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

「老師罵榮榮,云云卻哭了」你家也有高敏感孩子嗎?

「老師罵榮榮,云云卻哭了」你家也有高敏感孩子嗎?#高敏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榮,你給我安靜一點,我在上課。你到底在幹麼?再吵的話,你就不要下課。搞什麼鬼!老是說不聽。」老師拉高嗓門數落大榮,但大榮嬉皮笑臉,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倒是坐得遠遠的林云云卻顯得很有事,這明明不干她的事啊。只要一遇到老師把音量拉大,云云就覺得老師是針對自己而來。座位上的她不斷搓揉著手,不時低下頭,眼神盯住桌面。「同學們看這邊,看看等腰三角形的兩個邊、兩個角,這兩個角是一樣的,所以你們換算的時候,記得先把一八○度扣掉頂點,剩下的兩個角再除以二……」大榮轉過頭,對著坐在後面的阿信秀他新買的寶可夢遊戲卡。「啪!」老師用力把數學課本甩在講桌上,「大榮!我已經警告你了,你還在那邊講?」大榮還沒出聲,坐在遠端門口旁的云云竟然哭了起來,眼淚一直流,一直流。老師的視線掃向云云,「云云,你哭什麼哭呢?一個大榮就夠讓我頭痛了,你還來湊熱鬧?」望著淚流滿面的云云,老師感到莫名其妙,「真是的……」【陪伴孩子面對焦慮】震央沒事,遠端卻有事教室裡常常會出現一種狀況:當老師大聲地指責班上某一個同學時,被罵的當事人顯得不痛不癢,沒有什麼反應,反倒是班上的其他孩子明顯受到驚嚇,而焦慮不已。這種狀況,我常常形容為「震央所在沒事,在遙遠的地方卻很有事」。對於這種情況,我會思考:孩子反映出來的是什麼訊息。是對於老師大聲、嚴厲而過度敏感?還是害怕老師也會罵自己?……無論什麼原因,這往往使孩子常處在一種焦慮狀態,無法專心於課堂。風吹草動,皆與「我」有關有些孩子屬於高敏感,對於教室裡的風吹草動,總認為是和自己有關係。例如,當老師上課時責罵別的同學,當事人很容易誤以為老師也在責罵自己。面對高敏感的孩子,老師難免莫可奈何地這麼想:「我在進行班級經營,管愛講話、愛干擾的同學,但那孩子愛哭,我能怎麼辦?」「我總不能都不管課堂秩序吧。更何況,重點是我沒有罵那孩子喔!這是他/她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辨識「敏感」的差異我們需要釐清,有些孩子是屬於感官上,對聽覺刺激過度敏感,因此大聲、尖銳、高亢的語調和音量,會造成其聽覺上的不舒適,感到疼痛,極度焦慮。有些孩子則認為講話的內容、字眼和自己有關,這一點跟孩子是如何解讀、思考有所關聯。我們需要逐一地釐清,孩子的想法是否出現誤解、扭曲與過度放大。這兩種敏感是不一樣的。換位模擬:想像自己是數學老師……引導孩子想像:自己是數學老師,面臨坐在教室前方第一排的大榮不時干擾上課,自己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同樣地,試著再度想像:身為數學老師,自己的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眼前的大榮,坐在門邊的林云云並不在自己的視線裡。──也就是說,老師的火力射程僅及他眼前第一排的大榮,對於在遠端角落的自己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引導思考:「老師生氣的對象不是我。」引導孩子思考:老師現在生氣的對象是大榮,並不是針對我。主因是大榮上課時,不斷在干擾老師,所以老師才發出尖銳的聲音,以責罵的口吻威脅、要求不守規矩的大榮。──老師的對象是大榮,我是林云云,這是兩件事情。「這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可以很確定,我在課堂上,遵守著上課的規定,我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因此,老師沒有任何理由及必要性來針對我。整個過程,就是針對大榮,這一點我很清楚,所以無論老師再怎麼大聲,他還是針對大榮,和我沒關係。」入戲演練:直接做角色扮演如果有些想像的方式對孩子來講比較抽象,可以直接進行「角色扮演」。請林云云站到講臺上,扮演數學老師,對著第一排的大榮直接入戲演練。讓孩子藉由角色的互換,來加深感受:數學老師「射擊」的對象,真的就只有他眼前第一排的大榮。孩子需要演練,因為這有助於強化腦海中的畫面,使其對想像的情境更熟悉。當畫面愈清晰,孩子對於整個情境也更加能夠掌握,有助於降低焦慮。以「干我屁事」的概念,透過自我對話,劃出心理界限看到標題,你可能覺得意中心理師怎麼用詞不雅,但事實上,就是如此。孩子可以使用一些有助於自己劃出「心理界限」的字詞,簡單地講,就是一種「干我屁事」的概念。這些詞彙、字眼,或許聽起來不雅,但我們並非脫口說出來,而是在自己的腦海裡、內心裡,對自己說。要讓自己不受負面想法的影響,有時候,「自我對話」的用字遣詞實在有必要犀利一點。敏感其實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敏感總是和孩子的負面思考連結在一起,那就真的很容易壞事。所以,如何調整孩子的認知是很重要的,讓孩子用一個比較合理的方式,來解釋自己與周圍人、事、物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我在書中不斷強調的主軸:認知想法的改變,對於改善焦慮狀況絕對有影響。一句話,是否可以改變一個人?關於這一點,我是非常相信的。正如在閱讀過程中,一字一句的文字,在在影響著我們看待事情、解決問題的方式。只不過要產生改變,需要我們每天非常敏銳地覺察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看法,並且試著以合理的方式去解讀,加上不斷在腦海裡練習。別讓負面思考任意飄我們的想法、認知和注意力飄向哪裡,也決定了遇到狀況的第一時間,自己的情緒會往哪個方向走。關於自己要怎麼想、要不要想、想多少、想到什麼程度等,有些孩子可以很清楚地有效掌控,自己完全可以拿捏。然而,有些孩子則無法覺察自己到底是如何思考,念頭又到底是如何東跑西跑,最後就只能任由負面想法四處飄。有時飄到對自己不利的地方,就像跑到幽閉的山谷裡,想法在山谷中不斷地繞啊繞,繞不出來。這種在山谷裡一直轉不出來的狀態,將使孩子長時間處於焦慮,困擾不已。老師的敏感度很重要每個孩子在課堂上能承受的抗壓力與情緒反應不盡相同,請老師特別留意,孩子在教室裡是否出現明顯的異樣行為表現。例如,不斷地摳手指、啃手指甲、拔頭髮、眨眼睛、咬衣領、咬袖子、流手汗,出現不自主的抽搐動作、聲音等,這些都可以作為觀察的指標,來瞭解孩子在教室裡的壓力調適及因應狀態。孩子在教室裡,到底怎麼了?如果老師可以很敏感地留意到班上孩子的一些異樣,將有助於家長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特質與狀況,而在初期的黃金階段,進行協助與介入,或是老師進而調整與修正,以有效改善孩子在教室裡的適應問題。找出焦慮的原因當孩子在學校出現像故事裡云云的焦慮情況時,父母可以先試著瞭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解讀事情時,是否總容易過度聯想、過度解釋,將一些不相干的事與自己綁在一起,並且朝著對自己不利來想像、放大或扭曲,而衍生出焦慮,影響到上課表現。接著,引導孩子回到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曾經在哪些情況下出現焦慮,並且停下來思考造成這些焦慮的原因通常是什麼,例如上學遲到,導致被老師處罰、受到同學嘲笑;考試成績不理想,導致自己無法進入理想的學校;或是成績低落,導致自己在班上得忍受同學的嘲諷對待,或遭爸媽、老師責罵等等。思考這些行為及結果是有必要的,關鍵在於釐清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在過與不及之間,我們放入了多少心思與注意力,是否不斷在放大焦距,使得擔心、焦慮或顧慮變得像無止境的迴圈,不斷擴散,直到令人窒息。身為家長的我們一定有過以上的經驗,先試著明白自己的情況,再把這份瞭解轉移到孩子身上,或許,比較容易感同身受為何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會焦慮不安,甚至於恐慌。同時,既然焦慮也令我們感到極度不舒服,我們可以理解,孩子其實也不希望處在這種狀態。設定焦慮的界限每個人都要對焦慮設下一道自己可以容忍的「界限」。這道焦慮界限如何判定,可以與孩子共同討論。例如從生理反應切入,像是心跳太快、流手汗、腸胃不舒服、頻尿、想拉肚子、偏頭痛、肩頸痠痛等,讓自己受不了的狀況。以主觀的「我受不了了」,作為焦慮的界限。我們不想讓焦慮越過這個界限,無論如何都必須將焦慮鎖定在界限以內。孩子要練習當自己的焦慮逐漸接近這道界限時,發出求救的信號:媽媽幫幫我/爸爸幫幫我/老師幫幫我,我快受不了了,我快要沒有辦法控制了。這表示孩子已經感受到焦慮快要跨越自己所設定的那個界限。如果你是老師,試著和全班學生一起討論大家可以容忍的焦慮界限。每個人的焦慮界限不一定相同,無須比較誰的容忍度比較高、比較強或誰撐得比較久,沒有這個必要。回歸到每個人當下的狀態,面對焦慮,處理焦慮,轉移焦慮,這沒有什麼好比較的。協助孩子將焦慮有效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先設定好這個焦慮界限,以防自己不自覺地越了過去,而深陷焦慮的困擾中。否則,一旦焦慮的高氣壓籠罩在孩子的日常生活當中,使其感到窒息,手足無措的孩子在疲於掙扎之後,只能兩手一攤,任由焦慮折磨。讓孩子試著控制自己的想法,移除一些不相干的雜念,或者隔絕具有破壞性、干擾性的念頭。(本文摘自/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寶瓶文化)

自己跟著別人生病?恐是「共感疾病」

自己跟著別人生病?恐是「共感疾病」#高敏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共感疾病」一詞,指的是別人生病,你也跟著出現的症狀。沒錯,你有可能接收他人的症狀!共感症狀感覺像是你自己生病而出現的症狀,但其實不是—這是一種很難分辨的情況。舉例來說,我的病患艾麗西亞在妹妹氣喘發作時,也會跟著喘不過氣,但她其實沒有氣喘。另一名病患布萊恩也一樣,他因為對太太有很強的同理心,太太關節炎發作時,他的手也會跟著痛。某些病痛純粹是共感疾病。不過,更常發生的狀況是共感人接收別人的「不舒服」後,自己原有的症狀加重。嚴重的情形下,共感疾病可能造成一個人長期生病,足不出戶,因為社交焦慮什麼都不能做。共感人很容易出現社交焦慮,他們受不了團體中一堆人同時發送的口頭與非口頭訊號;此外,共感人對他人的排斥很敏感。共感人因為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種種壓力而精疲力竭,動彈不得。由於傳統西醫不相信人體存在精微能量系統,多數醫生無從瞭解共感人發生什麼事,也不曉得如何減輕他們的痛苦。許多來找我的病患,患有以下常見的共感疾病:•腎上腺疲勞(adrenal fatigue)•自體免疫疾病,如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腸道炎症(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懼曠症(害怕出門)•各式恐懼症(如恐懼人群、開車、大型體育場的活動)•慢性憂鬱•慢性疲勞•纖維肌痛(fibromyalgia)•疼痛•恐慌發作與社交焦慮我在二十多年前,首度以心理治療師的身分治療共感人。當時我不知該如何協助他們處理症狀,自己也才在學著當共感人。然而,仔細研究病史後,我發現那些病患都有親朋好友或同事正在受苦,不知不覺中,他們吸收了對方的情緒與症狀。我懂那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我自己也一樣!有的共感人還會因大自然的變化引發強烈的反應。我有一個病患是下大雷雨時,背痛就會加劇。有的共感人則會出現「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亦稱「冬季憂鬱症」),也就是白日較短、光線較昏暗的冬天會出現的憂鬱症。此外,許多共感人在滿月時比平日焦躁不安,新月時則感到寧靜。在我瞭解了共感人高度敏感、卻無力調節自己的敏感度之後,開始大幅更改自己治療共感病患的方法。我的工作變成教導共感人穩住自己,藉由設下健康界限來保護自己。正確的共感疾病療法,其實是訓練敏感人士停止接收他人的能量與壓力,而不是用藥物治療他們的症狀。當敏感人士不再吸收負能量,就不必再對抗疲憊與無力感,整個人會跟著神清氣爽起來。(本文摘自/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避免感官超載,學會自我修護,全心擁抱「感同身受」的獨特能力/大塊文化)

「共感人」敏感天性 影響生活6方面

「共感人」敏感天性 影響生活6方面#高敏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共感的經驗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幾個領域:•健康:許多來我這裡看診或參加工作坊的共感人,在學會幫自己克服敏感天性的實用技能前,都感到精疲力竭、心力交瘁。他們常被診斷罹患了懼曠症、慢性疲勞、纖維肌痛、偏頭痛、慢性疼痛、各種過敏、腎上腺疲勞(adrenal fatigue,倦怠的一種)。在情緒方面,他們可能感到焦慮、沮喪、恐懼發作。•成癮:部分共感人沉溺於酒精、藥物、食物、性愛、購物或其他試圖麻痺自己的行為。暴飲暴食是常見現象,原因是部分共感人無意間靠吃東西來穩住自己。共感人藉由讓自己身上多一層肉來抵抗負能量,很容易過重。•人際關係、伴侶關係、性愛:共感人有可能不小心幫自己找了有毒的伴侶,導致焦慮、憂鬱、生病。共感人太容易把自己的心交給自戀者,以及其他不懂得愛他們的人。共感人忠誠體貼,期待他人也會以相同方式回報,然而人生不一定如此幸運。此外,共感人光是與伴侶互動,就會吸收到伴侶的壓力與情緒,如憤怒與沮喪,而做愛期間又是人體特別脆弱的時刻。•親子關係:共感父母通常會因為長時間照顧孩子,接收到孩子的情緒與不舒適,容易承載壓垮身心的疲憊感。第六章介紹共感人在帶孩子時,可以如何避免吸收負能量。如果親子間有共感天賦的是孩子,可能常常感到難以承受。這時,父母需要特別學習去協助他們培養自身的天賦,好好地茁壯成長。•工作:共感人會因為職場的能量吸血鬼而感到虛弱無力,卻不曉得該如何設下自我保護的界限。工作環境中有太多刺激、太少隱私。•超群的知覺能力:共感人的高度敏感力,使他們擁有比一般人更強烈的直覺,有辦法感受到他人的能量。此外,共感人特別容易產生預感,與動物溝通,在夢境中得知許多事情。(本文摘自/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避免感官超載,學會自我修護,全心擁抱「感同身受」的獨特能力/大塊文化)

對外界敏感?快看你是哪種「共感人」

對外界敏感?快看你是哪種「共感人」#高敏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見的共感人類型身體共感人(Physical Empath):你特別容易感應到他人的身體症狀,還將那些症狀吸收進自己體內,但反過來講,別人的幸福感也能使你活力大振。情緒共感人(Emotional Empath):你主要會接收到他人的情緒,有可能變成一塊吸收他人感受的海綿,無論是快樂或悲傷的情緒都會吸收。直覺共感人(Intuitive Empath):你能體驗到不尋常的知覺,如超強的直覺、心電感應、夢境傳達的訊息,還能與動植物溝通,或是與靈界交流。以下是幾種直覺共感人的狀態:•心電感應共感人(Telepathic Empath):在當下接收到關於他人的直覺訊息。•預知共感人(Precognitive Empath):醒來時或在睡夢中預知未來。•夢境共感人(Dream Empath):頻繁做夢,會在夢中接收到直覺訊息,靠夢境協助並引導他人過日子。•通靈共感人(Mediumship Empath):可以接觸到另一個世界的靈。•植物共感人(Plant Empath):可以感受到植物的需求,與植物的精神連結。•地球共感人(Earth Empath):感知到地球、太陽系、氣象的變化。•動物共感人(Animal Empath):聽得見動物說話,能與動物溝通。共感人分很多種,各有不同的美好感受力。各位可能是以上一至多種類型的共感人。接下來的章節,我也會再談談特殊類型的身體與情緒共感人,例如食物共感人(感受到食物的能量)、人際關係與性愛共感人(能感知到伴侶與朋友的情緒、官能、身體狀況)。各位在學習找出自己的特殊天分時,將發現自己的共感天賦,除了能豐富自己的人生,還能協助他人。人際溝通類型:內向與外向的共感人身體共感人、情緒共感人、直覺共感人,各自擁有不同類型的社交風格,以不同方式與世界互動。共感人大都是內向者,但也有外向者,其他共感人則是內外向的綜合體。內向的共感人(我自己就是)極度無法忍耐社交和閒聊,在聚會中比較安靜,也喜歡提早離開。他們通常自己開車來,不和別人共乘,以免感到被困在社交場合,必須仰賴他人才能離開派對。我喜歡和一、兩位親密好友待在一起,通常不會參加大型派對或聚會。我不喜歡閒聊,也從來沒學會閒聊的技巧。內向者通常如此。一般來說,我有辦法在一群人當中社交兩、三個小時,接著就會感覺接收到太多刺激。朋友曉得我的情況,就算我提早走,他們也不會不高興。外向的共感人則相反,社交時侃侃而談,互動程度高,也能享受開玩笑的氣氛。外向者有辦法長時間待在社交情境中,不會感到精疲力竭或接收到過度的刺激。(本文摘自/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避免感官超載,學會自我修護,全心擁抱「感同身受」的獨特能力/大塊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