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症

她下巴抽搐、大叫像癲癇發作⋯竟傳染給超多人?醫揭「神秘疾病」真相

她下巴抽搐、大叫像癲癇發作⋯竟傳染給超多人?醫揭「神秘疾病」真相#心身症

「集體歇斯底里症」(mass hysteria)是一種影響特定群體的病症,典型特徵為激動、焦慮、非理性行為或信念。神經外科手術國家醫院顧問、英國癲癇學會專家蘇珊.歐蘇利文(Suzanne O’Sullivan)於《謎病睡美人》一書中,用多方角度理解個案的病症生成與個案的生活,分析關鍵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式,用說故事的方式剖析心身症疾病。以下為原書摘文:

世界上真的有睡美人?醫揭「放棄生存症候群」症狀:嚴重睡一輩子

世界上真的有睡美人?醫揭「放棄生存症候群」症狀:嚴重睡一輩子#心身症

《格林童話》中的睡美人因受詛咒沉睡,直至有一個真心愛慕公主的人前來獻上親吻,公主才會醒過來,但現實中的睡美人卻很難醒過來。神經外科手術國家醫院顧問、英國癲癇學會專家蘇珊.歐蘇利文(Suzanne O’Sullivan)於《謎病睡美人》一書中,用多方角度理解個案的病症生成與個案的生活,分析關鍵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式,用說故事的方式剖析心身症疾病。以下為原書摘文:

憂鬱症治療別中斷!黃金90天是關鍵

憂鬱症治療別中斷!黃金90天是關鍵#心身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一宗接著一宗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無論是民眾還是媒體,便馬上懷疑兇嫌可能有精神上的問題,甚至直接與精神病患劃上等號。醫師表示,故佈疑陣、清理現場、製造不在場證明,其都遠超過自始的暴力,ㄧ般精神病人是無法做出如此縝密的犯案計畫,因此不該隨意把凶殺嫌犯與精神病患混為一談!別把精神病與凶嫌化等號 汙名化恐使精神病成社會隱憂 中華忘憂草身心健康促進協會創辦人、林耕新醫師表示,廣義的精神病人是大家一眼即能看出,如喃喃自語、精神狀態不佳等精神狀況,其往往不是最大的問題;看不出的精神病患者,才是真正潛在我們生活周遭最大的隱憂。而當社會事件發生,常常將事件與精神疾病作連結,不僅將精神病人汙名化,同時也讓更多看不出有精神疾病者,找到可循的方法,進而產生模仿效應;因此媒體在報導時,應呈中性且客觀,避免使用過於激烈的語言,且民眾平時應多關心身旁親友的情緒,才能預防憾事發生。貿然停藥恐致戒斷症 5年內復發率高達9成社會新聞案件中,即常有家屬不願讓憂鬱症患者持續服藥,使疾病因未受控制而造成憾事發生。林耕新醫師說,憂鬱症患者多因無病識感、不曉得藥物作用,或者因藥物產生頭暈、噁心、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等作用,部分甚至因感受不到藥物效果,所以導致服藥順從性差;另外,病人自認狀況穩定而自行減藥,甚至是停藥的例子更時有所聞,林耕新醫師強調,憂鬱症的治療應把握黃金90天,若中斷治療是件非常嚴重的事,其5年內復發率高達9成,且容易產生血清素戒斷症,出現類似感冒的徵狀,直到病人跑遍各科別遲遲不癒,再度回到身心診,就得重頭開始治療。新型抗憂鬱劑通過健保給付 助減緩生理不適、降低認知功能障礙  林耕新醫師指出,過往使用抗憂鬱劑,病人不僅容易出現頭痛、失眠、噁心等副作用,也易引發認知功能障礙,導致病人在工作、學習以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而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抗憂鬱劑即能減緩生理不適,並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林耕新醫師分享,他曾收治過一名罹患憂鬱症的女性,一開始也是服用傳統的抗憂鬱劑,因長期飽受身心理的不適,使其病況加劇,經友人介紹而至診所就醫,在服用低劑量新型抗憂鬱劑後,再度回診時,該名女性自述其腦袋變得更清楚,且病況改善效果相當顯著,現在每周也規律的前來回診,病情控制相當得宜。不說鼓勵的話 陪伴就是最大的協助當遇到情緒低落,或是罹患憂鬱症者,我們總會以「你要加油」、「你不要胡思亂想」、「要正向積極」、「你就是太閒」等來激勵他們;然而,林耕新醫師說,很多憂鬱症病人都已經過於努力地勉強自己,因此當我們自以為是鼓勵、關愛為出發點,告訴對方這些話,聽在憂鬱症病人的耳裡,其實都是指責及要求,進而使其更深陷在否定自我的情緒裡;因此在門診中,他不會問病人情緒低落原因,因為心理健康促進比憂鬱症防制更重要,而會詢問「你的生活有沒有發生什麼好事?」,來協助他們換個角度面對問題。規律服藥+快樂指數量表 治癒憂鬱症關鍵                                                           林耕新醫師說,憂鬱症儼然是現今社會的文明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透過快樂指數量表,讓病人每天早中晚做一件自己認為快樂的事情,並且將其記錄下來,讓自己從日常生活中治癒自己;而身旁的親朋好友,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且不需要立刻擺脫憂鬱,對憂鬱症病人而言就是最大的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無三高突然癱瘓 夫妻不睦導致心身症

無三高突然癱瘓 夫妻不睦導致心身症#心身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心身症造成的影響,其實恐怕超出預料之外,甚至還要更嚴重。一對感情不睦的夫妻,在吵完架之後,妻子忽然右半邊癱瘓、無法動彈,做了許多檢查卻找不出生理上的病因。無三高突然癱瘓 竟是心理因素致病沒有罹患高血壓,也沒有細胞病變,更沒有心臟病,如果這是中風,應該會合併其他症狀才是,於是從內科轉到精神科來。經過仔細晤談,發現問題極有可能在夫妻相處的心理因素上,於是由心理師安排做夫妻治療之後,妻子的癱瘓症狀漸漸得到改善。這也是一個真實案例。某天軍中一個新兵打完靶之後,突然他扣扳機的食指再也無法動彈。就跟許多患有身體疾病的病人一樣,這個病人原先也很抗拒看精神科:「我的手指不能動,應該是去看神經內科才對,為什麼要看精神科?我的腦袋又沒問題!」食指無法動彈 父子關係問題導致後來也許連神經內科都無法查出他到底怎麼了,終究還是把人送來了精神科。經過心理分析治療後,發現他與父親的相處存在很大的衝突,一個是怯懦的兒子、一個是威權的父親。對這位新兵而言,扣扳機這個動作,意味著對威權──潛在父親的憤怒與發洩,但他內心「道德自我」的部分卻告訴自己不可以那麼做。不可以對父親扣扳機,即使這是無傷的自我想像(偶爾幻想自己殺死親人是無害的),但他辦不到,這種潛意識的道德力量突然將食指的能量壓制,造成他看似癱瘓的結果。了解問題的根本之後,要治療他的食指症狀就容易多了。(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男性會孕吐?「準爸爸症候群」作祟

男性會孕吐?「準爸爸症候群」作祟#心身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些人認為「誰都不願意生病,更別說是自己『故意』讓自己生病了。」但真的是這樣嗎?你真的對你的身體瞭若指掌嗎?你知道身上的病症多少也反應了內心無法解決的問題嗎?更何況很少有人能察覺「潛意識」的問題。舉例來說,「顎骨性關節症」是一種牙齒咬合問題的疾病,在最新的醫學報告中,許多牙醫都認為這極有可能是身心壓力導致患者,在無意識的咬緊牙根所導致的問題。壓力大偏頭痛、考前拉肚子 都是心身症反應又例如偏頭痛或拉肚子,這是我們最熟悉的毛病,相信大家都聽過身邊太多因為工作壓力大產生偏頭痛、或者要進考場前忽然想拉肚子的例子。這就是很典型的心身症反應。中國有所謂「積勞成疾」、日本有「過勞死」的說法,皆與身體承受巨大心理壓力脫不了干係。歐美國家醫學界目前已經同意,不僅懷孕婦女心理上會有變化,連準爸爸也有「準爸爸症候群」。當得知自己的伴侶懷孕時,許多準爸爸會經歷噁心、下背痛、早晨感到疲倦等症狀,也會開始變得神經質、敏感。到了懷孕後期,準爸爸們進入「戰鬥狀態」,會覺得更加疲倦,手指腫脹,好像跟老婆大人的水腫很類似。準爸爸症候群 在伴侶懷孕時跟著噁心、疲倦這些毛病讓準爸爸難以啟齒,他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了解自己究竟怎麼了。奇妙的是,當小孩出生後,這些毛病也自動消失了。其實這是好事,大自然要男人在此時某種程度的「當女人」,並做好當爸爸的準備,因為男人無法實際參與懷孕十月的過程,只好藉由這樣的體驗,分擔與同理太太的辛苦。不過我想,並非所有男人都會有準爸爸症候群,出現這種「症頭」的男人應該會認同「懷孕是兩個人的大事」,絕大部分是願意與另一半分享經驗、共創一個家的盡責好爸爸。如果是認為「女人懷孕就懷孕嘛,哪個女人不懷孕」的男人,我想多半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專家:部分腫瘤患者 死於「心理休克」

專家:部分腫瘤患者 死於「心理休克」#心身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情況,出現生氣、焦慮、悲傷或壓力大的情緒時,身體出現緊繃、頭痛等等不適。其實「心身症」就是心理的因素導致生理的疾病。許多臨床研究發現,假如癌症病人表現出消極逃避的態度,往往比醫生預期的早逝,這說明了情緒影響身體的密切關係。精神疾病患者 失去正向求生意志我的督導有個學有專精、優秀的朋友在六十多歲時,突然被告知自己是乳癌第二期,這位朋友告訴督導,她覺得她一生活夠了,剩下的就順其自然。乳癌是一種治癒率極高的癌症,在充分的治療下都能被穩定的控制,而她一開始就失去求生意志,最後當然就如同她的預期,日漸惡化而去世。當我化療期間掉髮,戴著頭巾、仍在門診與精神科病人談話時,曾不只一次遇到病人豔羨的眼光:「老師,妳應該好起來的,為什麼生病的不是我而是妳?反正我老早就不想活了,是我生病的話該有多好?」巴不得罹癌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心理與身體狀態相互影響這些病人的意思是,如果他們罹癌了,也算順水推舟完成心願了(但也得真的病重到活不成才行);心不想活,如果這個軀殼能配合該有多好。那麼如果倒過來說,身體病了,也許也能藉由心智的力量,來增加讓自己活下去的動能。儘管你不一定是因為心理因素才生病,但一定可以透過正向心理幫助身體痊癒,兩者相互依存的程度正是魚幫水、水幫魚,如果心不想活,身體罹病的機率就會增加,互相拖累的程度也是呈等比級數的快速。心靈痛苦造成疾病 團體治療可抒發中國的腫瘤醫學專家何裕民即說,許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心理休克」,所謂哀莫大於心死,許多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是被嚇死的。臺灣的抗癌名醫許添盛也說:「疾病是心靈痛苦創造出的結果。」所以治療身體必須先從治療心理做起,就癌症來說,目前有愈來愈多的關懷與支持團體,欲透過情緒支持的方式來幫助自己的病。在團療的過程中,許多癌友都發現彼此有些共同特徵,例如壓抑、固執,需要藉由分享來修正。雖然目前科學仍在研究情緒與癌症的因果關係,但行為或心理治療卻可以減緩我們身體上的痛苦,不一定可以延長壽命,卻可以讓你活得更有品質、更有自尊。(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染HPV率8成!趁早打子宮頸癌疫苗

染HPV率8成!趁早打子宮頸癌疫苗#心身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103年癌登報告統計,子宮頸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8位、死亡率第7位,平均每年約新增1,500名患者,有600多人死於子宮頸癌。而在全球,子宮頸癌為婦女第四大常見癌症,每年約新增50萬例個案,甚至造成26萬人死亡,顯見子宮頸癌威脅性不容忽視。性行為年齡提早 年輕女性罹子宮頸癌風險增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aiwan Immunization Vision and Strategy, TIVS)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表示,子宮頸癌主要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所引起,引起癌症的潛伏期長達數年或數十年,好發於40至50歲女性。近年來在子宮頸抹片檢查與疫苗施打雙管防治下,國內罹癌人數顯著降低;但隨著性行為發生年齡層提早,年輕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逐漸攀升。及早施打疫苗防範 12至14歲年輕女性最適合女性終其一生約有8成機率感染HPV病毒,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對於未有過性行為及未受到HPV病毒感染的女性預防效果最好。這類疫苗可以施打在9至26歲的年輕女性,而國內建議最適合接種的是12至14歲的年輕女性,才能防範於未然。子宮頸癌疫苗是預防性疫苗,而非治療性疫苗,安全性相當高。目前國際上重要衛生機構如:國際婦產科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美國疾病管制中心(U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歐洲藥物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皆對子宫頸癌疫苗的安全性持肯定態度,也建議持續接種計畫。HPV疫苗安全性高 有疑慮應洽詢醫師李秉穎醫師說,先前國際媒體曾針對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出現特殊副作用進行報導,以日本發生疫苗注射後慢性復發性疼痛為例,當時各國際衛生組織調查後發現,其實這是一種類似暈針的心理反應,常見於青少年女性。誘因是對打針的嚴重畏懼,在注射後轉化成各種身體症狀如:頭暈、噁心、嘔吐、呼吸急促、慢性疼痛、肢體麻痺、短暫失明或肢體抽動等,在醫學上稱之為「心身症」。2009年台灣大規模接種H1N1新型流感疫苗時也曾發生多例,通常1、2天至90天左右會完全恢復,因是心理過度緊張引起的症狀,與施打的疫苗本身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也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實質上的傷害。李秉穎醫師提醒,民眾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前若有疑慮,可先向醫師諮詢及評估狀況;施打後如出現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發紅、搔癢或發燒、噁心、暈眩等不適症狀,應儘速與醫師聯繫,進一步釐清原因。(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無三高成植物人 「心身症」壓力致病

無三高成植物人 「心身症」壓力致病#心身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身心實為一體,東方有漢醫論述,西方心身醫學,強調的是心理健康程度與疾病的關係,我們已經不能將病痛簡化為生理因素,必須同時將身與心當一個整體來考量,無法切割。「心身症」,是指一個人的心理變化會影響生理狀況,病人因為心理或情緒的問題,而引發某種身體的疾病,或者是更加重他原先有的身體疾病。就心理學來說,所有的疾病都與心理層面有關,故在專業上有人認為不用再特別強調「心身症」這樣的名詞,或者有個更囉唆的說法:「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生理疾病」。孤獨感、壓力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而生病以往我們都認為,身體不舒服就醫身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少會想到它與心理層面的密切關聯,但心身症這個說法挑戰舊有觀念,我們再也不是疾病的無辜受害者,而是自身疾病的創造者。是故,處理心身問題的科別若不叫精神科,就叫「心身科」或「身心科」。如果一個人因為家庭互動或社會支持不佳而有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會使免疫功能下降,當然也就容易生病;急性或慢性壓力也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當某些細胞活化的程度減弱,身體便容易處在脆弱的狀態。無三高病史 卻心身症變植物人一位四十歲的女程式設計師在三、四年前勇闖中國發展事業,由於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加上她驚覺自己年紀愈來愈大,一事無成,眼看合約即將到期,身邊的錢又快花光了,心裡焦急萬分。某日醒來時,她突然發現自己單側手臂癱瘓,經過檢查確認她既沒高血壓、糖尿病與中風的病史,也沒有吸菸的習慣,理學檢查也查不出毛病,你說,這豈不符合上述所說典型的心身症情況嗎?不幸的是,她心理壓力引發的慢性疲勞,漸漸轉為心肌病變,最終惡化成沒有意識的植物人。(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