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齒不清

「通血路」不能等!腦中風治療新趨勢

「通血路」不能等!腦中風治療新趨勢#口齒不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拯救缺血意識,腦中風治療新趨勢有效降低死亡率!71歲的吳先生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今年2月被家人發現嘴歪眼斜、口齒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緊急送醫後檢查發現患者左側大腦動脈梗塞,及時接受動脈取栓術,40分鐘內完成動脈血栓清除。病人術後6天康復出院,無明顯的後遺症。動脈取栓比單純使用靜脈注射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成大醫院放射線診斷部醫師施裕翔表示,根據2015年初發表的5大跨國多中心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針對適當的病人,動脈取栓比單純使用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與預後,直接動脈取栓打通顱內大動脈梗塞的機率,可達60-90%的成功率,且不會增加額外出血風險,死亡率明顯下降。腦中風是造成殘疾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施裕翔醫師表示,健保針對符合適應症的缺血性腦中風病人給付取栓器械費用,經影像檢查診斷為顱內大動脈阻塞且為中度嚴重度者,由臨床醫師評估符合適應症者,即有機會及時接受動脈取栓術,拯救缺血的腦部組織。腦中風是造成殘疾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統計指出,近1.2萬人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絕大部分為動脈血栓阻塞血管導致的缺血性腦中風,以往大血管梗塞治療多以藥物及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為主,現增加動脈取栓術的新治療方向。牢記「F.A.S.T.」口訣 把握黃金治療期把握使用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施裕翔醫師提醒,民眾應牢記「F.A.S.T.(快速)」的口訣,除了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Face:臉部嘴歪眼斜」、「Arm:單側肢體無力」與「Speech:說話口齒不清」的症狀外,並要掌握「Time:盡速就醫,確保治療黃金時期」。

臉麻口齒不清 頸椎退化害的

臉麻口齒不清 頸椎退化害的#口齒不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中年女性長期左臉麻痛,說話口齒不清還影響食慾,並伴隨肩頸疼痛與頭痛,至復健科就診確診為頸椎退化性關節炎,且因椎間盤突出壓迫到耳大神經的源頭,於是產生左臉麻痛。因考量需儘早解除神經壓迫,醫師藉由增生療法改善其退化性關節炎,經過2次治療,患者左臉麻痛症狀好轉。長期用電腦 成累積性傷害復健科醫師尤稚凱指出,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這名患者頸椎的5個小面關節皆有骨質增生、長骨刺,且已產生頸椎退化性關節炎。此外,核磁共振檢查顯示第二與第三節頸椎之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屬於頸神經叢之一的耳大神經的源頭,因而引起左臉腮腺部位的麻痛。尤稚凱醫師進一步詢問,原來是患者因工作關係長期重度使用電腦,因此頸椎周圍肌腱、韌帶等軟組織造成累積性傷害,影響頸椎穩定度,進而導致關節退化與椎間盤突出。雖然患者常感到肩頸僵硬酸痛,但頸椎的活動度良好,因此完全沒想到會是頸椎出了問題。注射增生藥劑以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由於患者長期飽受疼痛之苦,增生療法作法為,在超音波導引之下,直接針對損傷的關節面、頸椎後方韌帶、枕骨後方肌肉群的肌腱等病灶注射增生藥劑,以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恢復強韌、穩定頸椎,並幫助突出的椎間盤歸位,進而解除神經壓迫並改善疼痛。尤稚凱醫師補充,增生療法的副作用,主要為注射後可能出現短暫而輕微的疼痛、僵硬或淤青。需提醒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勤做肩頸運動、放鬆肌肉、加強肌力尤稚凱醫師最後強調,接受增生療法後,仍須時時防範再次發作,尤其應避免長時間低頭或脖子前傾等不良姿勢,也要檢視並調整電腦工作環境,更重要的是勤做肩頸運動,放鬆肌肉與加強肌力都要兼顧,才能降低疼痛復發的機率、並延緩頸椎退化。

中班還臭乳呆?發展遲患前兆!

中班還臭乳呆?發展遲患前兆!#口齒不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歲的凃小妹就讀幼稚園大班,平時說話含糊,經醫師評估發現診斷為語言發展遲緩,醫師建議進行語言治療,經過3個月的個別語言治療,凃小妹構音部份已完成矯正,而且認知能力增強。就讀中班的蔡小弟發音不標準、俗稱臭乳呆,經醫師評估診斷為構音異常,醫師建議進行語言治療,3個月後完成構音矯正。語言發展慢 要進快尋求治療師的協助新營醫院復健科倪昊白主任表示,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快慢並不相同,但是有些重要的指標可以參考,當其他同齡孩子都在牙牙學語,自己的孩子卻發展較慢或發展的程度較正常兒童低下時,都應該盡快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常見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包含先天性或後天性腦傷、除了聽覺障礙或者染色體異常、智能不足、感覺統合異常等因素,父母不常與幼兒互動、過分保護與溺愛,沒有讓幼兒學習用語言表達需求的機會等缺乏環境刺激,都可能是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早產兒、重大疾患 都是高危險群倪昊白主任叮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針對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重大疾患、染色體基因異常、弱勢家庭等發展遲緩的高危險群,當家長懷疑孩子的發展較一般孩子遲緩時,務必尋求醫療專業人員詳細評估,以免影響孩子往後的發展。

「四高」控制好 遠離年輕型中風

「四高」控制好 遠離年輕型中風#口齒不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34歲的陳姓男子是名業務,某天下班時家人發現他突然口齒不清、步伐不穩接著倒地不起,立即將他送醫,檢查後診斷腦中風,醫師表示陳男本身有高血壓及痛風病史,平日也有抽菸喝酒的習慣,但因無明顯不適症狀,一直未服藥。年輕型中風 佔所有腦中風人口的1/10民眾常誤認為腦中風是老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據統計初次中風發生在45歲以前的年輕型中風,約佔所有腦中風人口的1/10,雖然恢復狀況較老年人好,但仍約有1/4的致殘率,對病人及家屬在身心與經濟上造成莫大打擊,年輕人也不能忽視中風,應積極預防。服藥穩定控制四高、改善飲食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表示,中風是造成殘障的主因,因此提醒民眾平時應積極控制導致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定期服藥穩定控制四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必且改善日常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運動紓壓。單側肢體偏癱、口齒不清 快叫救護車職能治療師張緯珊表示,中風常見的徵兆包括突發性的單側肢體偏癱、口齒不清或詞不達意、頭暈或步態不穩、不明原因頭痛、單眼或雙眼看不見等,她強調病患當下即使意識清楚,仍要迅速打119呼叫救護車並記下發作時間,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有嘔吐感 讓麻痺側位於上方側躺她表示,在救護車抵達前,應讓病人躺臥並鬆開衣物等待,以確保流向腦部的血量,若必須移動時,請以寢具或床單注意扶好病人頭部使其不會彎曲,保持身體與頭部平行安靜的移動病人,有噁心嘔吐感時,要讓麻痺側位於上方的姿勢側躺,避免嘔吐物堵住呼吸道。

6旬男口齒不清 竟是腦中風

6旬男口齒不清 竟是腦中風#口齒不清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男子,清早起床活動了一會兒後,家人突然發現他變得反應遲緩、口齒不清,覺得越來越不對勁,趕緊叫了救護車將他送往醫院急診,到院後,發現男子有右側偏癱情形,立即啟動預設的腦中風搶救機制,即時接受了血栓溶劑治療,肢體活動範圍與手腳力道都有了明顯改善。南投醫院洪弘昌醫師表示,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是三高患者(高血壓、血脂、血糖)、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等),另外患有心臟病及本身即有腦中風的家族史,或是年紀較大的長輩族群,就需要預防注意。腦梗塞增到6成 血栓溶解藥tPA及rt-PA腦中風大致上可分成「腦梗塞」、「腦出血」、「蜘蛛膜下出血」這三種,以往是腦出血的例子占了大多數,但是從1970年代之後,腦梗塞的狀況增加到約六成,腦梗塞,就是凝固的血塊脫落堵住腦部的血管、阻礙血流,使氧氣和營養無法傳送到腦部,如果腦部缺氧過久,腦細胞就會死亡。為了讓因血栓而阻塞的血管恢復暢通,要以投藥的方法讓血栓溶解,在治療藥物方面,目前陸續引進了tPA(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及rt-PA(合成的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等藥效快速的血栓溶解藥,不當使用可能會引起腦出血等危險,因此有使用上的限制,在發病後三個小時內無法開始治療的情形下,就不能使用此藥物。發病後的4~6小時 為生死關鍵腦中風倒下時,發病後的4~6小時內的治療是生死關鍵,也被稱為黃金時間,然而,為了避免留下後遺症,必須在更短時間內迅速接受治療,而且還得考量到治療準備及檢查的時間,所以一定要儘快送到醫院。當家人實際發病時,重點於第一時間呼叫救護車,並且送到急救醫院,腦中風的預兆有手腳麻痺、說話突然口齒不清、舉步困難、不自覺流口水等症狀,因此平常多注意症狀的話,就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兔子變褲子?孩童「臭齡呆」構音治療可改善

兔子變褲子?孩童「臭齡呆」構音治療可改善#口齒不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歲的陳小弟從小說話就不清楚,總是把「兔子說成褲子」、「喝水說成喝鬼」,父母非常擔心,但家中的長輩認為這是孩子小時候臭齡呆,等大長大一點自然就會好了,或者總想帶孩子剪舌繫帶,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其實這是屬於構音障礙,簡單來說就是說話口齒不清,經過語言治療的矯正之後均有顯著的改善,可減少在生活上的溝通障礙 。滿4歲仍口齒不清 應速就醫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一般正常孩童的語言發展,兩歲幼童的話語50%可被陌生人理解;三歲則達75%;四歲時其清晰度達95%左右。大多數的孩童發生構音異常是屬於發展性的,隨著年齡增長、語音聽辨能力提昇、口腔動作的協調性成熟,口齒不清狀況慢慢的改善,但如果孩子滿四歲時,仍有口齒不清的現象,建議至醫院與語言治療師進行相關的評估諮詢,包含聽力、構造、語言發展等檢查,在決定是否需要接受構音治療。        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大部份構音異常都是非器官性造成,經過語言治療師的評估後,會利用一些小技巧誘發孩童發出正確的語音,並且循序漸進從單音、字、詞彙到句子,構音治療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以建立新的發音習慣,因此治療期間需要家長的全程配合,家長可依治療師在治療時所使用的技巧,每日回家陪小孩練習,並且將已經學會的音應用在生活的對話中,多鼓勵孩子運用正確的語音,透過家人的支持和鼓勵還有持之以恆配合治療計劃都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口齒不清又嗜睡 九旬嬤顱內出血險要命

口齒不清又嗜睡 九旬嬤顱內出血險要命#口齒不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高齡90多歲的奶奶,平時不良於行,且失智的情形,但平時仍能與家人談笑風生,直到某天,家人突然發現她口齒不清、越來越嗜睡,驚覺不對便趕緊將她送醫檢查,結果發現左側顱內有大片的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必須透過手術來治療。但家人一聽到要開腦,萬分地不願意,覺得「年紀大了插管開刀,不是很危險嗎?」,最後,在醫師的解釋下,捨棄了插管全身麻醉的方式,以局部麻醉作為取代,接受了開顱穿孔手術,所幸順利地將血水引流出來,目前已康復出院。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好發60歲以上老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王奐之醫師表示,顱內出血雖然可說是人人聞之色變,但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可說是所有類型中手術治療預後最好的一種,一般來說,此種出血好發於60~70歲以上的老人,雖有部分病人可回想數週之前曾經有過頭部外傷,但也有約一半的病患完全問不出創傷病史。而這類受過頭部外傷的患者,通常在前一、兩週,電腦斷層上並看不到明顯的出血,或是僅有很少量的血塊,但當慢性血腫的內外膜形成後,液化的血水可能就會慢慢變厚,一旦超過某個程度後,就會對腦子開始造成壓迫,症狀就會慢慢開始浮現,也因此,若光外在症狀來辨識的話,恐會無法得到正確診斷。接受手術治療 能達到九成以上恢復率在治療方面,王奐之醫師表示,手術僅需在出血側以鑽頭製造一至兩個小洞,便可將液化的血水引流出體外,雖然大多數以插管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但若病患無法接受全身麻醉,使用局部麻醉來進行這類手術也是可以辦到的。雖然手術能達到九成以上的恢復率,但仍經常聽見,家屬不願讓病患接受手術,最後因此陷入昏迷而往生的憾事,對此提醒民眾,若發生出血問題時,應與醫師詳細討論,千萬別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而影響了病患恢復的機會。 

ㄅㄆㄇ口齒不清 「大舌頭」4歲前矯正9成可改善

ㄅㄆㄇ口齒不清 「大舌頭」4歲前矯正9成可改善#口齒不清

您會因為家中的小朋友口齒不清,而擔心日後念小學被同學譏笑「大舌頭」、「臭乳呆」嗎?其實,這常是兒童學習能力、環境因素或是注意力等造成,並不是構音器官構造或智力有異,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的,尤其是4歲前的小朋友,有近9成只要接受矯正即可改善。家長宜儘速帶至醫院接受簡單而有效的評估,以確定是否須接受治療。臺北縣立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政謙說明,許多學齡前的兒童常因口齒不清而被認為是俗稱的「大舌頭」或「臭乳呆」其實這是臨床上兒童構音異常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主要是兒童對於子音如ㄅ、ㄆ、ㄉ、ㄊ、ㄍ、ㄎ等及母音如雙韻母ㄞ、ㄠ等的使用不正確。家長常聽不懂或聽不清楚兒童說的話,常是因為子音的發音不正確。因為有些子音如ㄅ、ㄆ、ㄍ、ㄎ較好模擬學習,但諸如ㄗ、ㄘ、ㄙ、ㄐ、ㄑ、ㄒ則困難度較高,因此這和兒童的年齡及能力均有關。根據國內統計,大約三歲以前ㄅ、ㄆ,ㄇ,ㄉ、ㄊ,ㄍ、ㄎ、ㄋ、ㄌ大部分會完成,而ㄓ、ㄔ、ㄕ則要等到四歲半以後。所以兒童有無構音異常,需注意他的年齡層及錯誤音的種類,而不是說不清楚就是異常。楊政謙醫師指出,兒童構音異常主要是功能性的問題,並非是構音器官構造或是智力出現異常,常是學習能力、環境因素或是注意力等造成,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所以對孩子有口齒不清的現象時,家長應帶至醫院接受簡單而有效的評估,因為有些智能異常、過動兒、聽力障礙,或是結構異常如隱性顎裂等,均有可能造成說話不清楚的現象,而須同時做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