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變

不理會健檢報告 5年後甲狀腺結節變癌症

不理會健檢報告 5年後甲狀腺結節變癌症#癌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透過健檢掌握身體狀況。醫師提醒,出現異常時應做詳細檢查及追蹤,若不理會健檢結果,不僅延誤治療時機,也浪費健檢費用及用意。一名65歲陳姓婦女,五年前在子女安排下做健檢,意外發現甲狀腺結節,她收下報告但未追蹤,過年前再次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有變化,至新陳代謝科檢查,確診為甲狀腺癌,切除後目前接受治療中。甲狀腺結節好發於女性 大多為良性甲狀腺是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素來掌管代謝,影響全身器官,而甲狀腺結節則是甲狀腺內腫塊,通常小且無症狀,好發於女性,大多為良性。衛福部南投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永新表示,甲狀腺結節雖然多為良性,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需定期追蹤。 蔡永新指出,陳女士的甲狀腺素(T4)及甲狀腺刺激素(TSH)檢測功能正常,但超音波檢查發覺其結節從1公分變大至1.5公分,並有鈣化現象,且形狀不規則,故安排細針穿刺抽取甲狀腺細胞,病理檢查報告為惡性。健檢可揪出潛在疾病或癌前病變 及早治療提高治癒率健檢不能保證身體健康,如同汽車定期保養仍會有突然故障的風險,不過健檢仍可以揪出一些潛在疾病或癌前病變,減少疾病的嚴重度,提高治癒率。當發現報告出現紅字時,不一定就代表疾病,建議就醫與醫師討論,針對個別狀況安排檢查或治療,並調整日常生活習慣,減緩、改善病程的發展。

嘴張不開 吸菸嚼檳榔致癌變

嘴張不開 吸菸嚼檳榔致癌變#癌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年約45歲男性有吸菸、嚼檳榔習慣達10多年,右嘴角長出瘤狀物,有張嘴困難、說話口齒不清的情形出現,進行口腔黏膜篩檢,發現已出現口腔黏膜纖維化,疑似口腔癌前兆,醫師立即給予衛教,建議戒菸及戒檳榔,並聽從醫囑接受治療。吸菸、飲酒嚼檳榔 得口腔癌機率高123倍研究顯示,同時吸菸、飲酒及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無此習慣者的123倍高,也因我國每年約有5千人罹患口腔癌,約2千多人死於口腔癌,故台灣將12月3日訂為檳榔防制日,提醒國人重視嚼檳榔對健康造成的危害。早期治療 存活率可達9成新營醫院牙科醫師張祥源表示,透過口腔黏膜篩檢,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可發現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藉由戒除嚼檳榔及吸菸習慣,可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已發生的病變外,更可減少日後罹癌風險。白、紅斑、疣狀增生 盡速就診張祥源醫師表示,若口腔黏膜發現疑似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等)或疑似口腔癌的病灶,即應儘速至醫院確診,並遵照醫囑每隔數月定期追蹤或接受治療。避免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 2年檢查一次更重要的是,要戒除嚼檳榔、吸菸與喝酒習慣,並盡量避免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呼籲年滿30歲以上民眾,每2年接受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當身體出現任何異狀時,應盡速就醫。

12癌變前兆 快看看你有沒有

12癌變前兆 快看看你有沒有#癌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些症狀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因為它們不會不明不白出現在我們的身體,如果有以下症狀應儘早就醫。1)     體重異常下滑/在沒有節食、沒有運動的情況下,體重就自己下降。2)     莫名腹脹/我們不會因為所有的日常習慣完全沒有改變而有腹脹問題,最糟糕的問題是它可能是卵巢癌的症狀。3)    吞嚥困難/平常可以正常吃飯吃麵,現在卻需要食用軟質、液體食物才吞的下去,可能是食道癌的徵兆。4)    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腹瀉等消化問題一直無法解決。5)    口腔有白斑/可能是口腔癌的前兆。6) 皮膚變化/新長出痣或變大都應檢查。乳房皮膚發紅、皮疹、腫塊、外觀改變、有分泌物都可能是乳癌的徵兆,應立即就醫。7) 異常出血/陰道或直腸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癌或大腸癌的症狀。尿液有血可能是發炎或膀胱癌、腎臟癌。8) 不明疼痛/腹部疼痛可能和胰臟癌有關。身體上任一部位有疼痛現象都需要做檢查。9) 淋巴結腫大/人體約有數百個大小不一的淋巴結,也不是每個都能用觸摸察覺,頸部、腋下和鼠蹊部的淋巴結算是人體比較好確認的部位,若發生腫大請盡快做檢查,即便不是癌症也有可能是異常感染、過敏或全身性的疾病。10) 發燒/若不是感冒問題,有發燒現象應就醫,如果是癌症則可能是擴散現象。11) 持續疲勞/有可能是血癌、結腸癌、胃癌的早期症狀。12) 持續性咳嗽/需要做檢查肺部,檢查是否為肺癌。放射線治療 恐會有疲勞、皮膚紅腫症狀如果癌症發現的早,腫瘤範圍不大,採取局部切除手術所帶來的身心影響較小,若治療需要做放射線治療,其帶來的副作用可能包括疲勞、皮膚紅腫甚至是腸道或泌尿習慣受到改變,如果是採化學藥物治療,其副作用可能包括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瘍、脫髮、貧血或感染,這些都是相當不舒服的症狀需要給予藥物來協助度過不舒服的階段,也需要一些特別的營養補充及心理重建。溫水浴、打坐、瑜珈、按摩可緩解壓力控制輕微疼痛、緩解症狀的方法有許多,可以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如針灸、按摩都可以緩解疼痛,而在心理層面的影響上,焦慮、恐懼、壓力等都會在病人身上發現,影響病人和家人的生活品質,可以藉由和家人、醫護人員或支持團體給予協助度過身心不適的難關,或透過溫水浴、打坐、瑜珈、按摩、呼吸放鬆可以緩解壓力。(本文摘自/婦產科醫師寫給女人一生的健康書/凱特文化出版)

60歲男便血1周 癌變警訊!

60歲男便血1周 癌變警訊!#癌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0歲的張姓男患者,發現連續1周都有大便出血狀況,到院看診,經醫師由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患者大腸內有直徑2.5公分的息肉,大於1公分以上直接切除危險性高,因此建議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並將息肉切片送驗確定癌前病變,術後復原良好,住院3天後即返家休養。如廁習慣改變 便血、腹痛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劉博表示,大腸息肉是指腸腔內黏膜表面出現的隆起病變,通常會造成患者大便習慣改變、便血、大便稀爛不成形、腹痛等症狀,因為息肉並不是正常的腸道組織細胞,可能轉變成惡性腫瘤,因此一但發現最好進行切除,因尤其大於2公分的息肉發生癌變機率很高,是屬於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更要特別小心。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可保留器官目前大腸息肉的手術方式除了傳統開腹手術外,還有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主要使用於罹患消化道早期癌、大型息肉或黏膜下腫瘤等患者,可以將腫瘤完整切除並保留器官(如腸道的保留),與傳統手術相比,不會留下體外傷口,術後恢復快,能夠儘早恢復生活品質。每半年進行檢查 預防息肉發生並非所有消化道腫瘤,都適合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對於可能已有淋巴節轉移之消化道腫瘤,如已侵犯至黏膜下層之消化道早期癌並不適合,所以術前會先經由內視鏡超音波、放大染色內視鏡或電腦斷層等評估病況。大腸息肉切除後仍會復發,建議至少每半年要再進行1次檢查,預防大腸息肉的發生,除了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外,也要低油少肉,並且避免抽菸與喝酒,還有養成適當運動的習慣。

別輕忽!攝護腺肥大手術後 仍存癌變危機

別輕忽!攝護腺肥大手術後 仍存癌變危機#癌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頻尿、解尿困難,中老年男性有攝護腺困擾比例相當高,有些人會選擇手術處理攝護腺肥大問題。但一名71歲的林姓男子,六年前因良性攝護腺肥大,接受雷射刮除手術後,排尿正常無障礙,就沒有定期回診追蹤。直到最近健檢抽血發現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升高,經檢查後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第二期,患者驚訝且無法理解。日前接受根除手術,目前恢復良好。台中童綜合醫院泌尿科翁瑋駿醫師表示,門診常會遇到排尿困難的病患,接受攝護腺肥大手術,用來改善排尿障礙;但多數病患以為在開過刀後,攝護腺便不存在,因此沒有想過有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所以當症狀改善後,就不再定期回診泌尿科追蹤。術後攝護腺仍存在  定期追蹤防癌變事實上,攝護腺在經過電刀或是雷射手術,刮除的是包覆在尿道周圍肥大的腺體,外圍靠近莢膜的攝護腺依然存在;莢膜上殘存的攝護腺,隨著時間還是會持續肥大,甚至有癌變的可能。翁瑋駿醫師指出,男性中年之後,開始會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易造成排尿困擾,症狀嚴重時可進行攝護腺刮除或雷射手術;但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並未跟著消失,術後仍須定期追蹤PSA指數,異常時則須進行攝護腺切片來進一步確診;因為攝護腺癌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

割攝護腺非一勞永逸 仍可能產生癌變

割攝護腺非一勞永逸 仍可能產生癌變#癌變

兩年前做過攝護腺肥大手術的張先生,最近突然發現有血尿現象,心中暗覺不妙的他,立即到醫院就醫,原本以為可能是膀胱發炎或尿道感染,不料檢查結果竟然罹患初期攝護腺癌。張先生滿臉困惑地問:「為何我割了攝護腺,還會罹癌?」阮綜合醫院泌尿科蔡秉儒醫師表示,所謂的攝護腺肥大手術,只是刮除肥大的腺體,莢膜上仍有著攝護腺,並不是將攝護腺切除就一勞永逸。無論有沒有割過攝護腺,五十歲以上男性,應該每年做一次 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及肛門指診的追蹤,針對於攝護腺癌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攝護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男人隨著年紀漸長,攝護腺就會明顯肥大,出現排尿困難或頻尿等現象,一站就是好幾分鐘,雖有尿意卻擠不出尿液。造成攝護腺肥大的原因相當複雜,無法以單一因素說明,最可能的原因與體內荷爾蒙變化有關。常見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包括排尿困難、解尿不完全、頻尿、尿流中斷、尿急、尿流細小、夜尿等情況。診斷上,除例行的詢問病史外,最重要的是做肛門指診,檢查是否有硬塊;再來是做抽血檢查 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或經直腸超音波檢查,了解PSA 是否有異常的濃度( 正常值為小於4ng/ml ),或照出可疑的病灶。目前醫學上所說的攝護腺手術,其實只是刮除肥大的腺體,攝護腺的莢膜依然存在,莢膜上殘存的攝護腺,隨時間在荷爾蒙的作用下,仍會持續肥大,甚至有癌變的可能。年紀愈大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愈大,從經驗上分析,八十歲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風險高達八成,愈年輕罹患,惡性度愈高。若癌細胞侵犯到尿道時,會產生頻尿、夜尿、尿急、尿流細小、尿道疼痛和血尿等症狀;要是轉移到腰椎骨時,就會引起腰背疼痛及神經痛。因此,即使曾經做過攝護腺肥大手術,都不能掉以輕心,以為自己已經免除後患。若有所懷疑,依不同的狀況,做更進一步的病理切片檢查和相關的檢查,確定侵犯的範圍和擴散的程度後,再給予適當治療。有家族病史的人,更應提前在四十歲後就開始檢查,發現可疑病灶時,再安排超音波檢查或進一步穿刺切片檢查,以能及早發現病變,接受必要的治療。必須要提醒的是,攝護腺癌和雄性素(賀爾蒙的一種)有關,男性最好不吃刺激雄性素的壯陽藥,平時若要保養,可吃茄紅素、抗氧化劑等替代,並要多喝水,以免增加罹癌風險。

窄頻內視鏡 零期癌症也能現形

窄頻內視鏡 零期癌症也能現形#癌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嘉義長庚醫院成立了窄頻(NBI)內視鏡早期篩檢中心,5年多來引進窄頻影像(NBI)內視鏡檢測,累積近1萬人次的篩檢經驗,透過窄頻內視鏡的特殊濾片使光線波長窄化,有助醫師發現早期難辨別的癌組織,即使是零期癌也能現形。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部主任王文弘解釋,初期的腫瘤顏色幾乎與正常組織一模一樣,非常難辨識,但在窄頻內視鏡特殊光源之下,窄頻影像則是以濾片使光線波長窄化,藍綠更鮮明,能突顯表層粘膜微血管及表面粘膜形態構造,可看到癌組織彷彿經過特殊染色、會以不同顏色呈現,讓醫師更容易辨別早期癌變,目前已拯救許多患者,另外嘉義長庚醫院日前才以窄頻內視鏡技術,發現一名52歲男子,僅0.5公分的一期上皮細胞癌。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部主任王文弘指出,自2007年以來用內視鏡篩檢206位頭頸癌高危險群,其中39位病患檢出62處癌症病灶,其中13處(21%)只有用窄頻影像(NBI)內視鏡才能發現,目前嘉義長庚窄頻(NBI)內視鏡早期癌篩檢中心提供檢查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及食道等頭頸部位,且一系列研究成果也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中高達7篇,引起國際間的高度重視。嘉義長庚醫院窄頻(NBI)內視鏡早期篩檢中心也提醒,有頭頸癌病史及長期嚼檳榔、吸菸、喝酒、口腔癌的癌前病變等民眾,最好每三到六個月接受窄頻內視鏡檢查,以早期發現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