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越來越覺得自己的體力不好,即使輕微的外傷也會讓你感到腰痠背痛、全身不對勁嗎?下肢若偶爾會出現無力、下背痛等症狀,有可能是骨質正在流失的徵兆!南投醫院副院長、骨科專科醫師鄭明德表示,長期骨質疏鬆的患者可能會因為輕微外傷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不僅平日的保養非常重要,治療方式也是一大重點,究竟骨鬆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方式又有哪些治療方式呢?
老化時被吸收掉的骨質超過骨質形成的速度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指我們在老化的過程中被吸收掉的骨質超越了骨質形成的速度,以致骨質密度逐漸減少。就好像一座牆,當支撐這座牆的磚塊數目減少時,牆倒塌的機會越來越大。
在人體老化的過程中,骨質疏鬆症很難預防的疾病。由於醫學的進步,社會中的高齡人口逐漸增加,根據統計,在65歲以上的婦女50%以上在X光可看出骨質疏鬆的變化,到了75歲以後就會上升到90%。
住院治療通常需要4至6週才能緩解
「脊椎壓迫性骨折」在65歲左右,每4個人中就會有一位發生,到了85歲以後,會上升到每2個人中就有1位。台灣1年約有60,000名因骨質疏鬆症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患者。一般而言,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急性期會感到背部劇烈疼痛,甚至會臥床不起,需要住院接受治療,通常需4至6週,症狀才能獲得緩解,常造成患者身心問題,嚴重的長期靜脈血栓、褥瘡等症狀。
鄭明德醫師表示,人在30-35歲時,骨質達到巔峰,一旦步入中年後,骨質就會開始慢慢流失,停經後的女性每年骨質流失最多可達6%,至於老年男性則會每年流失1-2%,若有抽菸喝酒的話會流失得更快。
傳統手術可能會導致肌肉無力、大小便失禁
至於骨鬆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該怎麼治療?楊椒喬醫師指出,傳統上治療脊椎壓迫性骨折會給予非類固醇類的止痛藥與抗骨質疏鬆藥物,並要求患者穿戴背架支撐。但長期藥物治療容易造成十二指腸、胃潰瘍與腎病變,而且無法避免患者駝背,進而引發慢性背痛。
同時,傳統的手術治療,不但時間長、傷口大,老年病患多無法承受,加上傳統手術是將鋼釘架設在疏鬆的骨骼上,難以維持骨折椎體的穩定性,所以還要進行骨移植,就要犧牲正常的骨骼,因此除非患者有神經壓迫或肌肉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否則通常不會考慮接受傳統手術治療。
目前新式的療法可以快速改善病患疼痛,增強脊椎強度,「經皮氣球式椎體整形術」(Percutaneous Balloon Vertebroplasty)是利用氣球透過骨髓針將注射入脊椎體,經由氣球充氣,將塌陷的椎體撐起並注入骨水泥以填充因為骨質疏鬆引起的脊椎體壓迫性骨折,增強脊椎穩定性。
大骨湯不能補充骨質 可改吃小魚乾、芝麻
鄭明德醫師表示,某些民眾在被診斷出骨質流失後,會突發奇想希望藉由多攝取大骨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事實上,喝大骨湯並不能補充骨質,反而會增加多餘的油脂。若想藉由飲食增加鈣質,小魚乾、芝麻、深色蔬菜、豆奶類食品也都是很好的選擇。
事實上,預防骨鬆的正確觀念與預防其他疾病類似,主要由運動、飲食下手,老年骨質流失很正常,唯停經後的女性骨質流失速度驚人,因此更需要小心留意,最好要從年輕時就對於建立良好飲食習慣,避免骨本被不良習慣一次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