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中風

眩暈、流鼻血、手指麻…..冬季天冷溫差大小心腦中風前兆

眩暈、流鼻血、手指麻…..冬季天冷溫差大小心腦中風前兆#出血性中風

「醫生,我頭好痛呀!是不是快中風了,醫師我腳麻頭暈?是不是快中風了」天氣一冷上了年紀的朋友一有點風吹草動就常常緊張個半死以為自己快要中風,確實中風前的許多徵兆千萬不得不小心,出血性或缺血性腦中風,均可能以急性頭痛開始,身體血管有阻塞或視神經有壓迫,通常也是以手麻腳麻為表徵,所以提高警覺這個觀念絕對是正確的,但是不要過度緊張,因為中風除了身體的不適感以外常常還會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如半邊肢體無力、單側感覺異常、語言障礙、行為變化或意識改變,當有這些狀況出現,才需要盡快去急診,不然是建議先以中醫針灸治療為優先,因為中醫對於改善微循環是非常有療效的。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表示現代上班族久坐、運動量少容易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這多半與氣滯血瘀體質相關 凡離開經脈的血液,若不能及時排出或者消散,而滯留於人體內的血液與淋巴,或因為血液運行不暢或是淋巴回流不佳,而囤積於經脈或臟腑組織器官之間,都統稱為血瘀。由瘀血內阻而引起的病症,大多與心臟與血管的循環有關。  如何觀察自己有氣滯血瘀的體質呢首先觀察舌下絡脈是否有瘀斑、面色是否晦暗唇色是否紫暗。嚴重的血瘀容易成為血栓、出血、腦中風、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血瘀會產生實質性的病理產物,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從早期病變、形成、生長變大,直到最後崩潰堵塞血管,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在斑塊生長到一定程度,嚴重阻礙血液流動,出現頭疼、頭暈等症狀的時候才來就診,其實在這之前斑塊已經存在很久了,只是沒有症狀或者症狀不明顯,沒有人注意。年紀的增長也會造成管腔的狹窄,所以斑塊塞到哪,就是哪裡中風,如果被診斷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也正是下肢動脈血管被斑塊阻塞導致血流不暢,而形成腿的酸脹疼麻。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說明中藥對於斑塊的處理常常用丹參、 天麻、三七、山楂、烏藥、桃仁、紅花,其中地龍與水蛭對於斑塊的處理效果是最佳的,如中醫很有名的方劑抵擋湯與補陽還伍湯裡面就有這類型的蟲類用藥。蚯蚓即是中醫俗稱的地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地龍性不寒不燥,有清熱、怯風活絡、活血化瘀、治療氣虛血滯、氣喘胸悶、 心悸氣促之效」。活血化瘀的中藥在使用前還是建議先諮詢一下醫師的建議,如果本身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就不建議再重用,怕而造成出血及溶血的狀況,四肢容易瘀青、皮膚容易冒出細小紅點的人也要注意,因為這代表你的血管比較脆弱,不適合再補充具有通絡血作用的保健品。慢性病患者也要注意本身是否有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是否有在吃活血化瘀的中藥配方。包括冬季進補常用的當歸、丹參、川芎、川七、紅花、洛神等食材也都具有活血的效果,再搭配上要先諮詢專業合格的中醫師才對。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說要預防腦中風,多運動,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肪等危險因子外,平日飲食注意營養均衡也是預防小中風的要訣。蔬果的攝取要大於肉類,選擇動物性食物時,請記得此選擇順序:魚肉優於禽(如雞、鴨)肉,禽肉優於豬、牛肉。對於魚類之外的海鮮,則要謹慎的選擇和食用,因為這一類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例如蝦、蟹、魷魚等食物。平日應注意攝取富含鉀、葉酸、抗氧化物和鈣的食物,及含豐富可溶性纖維的燕麥和豆類等。 最重要的就是留意鹽的攝取量,過量的鹽分攝取,會使人體內的水分滯留,引起血壓上升,增加病情的惡化,所以不僅是食用鹽需要留意,避免過量以外,其他像是味精、罐頭、加工食品等,也都含有較高含量的鈉鹽,應盡量少食用,加工過的湯品或火鍋,湯中的鹽分也很高,盡量避免飲用。若患者覺得低鹽的飲食降低了胃口,可使用八角、花椒、肉桂等天然辛香料來調味,減少鹽分的攝取來預防中風的。

小血管病變未持續追蹤,竟反覆出血、腦中風?醫呼籲:定期檢查

小血管病變未持續追蹤,竟反覆出血、腦中風?醫呼籲:定期檢查#出血性中風

一名66歲老翁,因持續頭痛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就醫,醫師進行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該患者左側顳葉和頂葉出血性中風,立即安排住院治療,出院後於神經外科門診追蹤。後來因突發性右側肢體無力及短暫性腦缺血再度入院,經醫師安排頸部動脈血管超音波、腦部磁振造影血管攝影檢查,發現腦部「小血管病變」。

頭劇痛不理會 午睡醒來半身無力才知腦動靜脈畸形

頭劇痛不理會 午睡醒來半身無力才知腦動靜脈畸形#出血性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1歲上班族喬女士身體一向健朗,無心血管或慢性疾病,日前偶有頭痛、疲憊等症狀,但她以為是壓力所致,不以為意。某日午睡後,左半邊肢體突然無力,被同事送醫急診,發現頭部右側表淺位置(頂葉)有出血情形,醫師評估病灶位置較特殊,屬非典型出血性中風,遂安排腦部血管攝影,確診為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並於高階複合式手術室執行腦動靜脈畸形(AVM)清除開顱手術。術中同步完成血管攝影檢查,確認病灶已被完整清除。術後喬女士恢復良好,順利回歸職場與家庭。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增加血管壁破裂出血風險,導致出血性中風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表示,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病灶常見於中大腦動脈區域,較常發生在20至30歲年輕族群,男女比約1:1,好發率約占全部人口的0.1%,亦占總中風人口的1~2%。正常的腦動脈會先連接到微血管,再接到靜脈,但動脈畸形患者的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腦部動、靜脈交會處有不正常的畸形組織,使動脈直接注入靜脈,中間無微血管做橋樑,無法供應附近的腦組織氣體與養分,導致患者出現頭痛、頭暈、噁心,甚至癲癇等症狀。另外,動脈血管壁較厚,能承受壓力較高的血流,靜脈則相反。因缺乏微血管做緩衝,靜脈必須直接承受動脈的高流速血流,易增加血管壁破裂出血風險,導致出血性中風,嚴重者會危及性命。腦動靜脈畸形依病灶大小、病灶是否在運動神經區或感覺神經區等重要功能區,及動靜脈畸形流出的靜脈位置等條件,可以將手術危險程度分成五級。如喬女士情形,其病灶為3公分且位在腦組織接近表面處,手術風險相對低。「術中醫師會先分離出灌注動脈,將其切除後再將動靜脈畸形病灶與周圍腦組織分離,最後分離出引流靜脈,予以截斷再取出整個動靜脈畸形。夾完當下,可直接在複合式手術室中進行腦部血管攝影,確認病灶已被完整夾除。病灶大於3公分、位於重要功能區,有較高風險傷及神經造成癱瘓、語言困難若病灶大於3公分,且位於重要功能區,有較高的風險傷及神經造成癱瘓、語言困難或危及生命徵象等,因此手術困難度相對提高。另外,有栓塞和立體定位放射兩種另類治療方式。前者是將金屬線圈或分離式囊球置入病灶區,讓病灶因缺血而萎縮;後者是利用強力的放射線,使畸形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經過約一年時間,達到血管萎縮、阻塞的效果。徐賢達主任強調,栓塞方式容易畸形復發,只能當做困難手術時之術前輔助治療,而立體定位放射應用在病灶小於3公分時,成功機率則較高,但在等待病灶萎縮時,容易畸形出血。提醒當出現異常頭痛、癲癇、半身無力,言語不清時,不可輕忽,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遺憾發生。

出血性中風年輕化 病態性肥胖高危險群

出血性中風年輕化 病態性肥胖高危險群#出血性中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近年來出血性中風有年輕化傾向,愈來愈多醫護人員觀察到一個趨勢,二、三十歲就中風的年輕人明顯增加。年僅37歲從事旅遊業的陸先生體重多達162公斤,日前忽然發生嚴重的頭痛且伴隨頸部僵硬和嘔吐不止,經緊急送往醫學中心搶救撿回一命,然而住院21天後即將出院的他仍然右半身無法動彈,體重過重的他連輪椅都無法坐進去,只得由家人用推床推至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就醫。復健科殷心蓓主任表示,陸先生雖然年僅37歲但由於三餐不正常、無運動習慣、工作壓力大、常吃消夜以及BMI高達56,加上有高血壓病史,容易成為出血性中風的高危險群,在醫學上當體重超過理想體重45公斤,或BMI大於或等於35並已有因肥胖引起之合併症,或BMI超過40對健康已經形成危害時,即稱為『病態性肥胖』。天氣變化大 高血壓民眾應按時服藥控制 殷主任也提醒血壓偏高的民眾在最近天氣變冷早晚溫差大,要隨時保持身體暖和,且要按時服藥控制血壓,如果收縮壓常超過160毫米汞柱,就應回醫院由醫師調整藥物劑量;一旦收縮壓飆高到180毫米汞柱以上,且服用舌下含錠仍降不下來,甚至已出現手腳痠麻無力症狀,一定要立即到醫院掛急診,以免賠上一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