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

校園暈針 聊天放鬆可舒緩

校園暈針 聊天放鬆可舒緩#恐懼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預防流感,近期各級學校陸續安排學生校園集體接種流感疫苗,針對校園集體接種可能產生的暈針,疾管署呼籲,校園集中接種省事又方便,提醒尚未接種流感疫苗者儘速接種。聚集性暈針 亦稱集體心因性疾病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李秉穎表示,暈針反應與疫苗本身安全性無關,也不會造成身體健康的後遺症,通常是因為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感,轉化成身體的症狀,出現眩暈與噁心等症狀,大多發生於青少年,大規模疫苗接種時,會有聚集性暈針現象,亦被稱為集體心因性疾病。可用音樂、影片或聊天放鬆心情校園集體注射時,偶有學生出現眩暈與噁心等暈針症狀,建議學生接種流感疫苗當日不宜空腹,可使用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使其放鬆心情,並於接種時採取坐姿,如果發生暈針時,建議先至休息區休息,緩解情緒緊張,同時通知醫護人員,在學校應通知醫護人員及學校老師,如暈針現象持續,應儘快送醫。疾管署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自10月1日開打至10月23日止,接種數已逾290萬劑,與去年同期相比多了近98萬劑,校園(國小至高中職及五專1至3年級學生)已接種75萬人,目前校園接種按各縣市安排時程,持續接種中。勤洗手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公共場所疾管署呼籲,打疫苗是於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都是罹患流感後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為保護自己與家人,在流感季來臨前,趕快接種疫苗,做好最佳防護措施,平時也應落實勤洗手,出現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防流感病毒侵襲。 

鳴久必聾?去恐懼治耳鳴!

鳴久必聾?去恐懼治耳鳴!#恐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耳鳴一輩子都好不了」這種說法真的太武斷了!一般而言,大部分的急性耳鳴6個月以內會自然痊癒,而且都可以回復到正常狀態,就如同99%的暈眩症患者一樣,症狀大部分都會在3個月內好轉,告訴患者耳鳴不會好,只會加劇他們的恐慌和絕望心理。耳鳴不是內耳發出 是從大腦來的85%的慢性耳鳴患者,或多或少都有聽力損失的狀況,雖然感音神經性聽損8不能治癒,但是耳鳴的感覺卻是可以被改善、被壓縮的,因為耳鳴不是從內耳發出,是從大腦感覺而來的,大約30年前,醫學界就確定了耳鳴等於腦鳴的事實,這可以從患者聽覺神經被剪除,但耳鳴卻不會消失,有時反而更大聲來獲得證明。是傷害反應及防護結果 會適應平息當耳鳴治不好時,有些醫生會告訴患者:「高頻耳鳴是來自內耳,因為內耳感受聲音的毛細胞受傷無法修復,因此你的耳鳴不會好了!」這樣的說法毫無根據,而且是不正確的,其實多數耳鳴是來自聽覺中樞,此外,雖然內耳傷害無法改變,但耳鳴是傷害反應及防護結果,類似身上的疤痕,會逐漸淡化和適應平息。耳鳴不會傷害聽力 是保護聽力民間有「鳴久必聾」的說法,大眾媒體也常傳達這樣的資訊,因此耳鳴不治療會造成耳聾的觀念普遍深植於許多人的心裡,其實是極度錯誤的觀念,我原來在中醫古籍曾提到:「聾為鳴之漸,鳴為聾之始」,因此這樣危言聳聽的觀念才會流傳下來。導致耳鳴的原因可能來自耳朵,也可能是身體其他部位出了問題,不管原因是什麼,可以確定的是耳鳴絕對不會傷害聽力,相反地,它正在極力保護聽力,任何聽力系統及周邊調控系統出狀況時,耳鳴警察就會出動,並且發出「嗶、嗶、嗶」鳴笛來提醒你注意身體,「去除恐懼反應」,是治療耳鳴最重要的關鍵。(本文摘自/耳鳴,是救命的警鈴/平安文化)

學會害怕 養成小心謹慎

學會害怕 養成小心謹慎#恐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設想一個原始人,生活在充滿危險的大自然,怎麼樣才能更警敏、才能懂得在危險時脫逃呢?靠的其實就是「害怕」,害怕使人變得謹慎,變得處處小心了,才能安全地存活下來。杏仁核產生情緒 引發反應掌管人類「害怕」的器官,是側腦室下角前端的杏仁核,它具有調節內臟活動,以及產生情緒的功能,能引發應變反應,讓動物挺身戰鬥或逃離危險,杏仁核體積雖然小,但是對情緒反應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的情緒。有一個人內心充滿恐懼,出門在外總覺得害怕,總覺得有個黑影跟著,那人一出門,頻頻看著地上,他發現自己走過的路,還留下一個個腳印,他不斷朝後面張望,一連串的腳印連到他的腳下,還有一個黑影與腳印相連,他感到無比害怕,想趕緊擺脫黑影和腳印,走得快,黑影子也跟得快,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越靠近光明 恐懼會伴隨而生恐懼使這個人開始奔跑,他使勁沒命地跑著,但是影子也跟得越快,腳印也越來越多,他不敢跑到黑暗的地方,那會讓他更恐懼,他也不敢跑回自己的家,若是將影子帶回家怎麼辦?他只能拚命地、不停地奔跑,也不停地害怕,最後終於筋疲力竭,心力交瘁而死了。人們恐懼的事物,時常是不存在的,而且在越靠近光明的地方,恐懼竟然會伴隨而生,阻礙了人們的幸福,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當一個人曾經受傷害,杏仁核的特定區域「學會害怕」,就會產生恐懼記憶,神經信號會發送訊息到人的自主神經系統,心跳開始加速,手掌開始出汗,肌肉開始收縮,產生顫抖之類的反應。「害怕」保護我們 養成小心謹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原本害怕是來保護我們,讓人類養成小心謹慎,好存活在這個艱困的世界,因為對高有恐懼,所以避免靠近懸崖,因為害怕野獸,所以小心翼翼,不至於受傷,因為害怕危險,因而保住了性命,因為到過可怕的地方,所以害怕再到類似的環境,因此人們學會害怕黑夜、群眾、壓力、暴力。在文明的社會,對人類威脅的事物已經大大減少,我們可以放下大量的恐懼,去探索我們的世界,探索人的可能性,但是生命的記憶中,可能還保留過去的經驗,害怕的感受不斷出現,提醒我們危險來臨。(本文摘自/心念/寶瓶文化)

樂閱讀/恐懼如何傳染給別人?

樂閱讀/恐懼如何傳染給別人?#恐懼

我們天生就具有散播恐懼的原始本能。在早期人類的時代,如果有潛在的危險,這個人會一直告訴其他人,直到整個部落都注意到潛在的危險;即使到現在,動物界依然存在這個現象。舉例來說,一隻鹿感到危險的時候,牠會高舉尾巴搖擺,其他鹿也會做相同的動作,提醒整個鹿群可能會有危險。這樣的本能反應和現代科技結合在一起,可能會讓恐懼產生病毒式傳播;只要按一個按鈕,整個世界都在一瞬間接收到資訊。想想禽流感跟千禧蟲危機的危機,想想你怎麼知道恐怖攻擊事件的。你是不是曾轉寄恐怖信給很多朋友?是不是曾散播可怕的謠言呢?如果是,代表你也散播過恐懼。不是所有恐懼病毒都有事實根據。我們收過電子郵件、簡訊等訊息警告我們許多事,像是電影院座位上發現注射針頭,雞翅裡注射過多的賀爾蒙導致女性卵巢癌,搶匪在購物中心廁所洗劫婦女、扒光她們的衣服。你先是讀到上面這些可怕的事時,是不是就感到有點害怕?我先是打這些字,都已經感到害怕了。「克服恐懼計畫」會用好幾種方法幫助你阻擋恐懼的傳染病,告訴你如何預防最可怕的恐懼病毒來源。這個計畫最有效的,大概就是教你如何對付「恐懼製造機」,對付那些在你生活中散播恐懼、讓你想法更負面、讓你困住自己的人。你會學到怎麼保護自己,不受對方影響,進而減少自己恐懼,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本文作者/強納森.艾爾伯、愛麗莎.鮑曼)(摘自/你希望明年的你,還是和現在一樣嗎?/春光出版)

樂閱讀/恐懼的人喜歡安於現狀

樂閱讀/恐懼的人喜歡安於現狀#恐懼

如果你曾有朋友的感情狀況根本沒未來,你會想:「為什麼她/他不乾脆離開他/她?」又或許有的朋友是工作根本沒有未來,不斷抱怨老闆、同事以及工作內容,聽起來像是這份工作沒什麼好留戀的,但他還是選擇留下來。為什麼他們不走人?因為恐懼的緣故。人類天生就害怕改變,一旦安於任何情況,就寧願維持現狀,不想挑戰極限—就算你的確需要挑戰自己的極限,你還是會選擇留在原地。大部分的人多多少少都害怕改變,想盡辦法避免改變。你越是保持現狀,就越害怕改變,越難往前邁進。相反地,如果你越逼自己往前進,就更容易適應未來的變化。的確,短期來看,改變帶來壓力。離開穩定薪水的工作、長達幾年的感情,或你熟悉(但不見得喜歡)的居住環境並不容易。不熟悉的情況會讓你感到壓力、害怕,所以改變很困難;但改變的好處非常大,找到勇氣面對短期壓力,可以讓你從此脫離必須長期忍受的悲慘困境。克服恐懼法則:你已經安於根本沒那麼好的現狀了嗎?如果有,該是時候採取行動了。除了恐懼,至少還有另外一個因素讓你停滯不前。雖然你目前看似水深火熱,你也可能從中獲得特定好處。舉例來說,或許留在不滿意的工作環境裡是因為熟悉工作流程,對薪水也滿意,或知道怎麼在這個體制下做事。如果離開了,就代表要再次重新學習所有的事情,很多人光是想到這一點就退縮了。許多人放不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情,是因為這樣一來就不用重新培養感情。他們不用擔心會遇到或要應付其他不認識的混蛋,不用擔心自己遭到拒絕,他們只要處理目前已經認識的這麼一個混蛋就好。(本文作者/強納森.艾爾伯、愛麗莎.鮑曼)(摘自/你希望明年的你,還是和現在一樣嗎?/春光出版)

樂閱讀/勇敢人生五步驟

樂閱讀/勇敢人生五步驟#恐懼

「克服恐懼計畫」幫你活出自己最大的潛力,讓你找到真愛、快樂與成功。以下是大綱提要。• 步驟一/定義夢想人生。要找到面對恐懼的熱情和動機,先列出「夢想清單」。利用這份清單寫下自己的夢想,也就是如果你沒有現在這些恐懼(如壓力、痛苦、未知事物、改變等等),你想要做什麼?在這個步驟,你會挖出自己內心最深的想望,誠實面對自己,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大約三小時,你就可以完成這個步驟裡五項簡單卻很有效的練習,也會找到勇氣改變自己的人生。你再也不會覺得自己被困住,也不會覺得自己的夢想和目標遙不可及。• 步驟二/打破恐懼模式。很多人不瞭解恐懼如何阻礙了他們的發展。這個步驟裡,你可以診斷、瞭解並且處理一直困住自己的恐懼模式,也就是讓你一直走不出惡夢人生的行為模式。短短的一到三個小時內,你就可以完成四項短短的練習,你也會終於明白是什麼阻擋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你會知道如何克服擋在成功路上的障礙。• 步驟三/改寫負面聲音。約一個星期,你就可以完成五項練習,全面翻轉你對改變的看法。你會克服自己的負面思考,不再為心中的懷疑而裹足不前。你的內在聲音會變得積極正面又能鼓勵你,也會學到如何愛自己。• 步驟四/消除恐懼反應。只要兩小時,你就可以學會如何處理緊張、焦慮、擔憂、壓力和恐慌。有時候,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口乾舌燥和胡思亂想這些反應,可以說比夢想還要難以應付。• 步驟五/實現夢想。擬定「克服恐懼行動計畫」並加以實踐,就可以改變人生,並且很快就可以改變。你會一次有一點小改變,一個改變又導致另一個改變。如此一來,你就能勇敢地邁向目標。每個小改變都是一次成功的經驗—這樣的成功經驗強化你的勇敢狀態,為未來的幸福快樂鋪路。實行「克服恐懼計畫」,你就可以:• 找到勇氣做自己,不再處處迎合別人的期望。• 不再害怕別人的批評,也不再需要時時尋求認同。• 在家裡、工作上或感情中,遇到問題時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完全發揮潛能。• 做到以前認為不可能的事,像是勇敢面對自己的另一半或同事,開拓良好人脈,上台演講報告,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或是在約會時能泰然自若。• 面對看似不可力抗的困境時,仍然可以感覺到自己能夠掌握的部分;這些困境或問題從「失業」到「失戀」,不一而足。你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更完整,也會清空讓你夜晚失眠的混亂思緒。你會每晚快快樂樂上床睡覺,享受優質睡眠,早上起床時已經準備好要勇敢地面對嶄新的一天。(本文作者/強納森.艾爾伯、愛麗莎.鮑曼)(摘自/你希望明年的你,還是和現在一樣嗎?/春光出版)

勿恐懼!妥善服藥結核病不具傳染力

勿恐懼!妥善服藥結核病不具傳染力#恐懼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去年爆發世新大學校園結核病群聚感染事件,不管是附近民眾、師生無不心生恐懼,有同學更表示聽到咳嗽聲都會害怕,也有同學在事件傳出第一天時,打工場所就請他離職,當時更有司機要求「由世新大學上車的同學」都必須戴上口罩,其實社會上對於結核病會有如此害怕的反應,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結核病觀念所致,因此疾管局舉辦「校園防結核,觀念正確不恐懼」記者會,讓社會大眾瞭解校園結核病防治的重要及需要克服的困難。疾管局今年針對校園結核病防疫政策進行民意調查,成功訪問1,077位國小至高中職的學生家長,結果顯示,有92%受訪家長認為結核病在校園是重要的健康議題;64%的家長擔心小孩可能在學校得到結核病;更有61%的家長擔心小孩感染結核病治癒後,會受到異樣的眼光;而表示孩子的學校曾發生感染結核病事件的受訪家長,僅有26%認為學校對結核病有足夠宣導,顯示結核病在校園仍需要加強宣導,提升對疾病正確認知,降低恐慌及歧視。彰化師範大學李老師表示,自己曾在高中任教,每二年定期做X光檢查並有接受到結核病宣導訊息,故對結核病有初步的認識。當獲知同學感染結核病時,就認為應該給予最大的支持,協助他完成治療,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想法,大眾對結核病的錯誤認知及歧視仍是存在的,其實只要同學已在服藥,結核病是可以治癒的,並非不治之症,且結核病患在妥善服藥治療後是不具傳染力的,這時候應該要付出更多關懷而非歧視與排斥。此外世新大學二位接觸同學也出席記者會,希望藉由過來人經驗,呼籲大家可以提供結核病患一個友善的環境。

震災「震」壞了健康 醫師籲:勿過度煩惱

震災「震」壞了健康 醫師籲:勿過度煩惱#恐懼

日本嚴重的地震、海嘯與核災猶如鋪天蓋地一般將災民拖進了人間煉獄,而台灣作為鄰近國家更是感同身受,對於災害最新狀況無不隨時掌握,密切關心。但對大災難的恐懼與生命無常的不安,已開始在民眾的心中發酵,醫院身心科近日觀察到門診有增加1~2成民眾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甚至導致原本控制良好的恐慌症、憂鬱症再度發作。因此醫師要特別提醒民眾關心災情之餘,也要適時的放鬆心情、正向思考。如果有壓力過大、失眠、情緒失控、發呆沮喪、恐慌等難以調適的身心症狀時,建議可向醫院的身心科醫師尋求諮詢與協助。曾太太是嫁到大甲的家庭主婦,日本震災發生後,關心災情的她就隨時鎖定新聞電視,每次看到哀鴻遍野的慘況和生離死別的畫面就想起921南投娘家房屋全毀,好友罹難的傷心往事,這幾天她常常莫名的傷心哭泣、觸景生情,晚上也想事情想到睡不著,搞得精神不濟頭痛欲裂,只好到醫院掛病號。光田綜合醫院身心科溫偉鈞醫師解釋,由於台灣與日本都是地震、海嘯、土石流甚至核安問題需要特別關注的國家,善良的台灣民眾對於日本的災害特別能感同身受。加上最近幾日各國際媒體24小時播報日本的災情與驚悚畫面,可能也勾起了許多人對於過去921震災、88風災等可怕災害的傷痛回憶,進而影響心理。大部分的人在歷經或目睹災變發生時,都可能出現如情緒失調、沮喪憂鬱、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程度不一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大部分人通常都能慢慢自我調適,不會長期影響,但少部分民眾可能會影響個人生活作息、人際關係甚至引發恐慌症、憂鬱症的發作。溫醫師要特別提醒民眾,關注國際重大災情固然重要,但是過度的憂鬱煩惱對身心健康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建議大家心情低落不安時,可以外出找親友分享心情或適當運動,都有助於壓力的紓解。收看災情報導時,也多由人與人的大愛互助、親情或生命可貴等正面角度來思考,就比較能避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如果有上述較嚴重的症狀發生時,也可到醫院身心科求助,千萬別讓震災「震」壞了身心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