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

破除迷思!治療思覺失調能穩定控制

破除迷思!治療思覺失調能穩定控制#思覺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別再貼標籤,思覺失調症跟你想得不一樣!今年32歲的美國病友Rachel Star Withers青少年起就有幻覺,讓她的青少年過得很「羞辱」,但當她終於接受自己、面對疾病,從10幾年起開始拍攝關於思覺失調症影片,至今點閱破億。她挺身對抗汙名,讓大眾對精神病患者不再抱有偏見。思覺失調透過治療能控制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思覺失調」是「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也代表它「恢復的可能性」,透過治療能穩定控制症狀,但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迷思及汙名化,甚至會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患者、家屬蒙羞,阻礙就醫。透過治療思覺失調穩定控制、找回正常生活藉由2017年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進行「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發現,大眾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錯誤迷思,而病友日常生活中亦自覺受到歧視。據調查,大眾3大錯誤迷思包括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以及「無法工作」。對應病友調查發現,4成思覺失調症病友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罹病、認為別人無法接納自己在看精神科;45%病友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近50%病友表示求職時曾受到拒絕或歧視。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經治療後患者可以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且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如果放任症狀一再復發,後續的治療也難以幫助他們恢復到原本的功能。思覺失調受幻覺、妄想影響 個案容易被擴大渲染針對病友「具有危險性」迷思,偶發個案往往被誇大渲染,張家銘醫師表示,實際上,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受幻覺、妄想影響,大多數患者感到不安而會退縮、怕人,犯罪行為是一個混合生物、社會心理與情境等眾多因素的複雜問題。經過積極治療後,患者的暴力風險下降、已無攻擊性、研究也發現到,50%的患者治療後仍可持續工作,更有約20%的病友能從事全職工作。張家銘醫師呼籲,患者與家屬應該勇於面對疾病,不耽誤治療、而社會應用友善、關懷的眼光以對。

講座/淺談思覺失調症

講座/淺談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您是否曾觀察到您的家人有一段時間情緒不穩、疑神疑鬼、認為被監視、擔心被害、出現怪異行為(自語自笑、膜拜)、好像無法控制自己?漸漸地有好長一段時間不願洗澡、反應遲鈍、無法工作、失去動力、社交退縮、整天躺床?他到底是怎麼了?亞東醫院舉辦「淺談思覺失調症」講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邀請精神科醫師張世正主講「淺談思覺失調症疾病與治療」,第二部分由謝宜庭社工師介紹身心障礙福利資源,幫助民眾認識思覺失調症,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淺談思覺失調症時間:106年8月19日(六)10:00~12:00地點:亞東醫院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8966-7000分機2436精神科社工室 

老覺得被罵?思覺失調幻聽惹禍!

老覺得被罵?思覺失調幻聽惹禍!#思覺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2歲羅小姐一直被視為家中頭痛人物,情緒容易激動起伏,時常會聽到家人責罵她的聲音,羅小姐原本以為自己罹患躁鬱症,至精神科就醫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有幻聽及妄想症狀,確診為「思覺失調症」。發病1年內就醫 治療後腦部功能能恢復7成以上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教授賴德仁表示,思覺失調症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一種腦部疾病,普遍認為病因是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調,造成大腦萎縮影響功能。思覺失調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越能及時防止腦部繼續損傷,發病1年內就醫,治療後腦部功能能恢復7成以上。中斷用藥會增加近2倍的住院風險透過持續用藥,可以提供體內一定的藥效降低復發的風險。思覺失調症患者每一次復發對於大腦都是一次嚴重的傷害,多次的復發更可能讓疾病慢性化,難以復原。曾有研究發現,即使只有1~10天的中斷用藥,就會增加將近2倍因症狀復發的住院風險。對於病友而言,只要與醫師配合好好的用藥治療,都能幫助達到藥效基本盤,降低疾病復發惡化的可能性,邁向康復。85%長效針劑受試者 15個月都沒有復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朱柏全表示,為幫助體內維持一定藥效,目前藥物研發趨勢是將同成分口服藥物,也研發出針劑型態的長效針劑,透過定期回診施打針劑幫助病友用藥。研究也發現,85%使用長效針劑的受試者,長達15個月都沒有經歷復發。約1/3思覺失調症病友在罹病初期會誤以為是罹患重鬱症或雙極性疾患(躁鬱症),未能及時正確接受治療。朱柏全醫師呼籲,前期症狀區別非常重要,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重鬱症的症狀區別上,最大差異在於患者是否出現幻聽、幻覺的症狀;另外,雙極性疾患(躁鬱症)及重鬱症在躁期或鬱期結束後,症狀就相對改善,思覺失調症則不會。助病友銜接工作回歸社會朱柏全醫師表示,每一位病友都有專屬的治療目標,除了藥物治療,也需搭配復健治療、心理治療等。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日間病房會讓病友做些簡單的工作,幫助他們透過工作,增進自信心及自我價值感、學習並改善人際互動技巧。

卡到陰?幻聽恐為思覺失調

卡到陰?幻聽恐為思覺失調#思覺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原本活潑外向的少年阿文,升上高一後變的鬱鬱寡歡、沈默寡言、不再注重衣著打扮、也不再約朋友打籃球,上學遲到,上課發呆,成績一落千丈,最後索性請假,阿文在家時,晝夜顛倒,整天關在房間內讀佛經,始終不發一語、眼神迴避,房內窗戶緊閉,飄散著數日沒洗澡的異味,就醫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台灣盛行率為0.5% 有幻聽、妄想症狀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醫師吳證寬指出,思覺失調症堪稱最著名的精神科診斷之一,台灣盛行率為0.5%,思覺失調症歸屬於慢性精神病,其病程從青春期晚期到成年早期的「前驅期」、「急性期」、到橫跨數十載的「慢性期」。最為廣而人知的正性症狀,如幻聽、妄想、思考邏輯障礙、混亂行為等,為急性期的典型表現,但上述症狀大多來得又快又猛,患者家屬往往措手不及,導致患者症狀惡化時,連帶整個家族頓時陷入混亂,長期下來更可能造成家人關係崩壞。言談詞不達意、身體不適、突發強迫症吳證寬醫師解釋,思覺失調症好發於青壯年,早期的思覺失調症是有蛛絲馬跡的,我們稱為「前驅期」,前驅期的症狀可以從憂鬱、專注力差、人際退縮、作息混亂一一展現,接著患者的學業、職業、社交、與自我照顧功能逐漸下滑。患者言談詞不達意、身體不適、突發的強迫症狀、終日浸淫宗教、間歇的聽幻覺、不明究理的恐懼感、對外界動靜變得敏感多疑等等,也是前驅期的諸多表徵,倘若患者曾有物質濫用、或家族血親有精神病病史,家人更需提高警覺,及早陪同患者就醫進行評估。

衛福部:精神分裂症正式更名思覺失調症

衛福部:精神分裂症正式更名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去除精神病人汙名形象,台灣精神醫學會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積極推廣「精神分裂症更換譯名運動」,,衛生福利部為呼應該項活動,開始全面推動Schizophrenia中文譯名由「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之相關配套事宜。更名後盼提高就診率 擺脫汙名化衛福部表示,為使「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作業順暢,首先由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於103年5月21日函文通知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衛生局督導轄區內醫療院所於3個月內完成相關更換譯名作業。接續由社會及家庭署於103年5月22日函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及社會局(處),於身心障礙手冊核發系統,配合更換譯名作業等等。衛福部指出,日本花了7年的時間,於2002年成功將「精神分裂症」更換譯名為「統合失調症」,經宣導後,隨後2年的相關統計顯示,其就診率提升20% ~40%。參考日本經驗,衛生福利部積極結合民間團體及專業學會推動「精神分裂症」更換譯名活動,期盼透過更換譯名,可以去除長久以來社會上對精神病人的偏見與錯誤認知,也給予精神病人一個健康、公平的治療與照護環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