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變

5招助血糖控制 神經、視網膜病變不要來

5招助血糖控制 神經、視網膜病變不要來#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在103年共奪走9845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此死亡!依據國健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4%,且40歲以上之糖尿病友,高達近7成有BMI過重及肥胖情形,且其中超過半數人過去一個月都沒有運動。糖尿病控制不當,恐引發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甚至進而截肢等併發症,國健署署長邱淑媞指出,不管是一般型肥胖或是腰部肥胖,都是導致高血糖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呼籲民眾要做好體重管理,才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不二法門。因此,邱淑媞提供掌握健康「控糖5方」,養成為自己負責的生活態度。1) 體重控制/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此外也可以利用國健署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由營養師與運動專業人員,提供免費電話諮詢服務,幫助病友共同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2) 規律運動/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活動,例如:看電視、上網等,建議可以利用通勤的時間,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路上、下班,或配合爬樓梯而不搭電梯或手扶梯等,將運動融入生活中,每週至少建議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若許可時建議運動前先做血糖自我監測,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3) 規律服藥/糖尿病需用藥需根據血糖數值和個人有無不適反應調整,過量可能導致低血糖,任意減藥則可能造成高血糖,因此,應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如果在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目前有在服藥,才不會讓不同的藥物交錯影響,或是干擾血糖控制。4) 健康飲食/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自己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和病情,共同討論出適合個人的飲食計畫,並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每餐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適量油脂,以達到控制血糖及維持健康的目的。5) 血糖自我監測/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而有所變化,因此,除了定期回診檢查外,更應接受醫療團隊人員所建議之方式監測血糖,藉以瞭解不同食物、體能活動與抗糖尿病藥物等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可依監測結果與照護人員討論,有助於自己的管控方式。

攝取太多不飽和脂肪 恐增老年性黃斑部風險

攝取太多不飽和脂肪 恐增老年性黃斑部風險#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人的眼睛就好像一台相機,有著如鏡頭般的水晶體,底片般的視網膜,讓每個人都可以看見五彩繽紛的影像,只是,相機的鏡頭、底片,用壞或用完了可以換新的,但若是視網膜發生病變,卻無法置換,還可能會造成失明。對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吳文權醫師表示,黃斑部位於視網膜的中心,含有高密度感光細胞,是視力最敏銳的部位,雖然大小只有5毫米,但卻可以決定9成的視力,一旦當它損傷,就會對視力造成重大的影響,此外,其實就連飲食也會增加罹患老年性黃斑部風險,例如:攝取大量的不飽和脂肪、缺鋅等。葉黃素、玉米黃素 為眼睛的抗氧化劑黃斑部因含有黃斑色素而得名,主要成分是葉黃素及玉米黃素,其中葉黃素己廣泛為人知曉,且在市面上也有很多健康食品含有葉黃素,只是,普遍民眾對其真正內涵及對眼睛之重要性,卻無法完全明瞭。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存在於色彩鮮艷的水果,以及深色蔬菜中的天然類胡蘿蔔素,為人體必須的營養素之一,但無法在體內生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後存到眼睛,雖然自然界中有600種類胡蘿蔔素,但只有玉米黃素和葉黃素存於人類眼睛的黃斑區,在眼睛內作為抗氧化劑。菠菜、花椰菜 含有豐富葉黃素既然如此,到底哪些蔬菜含有豐富的葉黃素?醫師表示,像是菠菜、青椒、緑花椰、芥藍菜、枸杞、南瓜、胡蘿蔔等都有,此外,飲食中也要特別留意,如果缺乏抗氧化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鋅,或食用大量多元不飽和脂肪時,就會增加老年性黃斑部形成風險。初期的黃斑部病變 以隱結及色素層退化為表現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目前為眼科最常見造成視力喪失之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與年齡增長有關,當年紀越來越大時,黃斑部色素層的代謝力就會減弱,進而無法排除許多因氧化沉澱在色素層及彈性層之間的視褐質,導致色素層產生變化。吳文權醫師表示,初期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以出現隱結及色素層退化為表現,其中1~18%在5年內會引起視力惡化。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主要分為乾性、濕性兩種類型,乾性的黃斑部病變會因色素層和視網膜逐漸退化,演變成地圖形黃斑部萎縮,目前沒有特殊的治療方式;而濕性的黃斑部病變,則因新生血管的出現,而引發出血、水腫影響視力,目前可利用光動力療法,或注射抗血管生長因子改善視力。

「瘋3C」用眼過度 黃斑部病變年輕化

「瘋3C」用眼過度 黃斑部病變年輕化#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在老年人身上常見造成視力退化與失明之視網膜疾病,但隨著3C產品的普及,高度用眼族群逐漸增加中,使得罹患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而目前早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沒有明確的診斷方法,因此,民眾僅能提高警覺,一旦出現模糊、黑影、扭曲三大徵兆時,就要盡速就醫檢查。視網膜出現沉積物 恐會引發黃斑部病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症狀,包括視物變形、顏色變淡或暗影等主觀症狀,然而,台大醫院醫療團隊表示,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在視網膜生理構造上出現一種稱為隱結的沉積物,這些隱結一來會阻隔視網膜,獲得脈絡膜微血管的營養供給,二來也會導致色素上皮細胞的代謝廢物,無法完整的被血液循環帶走,造成色素上皮細胞功能萎縮,及感光細胞的病變,最後造成視力傷害。濕式病變 是導致失明的主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式(早期)和濕式(血管新生或滲漏性)2種型態,在所有患者當中,乾式病變較普遍,約占80~90%,而濕式病變則約略占10~20%,且是導致老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調查發現,全球有3900萬人失明,而這些人中超過315萬人是因為黃斑部病變而失明,且在臺灣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乾式與濕式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之盛行率,分別為9.2%以及1.9%,所以,若能從乾式病變即開始介入早期治療,將能有效預防疾病進展、減少後續失明的發生率。

血友病患關節手術困難 處理不好恐引發病變

血友病患關節手術困難 處理不好恐引發病變#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血友病是一種先天性基因缺陷的疾病,在凝血功能方面不佳,且容易有自發性出血的問題,尤其是在膝蓋、手肘等關節處。一般來說,人工膝關節使用的平均壽命約為10年,但有些血友病患者因早期醫療資源不足的關係,使得他們關節長期反覆出血,導致關節受損嚴重,所以,在30多歲就需接受第二次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的民眾不在少數,但也因為第一次手術所遺留下的組織傷害,相對的提高了手術困難度。血友病患骨科手術 需克服凝血功能三軍總醫院民診處暨骨科部潘如瑜醫師表示,面對挑戰性高的膝關節手術,除了得先多次在電腦上做3D立體定位操作及模擬切割,以擬真的病患膝關節假體進行模擬開刀,藉以提升手術精確性及成功率。且血友病患者的骨科手術,除了要克服病人凝血功能的障礙外,還要處理骨關節炎所造成嚴重的結構缺損,及人工關節再置換的困難。關節問題處理不好 恐會導致其他關節發生病變在早期醫療資源不足,及預防治療觀念不普及的環境下,病人因出血疼痛而缺乏適當的運動,使得下肢骨骼沒有足夠刺激,導致骨發育不良造成骨髓腔變得非常狹窄,這些都得在手術前一一評估。若關節問題沒有處理好,不僅會導致其它附近關節及脊椎的次發性病變,也誘發慢性的肌肉疼痛,間接影響其就業及經濟問題,因此,在手術前須衡量病人的實際需求與手術的必要性,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

老翁驚見iPhone10!原來是黃斑部病變作祟

老翁驚見iPhone10!原來是黃斑部病變作祟#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蘋果iPhone6離上市的日期已不遠,雖眾多蘋果迷皆引頸期盼,等待發表會的那天到來,但部分網友也紛紛預測未來的iPhone若能出到第十代,將變不出新花招,僅會愈來愈大,愈來愈長。而台北就有一名老翁,一夜之間竟驚見自己的手機突然變大,尺寸幾乎像平板一樣大,宛如見到iPhone10一般,使他非常慌張,到了眼科一查,原來是黃斑部病變,導致視野扭曲,看到的物品才會皆大上一號。黃斑部病變有年輕化趨勢根據統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幾乎每十位就有一位罹患黃斑部病變,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黃斑部病變年齡層更有年輕化的趨勢,若出現視野扭曲、變形、出現黑影或線條中斷等視力異常症狀,民眾就得多加小心,醫師提醒,五十歲以上的中壯年人口,應定期自我檢測,以免失明!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賴旗俊醫師表示,雖然老化為黃斑部病變主要的原因,但遺傳、抽菸、日常飲食營養不足、高度近視、過度陽光照射和糖尿病、眼中風等疾病,也都會導致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視野變扭曲 恐是黃斑部病變醫師進一步說明,黃斑部病變初期會出現視力模糊症狀,中後期隨著病情加劇,看東西會變形,直線變扭曲、橫線似波浪狀或視野中心出現黑影。賴旗俊之前就碰過一位六十二歲患者,平常喜歡用iPhone玩遊戲和住外地的兒女聯繫,有一天早上看到自己桌上居然有個放大版的iPhone,猶如見到第十代iPhone,結果走進一看,才發現畫面變大,但完全看不清楚,只好趕快到醫院就醫。所幸經治療後,已無大礙。賴旗俊呼籲,民眾若出現黃斑部病變的典型症狀,切勿以為是眼睛正常的老化現象所致,所以不願治療,倘兩年內未積極治療,恐怕將會失明,值得注意的是,紫外線是引起黃斑部病變的主要原因,提醒中老年人出門最好能戴上帽子與太陽眼鏡隔絕紫外線,才能讓眼睛保持明亮清晰!

全台26萬人黃斑部病變 4大步驟檢測遠離失明危機

全台26萬人黃斑部病變 4大步驟檢測遠離失明危機#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根據統計,我國高達二十六萬人受黃斑部病變所苦,其中,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每十個,就有一人罹患此病,醫師表示,許多老年人易將黃斑部病變當作眼睛老化的正常現象,往往置之不理,因此失明,呼籲民眾,若眼睛視野出現扭曲且有黑影的情況,就得盡快就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賴旗俊醫師指出,黃斑部病變兩年內若未積極治療,九成患者視力會惡化至0.1以下,是老年失明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他提出五大居家物品,三步驟檢測方法,民眾只要利用居家常見的方格型物品,正確地執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檢測動作,即可測驗出是否可能有黃斑部病變的徵兆:1) 找尋方格狀物體測試/民眾可透過家中方格形狀的物品進行黃斑部病變的測試,例如,家中的浴室磁磚、孫子的作業簿、象棋棋盤、整齊排好入盒的麻將等等。2) 離方格物品三十公分以上/距離這些方格物品三十公分以上,若有近視與老花者,須戴上眼鏡後再做測驗。3) 遮一隻眼睛測試/用手遮住左眼,右眼凝視方格表中央。4) 好好觀察方格是否扭曲/觀察方格的線條是否有扭曲、變形、黑影或線條中斷的現象產生。然後再換眼檢測。賴旗俊醫師說,如果經實測後,發現方格有扭曲變形的情況,就得立即就醫,讓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他進一步的指出,倘若民眾遭診斷出為黃斑部病變,也無須過度恐慌,因目前有針對黃斑部病變的藥物可以加以控制,可抑制脈絡膜異常新生血管的生長,協助患者改善視力。

7成食道癌發現均晚期 5年存活率僅一成

7成食道癌發現均晚期 5年存活率僅一成#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台商,每天至少二包菸,因工作關係長期需要喝酒應酬,而且每次喝完酒臉都會紅得像關公,5年前因摸到脖子的腫塊,前往耳鼻喉科就診,證實有下咽部有腫塊。由於本身為菸酒不離手為食道癌高危險群,加上頭頸部腫瘤患者經常合併出現食道癌,因此經醫師建議增加消化道內視鏡的檢查,竟意外發現除了下咽腫瘤,還有6公分早期食道癌,所幸在透過內視鏡合併治療後現已痊癒。胃食道逆流患者愈來愈多許多人常罹患胃食道逆流而不自知,常常都是在健檢進行胃鏡檢查時才意外發現,現代人經常三餐不定時或暴飲暴食,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腸胃科 鍾承軒醫師指出,就門診觀察胃食道逆流患者數目近年來已取代消化性潰瘍,成為腸胃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據台灣本國統計顯示,10多年前的胃食道逆流比例約為7%,但是近幾年上升至25%左右,十年來增加了逾3.6倍。胃食道逆流更是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症」的誘發因子,但國內目前竟有9成民眾從未聽過巴瑞特氏症!鍾承軒指出,根據國外研究,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病人中,10~15%有巴瑞特食道症,而巴瑞特食道症病人發生食道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0~60倍,而發生率是一般人的100倍8~9。統合分析研究也指出,「巴瑞特食道症」每年癌變機率約0.12~0.4%,倘若有高度分化不良病變時,每年癌變機率更高達6%。根據中國及台灣的研究顯示,隨著國人飲食習慣西化,巴瑞特氏症盛行率與胃食道逆流症相似,也有逐年上升趨勢約1~2%,而現只要透過內視鏡檢查,都能早期發現及治療癌前因子,降低食道腺癌病變的機會!根據衛福部最新發表癌症登記統計,食道癌仍佔男性癌症死亡的第6位,光民國100年就新增2,000多個案例,當中竟有高達7成發現時已為晚期,在國內的五年存活率僅有1成多,且近十年無太大進展。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呼籲,平常有抽菸喝酒習慣,又喜歡吃刺激性如燒烤油炸食物的民眾,如果發現有「吞嚥疼痛、困難」、「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胸口疼痛」、「聲音沙啞及咳嗽好不了」等症狀,務必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及早透過內視鏡檢查能提早發現癌前因子,並及早接受治療阻止食道癌的癌變風險!

慢性病患出現蛋白尿 恐是腎病變前兆

慢性病患出現蛋白尿 恐是腎病變前兆#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吃藥當吃補」是許多臺灣人都有的錯誤用藥觀念,加上高鹽、高油脂的飲食習慣都是洗腎人口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花蓮慈濟醫院林于立醫師也分指出,許多民眾覺得自己腎臟功能不好,就想吃藥讓腎臟變好,甚至是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與成藥,結果越吃越糟,到醫院洗腎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是第四期的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林于立醫師解釋,其實腎臟就像是人體任勞任怨的阿信,即使受傷也不喊疼,等到腎功能失去六成以上才會出現警訊,因此許多人罹患「慢性腎臟病」卻渾然不知。蛋白尿為腎病變前兆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像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疾病,都跟慢性腎臟病有關。尤其是糖尿病友若血糖、血壓或膽固醇未控制好,加上又有抽煙行為者,有可能在罹病幾年後,就開始出現蛋白尿的現象,這就是腎病變的早期症狀,如果這些危險因子一直沒控制好,很快會進入大量尿蛋白期;接著,尿毒開始上升,最後將會面臨洗腎。「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林于立醫師強調,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許多罹患腎臟病的病人通常是已出現臉腫、腳腫才就醫。早期腎臟異常會出現「泡、水、高、貧、倦」等臨床症狀,分別是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盡快到院檢查。他呼籲,腎臟病友一定要遵守「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的原則,其中,飲食習慣要注意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糖、少油、少鹽,保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服藥以及沒有鮪魚肚的生活原則,並嚴格執行「護腎檢查三三制」,每三個月檢查尿液、血壓、肌酐酸等指標,隨時與醫師配合,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