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

長期服安眠藥 恐致早亡、罹癌率增

長期服安眠藥 恐致早亡、罹癌率增#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編譯)現代人壓力較大,有睡眠困難的人也就較多,許多人通常會服用安眠藥來協助睡眠,不過近日,一篇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報告卻指出,若一個月服用兩次安眠藥,提早死亡的機率,比一般沒有服用的人,多了4倍,罹患癌症的機率,也比常人高出35%,不過目前國內醫師仍對此研究持保留態度。該研究於2002年~2006年間針對1萬5百名服用安眠藥物者、2萬3千5五百名未服用安眠藥物成人進行研究、做比對等,經過追蹤調查後發現,每年只服4~18顆安眠藥者,死亡風險比不吃安眠藥物者高3.6倍,每年服用18~132顆安眠藥的人,死亡風險比常人高出4.4倍,而每天服用超過132顆安眠藥物,風險更增加到5.3倍,且一年服用132顆安眠藥物者,被診斷出罹患癌症機率是常人35%以上。 因此研究人員指出,服用安眠藥物與死亡率、罹癌率都有關聯,呼籲民眾多運動並保持身、心靈健康,盡量用心理諮詢等方式來取代服用安眠藥物的習慣,至於國內醫師則多認為,一般服用安眠藥物者,本身應該有情緒、身體隱疾等問題,造成罹癌、死亡的原因,恐怕是服用安眠藥物患者本身的健康問題所致,另外醫師也提醒安眠藥物的用藥安全,絕對要遵照醫師的指示服用。

結核病死亡率下降?恐還有努力空間

結核病死亡率下降?恐還有努力空間#死亡率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蘇益仁說,台灣每年新增結核病多達一萬三千個病例,根據研究發現,結核病患之所以不斷增加,是因為現有卡介疫苗抑制結核菌種效果變差。疾病管制局指出,我國結核病疫情控制成效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新加坡,排名第三。比南韓、香港均略好,但仍有待大家持續努力。疾管局表示,在全國醫療衛生人員、民眾與政府共同的努力下,我國近五年結核病死亡率下降達32.8%,每年發病人數也從一萬六千多人下降至一萬三千多人;在臨床上並未發現不同型的結核菌株有治療上困難度的差異,一般結核病病人接受政府的都治治療關懷服務,以及多重抗藥性結核病人接受政府指定醫療團隊的整體照護及進階都治關懷,都有很好的治療成效。新生兒全面接種卡介苗,最主要是要有效預防致死率和神經學後遺症非常高的結核性腦膜炎,我國一歲以下嬰幼兒的卡介苗接種率雖然已達97%,但是近年仍有因家長未讓新生兒接種卡介苗,而發生結核性腦炎的零星病例。依據疾管局的監測資料顯示,沒有接種卡介苗得到結核性腦膜炎的機會,是有接種卡介苗者的16倍以上,在我國目前結核病疫情處於中度疾病負擔狀況下,新生兒接種卡介苗仍有其必要性。疾管局表示,雖然全球專家正努力發展研製出更好的結核病疫苗,但在更好疫苗問世之前,我國現階段最重的結核病防治政策為:(一)推動都治計畫和多重抗藥性醫療照護,提供高品質醫療照護管理,阻絕傳染鏈。(二)進行結核病接觸者追蹤,以早期發現病人,阻斷社區傳播路徑。(三)對於年輕且有高發病風險的接觸者,提供結核菌潛伏感染檢查及投藥治療,以減低發病風險及後續傳播。

糖尿病患年花千億 編「年鑑」盼全民重視

糖尿病患年花千億 編「年鑑」盼全民重視#死亡率

根據統計發現,台灣糖尿病人口自1997年至2009年,由53.8萬人增加至122.3萬人,成長超過2.3倍,保守估計2011年全台糖尿病患者可達135萬人,國外甚至預估台灣有超過170萬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醫療費用在09年突破一千億元,占健保總支出22%。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為提高糖尿病的治療品質與成效,積極推動大規模的健保資料庫分析,編撰一部屬於台灣民眾的「台灣糖尿病年鑑」,不但能加強民眾對糖尿病的重視,並可據此擬訂具體可行的政策。(圖片是糖尿病協會年鑑啟動圖,希望能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合併症與死亡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莊立民醫師表示,台灣糖尿病患者有99%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好發於四十歲以上中老年人與肥胖者,由於糖尿病本身無法治癒,因此須長期服用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秘書長江怡德醫師指出,近年來多項糖尿病藥物問世後,有效的幫助患者控制血糖並降低合併症的發生,但是根據統計資料指出,糖尿病盛行率增加造成相當龐大的醫療成本,單以2009年糖尿病患醫療費用計算,當年就投入約一千億的醫療費用支出,相當驚人。江怡德醫師表示,根據健保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40到59歲糖尿病患占全體糖尿病患者約4成,江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平時做好血糖控制,並不會影響生活作息,而40到59歲的民眾通常是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但若因血糖控制不佳,合併發生大小血管病變,可能造成中風、冠心病、神經病變與足部潰瘍,甚至截肢等情況,將大大影響生活與工作。莊立民醫師最後指出,要落實及有效提升糖尿病的防治成果,需要藉助資料分析結果,由於台灣尚未有糖尿病的大規模及完整之統計分析,因此學會彙整近13年來健保資料庫糖尿病相關的統計資料,啟動編撰「台灣糖尿病年鑑」一書,並期待台灣糖尿病年鑑問世後,可作為醫療衛生政策擬定的重要參考依據,引領台灣糖尿病研究走向世界頂尖的指標,並且提昇糖尿病患的照護品質。優活推薦:●全速衝刺跑步20秒 有助預防糖尿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170●糖尿病健康促進成效佳 定檢率提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101●日夜輪班女性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024

是否要做攝護腺癌篩檢?評估優缺點

是否要做攝護腺癌篩檢?評估優缺點#死亡率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指出,臨床上,某些篩檢發現的攝護腺癌,終其一生也不會出現臨床症狀,而攝護腺癌治療常發生性功能降低、泌尿問題及其他副作用,反造成患者極大困擾。且現有證據尚不足以確定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檢查對提供攝護腺癌篩檢是否利大於弊。所以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呼籲,民眾在做檢查前需充分瞭解PSA篩檢的優缺點以及攝護腺癌治療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再決定是否要做攝護腺癌篩檢。目前主要的攝護腺癌篩檢方式為攝護腺特異抗原及肛門指診二種。PSA數值愈高表示攝護腺愈可能有問題,但PSA數值會受到年齡、種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感染、某些醫療程序的因素影響數值。而肛門指診為僅能碰觸到局部的攝護腺是否有硬塊或結節的現象,容易遺漏較小的腫瘤病灶。針對PSA廣泛篩檢攝護腺癌是否能降低死亡率的議題,2009年美國追蹤1993至2001年76,693位55~74歲男性發現,篩檢組每年每萬人有2人死於攝護腺癌,而控制組則是每年每萬人有1.7人,結果發現PSA檢查並無法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且兩組總死亡率也沒有差距。而2009年歐洲研究針對90年代182,000位50~74歲男性的研究結果則顯示,追蹤8年後,攝護腺癌死亡率在有做PSA這組下降20%,不過總死亡率並沒有差異,但發現有伴隨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的問題,其中在篩檢組估計約有50%有過度診斷情形。2011年瑞典針對1987年9,026位50~69歲男性之臨床試驗研究,追蹤20年後結果亦發現篩檢組及控制組的死亡率沒有差異。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目前尚未有充分證據說明執行攝護腺癌篩檢可以降低死亡率,且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治療經篩檢發現的攝護腺癌,會引起中等至重度的傷害,如陽萎、尿失禁、腸功能損傷或死亡,因此,建議民眾在做檢查前需充分瞭解PSA篩檢的優缺點以及攝護腺癌治療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再決定是否要做PSA篩檢。

健康不平等? 近年來臺灣有縮小趨勢

健康不平等? 近年來臺灣有縮小趨勢#死亡率

日前公衛學者公布臺東縣比臺北市平均餘命短8.5歲,引起社會關注。國民健康局在17日衛生署舉辦的「臺灣健康論壇」中,報告臺灣健康不平等狀況的分析與對策,提出了更詳盡的統計結果。國民健康局指出,與其他國家一樣,臺灣在不同地區、不同族群與不同社經階層之間,也存在健康不平等的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不平等委員會的主席馬默爵士(Michael Marmot)稱之為「健康的社會落差」)(social gradient in health)。不過,不像許多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健康不平等反而更加擴大,近年來臺灣的健康不平等問題已有縮小的趨勢,尤其是對醫療與公共衛生較敏感的項目,例如嬰兒死亡率、疫苗接種率、各項預防保健服務的利用率等,各縣市已達一致的高水準,縣市差距大幅縮小,但對於影響因素較複雜的平均餘命與總人口死亡率,想要完全消弭落差則還有很長的路和很多的挑戰,需要中央與地方結合衛生以外的部門共同努力,採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兩大原則-「全政府的動員」(whole government approach)與「各項政策皆應考量健康效應」(health in all policies),從家庭生活條件、就學與就業三大面向全面改善,才能有效跨越健康人權上的階級鴻溝。預防保健服務已有效縮小甚至打破城鄉差距,透過衛生與醫療體系的努力,各縣市在產前健檢、新生兒篩檢、兒童健檢、兒童預防接種等項目的利用率,均已達一致的高水準,幾乎無縣市差距。許多資源不足的縣市,其成人健檢與乳癌篩檢的利用率甚至已超過資源較多的縣市,顯現臺灣透過公衛體系的努力,已成功使民眾得到好的預防保健服務。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結合衛生以外的部門,採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兩大原則-「全政府的動員」與「各項政策皆應考量健康效應」,從家庭生活條件、就學與就業三大面向全面改善,才能有效跨越健康人權上的階級鴻溝。臺灣過去已有推行健康城市計畫、跨部門合作的基礎,未來應擴大推廣。更多精采內容請看:http://www.uho.com.tw/article.asp

未婚者死於癌症多於已婚? 另一半支持可能是關鍵

未婚者死於癌症多於已婚? 另一半支持可能是關鍵#死亡率

婚姻狀況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嗎?先前美國研究認為,已婚人士在心臟手術後的存活率高於未婚者,而現在英國每日郵報(DaliyMail)的報導指出,挪威的科學家統計了44萬名罹患癌症的男女後發現,未婚的人癌症死亡率比已婚的人還要高出將近兩倍。挪威的科學家統計44萬名罹患癌症的男女後發現,在1970年時候,單身的男性癌症患者只有比已婚的還要多出18%的死亡率,但是到了2007年的時候,單身的男性癌症患者比已婚的還要多出35%的死亡率;至於女性方面,1970年的時候只有高出17%的死亡率,到了2007年則是高出22%的死亡率,這表示單身的人越來越容易死於癌症。因此負責這項研究的阿斯翠利博士(Astri Syse)表示,未來可以將結婚與否當作一個風險因子,來評估病患是否會成為癌症候選人。針對這項報告的結果,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並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統計結果,但是他們猜測,罹患癌症的已婚人士,應該是因為有了配偶的支持,所以積極地尋求治療與診斷,因此可以早期治療,甚至因為有了另一半,而產生了活下來的念頭,進而願意接受治療與復健,所以存活率比單身的人還要高。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的薩菲亞博士(Safia Danovi)表示,癌症的存活率是複雜多變的問題,雖然沒有辦法證明這項結果的原因,但是至少可以知道,結婚也可能是預防癌的因子。但是也有人持反對的意見,有網友回應文章認為,這是一種性別歧視,也有一位84歲的老人家表示,這項報導不完全準確,我未婚且身體很好,但是我的已婚朋友,身體卻差得要命,因此癌症的死亡率跟已婚、未婚沒有太大的關係。在報導中也指出,這項統計結果,並沒有辦法辨識那些單身者是否還跟親人一起住,甚至是自願單身,還是沒有對象而單身,甚至是罹癌者的心理狀態,也是很大的變數,因此這只能當作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並不是絕對的結果。女罹甲狀腺瘤 喉返神監測系統助手術成功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65「假」手術也能讓病人痊癒?似真似假的醫療報導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10&id=455影音/六輕惹的禍? 健康惡化最嚴重縣市雲林排第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76

男死於癌症機率較女性高! 原因為何要再細究

男死於癌症機率較女性高! 原因為何要再細究#死亡率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先前針對男女罹癌的死亡率做調查,根據研究報告顯示,以男性罹癌的致死率較高,如肺癌與大腸癌。而研究團隊對此表示,目前非常難斷定造成這項結果的原因為何,這也是團隊下一步深入研究的目標。《NCI》日前在「癌症流行病學與生物指標預防」期刊中公布,先前針對36種癌症的死亡率做調查,發現男性在多種癌症的死亡率高出女性許多,包括口腔癌比例為5.51:1(男女)、喉癌5.37:1、下咽癌4.47:1與食道癌4.08:1。而主要研究者Michael B. Cook博士表示,目前未能確定男女死亡率之間的原因出在哪,僅能推測可能與腫瘤生長速度、轉移速度與其他併發症有較大關係。至於男性死於癌症機率較高的原因,Michael B. Cook博士強調為團隊接下來做更進一步研究的目標之一。Michael B. Cook博士亦表示,倘若未來能順利發現最大影響因素為何,屆時除了能給予預防癌症的建議之外,也可望減少癌症患者承受的病痛負擔。

OL每天久坐6小時 死亡率提高4成

OL每天久坐6小時 死亡率提高4成#死亡率

最新一期的「美國流行病學期刊」指出,經常久坐的生活型態,可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風險;坐得多不但有害健康,甚至會讓人丟了性命!美國研究指出,每天坐6小時以上的女性,死亡率比坐得少的女性高4成,成為辦公室一族警訊。醫學研究人員認為,「久坐」屬於能量消耗極低的類型,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久坐,可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統計結果顯示,如果超過10年以上都是從事久坐類型的工作,得到大腸癌的風險是從來不曾從事靜態工作者的兩倍。美國癌症學會研究超過12萬人在14年內的健康狀況,發現每天坐超過6小時的女性,在研究期間死亡的機率,比每天坐少於3小時的女性要高4成。對於男性方面,研究顯示每天坐下超過6小時的男性,死亡率比坐得少的男性高2成。研究指出,長期坐著對健康的損害,就像吸煙對身體的傷害,即使做運動也不能彌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