免疫改善也因此更好。放療與化療的目的不是破壞免疫力,而是殺死腫瘤。破壞免疫力最大的元凶是腫瘤;如果是無效的化療與放療,的確除了破壞免疫力外沒太大的好處,因為腫瘤沒被殺死嘛。所以不能倒果為因,認為放療化療破壞免疫力,在免疫的章節我們會說明化療與放療增強免疫反應的原理。所謂放療化療導致好的壞的一起殺,也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說法。放射治療,即使不用質子治療,在物理上早已進步到95%以上劑量與50%以下劑量分別分布於腫瘤與正常組織上;化療物理上的差異不大,但開發藥物時,腫瘤的敏感度通常是最高的才會被選來治療,固然好的壞的都受影響,但壞細胞影響大。這就是「治療空間」,如果「治療空間」很小,大概這個癌就沒希望被治好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都遵循著「適者生存」的道理,適當的治療策略一定是癌細胞無法生存、正常組織與免疫反應雖受傷但能很快恢復,否則就叫做過當的治療。大家應該正面的看待治療過程,並予以接受。畢竟,這是目前較有效果的方法。當然,我們很難預知治療結果,但避免過當,是我們經常交代自己醫療團隊的。關於免疫,有幾點說明:(一)看到的白血球降低便稱之為免疫力下降,這其實是錯誤的,應該看淋巴球比例較準確。在腫瘤微環境看到的免疫力指標,才是真正影響腫瘤的免疫力。腫瘤微環境免疫力好壞才是最重要的臨床上觀察化療或放療有效與否的決定因素。若治療沒有效,我們不僅看到癌細胞持續增長,也看到伴隨著的免疫力逐步下滑;反之,看到有效的治療,局部微環境免疫力以及身體的淋巴球比例也多半逐步恢復正常。(二)免疫有一個循環的概念,有一小段時間的壓抑,反而引起後續的免疫反彈,就是所謂的先蹲後跳。如果不蹲一下,也跳不高。癌病治療先引起局部發炎,很快地會帶來抗發炎與抑制發炎的力量,這是健康的,能讓組織修復。表面上看到的局部抗發炎(免疫抑制)增加,其實最終會引起全身整體的免疫力恢復。但持續的局部發炎或是全身性的發炎,就不容易再產生恢復性的免疫控制力量,反而是大忌。(三)癌細胞死於非命了,才會釋出激發免疫力的分子,除了幾種不常用的方法外,只有化療、放療會讓癌細胞一下子死於非命,這才有機會產生出真正的抗癌免疫力。如果讓癌細胞自自然然的生長與死亡,稱為正常凋亡,若像時序般的春生長、秋落葉,是激發不出免疫力的。切記,免疫力是在微環境戰鬥後,發炎後,再恢復,才能產生的。少了其中的發炎與恢復的步驟,人體不易產生真正的抗癌免疫力。不過,一般放療化療引起的細胞死亡經常是非「免疫性」的。發生「免疫性死亡」的前提是死亡的細胞要能釋放出「危險訊號」才行。常見的危險訊號,例如:ATP(能量之源)、熱休克蛋白,以及各種DAMP(傷害相關分子型態)的分泌,腫瘤內會伴隨有快速的免疫細胞浸潤,以及引發發炎反應。電熱治療會引起熱休克蛋白釋出到微環境中,是最有效的引發危險訊號方式之一。(本文摘自/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時報出版)

緩解化、放療不適 營養師教改善飲食

緩解化、放療不適 營養師教改善飲食#放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接受化療或放療時,部分癌症患者依體質、治療部位,引發不同副作用,大多讓人苦不堪言。常見副作用為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祕、口乾等。患者因為副作用造成營養狀況不佳、體重減輕時,除了降低身體抵抗力,也會影響治療成效。頭頸癌放療後吞嚥困難 可以食用蒸蛋、布丁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翁益強主任表示,癌症患者針對不同癌別,治療方式不同。癌症的放射線治療是在定位腫瘤的位置後,將輻射能量準確送到腫瘤處,破壞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目的。由於放射線治療是局部性的,因此在治療上面的副作用也在於局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表示,癌症患者在放射線治療後產生的副作用,可以飲食來減輕副作用導致的不適,透過營養支持提高身體抵抗力。頭頸癌放療的患者,可能會口乾、吞嚥困難及味覺改變或喪失。若有吞嚥困難,可補充半流質飲食,將固體食物剁碎,幫助患者吞嚥。也可以蒸蛋、布丁或勾芡食物幫助吞嚥。腸胃癌症治療時腹瀉 應少量多餐蔡秀雯營養師說明,治療腸胃道癌症時,可能會影響腸胃道的消化吸收,甚至出現腹瀉情形。蔡秀雯營養師表示,腹瀉時應少量多餐,並確認造成腹瀉原因,必要時與營養師討論是否補充含麩醯氨酸成份的配方。如果癌症患者在治療時沒有進食困擾,可採取均衡健康的飲食型態,提供身體所需營養。每天選擇多樣化、多種顏色食物,少吃精緻糖類,多活動身體、多喝白開水,也適用於治療結束後的飲食。建議患者及家屬應積極與營養師討論飲食狀況及困難,以免因營養不良造成治療中斷。

癌症患者亂補身 害病更嚴重!

癌症患者亂補身 害病更嚴重!#放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少患者一聽聞醫師癌症該進行化學治療時,會因害怕、擔心效果不佳而尋求中醫或其他輔助療法。究竟中醫在癌症治療的角色為何,針對病情的治療輔助又能達到何種效果?化療搭配中醫 使患者能順利完成療程近年來的學術發表及臨床觀察中發現,病患在接受標準的化放療同時,同步接受中醫輔助治療者,常可見發生化療相關副作用,使患者能順利完成療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簡采汝表示,曾有一個案於其他醫院診斷肺癌後,因畏懼化療而轉向中醫診治,經中醫師調理開導後,勸服病患回到中興院區血液腫瘤科門診接受標靶治療,搭配中醫照護1年,病情控制良好,主腫瘤也有變小的趨勢。另一個案為大腸癌併肝及肺轉移的案例,患者於初診斷時被醫師告知生命不到半年,接受標準的一線標靶及化學治療後,醫師另外以專業處方中藥在每個療程調整中醫用藥,按時監控血球數目、肝腎功能。癌症患者忌諱亂補 古醫書云:凡藥三分毒,會用即是藥,不會用,用錯時機即是毒。簡采汝醫師強調,在中西共治原則及現代醫學觀點而言,西醫在不同病程會依照病人癌細胞基因表現及突變點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標靶或化療處方,中醫藥亦然。癌症患者最忌諱亂補,曾看見某患者因化療口腔黏膜炎,疼痛不堪,無法進食,竟自以為身體太虛,自行服用鹿茸,使得口腔炎更嚴重,病患多半需清熱散結,而非自行峻捕熱性;錯服藥物,或者長期服用同類型成方,反而有害身體。中醫西醫都要在合格醫師監控下治療簡采汝醫師表示,西醫的化療以攻擊的方式殺細胞,中醫是以全人醫療概念輔助治療,維持強化病人固有的免疫。不論中藥或西藥,均應在合格醫師監控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交互作用,若能於中西整合門診下諮詢,對於患者而言較有保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