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

長期忽視脂肪肝 終恐釀肝硬化肝癌

長期忽視脂肪肝 終恐釀肝硬化肝癌#長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科技業的高階主管來看診,還沒坐好就開口說了『蔡醫師!這是我的體檢報告…』接過他手上的報告,邊看他邊說『我已經連續幾年體檢都說是嚴重程度脂肪肝,我沒有B肝也沒有C肝,也沒有特別愛喝酒,不知道為什摩會這樣?』和他一起來的太太說『這次回診肝膽科時,醫師說肝臟發炎得很嚴重,也出現了纖維化的現象』他接著說『肝膽科醫師說,脂肪肝沒有特別的藥物可以治療,就是要我運動……除了運動之外,難道沒有其他辦法了嗎?』台灣每3人有一人罹脂肪肝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成年人脂肪肝的盛行率大約是30~40%,也就是大約2~3個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脂肪肝,遠高於大家熟知的B型肝炎(20%)、C型肝炎(5%)。甚至有一份針對上班族所做的研究,肝臟超音波檢查,大約有45%的比例呈現程度不一的脂肪肝,其中男性上班族更是高達55%!長期脂肪肝 恐釀肝臟慢性發炎脂肪肝總是無聲無息的,又不會造成特別的不舒服症狀,所以大家總是會忽略它。但長期脂肪肝,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每五個患者就有一個會產生肝臟纖維化,如果持續惡化,最後可能會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另外,脂肪肝的患者也很容易同時具有「三高」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會進一步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需要特別注意。脂肪肝,西醫目前並沒有特別針對的藥物,減重與運動是目前唯一確認有效的脂肪肝治療方法。中藥可助脂肪代謝 助脂肪肝恢復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中醫方面,脂肪肝屬於傳統中醫學中的『痞症』、『積聚』、『肥氣』等範疇中,主要是以氣滯血瘀為本,以肝膽濕熱為標。以飲食不節、情緒不佳、肝失疏泄為誘因,以氣滯於內、肝絡阻塞、脾失健運、濁邪害清、氣血痰瘀互結於脅下為基本病機。臨床上,中醫會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病機,加以不同的調理,例如:祛濕化濁,清熱解毒,疏肝解郁,行氣和中,柔肝養血,化濁消瘀,疏肝養血,活血化瘀,清熱利濕,健脾化濕,活血通絡,益氣養血,滋養肝腎…等等,另外會再加上特定中藥來幫助脂肪代謝、避免脂肪囤積、修復受損及發炎的肝細胞,就可以加速脂肪肝的恢復囉!(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長期打電腦當低頭族 恐造成頸椎骨刺

長期打電腦當低頭族 恐造成頸椎骨刺#長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46歲上班族男性,經常感到頸部痠痛,最近發現自己逐漸出現雙腳緊繃,原先只做了民俗治療,但近日越來越嚴重導致走路一跳一跳的,四處求醫都沒有明確的診斷,症狀也沒改善,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他會不會得了「漸凍症」? 驚嚇之餘才到神經科門診就醫。經臨床檢查,發現是頸部脊髓病變導致雙腳同時出現緊繃及無力現象。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頸椎退化伴隨椎間盤突出」(俗稱長骨刺),導致脊髓壓迫變形。詳細詢問生活習慣得知,患者上班時經常需要打電腦,回到家又喜歡低頭滑手機,由於長期姿勢不良才會造成頸部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所幸經由頸椎手術及時解除了癱瘓的危機。頸部脊髓受壓迫未及時治療 恐導致四肢癱瘓人體全身的動作皆源自於大腦的操控,頸部脊髓就像連結大腦與四肢間的主電纜線,當頸部脊髓受到壓迫時會先產生下肢肌肉僵直,走路一跳一跳的無法協調,若不及時手術解除壓迫接著就會四肢癱瘓,且其表現很類似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症)。而漸凍症發病後3到5年也會四肢癱瘓合併呼吸衰竭。兩者有時表現非常類似但治療方式完全不同,診斷上需要小心區分。每彎曲5度 頸部就要多承受約5磅的壓力黃啟訓提到,近年來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平版電腦普及,「低頭族phubber」(或稱「猿人族」)在台灣愈來愈多,門診發現頸椎退化相關的疾病越來越普遍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研究低頭時頸部每彎曲5度就要多承受約5磅的壓力,彎曲60度就要承受60磅(27公斤)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導致頸椎長骨刺壓迫神經和脊髓。最後黃啟訓提醒,預防頸椎骨刺的發生平時應儘量少當「低頭族」,使用3C時要維持良好姿勢,勿固定同一姿勢太久,最好每30分鐘起身並活動一下頸部。另外倘有出現頸部痠痛、肢體麻木、甚至影響四肢動作時,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手指反覆做同一動作 易造成板機指!

手指反覆做同一動作 易造成板機指!#長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職清潔公司員工的51歲袁女士,平常需不斷進行擦拭、清洗等手指反覆出力動作,3個月前左手掌食指根部開始疼痛,甚至有彎下去就卡住、扳直就「喀」一聲的狀況發生,且經常伴隨劇烈疼痛,近日更嚴重到手指無法伸直,嚴重影響工作。至醫院就診,經骨科醫師診斷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予以類固醇藥物注射輔以手指體操衛教後,袁女士順利恢復。「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又稱為板機指好發於50到60歲需「長期反覆手指彎曲」及「使用抓握工具」的女性,發生率約2%。另外,糖尿病、腎臟病、痛風及部分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疾病關係易使組織增生、堆積,得病風險也較常人高。台北慈濟醫院骨科胡家榮醫師說明,位於手掌骨遠端有個類似滑輪的增生組織,稱為「滑車」,滑車就像水電師傅固定電線的膠條,在手指上引導肌腱在正確的方向上滑動,也因為有滑車的固定作用,手指屈指肌腱收縮時不會向掌側突出,且只需些許的肌腱收縮,就能使手指關節大幅度的彎曲。「但若手指過度使用,會造成滑車與屈指肌腱過度磨擦,使得滑車發炎、肥厚增生;當手指彎曲時,肌腱滑動到狹窄的滑車,便會有疼痛、卡壓的感覺。」常見症狀為大姆指和中指根部明顯疼痛板機指導致手指活動困難,甚至在手指彎曲到底時,會伴隨劇烈疼痛且卡在彎曲的姿勢,如同手槍擊發使板機停留在後頭一般,而若硬將已彎曲的手指伸直,也會產生如同「扣板機」的彈跳感,因此坊間俗稱為「板機指」。初期症狀為手指根部疼痛,隨病情加重會出現彎曲卡住的情形,但仍可扳回原狀;此時若無適度休息、搭配治療,嚴重者恐將導致無法讓手指完全伸直。一開始可藉由手指體操,搭配復健科之蠟療、熱療、電療或紅外線光療等方式改善疼痛,促進組織修復,恢復活動度。如進展較嚴重,則可注射類固醇,以達到長時間的舒緩。復健以蠟療、熱療、電療、光療 嚴重可注射類固醇但若上述方式皆無法改善病症,就需以手術方式鬆解滑車。胡家榮醫師特別提到:「治療過程中,類固醇注射次數不可過多,否則容易增加感染與肌腱斷裂的風險,若類固醇注射後半年內就症狀復發,未來也有比較高的機會需要手術才能完全根治病症。」胡醫師提醒,「患者平時可配戴專用護套減少手指彎曲,並以熱敷或輕輕按摩痛點的方式,待放鬆軟組織後再緩慢開始手指體操,讓肌腱平順通過滑車。」預防根本在「讓手指適度休息」,避免過度使用,才能避免手指卡關的疼痛命運。

長期單側耳鳴 勿輕忽身體的警訊

長期單側耳鳴 勿輕忽身體的警訊#長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耳朵裡有個聲音嗡嗡響不停,是很多人都有過的困擾,絕大多數的耳鳴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表示有地方出現異常,提醒我們該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況,找出引起耳鳴的真正原因。若是有規律性的耳鳴,尤其是咻咻叫這種特別聲音,及合併眼瞼結膜及眼眶充血水腫,就要立即就醫,以免是血管病變,嚴重恐失明。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發行的《勞動力健康報第15期》,人的耳朵分為內耳、中耳、外耳,外界的聲波會經過外耳,引起鼓膜振動,使能量傳達到位於中耳的三小聽骨,同時把訊號放大、傳到內耳中的液體,再透過液體把能量傳給內耳,內耳的聽覺細胞才會產生電擊刺激神經,最後才傳到大腦,由大腦分辨聲波的訊號。日本耳鼻喉科醫師田英明指出,在聲音變成腦部訊號的過程中,若是某處出了問題,就可能會造成耳鳴。 出現耳鳴無需緊張 但也不能輕忽常見的耳鳴原因包括:暴露在大音量的噪音中、極端的壓力或創傷、耳蝸中的聽覺毛細胞退化、耳硬化症、梅尼爾氏症、睡眠障礙、細菌感染、聽神經瘤、鼻咽癌、偏頭痛、更年期失調、胃食道逆流、外耳病變、耳膜破洞、內耳聽覺細胞受損、聽覺中樞有問題……等,都可能造成耳鳴,所以一旦出現耳鳴的症狀,雖無需緊張但也不能輕忽。耳鳴與耳塞感、幻聽症狀不同耳鳴的症狀,會一直聽到單調、無意義的聲音,類似像嗡嗡叫的聲音。而飛機起降時、搭電梯或是登高山,常有一種耳朵悶住、塞住的感覺,其實這叫做耳塞感或耳悶感,和耳鳴不同。這時候壓力無法平衡,就會產生耳悶感,通常只要嚼口香糖,或是吞一下口水,耳悶感、耳塞感就會消失。幻聽則是耳內聽見有意義的聲音,不是外界的聲音,例如旁邊好像有人在你耳邊說話、喊你的名字,或是一直重複相同的音樂聲,這可能是精神出現異常的症狀。預防耳鳴的生活保健如果只是單純的耳鳴,和情緒、壓力有關係,要有效預防耳鳴發作,建議日常生活中要遵守幾項原則:1)遠離噪音環境,像工廠、機場、火車站、KTV、百貨公司等場所。2)避免聽大聲音樂,戴耳機或聽隨身聽時保持適度音量。3)禁止喝酒,因為許多人戒酒後,耳鳴會自然消失。4)不要暴飲暴食及吃過鹹的食物。5)避免從事壓力大的工作,因為用腦過度,缺乏休息,容易引起耳鳴。6)充足的睡眠,或是適度的休息。7)保持平常心,避免生氣、緊張、焦慮、情緒不穩。8)避免內耳毒性藥物,像某些利尿劑、阿斯匹靈等藥物,都會引發耳鳴症狀。當出現耳鳴的症狀,應就醫檢查,若有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單側耳鳴、平衡感異常、臉麻或頭昏感應就醫檢查確定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長期輸血忘排鐵 恐變「鋼鐵人」

長期輸血忘排鐵 恐變「鋼鐵人」#長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輸血是很常見的治療方式,小至手術急診,大至慢性疾病治療,輸血是許多人一生中曾經歷過的醫療處置,但輸血後可能出現短、長期不良反應,如何正確認識輸血不良反應,以及長期輸血患者可能造成身體鐵質沉積,是民眾必需了解的重要課題。輸血不良的反應症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盧孟佑醫師提醒,短期輸血不良反應症狀包括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等,若輸血後24小時內出現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由醫護人員進行處理;而長期輸血者則不可忽略鐵沉積所導致的「鋼鐵人」危機。輸血20袋鐵質恐超標!醫籲定期檢測鐵蛋白指數鐵是身體中重要元素,若攝取不足可能出現貧血等症狀,但鐵質若在體內累積過多,會造成心臟、肝臟、脾臟、內分泌系統等器官傷害,而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患者,都因需要長期輸血,因此有可能產生鐵質沉積。鐵質沉積的症狀觀察盧孟佑醫師說明症狀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著、關節疼痛等,亦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如心臟衰竭、肝硬化、糖尿病、皮膚沉著症、不孕症、骨質疏鬆等,嚴重甚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率。長期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臺北榮總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醫師表示,正常人的血清鐵蛋白濃度為250~300 ng/mL,若超過300 ng/mL以上就算過量,超過1,000ng/mL則是需要就醫接受治療;而一袋紅血球濃厚液約含有200mg的鐵,故患者輸入超過20袋血,就有很大風險出現鐵質沉積,且血清鐵蛋白濃度越高。故長期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並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的必要性,才能降低鐵質沉積所帶來的風險,別讓輸血同時成為「救命」與「要命」的雙面刃。鐵質沉積的排鐵方法市面上有針劑及口服兩類型的排鐵藥物,可供臨床醫師依患者狀況使用。其中以口服類型相對簡單方便,目前有一天服用一次或一天服用三次的口服藥物可供選擇,有效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為提升民眾輸血安全意識和注意長期輸血造成鐵質沉積之重要性,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發揮創意,聯手打造生動活潑的新生代輸血超級英雄《易鐵俠》,讓民眾重視鐵質沉積議題。

長期腰酸背痛走不動 竟是椎間盤突出所害

長期腰酸背痛走不動 竟是椎間盤突出所害#長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37歲的楊先生從事養蚵及農作多年,因長期需彎腰搬動重達數十公斤的重物,以及背農藥施肥,近幾年出現腰酸背痛的症狀,平常靠吃藥、打針緩解,甚至嘗試復健及推拿,直到兩個多月前腰痛加劇,連走路都有問題,才終於就醫。經檢查,發現是腰椎第四五節椎間盤突出所致。逾8成下背痛 姿勢不良造成收治個案的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林思維醫師表示,絕大部分人一生中都有下背痛的經驗,在門診偶爾會遇到一些病人背部疼痛幾天就到門診求診,誤認是坐骨神經痛。然而,超過8成的下背疼痛是因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施力不當等,引起肌肉或韌帶的急、慢性發炎,一般在影像學檢查上不太會有顯著的異常,大部分經過生活、工作習慣的調整加上休息,甚至短時間的藥物使用,即可改善。林思維醫師解釋,坐骨神經是源自於腰薦椎的神經根,往往因壓迫或發炎,引起坐骨神經痛。異於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會有自背部、臀部,放射狀的延伸至腿部或腳底。50歲以上發生的坐骨神經疼痛,很多都是因為長期退化、骨頭增生等造成神經壓迫。而年輕人的坐骨神經痛,很多是突然的外力因素,使得椎體間的軟骨(椎間盤)彭出,甚至破裂至神經管內,造成急性神經壓迫及狹窄症。輕微的壓迫,經過藥物及復健有機會改善。如果神經壓迫太嚴重沒接受治療,可能導致肌肉萎縮、無力,甚至大小便異常等。微創手術風險低、復原快此外,許多病人及家屬都害怕手術是否會導致下肢癱瘓或半身不遂,需要坐輪椅。事實上,目前的醫療已將手術風險降到最低,不太會有嚴重的併發症。林思維醫師表示,現今的微創技術成熟,除了可以達到神經減壓緩解症狀,更可以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及手術後傷口疼痛,讓病人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復原,提早回到工作崗位。林思維醫師建議坐骨神經痛患者,如果經保守治療沒效,應儘早尋求神經脊椎外科醫師的專業評估、檢查,需要手術時也不需害怕,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

長期血糖過高 當心出現併發症恐休克奪命

長期血糖過高 當心出現併發症恐休克奪命#長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51歲的吳先生出現嚴重口渴、多飲仍不解渴、飲後多尿頻尿、極度倦怠乏力、頭暈等症狀卻未留意,直到健康檢查才發現罹患糖尿病,就醫時血糖飆到450~550 mg/dL,糖化血色素大於13!健保署分析,近年農曆春節假期結束後一周常見的門診疾病,糖尿病名列榜中。醫師指出,過年期間不少人大吃大喝,失去警覺心,除了原有患者外,新增病例也不少。作息不規律、愛吃甜食燒烤要注意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陳建雄醫師指出,糖尿病會使全身血液內糖分高,影響身體各器官正常運作;一般人如果經常熬夜、飲食不節,愛吃甜食、炸雞或燒烤等高熱量高糖分食物,加上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等,可能會引發糖尿病。中醫治療時,經過辨證論治,往往要依個人體質、從多方面施治。陳建雄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血糖都是慢慢升高的,若血糖沒有好好的控制,又缺乏警覺,對全身將造成嚴重影響。若長期處在血糖過高的狀態,很有可能會出現「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HHS)」,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急性併發症,嚴重可導致肌肉痙攣、意識障礙、休克昏迷、更甚恐會奪命。急性感染、腸胃道出血 易誘發HHS陳建雄醫師指出,HHS常會因為急性不適或藥物使用不當等因素被誘發,如各種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腸胃道出血,或類固醇、利尿劑過量等;其病程進展較為緩慢,容易讓人掉以輕心,誤判為是太勞累所造成的症狀。當血糖嚴重升高時,會出現極度口渴、大量飲水,由於體內滲透壓過高,導致體液大量排出體外,造成脫水、休克昏迷等,出現這些嚴重的症狀,應儘速就醫穩定生命徵象。若糖尿病患者有在規律控制血糖,但血糖值突然急速升高,此時應尋找原因,治療急性所導致的身體不適狀況,尤為重要。中醫常用降血糖的中藥材,經科學方法證實包括黃連、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生地、山藥、黃耆、麥門冬、黨蔘、北沙蔘、柴胡等,有四十多味中藥材能改善血糖;只要遵醫囑按時服藥,應可改善病況。陳建雄醫師呼籲糖尿病患者,平常應維持規律生活、運動和控制飲食,不碰菸酒,定時檢測血糖;為避免此急性併發症,切勿聽信偏方自行服用來歷不明之藥物,或聽信坊間流言(如服藥後會導致洗腎等),放任血糖升高而不顧,可能會因此而害命。

男長期腹痛 竟是黑色素癌搞鬼

男長期腹痛 竟是黑色素癌搞鬼#長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正值壯年的陳先生,長期有腹痛、便秘的問題,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竟是惡性黑色素癌搞鬼。醫師表示,黑色素癌的特性即是惡性度高、進展快、確診易延遲,由於人體只要細胞有黑色素之處就有可能病變,不只手掌腳底等皮膚表面,臨床上亦不乏腸道黑色素癌,或因眼花就診才發現眼球黑色素癌、因長期鼻塞才確診鼻腔黑色素癌的案例。確診易延遲 發現時常已遠端轉移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劉俊煌醫師表示,台灣每年新增約250位惡性黑色素癌患者,多數人確診時,癌細胞已遠端轉移,由於化療效果不佳,導致病情進展快速且預後差。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文震醫師指出,傳統化療與標靶藥物是透過藥物本身直接毒殺或抑制癌細胞,而目前有新的免疫抗癌藥物Pembrolizumab,是國內第一個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核准用於無法切除或已出現轉移的患者,經標準治療無效的晚期黑色素癌後線治療。作用是直接喚醒人體的免疫系統,使T細胞可以辨識癌細胞,並加以殲滅,此創新作用機轉,讓陷入無藥可用困境的末期癌患,終於有新的治療選擇。化療存活期短、副作用多 新藥解套他進一步指出,黑色素癌一旦轉移,過去只能用傳統化療,平均存活期僅6到9個月,五年存活率低於1%,且副作用太大;近幾年雖有標靶療法,平均存活期也只有12到13個月,存活依舊不理想。因此,長期存活對轉移性黑色素癌患者來說,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一項臨床研究指出,針對540名晚期黑色素癌患進行追蹤治療,使用Pembrolizumab免疫療法者,21%腫瘤出現縮小,反觀化療組卻僅有4%,前者高達後者的5倍。免疫抗癌藥延長存活期 健保未給付張文震醫師表示,這類新一代的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可提高腫瘤反應率並提供長期存活機率,和傳統化療相比耐受性較佳、副作用明顯較小,常見副作用主要有皮膚騷癢、紅疹、疲倦等,但仍需注意免疫相關副作用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包括肺炎、結腸炎、肝炎、腦下垂體炎等。目前台灣健保給付仍在申請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