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尊

不傷感情的責備 養出高自尊孩子

不傷感情的責備 養出高自尊孩子#高自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是否會在不經意間,對孩子說:「那個不行!」「這個不行!」「不對!」「停下來!」等否定的詞彙來責備孩子,甚至變成口頭禪?當然,如果是孩子快跑到馬路上,在這種危急的狀況下,就難免得直接說:「不行!」「無條件教養」責備法原則一:避免使用「不行」、「不對」等否定語除了緊急情況之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對孩子使用否定詞彙,這一點非常重要。從「是這樣啊」、「我明白」開始當孩子不斷聽到「不行」、「停」、「不對」的詞彙,他們的大腦會感到威脅,進入戰鬥模式,或陷入挫折感容易爆炸的狀態。相反的,如果接受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後再和他說話,就能防止大腦進入戰鬥模式,讓孩子的思考更具靈活性,較能體貼自己或別人的感受而不反抗。當我們從肯定的詞彙開始說,例如「你說的對」、「我明白」等,並不代表我們放任孩子的行為不責備他,也不意味著全盤接受孩子的任性。而是我們在脫口說出「不行!」之前,先理解孩子想做什麼、想說什麼, 並接受孩子真實的模樣,之後再對他們伸出援手。舉例來說,假設你發現孩子正在一件件地拉出衣櫃的衣服玩耍,你很可能會在無意中脫口說出:「不行不行!你在幹什麼啊!」從現在開始,請試著換成這樣的說法:「這樣啊,你想把衣服拉出來啊!」首先肯定孩子的感受,再對他說:「衣服要收進抽屜裡比較整齊,你拉完以後我們一起收吧。」「無條件教養」責備法原則二:注重努力和過程,而非結果和稱讚法一樣,責備時也要避免「以人為中心」的批判,要以過程(process)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的批判方式,指的是責備孩子的性格、能力,或是外表的缺點與不足之處。另一方面,以過程或做法為中心的說話方式,指的則是針對孩子努力達成結果(或努力的不足處)、能達成結果的做法(或不成熟的做法), 給予具體的回饋意見,而不帶負面評價。當孩子被否定能力或性格時,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因而產生「反正我就是辦不到」的無力感(helpless response),失去再次挑戰、追求卓越的意願。舉例來說,假設孩子拿回一張四十分的考卷,你可能會在無意中脫口說出:「你竟然才考四十分,好爛喔。你真笨!」從現在開始,請試著換成這樣的說詞:「你這次考了四十分,看來你沒達到自己的目標。你覺得該怎麼做下次才可以考更好呢?」來取代指責吧。(本文摘自/這樣讚美與責備,養出高自尊孩子:精通蒙特梭利、瑞吉歐的牛津博士這樣和孩子說話/采實文化)

脆弱的高自尊 我的安靜只是我的保護色

脆弱的高自尊 我的安靜只是我的保護色#高自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自尊,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大小以及價值高低的判斷和感受。根據自尊水準的高低,可將其分為「高自尊」與「低自尊」。研究普遍發現:相比低自尊群體,高自尊群體更加樂觀,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在困境中也更加堅韌等。但與此同時,研究者也發現高自尊群體存在著異質性:有些高自尊者對他人的需要缺乏敏感,甚至更容易產生攻擊和暴力行為,而另一些高自尊者卻不這樣。高自尊的異質性,促進研究者對其分類探索。研究者們主要根據以下四種標準來劃分高自尊:(1)穩定性即根據自尊是否隨著時間、情境的波動而變化,將高自尊劃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其測量方法是讓被試者完成多次整體的自尊量表測試,來判斷其穩定性。(2)防禦性即根據個體是否隱藏了消極自我感受,並且公開表現出積極的自我感受,將高自尊分為防禦型高自尊和安全型高自尊。這兩種類型,可以通過同時測量個體的整體自尊與社會贊許性來識別。(3)依賴性即個體的自尊是否依賴於達到現實或者他人的期望標準,將高自尊分為依賴型高自尊和真正的高自尊。該類型主要通過相依性自尊量表和自我價值感相依性量表測量。(4)一致性即外顯自尊與內隱自尊這兩個結構,在各自測驗的得分上是否一致,分為一致型高自尊與不一致型高自尊。外顯自尊的測量主要通過自我報告法,而內隱自尊則主要通過內隱聯想測驗、閾下態度啟動任務等進行測量。而麥可.柯尼斯(Michael Kernis)把上述的不穩定型高自尊、防禦型高自尊、相依型高自尊和不一致型高自尊統稱為「脆弱的高自尊」,把與之相對應的高自尊統稱為「安全的高自尊」。聯想到生活中,有時候人們會用「自尊心真強」去評價一個人,暗含著這個人清高、不好相處、易激怒等,應該就是指脆弱型高自尊者。脆弱型高自尊的表現言情小說中,霸道總裁往往戴上冷漠或者自戀的面具,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孤獨與脆弱,而傻白甜女主角總會用愛來治癒他。某種程度上,脆弱型高自尊和霸道總裁形象極為相似,他們總是採用各種防禦性策略來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舉幾個例子:(1)自戀:「女人,你是不是愛上我了」研究者發現脆弱型高自尊多是自戀的,自戀做為一種誇大的方式來支援和提升自尊,其本質是用表面的高價值感來掩飾隱藏於內心的低自我感受。(2)否認:「我不是,我沒有,你瞎說」脆弱型高自尊者在面對失敗時,往往傾向於否認自己的責任:「我沒有通過測驗,是因為題目太難了」。這是因為脆弱型高自尊其內隱層面與外顯層面的自我評價是分離的。因此當「考試失敗」這種自我威脅資訊出現時,他們內隱的消極評價就會被喚醒,並產生強烈的羞愧感。為了逃離這種體驗,他們就會把責任「甩鍋」給外部因素,否認自己的責任。脆弱型高自尊的人更敏感一杯喝了一半的水,有些人會欣喜於剩下的半杯水,而有的人則會歎惜空的那一半。這就是生活中關於注意偏向的例子。注意偏向是指相對於中性刺激,個體對相應消極或積極刺激表現出不同的注意分配。研究發現:相比安全型高自尊個體,脆弱型高自尊個體對消極的人際評價訊息有更大的注意偏向,並且這種注意偏向的內在機制是注意解脫困難,而非注意警覺。也就是說,脆弱型高自尊個體在注意到消極的人際評價訊息後,很難把注意力從其中轉移,會較長時間的停留在負面資訊中。他們非常在意同伴評價甚至會過度追求同伴認同,但在與同伴交往中,卻傾向於把正向資訊解釋成拒絕的資訊,對別人的好意持有更多的懷疑。還有研究發現:脆弱型高自尊個體對憤怒面孔比快樂面孔更敏感。可能在脆弱型高自尊群體的眼中,世界就像被蒙上了一層灰色的濾鏡。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卻也因這渴望而對負面資訊更為敏感,感受到拒絕的他們,更容易採取言語攻擊等策略來進行自我保護,最終導致——明明是想靠近,卻孤單到黎明。脆弱型高自尊的未來關於脆弱型高自尊的研究,大多數都揭露了該特徵的負性影響。但換個角度思考,雖然脆弱型高自尊否認了自我內在的消極感覺,但這種行為是否也展現出了他們對積極美好品質的嚮往,以及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呢?我認為相比於純粹的低自尊個體,脆弱型高自尊是具有一定適應性與可發展性的,研究可考慮如何針對其特性進行干預,幫助個體獲得更好的自我價值感。另外,柯尼斯整合了穩定性、防禦性、相依性與一致性的特點,將高自尊分為脆弱型與安全型。這種分類雖然較為全面的劃分了高自尊,但同時也會存在不夠細緻的問題。比如低外顯—高內隱自尊個體,雖然會被劃入脆弱型高自尊群體,但是他們的外在表現行為,顯然有別於大部分脆弱型高自尊個體。比如,防禦性行為在低外顯—高內隱群體上,可能表現為「自我貶損」,以通過抱怨自身的缺點來傳達出「我覺得自己十分特別」的隱性自戀。因此,我認為有關高自尊的分類理論還需進一步完善細化。以及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脆弱型高自尊會去否定自我內在的消極感受?這其中是否受到社會贊許性的影響?比如男孩子從小被教育哭是不好的,久而久之他們習慣於掩飾自己的悲傷。以此類推,自卑與低自尊等被社會所厭棄的特徵因此需要隱藏,但長此以往個體所感受到自己內在與外在的分裂,又可能加劇自卑感的形成。假如,個體能夠無壓力的表現出自己低自尊的事實,低自尊、無能的人不再被厭棄,或許就不會有脆弱型高自尊群體了。換言之,我認為脆弱型高自尊等現象的出現,有可能並不只是個人自我悅納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悅納的問題。雖然社會不會仁慈到為個人負責,每個人還是只能背負各自的枷鎖前行,但心理學或許就是那一把打開枷鎖的鑰匙吧。(本文摘自/我還能變好嗎?——自我心理學幫你好好做自己/方舟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