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冷暖不定,正是腦中風發作的高風險期,不僅要小心致命,更可能留下失能後遺症!對此,神經科醫師提醒民眾,以缺血性腦中風來說,平常應從生活小動作中,留意可能出現的8大「中風前兆」,即便這些症狀在幾分鐘後緩解還是不能輕忽,未來一週內仍有2~10%的中風機率,建議盡速就醫評估。
氣候冷暖不定,正是腦中風發作的高風險期,不僅要小心致命,更可能留下失能後遺症!對此,神經科醫師提醒民眾,以缺血性腦中風來說,平常應從生活小動作中,留意可能出現的8大「中風前兆」,即便這些症狀在幾分鐘後緩解還是不能輕忽,未來一週內仍有2~10%的中風機率,建議盡速就醫評估。
「醫生,我頭好痛呀!是不是快中風了,醫師我腳麻頭暈?是不是快中風了」天氣一冷上了年紀的朋友一有點風吹草動就常常緊張個半死以為自己快要中風,確實中風前的許多徵兆千萬不得不小心,出血性或缺血性腦中風,均可能以急性頭痛開始,身體血管有阻塞或視神經有壓迫,通常也是以手麻腳麻為表徵,所以提高警覺這個觀念絕對是正確的,但是不要過度緊張,因為中風除了身體的不適感以外常常還會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如半邊肢體無力、單側感覺異常、語言障礙、行為變化或意識改變,當有這些狀況出現,才需要盡快去急診,不然是建議先以中醫針灸治療為優先,因為中醫對於改善微循環是非常有療效的。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表示現代上班族久坐、運動量少容易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這多半與氣滯血瘀體質相關 凡離開經脈的血液,若不能及時排出或者消散,而滯留於人體內的血液與淋巴,或因為血液運行不暢或是淋巴回流不佳,而囤積於經脈或臟腑組織器官之間,都統稱為血瘀。由瘀血內阻而引起的病症,大多與心臟與血管的循環有關。 如何觀察自己有氣滯血瘀的體質呢首先觀察舌下絡脈是否有瘀斑、面色是否晦暗唇色是否紫暗。嚴重的血瘀容易成為血栓、出血、腦中風、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血瘀會產生實質性的病理產物,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從早期病變、形成、生長變大,直到最後崩潰堵塞血管,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在斑塊生長到一定程度,嚴重阻礙血液流動,出現頭疼、頭暈等症狀的時候才來就診,其實在這之前斑塊已經存在很久了,只是沒有症狀或者症狀不明顯,沒有人注意。年紀的增長也會造成管腔的狹窄,所以斑塊塞到哪,就是哪裡中風,如果被診斷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也正是下肢動脈血管被斑塊阻塞導致血流不暢,而形成腿的酸脹疼麻。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說明中藥對於斑塊的處理常常用丹參、 天麻、三七、山楂、烏藥、桃仁、紅花,其中地龍與水蛭對於斑塊的處理效果是最佳的,如中醫很有名的方劑抵擋湯與補陽還伍湯裡面就有這類型的蟲類用藥。蚯蚓即是中醫俗稱的地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地龍性不寒不燥,有清熱、怯風活絡、活血化瘀、治療氣虛血滯、氣喘胸悶、 心悸氣促之效」。活血化瘀的中藥在使用前還是建議先諮詢一下醫師的建議,如果本身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就不建議再重用,怕而造成出血及溶血的狀況,四肢容易瘀青、皮膚容易冒出細小紅點的人也要注意,因為這代表你的血管比較脆弱,不適合再補充具有通絡血作用的保健品。慢性病患者也要注意本身是否有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是否有在吃活血化瘀的中藥配方。包括冬季進補常用的當歸、丹參、川芎、川七、紅花、洛神等食材也都具有活血的效果,再搭配上要先諮詢專業合格的中醫師才對。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師吳宛容中醫師說要預防腦中風,多運動,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肪等危險因子外,平日飲食注意營養均衡也是預防小中風的要訣。蔬果的攝取要大於肉類,選擇動物性食物時,請記得此選擇順序:魚肉優於禽(如雞、鴨)肉,禽肉優於豬、牛肉。對於魚類之外的海鮮,則要謹慎的選擇和食用,因為這一類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例如蝦、蟹、魷魚等食物。平日應注意攝取富含鉀、葉酸、抗氧化物和鈣的食物,及含豐富可溶性纖維的燕麥和豆類等。 最重要的就是留意鹽的攝取量,過量的鹽分攝取,會使人體內的水分滯留,引起血壓上升,增加病情的惡化,所以不僅是食用鹽需要留意,避免過量以外,其他像是味精、罐頭、加工食品等,也都含有較高含量的鈉鹽,應盡量少食用,加工過的湯品或火鍋,湯中的鹽分也很高,盡量避免飲用。若患者覺得低鹽的飲食降低了胃口,可使用八角、花椒、肉桂等天然辛香料來調味,減少鹽分的攝取來預防中風的。
“阿嬤在吃晚餐的時候,突然手舉不起來,口水從嘴角流出來,然後也無法握起湯匙,站起來的時候沒有力就跌倒在地上” “昨天晚上還好好的,早上就叫不太起來,講不太出話來 ” 類似的劇情一直在急診室重複上演,我們也不時有看到名人腦中風的新聞。腦中風就是會突然的發作讓我們措手不及。 依據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尤其好發於60-79歲的年齡層。腦中風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和阻塞性腦中風。但不論是出血還是缺血性腦中風,都需要趕快到醫院就醫,儘快接受治療,讓腦部後續損傷和神經學症狀的嚴重程度降到最低。一般來說,中風的位置、範圍、時間是影響預後的關鍵。 危險因子 腦中風有很多危險因子,其中包含了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所謂的三高),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肥胖,頸動脈狹窄等。這些都是可控制的高危險因子,因此,我們要努力去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降低我們罹患腦中風疾患的機率。 如何快速辨別腦中風?要如何辨識是否有腦中風呢?請記住「快速」動作, 要 「FAST」,每一個英文字母的意義分別為,F:Face;A:Arm; S:Speech;T:Time。簡單來說,臉歪、嘴斜、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最後看到正常的時間),然後趕緊送醫。 腦中風的處置 腦中風診斷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等。倘若病患在腦中風發現後3個小時內診斷為血栓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在病患符合規範下,可以使用靜脈內注射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有助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 然而,現在缺血性腦中風已經不再只有靜脈內注射或是吃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而已。在符合特定的條件,經醫師評估以後,我們可以進行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以外科介入的方式來治療在大血管阻塞的急性缺血中風。此項手術的另外一個好處在於對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的病患,但在6小時內大血管腦中風的病患,在符合特定的條件之下,仍然能夠接受治療,讓中風的範圍減少。2015年1月在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MR CLEAN試驗,證實顯著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優於單純用IV rt-PA的治療效果。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是一種類似心導管檢查的手術的治療方式,醫師會在鼠蹊部穿刺並把微導管或同時置放支架送到腦部血管去抽吸血栓。簡單來說,血栓堵塞了血管,我們把血栓抽吸出來讓血管通暢,縮短腦部缺血或缺氧時間以降低腦部損傷的範圍,進而減少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甚至死亡。病患後續仍然需要努力復健來慢慢恢復其功能性。 最後,重點是我們要及早發現「中風症狀」並「及早就醫」,要FAST! 慢性疾病也要好好的吃藥控制,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冬天也要記得多保暖。 文章授權/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方耀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資深教授,花大把時間教學、做研究。日積月累的疲勞,加上沒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有一天早上醒來,發覺左半邊肢體不聽使喚,口齒不清,緊急就醫被診斷為急性缺血性中風。但他認為,西藥吃多了會產生副作用且傷身,所以未規律服用藥物,沒想到短時間內再度中風。因第二次的病況比較嚴重,留下了不可恢復的後遺症,結果需要長期臥床,最好的情況也只能輪椅代步,失去了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系系主任陳廷耀指出,上述情況在門診並不少見。有些中風病友雖然是高知識分子,卻不太願意聽從醫師建議,一出現二度、三度中風,情況便急轉直下,生理機能難以恢復,令人惋惜。中風復發 失能、失智風險大增一旦曾經中風過,再次中風的機率就會顯著上升。「當再次中風,症狀往往更嚴重,肢體障礙加重,失能風險也會升高」,根據陳廷耀主任觀察,因中風而住院治療的病友中,約一、兩成的人是二度中風,有人甚至三、四度中風。中風復發會對生活、生理機能造成莫大影響,陳廷耀主任表示,中風病友不只要維持健康飲食、生活習慣、嚴格控制三高指數,更要規律服用藥物。若是缺血性中風,則需要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保持血液循環通暢,以減少中風復發風險。慎選藥物 減少腸胃道出血對於廣大缺血性中風病友,應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中風復發。目前第一線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主,但有些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腸胃道不舒服的副作用,其中嚴重的話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及胃潰瘍。而患者年齡越大,副作用的風險也越高。陳醫師分析,年長者常患有多種疾病,有些人同時服用其他消炎止痛藥,加上腸胃脆弱,服用阿斯匹靈後,腸胃道較容易出血、潰瘍,通常患者會有解黑便、胃痛的情況。當出現上述藥物副作用,除了治療,後續也得考慮改換成副作用較少的抗血小板藥物,在預防中風復發之際,也降低藥物副作用機率。陳醫師強調,中風病友用藥時,一旦出現藥物副作用,建議馬上就醫,千萬不可自行停藥。一定要和醫師討論是否改換藥物,或採行其他解決策略,避免自行停藥而釀成中風復發悲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輕人耳鳴竟是腦中風警訊!聽力老化時容易會有耳鳴問題,所以不少人都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耳鳴,但其實現在不少年輕人也都患上耳鳴。年輕人耳鳴的原因與聽音樂、噪音傷害、頭痛、自律神經失調、睡眠障礙、耳咽管功能不好、聽神經瘤、突發性耳聾、梅尼爾氏病等相關,近幾年年輕人耳鳴有增加趨勢。年輕人耳鳴 缺血性腦中風率為常人的4.11倍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暨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進行資料分析,年輕到中年族群的男女性,長期追蹤十年後,發現年輕時有耳鳴症狀者,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會大增。有耳鳴的人較高比率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是沒有的人1.66倍,尤其20至30歲,耳鳴病人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為4.11倍,30至40歲為2.19倍。以往研究認為年輕人的耳鳴問題常與腦內血管瘤有關,而腦部的血管瘤通常是造成出血性腦中風與猝死。但黃俊豪醫師卻從此研究中發現,年輕人的耳鳴,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很高。腦中風死亡人數高 且易留下後遺症從過去的研究資料中,年輕人罹患腦中風較為罕見,只佔所有中風的百分之10至15,且大部分以男性居多,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菸、年紀、代謝症候群、偏頭痛等相關,較少人去探討耳鳴與年輕人之間的關係。腦中風是引起國人死亡的重大急症之一,臺灣近年來因腦血管疾病死亡,僅次於癌症及心臟疾病,且腦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成為國人慢性殘障最重要的原因。除了積極防治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一旦發現耳鳴問題,就應找就醫治療,降低未來腦中風風險。