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工作,不過每個人都對工作有不同的解讀,有些人認為是差事;有些人認為是事業;有些人認為是使命。事實上,你如何看待你的工作將影響你的幸福度。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哲學與心理學博士、幸福研究學院創辦人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於《更快樂的選擇》一書中,分享實用的快樂方法,幫助讀者增強心理免疫系統,重啟修復身心正循環。以下為原書摘文:
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工作,不過每個人都對工作有不同的解讀,有些人認為是差事;有些人認為是事業;有些人認為是使命。事實上,你如何看待你的工作將影響你的幸福度。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哲學與心理學博士、幸福研究學院創辦人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於《更快樂的選擇》一書中,分享實用的快樂方法,幫助讀者增強心理免疫系統,重啟修復身心正循環。以下為原書摘文:
丹麥式的幸福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字「Hygge」,它是一種快樂的感覺,是和心愛的人一起窩在沙發上取暖、和好友共享一份美味的甜點都是。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機構執行長麥克.威肯(Meik Wiking)於《我們最快樂》一書中,將多年的幸福研究濃縮整理,教導讀者Hygge的真諦,也分享獲得Hygge的方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每天穿梭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接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與要求,忙於應付外在世界的我們,是否有靜下來問過自己快樂嗎?是否有好好照顧自己呢?吳宛亭心理師表示,我們從小到大都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環境,想盡辦法達到父母的期待、社會文化主流的價值,太多的目光與努力都是在符合別人的想要,就算自己其實已經疲於回應,仍舊很少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試著按下暫停鍵,問問自己喜歡什麼? 想追求什麼? 真的快樂嗎?完善的自我照顧 可維持身心靈良好的平衡狀態自我照顧是一種對自己身體上與心理上的照顧能力,完善的自我照顧可維持身心靈良好的平衡狀態。若疏於自我照顧可能會產生莫名的情緒低落,或是空虛無助感、暴怒等,情緒的震盪起伏很大,情緒會累積在身體裡,也會反應在身體上,出現和平日不同的狀況,像是突然的暴飲暴食、胃口變差,怎麼睡都睡不飽,情緒也會影響到行為反應。大部分的人較難去發現情緒的變化,只有當身體上出現不舒服並干擾到生活時,才會被注意,身心靈三者相互關聯,應正視心理與情緒問題。吳宛亭心理師表示,自我照顧的第一步就是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把身體當作是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夥伴一樣,並維持規律的生活模式,攝取均衡營養的飲食,養成運動習慣,好好對待身體可提升身體能量,也會回饋到心理層面,充足能量以應付生活中的困難跟挑戰。利用情緒字卡探索情緒要照顧看不見的情緒並不容易,但可以透過一次次的練習與發現,來探索情緒,面對各式各樣的情緒,可用情緒字卡去練習核對,將抽象的情緒藉由字卡具體意識化,認識自己的情緒,將原本糾結的情緒一一釐清,也可和朋友聊聊,朋友的反應與回饋也能幫助發現自己情緒。有時當沒有意識到情緒的問題時,情緒就會取得主導權出來控制我們,當發現情緒在作祟時,才可拿回主導權,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找回童心卸下包裝 看到真實的自己吳宛亭心理師表示,回到孩童時期的單純探索情緒,能更接近情緒的本質,人一旦開始社會化後,時時在意別人的喜好,而為自己進行各種包裝,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而孩子的反應是最直接、最真實的。當你感到不快樂時,按下暫停鍵吧!給自己一個可喘息的時間,面對因空白而產生的焦慮與恐懼,試著讓自己安心並釐清的混亂情緒,放下過於執著的目的性,回到孩童時期那樣地單純直接,聆聽心底的聲音,好好地照顧自己。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最後,我想要分享一些非常簡單的人生哲學,是我在旅途中蒐集而來的。它們增進了我的幸福和快樂時光,讓我的人生變得更圓滿。我相信,有些你們一定已經耳熟能詳。1)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你這一生必定會共度很久的一個人,就是你自己。所以,請跟自己好好相處,符合個人最佳利益,否則你的人生旅程,可能會非常漫長而艱辛。請務必聆聽自己、認識自己並照顧自己,這能夠鞏固幸福人生的基礎。長久的幸福安樂,始於對自我的了解。甘地說得一針見血:「最偉大的旅行家,不是曾經環遊世界十次的人,而是曾經環視過自己一次的人。」2)不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不快樂最肯定的來源,就是跟別人比來比去。無止境的競爭,絕對不會讓你感到滿足,那只是要強過別人而已。唯一可能讓你產生正面感受的例外,就是去跟不及自己的人比。但是那樣做,並不是為了自身的優越感,而是要明白自己有多麼幸運!正如法國大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1772年在道德詩《老古板》(La B?gueule)中所寫的:「偉大,是良善的敵人。」3)不在意社會的標準和壓力/當我們愈覺得能夠隨心所欲,按照適合自己的次序,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就愈可能活出本性,以致終究能夠依照自己的意願,而不是他人的期待度過一生。4)永遠準備好B計劃/當你覺得人生只有一種選擇時,就會害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恐懼經常意味著,我們會為了錯誤的理由,而做出錯誤的決定。但如果有潛在的替代方案在,我們就比較有勇氣用忠於自己的方式,去面對A計劃替我們製造的麻煩。5)選擇自己要打的仗/人生在世,每天都會面臨各種挑戰,大小不一。要逐一迎戰並不可能、也太耗費精力,所以應該要聰明選對該打的仗,這件事非常重要。學會選擇對自己真正有益的,至於其他,要學會「船過水無痕」的道理,放下比較好。6)對自己誠實,並接受事實/當我們對某個情況的真相,抱持著愈務實、愈誠實的態度,就愈能夠找出正確的方法改變它。無論這件事可能有多困難,只要能夠基於事實並接受事實,就能看出自己無力改變的地方,進而專注自己可以使力之處。必須要先診斷正確,才能夠對症下藥。如果出發點是謊言,不可能找到適切的解決辦法。7)學會奉行務實理想主義/擁有能讓生命變得有意義的目標,同時抱持著務實的期待,這件事非常重要。在面對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時也是一樣,當你對別人的期待愈務實,就愈可能得到愉快的驚喜。8)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意思就是要好好地享受生命的過程,對目的地不抱幻想,在要離開時也不後悔。我一直記著一個非常特別的人對我說過的話:「重點是過程,不是目的地。」有計劃引導你前進固然重要,但是當你抵達終點時,幸福很少在那裡等你。在人生的旅途上,你會在沿途、在每個當下,發現幸福。9)為自己創造不只一個幸福的來源/套用一句老生常談,就是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只依賴工作或心愛的人等,做為單一的幸福來源,不但很不可靠,而且有風險。請每天努力建立平衡的幸福來源組合,嘗試發現能為自己帶來快樂的人或活動。對我自己而言,幸福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歡笑,歡笑幾乎馬上能讓我感到幸福。10)學會愛人/我認為,愛、分享與慷慨,是了不起的幸福來源。分享和付出,能夠為我們帶來快樂,因此有助於建立穩固、持久的幸福基礎。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曾說:「幸福,是唯一當你分享時會倍增的東西。」他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這是經驗之談。(本文摘自/幸福好日子:向全世界最快樂的丹麥人學習滿意生活的10項祕訣/大塊文化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朋友是老年生活快樂的關鍵,影響力更勝家人!因應人口老化趨勢,衛生福利部鼓勵高齡者參與志工服務發展快樂的老年生活,然而根據研究顯示,與朋友一起相處才是老年生活快樂的關鍵。長者與同齡朋友相處能獲得愛與歸屬感這項研究以7,500名平均年齡68歲美國長者為對象,了解其健康、人際關係與情緒的關連,研究也發現友誼對老年人的健康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例如當長者喪偶時,知己的陪伴比起家人更容易能恢復快樂。朋友的重要性從開業診所院長范樂群表示,東方社會容易自我壓抑,對友情的付出較為保留。加上長者與同齡的朋友相處,不但可以分享相同話題與經驗,還能從中獲取共鳴與情感交流,滿足愛與歸屬感的需求。友誼影響力會隨年齡增長而強化想要在老年階段與朋友同樂、找到生活樂趣,需要長期經營與挑選合得來的朋友。范樂群建議從中年及早規劃老年生活,接納自己、改變心態,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與模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主任心葉雅馨說明,友誼的影響力隨年齡增長而強化。從年輕時廣結善緣,降低對朋友的要求,並在人際相處過程很好,相互協助與支持,關係能更持久。5、60歲的長者可以透過同學會或社群媒體等管道,尋找年輕時期相識的朋友,重新建立好的關 係。預約十年、二十年後的朋友,對身心健康的確有必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讓世界變得再更靠近一點,5個叮嚀讓生活變得更溫暖。兒童、青少年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一份「兒童青少年聯繫與情緒相關現況調查」發現,44.3%的兒童青少年心中都有很想念或覺得重要但沒有聯繫的人,每當想起那位想念或重要的人,1/3的受訪者覺得「快樂」。兒童青少年較難以分辨或表達感受隨著科技進步,聯繫變得簡單,反而可能對突如其來的關心感到尷尬,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61.7%的受訪者「超過一年以上」沒有跟想念者聯繫,調查亦發現,有1/4的兒童青少年表示「不知道/不清楚」想起對方時的感受為何,顯示兒童青少年不太會分辨及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老師可從旁引導孩子如何整理情緒,協助孩子學習適當的表達出情感。5招可與他人有良好互動葉雅馨主任建議,將聯繫化為「行動」是最重要的,師長可以身作則,當想念或想對孩子說的話,可主動向孩子展現;且鼓勵從節慶佳節問候做起,無論心情好壞,都可和對方分享心情,這就是一種聯繫。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表示,人際或社會的聯繫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希望成為被想念、被愛,受重視的人。在與兒童青少年互動時,家長老師可透過仔細聆聽、分享心事,讓他們了解身旁是有人與他在情感上有聯繫,是受重視的。她也提出5個建議,可以與他人保有良好互動:1)「善用工具」聯繫的工具很多元,不一定只能用說的。2)「寬心等待」聯繫時不著急想要獲得對方的回應。3)「持續問候」先從中性的問候像節慶問候,再慢慢回歸以前與對方的熱度。4)「預想狀況」預設好聯繫後可能發生的狀況,減少溝通的挫折度。5)「主動聯繫」不因雙方地位/角色有差異,就預設立場誰應該先聯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總是在辦公桌吃午餐,一邊捏著可頌麵包的一角,一邊吞嚥咖啡嗎?或是晚上獨自用餐時,你發現自己呆站,並捧著一盤重新加熱的食物?用餐時間應該是工作日中獲得休息的大好機會,一個讓你可以暫停片刻並重振精神的好理由,卻有許多人將它們視為不得不做的麻煩事。我們對飲食的態度,從「一日三餐」轉變成「拿了就吃」的不規律進食。匆促進食 胃沒有時間產出酶易出現消化不良從很多方面來看,匆忙進食對我們來說都不是好事。當我們匆促進食,缺乏適當地咀嚼,胃沒有時間產出消化所需的酶,不僅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許多研究也顯示,我們可能吃下比專注進食時更多的食物,並且失去了許多樂趣。更廣泛地說,與我們身體的基本需求脫節,更是心理與生理不協調的狀態。從人類有文明紀錄以來,吃得好及飲食相關儀式,都是各種文化的重要關鍵。從法國對飲食的崇敬-他們遵循一日三餐(根據二零一零年的一項研究,法國人平均每天花兩小時又二十二分鐘坐下來進食),到義大利人將飲食視為家庭的象徵,烹飪與飲食代表無數文化傳統的核心。英國與美國 肥胖比例偏高從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到撒哈拉沙漠,宴席是全球各地最明顯的慶賀方式,無論是為了宗教節日、生日、婚禮或週末聚會。研究顯示,比起單獨用餐的人,經常坐下來一起用餐的家庭成員,更容易感到快樂且較不會有過重的問題。與此理念相符,飲食習慣傾向與群體脫鉤的傳統社會,例如英國與美國,肥胖的比例也偏高。儘管有上述的研究與數據,然而提到工作時的午餐,一般的想法仍停留在一九八零年代。我們都部分接受了葛登.蓋柯的苛言:「午餐是為窩囊廢準備的」。一頓悠閒午餐的想法-意味你有機會面對面與同事或朋友交流-聽起來就像在偷懶。即使你設法走出辦公室用餐,極有可能還是手機不離身。超過三分之一的職員 常在辦公桌上吃午餐根據美國最新的一份報告,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職員,經常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吃午餐。就算你想走到附近的三明治專賣店,稍微伸展一下肢體,一旦發現你的同事都跟電腦螢幕黏在一起,你可能也不會真的那麼做(儘管你知道那麼做會使你下午更有生產力)。當然,這是一種錯誤的節約。當你為了滿足飢餓而休息,你正在回應一項正常的生理需求,這個需求會使你在生理與心理上感到乏力。當你飢餓時,血糖水平降到最低,更容易感到暴躁易怒與萎靡不振。無論你在工作或玩樂,這樣的感覺都無法對你產生幫助。(本文摘自/擁抱平靜:在每次呼吸中享受生命/大好書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女人比男人更常做惡夢,女人做惡夢時,常夢到另一半劈腿、外遇,而男性所做的夢多半與飛翔、快樂事物有關。國外精神科醫師認為,女性往往將焦慮情緒看得較重,且女性較容易記住惡夢夢境,可能因為這些因素而有這樣的結果。面臨強大壓力 容易做惡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每個人都會做夢,透過做夢,大腦可以整理白天訊息,並釋放負面情緒,尤其當身心面臨強大壓力、負面情緒時,便很容易做惡夢。一旦做惡夢情況很嚴重,讓人感覺驚恐、害怕,起床時感覺沒休息足夠,甚至影響白天正常生活,可能代表罹患夢魘症,可考慮尋求專業治療。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在這項美國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2000名男女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女性最常夢到另一半外遇、劈腿,其他常見夢境包括牙齒掉落、遭追趕、看見蜘蛛等。男性常做的夢則有飛翔、與美女邂逅,以及撿到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慮、做惡夢美國心理醫師安妮.卡特勒表示,惡夢多半是焦慮情緒引起,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可能是這原因,導致女性較容易做惡夢,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精神科學者珍妮.帕克指出,女性更容易將心思聚焦於焦慮情緒,對於這些焦慮所引起的夢境,女性記憶也會特別深刻,帕克醫師分析,女性不但容易做惡夢,與男性相比,女性所做惡夢往往帶有更多激烈情緒。 合併焦慮或憂鬱 應尋求專業治療楊聰財醫師補充,在夢境中,大腦會將壓力源或平常所擔心事物象徵化、抽象化,夢魘症患者中,很高比率合併焦慮症、憂鬱症,醫師除了透過心理治療,幫助患者釐清壓力來源、自己情緒狀態,也可以透過低劑量助眠藥物幫助患者舒緩壓力、讓情緒更為平穩,患者睡眠品質也能獲得提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