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醫訊/管教孩子可以不抓狂

醫訊/管教孩子可以不抓狂#教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父母與老師不時感嘆孩子越來越難教,雖然想要不抓狂,但是在遇到孩子過度頑皮行為時,總難以克制,忍不住對孩子情緒爆發。為了幫助父母教育孩子,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學中心台北總院早期療育中心特舉辦親職講座「管教可以不抓狂~促進孩童的合作行為」,當天將邀請該院職能治療師姜富美主講,以協助爸媽教育家中寶貝,該單位歡迎家長及民眾踴躍參加,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管教可以不抓狂~促進孩童的合作行為時間:101年11月23日(五)下午15:30~17:3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兒醫大樓4樓早期療育中心討論室P04013室(台北中山南路8號)洽詢:02-2312 3456 轉70401 或 70405

為孩子爭取權益 媽媽們永不放棄

為孩子爭取權益 媽媽們永不放棄#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真人真事改編,述說美國兩位平凡母親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挺身而出,感人的故事近期內即將上映。而發行公司特地在昨(17)日邀請勵馨基金會等12個婦女公益團體,及近200名的單親媽媽與身心障礙孩童的母親,共同到電影院欣賞首映,此外,藝人佩甄、柯以柔及鴻海集團董事長夫人曾馨瑩也出席此活動。活動一開始,全場先以掌聲向偉大的媽媽們致敬,接著由無障礙餐廳行動發起人周淑菁女士及慢飛天使媽媽林美瑗女士分享自己為孩子爭取權益的故事,更讓現場民眾感受到母親為孩子奉獻的偉大情操。針對電影的內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指出,其實弱勢孩童在學校被排擠、教育權受影響的情形,並非只出現在國外,國內也相當常見。紀惠容認為,僵化的教育體制會使弱勢孩子被犧牲,每個孩子都有受到公平對待及接受教育的權益,這不該只靠家長或民間團體單打獨鬥爭取,政府更該主動發現問題、投資相對的資源來協助改善。國內其實也有許多偉大母親的故事。無障礙餐廳行動發起人周淑菁的女兒陳玟聿,正就讀小學四年級,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行動都倚靠輪椅的輔助。周淑菁致詞時指出,第一次購買電動輪椅,是為了要讓女兒能擁有活動的自由,但接著卻發現台灣的環境對身障人士很不友善。某次,玟聿感慨對媽媽說,很想要外出用餐,但是坐輪椅相當不方便,周淑菁於是發起「我愛餐廳無障礙行動」,日後也將走上街頭,繼續爭取身心障礙者享有個人助理補助的權益。周淑菁呼籲同樣也有身障孩童的父母,不要覺得難為情,趕快跳出來發聲,為爭取孩子的權益共同奮鬥。慢飛天使媽媽林美瑗女士的女兒舒安,在五個月大時被診斷出腁胝體發育不良症候群,醫師甚至說她的腦袋像破豆腐,判定她會像植物人般每天仰望天花板。但林美瑗不放棄舒安的療育,每天背著她花3、4小時通車,陪她復建,照顧女兒23年不間斷,讓她從原本植物人般進步到能坐輪椅且能正常表達情緒。此外,林美瑗更為了女兒積極推動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工作,在自己家的客廳成立早療協會,雖然舒安已在二年前過世,但林美瑗仍舊努力宣導早療概念,希望能幫助更多早療需求的家庭。林美瑗致詞時指出,要放棄很容易,堅持走下去最困難,盼各界持續關心弱勢,不要放棄所有孩子。首映會後,藝人佩甄接受優活記者訪問時表示,身為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一定會特別在意。佩甄說,雖然對台灣目前現行的教育體制不是很了解,也沒有要去批評政府或體制的意思,但她真的非常希望政府能夠持續關注孩子教育的問題、提出良好的政策,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有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圖:無障礙餐廳行動發起人周淑菁與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陳玟聿共同出席電影首映會,並分享自己的故事獲得全場掌聲。(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真正的堅強 從痛快流一次淚開始

真正的堅強 從痛快流一次淚開始#教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在求助,你聽見了嗎?我們教孩子要積極、要努力,要堅強,使他的人生因為許多「得到」而成功。然而有得必有失,大人們卻不曾教育孩子幫助他們應付大大小小因為「失去」所導致的傷心,主要原因是大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寵物死了,「別難過」、「再買一隻新的」。長大後的你經常哭不出來?因為那句話「別難過」!這些情緒困境,常常來自我們從小被教育不准傷心。真的「沒事」了? 面對孩子因某種失去(寵物過世、父母離婚、搬家或是親人死亡)而造成的傷心情緒,作者約翰.詹姆斯、羅素.傅里曼和兒童情緒專家藍登‧馬琇思博士在書中提到,哭是好事,堅強會壞事,請你務必容許孩子脆弱,允許孩子傷心。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千萬別說「別難過」,更不要用替代品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更別相信時間過了就會好,孩子要的只是你的傾聽與同理心,不是批判事情的對錯。人生不能重來,但回憶必須重來。鼓勵孩子與你一起回憶,把傷心往事中原本想說、想做,或當初不該說、不該做的事,勇敢說出來、寫下來,其中一定有甜蜜、有傷心、甚至有憤怒,不要在乎孩子是否記錯細節,弄錯順序,因為這是他平復情緒、了結情緒的重要過程。你不需懂心理學,只要教會孩子說四句最簡單的話:「對不起、我原諒你、謝謝你、我愛你」,就可以幫助孩子把內心的情緒負擔、傷心或是放不下,轉化為積極前進的力量,而這些情緒原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唯有學習體驗憂傷,才能感受真正的幸福。請還給孩子傷心的權力,陪他一起療癒。

經濟影響弱勢童未來!家扶呼籲要正視

經濟影響弱勢童未來!家扶呼籲要正視#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根據家扶基金會《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生活趨勢調查報告》調查發現,大多數貧困家庭的家長會重視子女的教育,有八成三的家長會主動關心孩子考試成績,期盼子女在課業上能有好表現,也有五成六的家長期待子女能有大專以上的學歷。不過,這些經濟條件不佳的家庭,卻無法負擔孩子額外的補教需求;且孩子大多因家庭經濟壓力,改選技職體系的學校,想盡快學得一技之長,負擔家庭的經濟,未來發展受限。根據統計,家扶基金會2011年所扶助的1萬7百多名高中職的學生中,只有26%就讀普通高中,74%選擇技職路線;貧困青少年會選擇技職路線通常是受到家庭經濟因素的影響,他們希望能提早就業,幫助家庭生計。此外,也有一部分的少年是和學業低成就有關,他們缺乏加強課業能力的機會,學習效果不佳,很難考取公立學校。家扶基金會表示,在這項調查中,有六成五的貧困兒少希望有機會完成大學教育,但在家扶基金會所幫助的高中職生中,僅有35%順利就讀大學。相較於他們「理想期盼中的教育期待」的六成五來說,足足落差了30個百分點;此外,更有兩成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國中畢業後便不再升學。當問及兒少對於「未來的就業期待與看法」時,有七成兒少認為家中經濟條件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所限制,雖然有37%的貧困兒少未來希望自己是教師、工程師、醫師等擁有專業技術;但在現實生活條例考量下,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機會獲得好的高等教育,對於未來的職業選擇,約31%將最可能從事如餐飲店員、服務生等的服務工作人員或店面銷售人員;14%的人會成為技術員或助理專業人員。這項發現呈現出經濟弱勢兒少了解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決擇,也明白教育條件會影響未來的就業。針對上述的調查報告,家扶基金會期待這些弱勢家庭兒少不要因為家庭經濟匱乏、不要因為沒人可以指導功課、不要因為想提早就業來幫助家計而放棄更多的學習機會。因此,家扶基金會特別提出「貧困兒少的三個願望」,呼籲正視經濟弱勢家庭兒少的學習和未來發展。一、號召青年社會服務團:鼓勵目前的大學生依自己的系所專業,每週至少提供3小時的課業指導,幫助貧困兒少解決家庭作業的困惑,並以自己為榜樣,激勵他們不要放棄就學的機會。二、提供貧困兒少補教資源:每一家才藝班、課輔班、補習班等,在每一個班次提供部分名額給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來上課,增強他們的各類學習,將有助於他們再多元教育體制下,能夠累積競爭條件,讓弱勢家庭的兒少可以擁有才藝和課業的學習成就。三、督促政府落實學校課後輔導政策:不論鄉村或城市,每一所國小、國中、以及高中至少開闢1至3班的課後輔導班,讓今天上課過程中有疑惑不解的學生可以再度向老師求教,特別是經濟弱勢與偏遠地區的兒少在課後時間也有人可以幫助他們解決課業問題。圖:家扶基金會盼望社會各界一同實現貧困兒少的三個願望,讓他們學習不輸在起跑點。(照片/家扶基金會提供)

新手父母用舊思維教小孩 容易「卡卡」

新手父母用舊思維教小孩 容易「卡卡」#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綜合報導)在忙碌的社會當中,養小孩已經很不容易,教小孩更是一大學問。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老師陳美儒表示,父母和子女間的愛雖是與生俱來,但仍需要透過學習和練習,再給予具體實踐,才能落實彰顯出來。而馬偕醫院兒科黃瑽寧醫師指出,親子教養不應該有一定的規則或定律。每個孩子都不同,當然不能在每個孩子身上,制式化地使用同樣的教養方式。親子教育專家王宏哲表示,傳統育兒觀念革命,並非否定過去教養模式,而是因應環境的變動,需要延伸出新的方法,讓爸媽不再頭疼。陳美儒老師表示,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你一定可以發現許多恩愛夫妻之所以吵架,引發爭執的「爆點」,多是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有所差異所造成。黃醫師則於近期著作《請你跟我這樣過2:把孩子教好不容易》中強調,現代父母育兒時有二個瓶頸:一、專家太多不知該聽誰的;二、不明白「最好的老師,就是自己的孩子」這個道理。大部分新手父母,常會依循小時候被教養的方式,來跟自己孩子互動。即便做足功課,通常也只是選擇性地接受自己認同的方法,摒棄那些不熟悉的資訊。親子教育專家王宏哲強調,「教養」兩個字,本來就是除了養兒育女外,還要能教導孩子往更健全的人格發展。他深信,透過正確的教養、豐富的環境刺激,以及完整的教育醫療介入,可以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婦產科醫師陳祥君則認為,把孩子養大不容易,教養孩子過程就像是父母自己的人生旅程一樣,應該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而不是目的地。

超級愛健康/家長苦惱!家有小霸王

超級愛健康/家長苦惱!家有小霸王#教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報導)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緒的;下了班回到家,拖著疲憊的身子、大腦,這時如果小孩又不服管教,偶爾難免也會有不當的處罰。現代父母越來越忙,小孩的功課壓力也越來越重,導致許多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變得更少。你知道嗎?不同個性的孩子,管教方式大不同!小孩做錯事,不適當的處罰方式,竟會導致孩子情緒障礙,甚至謊話連篇嗎?家長對於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要有不同的管教、處罰方式。先判斷你的孩子屬於哪種類型?爸媽們再思考應該如何對應,因為現代孩子的思想較早熟,行為千奇百怪,一般傳統的處罰方式可能不再奏效,父母管教方式如果能更具創意,應該可以提高管教效能。而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其實處罰也是有分方法得,先搞懂孩子們的個性,父母們也才能用對處罰。藝術治療師邱寶慧表示,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個性,應該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有些孩子屬於自尊心較強的,他們能接受的挫折能力較低,被管教時容易焦慮、因而哭鬧;建議家長們應避免,過於頻繁斥責或在公共場合大聲責罵,而他們表現得當應立即讚美。但如果孩子是屬於害羞內向、且敏感的,他們對情緒變化較容易察覺,所以也容易因他人一句無心的話而反應過度;管教時應避免誇張的形容詞,或拿其他孩童做比較。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97

好閱讀/提早教育孩子 正確用錢觀念

好閱讀/提早教育孩子 正確用錢觀念#教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信不少家長都會碰到這樣的情形,小孩吵著買東西,說不買就不走,有時候甚至開始大哭大鬧,讓做父母的十分非常頭痛。在《請你這樣跟我過2:把孩子教好不容易》一書中,理財專家劉憶如表示,當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哭鬧耍賴時,父母不要因為愛面子而抓狂,一定要堅持不退讓、不能妥協。馬偕醫院兒科醫師黃瑽寧醫師強調,很多父母都不曉得要怎麼教育孩子正確的金錢使用觀念,其實可以透過「理財溝通五部曲」,跟小孩溝通金錢觀念。活動時間:5月27日 下午2點~3點、4點30分~5點30活動地點:大潤發新竹湳雅店、家樂福台中文心旗艦店活動說明:現場舉辦簽書會,讓作者來告訴你更多把孩子教好的訊息。

健康教育不能為考試 建立正確價值觀

健康教育不能為考試 建立正確價值觀#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現今大多數人都知道「健康即是財富」、「預防重於治療」等名言。但當「健康」與「名望」、「利益」、「權力」等相提並論時,它的重要性卻又被重新排列了。健康教育在教導人們更重視自己的健康,它是一門應用多種科學領域知識的行為科學。其包含有三個基本概念:認識每個人的生長與發育(Growing and Developing)、學習人際關係(Interacting),以及知道如何去做決定(Decision making)。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晏涵文認為,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僅在傳授衛生的知識,更重要是健康態度的養成和健康行為的實踐,可以從中看出一個人對健康的價值觀。衛生知識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不斷增加,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以傳統填鴨式、應付考試的記憶教學方法已不合適。若我們不能培養教導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工作的技能,適應明日的生活環境,那麼這種健康教育是不完全且無用的。美國著名的「學校衛生教育研究」(School health education study)發展出一種比傳統健康教學事實教學法(Factual approach)更有彈性、更合適的觀念教學法(Conceptual approach)。這種教學法不以傳授事實為終極目標,它還強調許多事實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些觀念和子觀念(subconcepts)是由許多的事實做基礎。觀念教學法不是直接去教觀念,而是藉教學去形成觀念。有些教育家認為傳授事實,甚至觀念,還不足以達到教育的目標,而建議更進一步以個人的「以你為中心」(You-centered)的教學法才能達成。價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 approach)即屬此類。幾乎所有健康教育的內容都牽涉到價值教學。下列教學法,如陪席式討論、學生辯論、專家辯論、視聽器材輔助教學、社區領袖談話、學生報告、小組討論、個別研究、角色扮演等都可讓學生經歷某種程度的價值化過程。(資料來源:健康九九網站 健康專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