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0歲的許小姐是上班族,因胸口疼痛就醫。經過胃鏡檢查,發現病人食道中段可見圓形且對稱性的潰瘍,典型是因為吃藥導致。從內視鏡上清楚可見病人食道中段約20公分處有許多明顯潰瘍,這些都是吃藥引起。吞藥只喝少量水 喉嚨疼痛蔓延至胸口原來許小姐感冒至診所就醫拿藥,吞藥時只喝少量的水,結果感覺膠囊黏在食道上。因為總覺得喉嚨卡卡,2天後疼痛感更從喉嚨延伸至胸口,許小姐趕緊就醫。醫師提醒病人在服藥時應喝足夠的水,以免藥物侵蝕導致食道發炎、潰瘍。止痛藥、膠囊藥丸等 易黏著於食道壁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部份藥物較容易導致食道發炎與潰瘍,常見的有四環黴素等抗生素、鐵劑、阿斯匹靈等止痛藥,膠囊藥丸也容易黏著在食道壁上。上述藥物對腸胃道有刺激性,若滯留在食道,容易造成發炎或潰瘍等傷害。吞藥配足量溫開水 服後別立刻躺下藥物卡在食道上引起潰瘍的事件不少見,洪弘昌院長提醒,病人吞服藥物時,務必搭配足量溫開水,避免藥物卡在食道傷害黏膜。服藥後別立刻躺下休息,應保持站姿或坐姿,以利藥物成功抵達胃部。如果服藥後出現吞嚥疼痛、胸悶胸痛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別讓食道受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57歲陳姓男子,因受傷至急診室就醫包紮後拿藥返家休養,回到家僅以一兩口水服藥,因體力不支立即上床睡覺。隔天開始覺得喉嚨卡卡,六天後因為吞嚥困難、脖子腫起來與發燒再度到急診就醫;檢查發現食道上段有對稱性潰瘍腐爛,經醫師緊急手術清創並將損壞的食道切除,感染情況逐漸控制,休養三個月後,再進行食道重建手術後復原良好,已能正常從口飲食。童綜合醫院胸腔外科童詠偉醫師表示,藥物卡在食道造成潰瘍時有所聞,但造成食道嚴重腐爛破裂情形則不常見,主因是此患者本身有糖尿病,且血糖又控制不佳,導致免疫系統與細胞組織自癒力差,所以當藥物侵蝕時,食道嚴重潰瘍而穿孔破裂。吞藥一次一顆 服完可別馬上躺下而且,有些藥物成分酸鹼性較強,如四環黴素、鐵劑、消炎止痛藥等;另外因為膠囊遇熱遇水會產生粘黏,所以在服用膠囊性藥物時若不多喝開水,就容易黏著在食道上,而造成藥物侵蝕食道黏膜,進而產生發炎與潰瘍。童詠偉醫師呼籲,食道是透過一節一節方式進行推進蠕動,因此吞藥時還需要搭配喝下200c.c~300c.c溫開水,並且注意服藥完不可馬上躺下,應先保持站姿或坐姿約30分鐘;另外建議一次只吞一顆藥,尤其膠囊型藥物要特別注意。當喉嚨或食道的異物感遲遲無法消除,或出現不適症狀時,就應儘速就醫檢查。
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李一賢指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因人體免疫系統失調導致人體自己形成抗體來對抗自己的器官或組織,而造成血管及結締組織炎症的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發生於女性。其臨床表徵為多變性,可由症狀極輕微至嚴重之多重器官系統侵犯。其病程之轉變常常是反覆而迅速,令人無法預測。一般而言,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則往往會造成死亡。李一賢醫師說,紅斑性狼瘡會使全身各個器官組織都可能受到影響。每個病例受影響的器官或程度其實不盡相同。較常見的症狀為關節炎、關節痛、臉部紅斑、頭髮脫落、光敏感導致的臉部紅斑、腎病變、肺肋(或心包)膜炎等。紅斑性狼瘡病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為女性,在任一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但多集中於孕齡(18歲至40歲之間)。紅斑性狼瘡的病因,到目前仍未完全明瞭。但由臨床及檢查之證據顯示,紅斑性狼瘡的成因是免疫、遺傳、環境及內分泌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李一賢醫師說,藥物是紅斑性狼瘡治療非常重要的一環,醫師會根據病情侵犯器官的不同及其嚴重度,來選擇適當藥物。常用來治療紅斑性狼瘡的藥物有下列幾種:非類固醇消炎藥、抗瘧藥物、類固醇及免疫抑制藥物。紅斑性狼瘡是一個慢性發炎性疾病,可能經過多次的緩解與惡化。因此病患必須與醫師充分合作並長期追蹤治療以達到控制病情、減少復發、延長壽命、提高生活品質。
花蓮慈濟醫院腸胃內科近來有兩位病人因吞嚥不慎引發急性外因性食道潰瘍。一位病人是因為吞食抗青春痘藥丸,疑因吞嚥不當,藥丸「卡」在食道,藥雖溶解了但造成食道潰瘍;另一位病人是吞食咀嚼不完全的蝦仁,引發食道潰瘍。兩人都因疼痛劇烈而就醫治療。 食道潰瘍通常發生在比較大的年齡層,花蓮慈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陳健麟指出,通常是胃酸逆流引發食道發炎、潰瘍,但這兩位病人在就醫前,都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沒有胃食道逆流或其他胃腸、食道疾病病史。 陳健麟醫師說,食道最常發生潰瘍的位置通常在食道上三分之一的位置,約四至五公分,主動脈皺摺與氣管皺摺的位置附近,這是食道最狹窄的地方,吞食藥丸不慎或食物未經完全咀嚼,都可能造成這部位的食道受傷、發炎,甚至潰瘍。 食道發炎、潰瘍會有疼痛症狀,陳健麟醫師說,但這種疼痛又需要與感染症的病人做鑑別,例如糖尿病的病人很容易得到食道念珠菌感染,會造成食道疼痛,吞嚥困難,還有一些免疫缺乏症的病人會有一些病毒性發炎,像愛滋病的病人易罹患泡疹的食道炎,所以那些是需要做不同的鑑別診斷,都需藉由內視鏡檢查診斷,這些症狀也和胃食道逆流不一樣。 陳健麟指出,急性外因性食道潰瘍治療很容易,只要確定診斷後投藥治療一段時間內即可痊癒,而這兩例個案的病因均是因為吞嚥不慎引起。他建議,民眾平常服用藥物食要搭配開水,特別是吞食藥丸、膠囊,不要一次吞太多顆,最好一顆一顆吞食,且要配服足夠的開水。 平常飲食時,應避免狼吞虎嚥,陳健麟醫師說,細嚼慢嚥不僅有助於消化,同時也可避免食道在吞食咀嚼不完全的食物時損傷,引發發炎、潰瘍等症狀,造成疼痛、吞嚥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